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七個字勉強理解為“以智慧看透真實,由虛妄的迷執到達開悟彼岸的方法”。
試想,何以“般若”明明是“智慧”的意思,但何以由印度翻譯過來中文時,不直接譯做“智慧”呢?!因為,中文字裡的“智慧”,並不能完全等價地說明“般若”的意義。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七個字勉強理解為“以智慧看透真實,由虛妄的迷執到達開悟彼岸的方法”。
試想,何以“般若”明明是“智慧”的意思,但何以由印度翻譯過來中文時,不直接譯做“智慧”呢?!因為,中文字裡的“智慧”,並不能完全等價地說明“般若”的意義。
學習佛法應當是一件歡喜的事,因為每一個人都是老師; 每一種經驗都是課程; 每一層關係都是學習。--歐蜀華
佛教主張知識與行為,理論與實踐並重。瞭解人生宇宙只是過程,其最終目的在於尋求解脫,讓我們從生老病死、無常的世界解脫出來,解決生命種種險阻、悲哀與痛苦。
眾生對世間的真相是迷惑的。生命的輪迴,始乎於無明,繼之而有貪愛執著,以自我為中心稍無暫歇的生命活動,產生了生命的推力,轉動生死之輪,無始以來,生生死死,死生相續,人生實一大苦聚。依佛法,讓人生向上發展、進步、乃至完成的實踐,稱之為道。中觀是實踐「道」的智慧。
略釋中觀
住與無住(3/3)
在歷史的洪流中,當年雄霸天下,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如今安在?亦不過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粒沙、一株草罷了。有詩道:「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間種種,看多了就是這樣。至於青山是否依舊在?也不見得。因於人的生命太短,如有天人般的長命,就可以像何仙姑一樣,看滄海幾度變為桑田!而夕陽也可能不紅,太陽說不定那天也會消失。所以從廣大的宇宙觀來看我們的生平遭遇,根本不算一回事!能夠時常這樣觀照,我們的心才能慢慢轉化,從黏膩的執著逐漸開通、淡化。
還滅無住
以上先從世間變化中,觀照此「無住之理」,其次,再從當下的「心」來觀照:各位!我們以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決定的。可是事實上,是太多因緣促成我做這樣的決定。再如我喜愛或厭惡的覺受,也是由很多因素所共同形成的。即使是科學所謂的真理,也都只是眾生的共業。我們都以為天上有一個太陽,然而這只是現在眾生共業所形成的器世間,如果那天它不見了,那也是眾生共業的轉變。所以很多科學上的真理,只適用於那個時代。那天眾生的共業轉了,則這真理也將被後人所推翻。所以這個世界不過是妄識成迷所產生的假相罷了。有了以上的體察,我們乃能由黏膩的煩惱,慢慢轉化到無住的自在。
住與無住(2/3)
住的層次
第一、住於相:住於一個單純的「相」裡,譬如打坐時,單純地聽聲音,聽外面的風聲、雨聲、鐘聲、馬達聲。或專心地看一個對象、一棵樹、一朵花。或像數息法,把注意力專放在呼吸上。如念佛法門則專注於佛號。甚至有的人用觀想,觀想一個月亮、一尊佛像,或某一類境相。以上的方法都是把心安住在一個很單純的「相」上。
就「住」於相的法門而言,雖都是輕易而有效的方法。可是卻也有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不夠實際。譬如聽雨聲,試問一年到頭有幾天下雨,若不下雨時,就沒得聽了,那又該怎麼辦?或數息法,現在你可以坐在這裡專心數息,可是你卻不可能每分每秒都盤坐數息,你還得吃飯、睡覺、辦事!請問誰能一面開車一面數息?不可能的!人生既還有很多的事情要辦,就不可能只把心單純地專注在一個對象上。所以「住於相」的法門雖很容易入手,可是修久了,或不容易提升,或易與生活脫節,所以不究竟。
住與無住(1/3)
引言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clfw.html
我最近出版一本新書,名曰《十住芳草》。於是就有人問:「不是十『步』芳草嗎?怎麼會是十『住』芳草?」我說:「這是引用《華嚴經》所謂的五十三行位── 十信、十住、十行,到十地等,主要是引用十住位的意思!」接著他又問:「《金剛經》上不是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壇經》上也說『無相、無念、無住』,那我們修行到底是應住?還是不應住?」當時因時間短促,故我僅回答一句:「住於無住之理。」對方大概程度不錯,聽了就很高興,但是大部分的人不可能聽了這句就很高興,所以今天藉這個因緣,把「住」與「不住」的法門再詳細說清楚:
念佛方能消宿業
李家村有一個農家婦女,每天早晚都送飯給田裡的家人,總是看見一位陌生女子,跟隨在她左右。問同行的人:「那女子是誰?」同行的人都說:「哪來的女子啊?」原來只有她看見了這名女子,於是她心裡越感恐怖!後來這名女子漸漸跟隨她回家,但是總是在院子裡,或屋角落停下,從不進入室內。每次,婦人瞪眼直視她,她就後退,婦人一轉過頭,她就繼續向前。婦人心想,此女子必定是冤家對頭,因此遠遠地詢問,為什麼一直跟著她。
女子說:「我和你,前生都是同一富貴人家的小妾,你嫉妒主人寵愛我,就以奸盜的惡名來誣陷我,讓我死得不明不白。今日我來報仇,要你償債,沒想到你這一生,侍奉翁姑十分孝順,時常有善神保護你,使我無法靠近。所以只好每天跟隨你,等待機會。但是我觀察這種局勢,萬萬沒有報仇的機會了,假若你肯為我作場超渡法事,我一得輪轉超生,也就能解冤了。」
農婦說她家裡貧窮,無錢作法事,女子說:「你家裡貧窮是真的,如果你能發心誦念佛號一萬聲,也可以超渡我。」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如何念佛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附身與著魔
在臺灣宗教界的現況裡,附身已是很普遍的現象了。以下我先引用一個案例來做說明:
有一次於週六,當念佛會結束後,有位男眾來問我道:「我平時身上都有些蠍子、蜈蚣、蛇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在爬來爬去!」他很認真地指給我看,但我什麼也沒看到。
經過詳細的詢問之後,才知道:大約在半年前,他為了替母親治病,到了有乩童、鸞壇之類的道宮去求救。那裡的鬼神看上他了,希望他留在那裡當此乩童。但他以為:「偶而幫幫忙,倒還可以;但要我留在那兒,當專業乩童,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還有妻子兒女在!」於是他拒絕了,結果不但母親的病沒有轉好,反而惹上很多身心異常的現象。他也瞭解那是因為拒絕鬼神的要求,才引起這些麻煩的。因此他問我:「該怎麼辦?」
玉不琢不成器,金不煉不值錢。一棵樹作棟樑,斜枝必去,蓋大樓地基必須紮實。上天有考驗,是因為你是有用之才。
一、魔考的意義
1、辯真偽:一般修行人之素質良莠不齊,真假難分,唯藉考驗,以見其本心。真心誠意修行者愈考愈堅;不真心者一考便退道。如此淘汰不良,選經拔粹,好辦三曹收圓大事也。家貧出孝子,疾風知勁草,板盪識忠貞,國亂顯忠臣。十年寒窗無人聞,一舉成名天下知。無考無法分出真假虛實。
2、消冤孽:吾等生死六萬年所累積之冤孽債帳如山似海,今生得道,累世冤欠豈肯容你? 故皇天大慈,降下考魔以消夙愆。凡經一次考,即了一次冤欠,漸漸無債一身輕,可以方便行道、了道、成道。
為何有的惡人沒得惡報卻反而榮華富貴?
清順治年間,順義縣有一富戶姓貢,家中財產頗豐,中年時有了兒子貢慶有,貢家一傭人也生了個兒子叫李福。在傭人的請求下,貢家允許李福陪同貢慶有跟隨同一位老先生讀書。兩個孩子十四歲時,李福在一天夜裡夢中看見天門大開,有兩位神人降臨院落中,一神人指著貢慶有說:“他怎麼樣?”另一神人說:“他是全福之人,十七歲中秀才,十九歲中舉人,官位二品,一世榮華富貴。”又指著問李福一生將怎樣,神人說:“他是苦命人,一生功名無份。”說完兩位神人就升天而去,天門關閉。李福醒來後很納悶,將此夢告訴了父母朋友。
李福始終留心著貢慶有的境遇,在十七歲那年,貢慶有果真中了秀才,而李福這時已經不讀書了,開始在家種地。貢慶有為人既刻薄又暴戾,可謂作惡多端,可他自中秀才後,仕途順暢,後來真的官至二品,做官後更是貪贓枉法,殘害百姓。
李福認為貢慶有這樣一個惡人必得惡報,但貢慶有一直活到七十多歲,財勢俱全,人丁興旺,而且還預知了自己的死期。很多人以為做惡後沒立時遭報應,從而對因果報應之理產生疑惑。李福就是這樣,他心中也頗為不平,想到陰間看個究竟。就在貢慶有去世的當天,李福也死了來到地府。
遠方菩薩
有一個信徒找一位師父到他家裡來誦經祈福,求長壽免難消災。
這位師父替他誦經以後,就祈求說:「南無遠方菩薩,現在有一個信徒向您祈求,希望您給他富貴,讓他升官發財。」
這個信徒在後面聽了,就拉師父的衣服說:「師父,你怎麼向遠方的菩薩祈求,近處的菩薩也很好啊!」
有一次五臺山隱峰禪師推著車子,搬運物品趕路,馬祖道一禪師正好伸著腳坐在路中休息,隱峰禪師請求馬祖把腳縮回去,以便讓他的車子可以順利通過,馬祖卻說:
「我只伸不縮。」
隱峰也不甘示弱的說道:
認識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
佛教(唯識論)八識中之第八識,又名“阿梨耶識”,是根本識,以下各識都由它生出。唯識論認為,阿賴耶識中藏有無數的種子,可以引發人的善惡行為(主要指思維活動)。自無始以來,阿賴耶識就有淨、染、萬有種子,對待萬物待緣而起這一真理不明了,故稱作“無明”。此“無明”是產生其他無明的根本,所以又稱為“無始”(根本)無明,並由此產生人、法二我執等煩惱的枝末無明,而這一切都是阿賴耶識的本能狀態。當阿賴耶識擺脫了人、法二執,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之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而證得真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染、無性無相的法性真實境界。阿賴耶識轉染成淨即是真如。
八識心王
修成員外!
一位修行人,離開深山去渡化眾生,他沿路乞討,直到一個村落,就在那兒落腳下來。
每晚休息時,他把腰帶解下掛在牆上,有一天他發現腰帶被老鼠咬了一個破洞,他不願意傷害那隻老鼠,但又沒辦法趕走老鼠,只好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貓之後,他想:「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只吃一些水果和野菜吧!」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 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 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我問她想不想離婚?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挽回婚姻和家庭。我建議她至心誠懇的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可能會有轉機。結果,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變,反倒是她改變了。她說,誦二十萬遍 〈準提咒〉之後,讓她的心安定下來,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遇人不淑;她全心全意撫養三個孩子,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癡可憐。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也不吵架,他們噓寒問暖、發自心底 的關心他。漸漸的,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弟子規解釋篇3/3
◎汎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類,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