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9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唯識學 真如學

  一切的世界,都是我們心的影像。我們過去所看、所感受,都會影響現在。過去觀念的勢能,叫做種子。這些種子對應到現在的世界時,就會起現行,而映現出眼前的世界,此又形成新的種子。由此「種子現行新種子」,故我們的心就不斷的流轉相續。

  這個世界是怎麼樣子的呢?這個世界實際上並不是客觀存在的。以六道眾生看各自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人眼中的水,天人看來是琉璃,而鬼道的眾生看來卻是膿血。不同的種子,看成的東西就不一樣。心如果是清淨的,世界就是清淨的心是雜染的,世界也就跟著雜染。故維摩詰經上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釋迦牟尼說法道:「菩薩在修菩薩道時,以心是清淨的,故所成就的國土,也是清淨的。」這時舍利弗問道:「佛陀啊那我們的世界怎麼這麼不清淨呢?又是爛泥巴、又是臭水溝的。往昔佛陀修行之時,大概不太清淨吧」舍利弗問畢,旁邊有一個天人出現道:「不是啊我看到的世界是如琉璃般的清淨。」天人有天人的種子,人有人的種子,所以所看到的世界便不一樣。在唯識學裡,最重要要認識的一點是:這個世界是我們把它看成道個樣子的,而不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瞭解這點後,我們對這個世界就沒有所謂的貪、瞋、癡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緣起性空。

  觀身不淨:一般人一生一世都在為我們這個身體受苦,這個身體很麻煩,要吃飯,於是要工作來掙飯吃,吃了飯,還要上廁所;冬天要加衣,夏天要減衣,又怕熱,又怕冷,一大到晚,都在為這個身體作奴隸。而且這個身體有生的時候,也有死的時候。當死後,我們一生一世所努力維護的身子都落空了。所以佛法說:心應該才是主人但是一般人都把身體當作主人。所以我們應該認識此身體是不淨的,是無常的。由觀身不淨,使我們能擺脫身體的主宰,使心成為主人,若心能作主,便無所不安了。

  觀受是苦:所謂的「」,即是我們心理的感受,也就是執著。一般人覺得多得一樣東西總是好的,實際上反而是多一種負擔。「受」並不是指一般的感受,當一樣東西在我們心上留下影子———即因我們在意而起執著,它就變成我們的負擔。故瞭解到觀受是苦,就不會對外界起攀緣的心,自然能心不為所動,而常無不安了。

  觀心無常:我們的念頭像流水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流動。這個時刻,我們覺得好的東西,下一時刻可能就覺得不好了。知道心的無常,我們就可以擺脫一切好和不好的幻覺,從而拒絕外界的引誘束縛,而得到心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拜神、拜祖先傳統的一個民族,所以拜神變成我們傳統的風俗習慣。你要是問他,拜神在拜什麼?他不知道,父親這樣拜,母親這樣拜,祖父這樣拜,祖母這樣拜,自己也就拿香跟著拜。人家說拿香跟著拜就是這種人,他根本不知道拜神在拜什麼?只知道在拜神:你要保佑我身體健康,保佑我的孩子考上大學,或是我的女兒嫁個好丈夫,我丈夫事業順利。好像在開保險公司,互相保證就是了。如果我買大家樂中獎,有開369,我就為你(神)放一串鞭炮。

那麼世俗的人拜神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我平安啦,讓我能夠事業順利,但是都沒想到,我們有沒有這種因?有沒有這種福報?春天我們沒播種,秋天我們就想要收成,這叫做坐享其成,沒有因果的觀念。所以,放眼看出去,有的人事業很順利,做這個賺這個,做那個賺那個,我們卻隨便做隨便賠,為什麼?福報不夠多,福報不夠每次都遇到小人,什麼事都做不成功。所以我們不瞭解,因此,拜神老實說是一種安慰,我們要是沒有福報你再多拜都一樣。

要去施捨,施比受更有福,你有施捨,你的心就會清淨你才有福報。春天有播種子,秋天自然有收成,這個錢,你不去賺,它就是會讓你賺到,真的,就是這樣。有福報的人,隨便做,一投資就賺。

所以說,世俗的人,他就是要遭受命運的控制。算命仙最喜歡說句話: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萬般皆是命,一點兒都做不了主。這跟佛陀說的不同,佛陀講:境無好壞,唯心所造。佛的境界確實利害,一切境界的好與壞,都是你的心自己生出來的。別人氣得跳腳,你依然如如不動,這就是善,對不對?他在生氣,跟我們沒關係,我們跟本不會痛。其實,我們人人都相反,看別人在生氣,我們就跟著氣起來,沒生氣很難過,真奇怪?別人難過,我們不跟他一起難過就很難過。他如果生氣,我們就冷冷靜靜。因為,境界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心被牽著走,境界就是壞的,你要是冷冷靜靜,如如不動,這境界就是好的,有什麼事情,也不會那麼難過,不會痛苦,不會那麼煩惱,對不對?所以,我看有的人教孩子,不會教,整天只押著他讀書,他讀得比孩子還多,孩子讀到第三課她自己讀到第十課,不知道是孩子在讀書還是媽媽在讀書?整天只叫他讀書,這是沒錯。但是,有一種是先天性的,牛,前世是畜生道來轉世的,讀書都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人,盡我們的力量,教導我們的孩子,但是你不可能什麼事都支配他們,因為你生了他的身,你生不了他的心。所以,父母如果盡力而為,剩下的那就聽天命。他如果要變壞,我們也沒有辦法,所以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這三種教育,加上先天、前世所帶來的根,是不是這種材料,這樣才能構成一個人,先天性和後天綜合的人格。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生,是出眾生食物的界說,為生飯的異名,又名出飯、散飯、三飯、三把等,意義解釋如下:

1. 出飯:在自己受用的飯食中,於食用前先為眾生出少許飯,施予曠野鬼神等眾生。

2. 散飯:由於普散給予諸鬼神等眾生,故名。

3. 三飯:初供三寶,次供不動,後供鬼子母神,故名三飯,又名三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沒壞 不用修

禪宗裡,老和尚對前來請求出家的人,總會先問一句:「是誰要你來的?」若是自己要來的,就會對自己負責,一旦吃苦受罪了,也才能心甘情願。

過去,有間寺院正在重修,徒眾們每日出坡,相當疲憊,工程進度只剩下釘屋瓦。

這時,一旁監工的老和尚竟將鐵釘都給混在一起。然後吩咐弟子:「將這些鐵釘按尺寸揀好分類。」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起性空

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因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緣起而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

緣起法說明: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沒有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說,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上,因為有農夫種田,我們才有飯吃;有工人織布,我們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門,由於有公共汽車司機為我們的開車,我們才能到達目的地。假如沒有這許多因緣,我們就不能生存了。甚至於晚上在家裡,只要打開電視,就有精彩的節目可看,如果沒有眾多演藝人員表演,如何能有電視節目可看?所以,每個人能夠生存,都要感謝因緣,感謝世間的成就。

緣起的定義就是:有,因緣和合而有世間上的一切者因緣生起,都離不開因果法則。因和果之間有一個緣,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緣。例如,花的種子種下去,它在能夠開花結果,必定要有土壤、陽光、空氣、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緣,才能開花結果。所以,我們能夠生而為人,在過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業,現在到了人間來,還要有現世的緣,因緣聚合了,才能產生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入 六根 六塵

(名數)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六塵),舊曰六入,新曰六處,即十二入十二處也。六境為外之六入,六根為內之六入。十二因緣中之六入為內之六入,即六根也。入為涉入之義,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識,故名處。處為所依之義,六根六境為生六識之所依,故名處。大乘義章四曰:「言六入者,生識之處,名之為入。」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取自「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佛學大辭典/六入&oldid=146183

六根六塵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0517-2  十一甲→丙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七個字勉強理解為以智慧看透真實,由虛妄的迷執到達開悟彼岸的方法

試想,何以般若明明是智慧的意思,但何以由印度翻譯過來中文時,不直接譯做智慧呢?!因為,中文字裡的智慧,並不能完全等價地說明般若的意義。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習佛法應當是一件歡喜的事,因為每一個人都是老師; 每一種經驗都是課程; 每一層關係都是學習。--歐蜀華

佛教主張知識與行為,理論與實踐並重。瞭解人生宇宙只是過程,其最終目的在於尋求解脫,讓我們從生老病死、無常的世界解脫出來,解決生命種種險阻、悲哀與痛苦。

眾生對世間的真相是迷惑的。生命的輪迴,始乎於無明,繼之而有貪愛執著,以自我為中心稍無暫歇的生命活動,產生了生命的推力,轉動生死之輪,無始以來,生生死死,死生相續,人生實一大苦聚。依佛法,讓人生向上發展、進步、乃至完成的實踐,稱之為道。中觀是實踐「道」的智慧。

略釋中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與無住(3/3

在歷史的洪流中,當年雄霸天下,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如今安在?亦不過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粒沙、一株草罷了。有詩道:「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間種種,看多了就是這樣。至於青山是否依舊在?也不見得。因於人的生命太短,如有天人般的長命,就可以像何仙姑一樣,看滄海幾度變為桑田!而夕陽也可能不紅,太陽說不定那天也會消失。所以從廣大的宇宙觀來看我們的生平遭遇,根本不算一回事!能夠時常這樣觀照,我們的心才能慢慢轉化,黏膩的執著逐漸開通、淡化。

還滅無住

以上先從世間變化中,觀照此「無住之理」,其次,再從當下的「心」來觀照:各位!我們以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決定的。可是事實上,是太多因緣促成我做這樣的決定。再如我喜愛或厭惡的覺受,也是由很多因素所共同形成的。即使是科學所謂的真理,也都只是眾生的共業。我們都以為天上有一個太陽,然而這只是現在眾生共業所形成的器世間,如果那天它不見了,那也是眾生共業的轉變。所以很多科學上的真理,只適用於那個時代。那天眾生的共業轉了,則這真理也將被後人所推翻。所以這個世界不過是妄識成迷所產生的假相罷了。有了以上的體察,我們乃能由黏膩的煩惱,慢慢轉化到無住的自在。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與無住(2/3

住的層次

第一、住於相:住於一個單純的「相」裡,譬如打坐時,單純地聽聲音,聽外面的風聲、雨聲、鐘聲、馬達聲。或專心地看一個對象、一棵樹、一朵花。或像數息法,把注意力專放在呼吸上。如念佛法門則專注於佛號。甚至有的人用觀想,觀想一個月亮、一尊佛像,或某一類境相。以上的方法都是把心安住在一個很單純的「相」上。

就「住」於相的法門而言,雖都是輕易而有效的方法。可是卻也有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不夠實際。譬如聽雨聲,試問一年到頭有幾天下雨,若不下雨時,就沒得聽了,那又該怎麼辦?或數息法,現在你可以坐在這裡專心數息,可是你卻不可能每分每秒都盤坐數息,你還得吃飯、睡覺、辦事!請問誰能一面開車一面數息?不可能的!人生既還有很多的事情要辦,就不可能只把心單純地專注在一個對象上。所以「住於相」的法門雖很容易入手,可是修久了,或不容易提升,或易與生活脫節,所以不究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與無住(1/3

引言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clfw.html

我最近出版一本新書,名曰《十住芳草》。於是就有人問:「不是十『步』芳草嗎?怎麼會是十『住』芳草?」我說:「這是引用《華嚴經》所謂的五十三行位── 十信、十住、十行,到十地等,主要是引用十住位的意思!」接著他又問:「《金剛經》上不是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壇經》上也說『無相、無念、無住』,那我們修行到底是應住?還是不應住?」當時因時間短促,故我僅回答一句:「住於無住之理。」對方大概程度不錯,聽了就很高興,但是大部分的人不可能聽了這句就很高興,所以今天藉這個因緣,把「住」與「不住」的法門再詳細說清楚: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方能消宿業

李家村有一個農家婦女,每天早晚都送飯給田裡的家人,總是看見一位陌生女子,跟隨在她左右。問同行的人:「那女子是誰?」同行的人都說:「哪來的女子啊?」原來只有她看見了這名女子,於是她心裡越感恐怖!後來這名女子漸漸跟隨她回家,但是總是在院子裡,或屋角落停下,從不進入室內。每次,婦人瞪眼直視她,她就後退,婦人一轉過頭,她就繼續向前。婦人心想,此女子必定是冤家對頭,因此遠遠地詢問,為什麼一直跟著她。

女子說:「我和你,前生都是同一富貴人家的小妾,你嫉妒主人寵愛我,就以奸盜的惡名來誣陷我,讓我死得不明不白。今日我來報仇,要你償債,沒想到你這一生,侍奉翁姑十分孝順,時常有善神保護你,使我無法靠近。所以只好每天跟隨你,等待機會。但是我觀察這種局勢,萬萬沒有報仇的機會了,假若你肯為我作場超渡法事,我一得輪轉超生,也就能解冤了。」

農婦說她家裡貧窮,無錢作法事,女子說:「你家裡貧窮是真的,如果你能發心誦念佛號一萬聲,也可以超渡我。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如何念佛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身與著魔

在臺灣宗教界的現況裡,附身已是很普遍的現象了。以下我先引用一個案例來做說明:

有一次於週六,當念佛會結束後,有位男眾來問我道:「我平時身上都有些蠍子、蜈蚣、蛇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在爬來爬去!」他很認真地指給我看,但我什麼也沒看到。

經過詳細的詢問之後,才知道:大約在半年前,他為了替母親治病,到了有乩童、鸞壇之類的道宮去求救。那裡的鬼神看上他了,希望他留在那裡當此乩童。但他以為:「偶而幫幫忙,倒還可以;但要我留在那兒,當專業乩童,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還有妻子兒女在!」於是他拒絕了,結果不但母親的病沒有轉好,反而惹上很多身心異常的現象。他也瞭解那是因為拒絕鬼神的要求,才引起這些麻煩的。因此他問我:「該怎麼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不琢不成器,金不煉不值錢。一棵樹作棟樑,斜枝必去,蓋大樓地基必須紮實。上天有考驗,是因為你是有用之才。

一、魔考的意義

1、辯真偽:一般修行人之素質良莠不齊,真假難分,唯藉考驗,以見其本心。真心誠意修行者愈考愈堅;不真心者一考便退道。如此淘汰不良,選經拔粹,好辦三曹收圓大事也。家貧出孝子,疾風知勁草,板盪識忠貞,國亂顯忠臣。十年寒窗無人聞,一舉成名天下知。無考無法分出真假虛實。

 2消冤孽:吾等生死六萬年所累積之冤孽債帳如山似海,今生得道,累世冤欠豈肯容你? 故皇天大慈,降下考魔以消夙愆。凡經一次考,即了一次冤欠,漸漸無債一身輕,可以方便行道、了道、成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有的惡人沒得惡報卻反而榮華富貴?

 清順治年間,順義縣有一富戶姓貢,家中財產頗豐,中年時有了兒子貢慶有,貢家一傭人也生了個兒子叫李福。在傭人的請求下,貢家允許李福陪同貢慶有跟隨同一位老先生讀書。兩個孩子十四歲時,李福在一天夜裡夢中看見天門大開,有兩位神人降臨院落中,一神人指著貢慶有說:他怎麼樣?另一神人說:他是全福之人,十七歲中秀才,十九歲中舉人,官位二品,一世榮華富貴。又指著問李福一生將怎樣,神人說:他是苦命人,一生功名無份。說完兩位神人就升天而去,天門關閉。李福醒來後很納悶,將此夢告訴了父母朋友。 

李福始終留心著貢慶有的境遇,在十七歲那年,貢慶有果真中了秀才,而李福這時已經不讀書了,開始在家種地。貢慶有為人既刻薄又暴戾,可謂作惡多端,可他自中秀才後,仕途順暢,後來真的官至二品,做官後更是貪贓枉法,殘害百姓。

李福認為貢慶有這樣一個惡人必得惡報,但貢慶有一直活到七十多歲,財勢俱全,人丁興旺,而且還預知了自己的死期。很多人以為做惡後沒立時遭報應,從而對因果報應之理產生疑惑。李福就是這樣,他心中也頗為不平,想到陰間看個究竟。就在貢慶有去世的當天,李福也死了來到地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佈施不只有用錢財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方菩薩

有一個信徒找一位師父到他家裡來誦經祈福,求長壽免難消災。

這位師父替他誦經以後,就祈求說:「南無遠方菩薩,現在有一個信徒向您祈求,希望您給他富貴,讓他升官發財。」

這個信徒在後面聽了,就拉師父的衣服說:「師父,你怎麼向遠方的菩薩祈求,近處的菩薩也很好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