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持咒有用嗎?

咒的作用應該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發生。

  咒語的出現,一般是透過所謂通靈者的媒介,由神靈所傳授,而為民間所採用,不論東西方,都有咒語的流傳、使用和信仰。在中國民間,符咒並用。符是用筆繪成的符號,也是代表特定神明的靈力,所以,遇到一些小不如意事,以現代人所稱的民俗治療法,也可以產生療效,由所謂民間信仰的符咒力達到驅邪、避凶、趨吉的目的。

  在釋迦世尊時代,也有少數弟子採用類似的咒術,而為佛所不許。佛滅之後,佛教徒的分子漸漸複雜,有些本來就是外道的咒術師,皈依三寶而出家為比丘,故在《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誦律》卷四十六等,有用咒治病的記載。然依根本佛法,應該是有病看醫生,有災難要懺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釋結,消除業障最好的辦法,所以,原則上並不重視咒語的使用。(請參閱拙著《世界佛教通史》二一五及二一六頁)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冤親債主是怎麼來的?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常有這麼一句:夫妻是相欠債才結為夫妻:或是子女是來討債或還債的。這樣的說法,是一種消極的宿命觀,非佛教正信觀念。

  冤親債主顧名思義,其淺顯解釋為"有冤即有親、有債即有主的相對關係。所謂冤者,是因心理上形成的一種憎恨心,有時無關對或錯,對或錯都會形成怨氣,是執著心所致,只要自認受屈受辱,不論事情是非曲直,而是因為意識生起而執著造成。

  至於親,範圍就更廣泛,有因緣就有親,也是因為意識生起而執著造成。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佈施的現世報

世間人發心佈施的次第。佈施,通一切世間眾生所行。一般人佈施的發心,一定先從飲食下手,進而佈施衣服、臥具、房捨……等,由少至多,從輕至重,量力而為的惠施。這樣的行施,這顆佈施心才能夠持久(《大智度論》卷三十),才不會起大苦惱。能夠這樣一點一滴的常施,對世間人而言,已相當不易。佈施雖不是一般的投資交易行為,但卻是絕對不會賠錢,又是最為穩當的投資。你佈施的發心有多少,未來,必會隨著我們的發心而獲得同等、甚至捨一得萬倍的回報。最起碼能改善來世的生活品質,投生到富貴家中。然而來世是誰都看不到的事。難道佈施全都為來世做準備嗎?當然不是。因佈施獲得現世報的例子,環顧周遭,放眼皆是,只是我們沒有細心去觀察罷了! 

如何學佈施,才能獲得現世報? 
任何人學習不需要本錢的佈施,便能獲得現世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相信嗎?首先,必須對現世報的定義加以說明,再來肯定佈施絕對能獲得現世報的道理,你便會無話可說!所謂現世報的獲得,可大可小,可近可遠,可深可淺;不是一定要在佈施後獲得大富大貴的事實,才叫做現世報。相對的,也不是一定要用財物佈施,才叫做佈施。佈施的發心越重,及所施捨出去的財物越多,所獲得的佈施果報,當然越深遠,能夠延伸到遙遠的未來去。相對的,你佈施的發心,能夠讓周遭的人們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自然與你引起共鳴的人們,會用同等的發心來回應你,這就是因佈施獲得現世報的一種。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png
苦集滅道-四聖諦

苦集滅道、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道理,又稱四聖諦

『苦諦』指意苦、身苦、來世苦。所謂意苦就是貪瞋癡煩惱苦,身苦則是病老死苦,而後世苦即三惡道報苦(畜生、餓鬼、地獄)。意苦、身苦乃累世業力所致,或是說前人所造而現世人接承。公平嗎?很公平!因為前人與現世人除了軀體不同外,其他無什差別,現世人造業所成就的苦習,將又感召入某一後世眾生,而繼續苦下去,這個道理就叫因果循環,或俗稱輪迴轉世。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Aug 27 Mon 2012 13:52
  • 念珠

念珠

念珠不是佛教所創,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念珠的記戴,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而佛經記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經典,而律部經典卻不見有記戴,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但在密教中念珠卻是極受重視。傳入中國的經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木(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主要內容是講述持珠念三寶之功德,總括來說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高僧大德配戴掛珠時亦可增加威儀。

「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 說法最上品是 1080 , 上品 108 顆,中品 54 顆,下品 27 顆,而顆數所代表的意義是歷代祖師為方便教化所說,而非出自經典所戴,現將常見的顆數意義簡述如下︰

1080 --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為 1080 種煩惱,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及天上,即是六道輪迴的世界,後四界是聖者悟的世界,即是︰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有三十二相好莊嚴,其中一相為梵音聲,就是真正做到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所感得的果德。佛於無量劫來未曾打過妄語,所以具清淨梵音,說法音聲能遍傳十方國土,而且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說一句法,什麼人都能夠瞭解、契悟,不僅臺灣人聽得懂,日本人也聽得懂,乃至世界各國的人都能理解,甚至於畜生、餓鬼、地獄道眾生也能聽得懂。另外,一個人如果口業清淨,三世不打妄語,舌頭一伸就能到達鼻尖的地方,這也是因為過去口業清淨所感得的果報;佛不只三世,乃至三大阿僧祇劫,都修六波羅蜜,口業清淨,所以佛的舌頭,一伸即能覆面至髮際,稱為廣長舌,這也表示佛說法廣大無礙,無遠弗屆,無人能及。這些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時,口業清淨所感的殊勝果報。 

有一次,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連尊者,為了想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究竟能夠到達多遠的地方,於是就用神通來測驗佛的音聲,看看飛到什麼地方,才聽不到佛的音聲。於是用神通飛過了無數千萬億個佛國世界,但是還聽得到佛的梵音聲。目連尊者最後飛疲倦了,便停留在其中一個世界休息,佇足一看,這個世界的人都長得很高大,自己與他們的報身比起來就像一隻小蟲子一般;此時這個世界的如來正在與弟子共進飯食,尊者剛好停在一個有如山一樣高的大缽缽緣。如來的弟子一看,奇怪!那裡飛來一隻似人身的蟲子,還身著袈裟,於是告訴如來眼前所見之事。如來說:你們千萬不要看輕他,他不是什麼蟲子,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 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為了測驗他的師父──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能夠到達多遠,所以用神通飛過了無數個世界,現在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休息一下。接著又告訴目連尊者:佛的梵音聲,是無遠弗屆的,縱使你經過無量億劫,繼續不斷地飛,還是無法測出佛音聲的邊際!

眾生內心有嗔心、嫉妒、驕慢等煩惱,因而易犯種種口過,或說話挑撥離間、惡口罵人、說不實的話欺誑他人;或說穢語、無意義的話,乃至譭謗佛、法、僧及一切眾生等。由於口犯種種過失,導致今生有所言說,人不喜聽、亦不信受;乃至後世貧窮下賤、容顏醜陋。修行若能遠離四種口過,未來即能感得如佛的清淨梵音聲,說法度眾無有障礙。此外,口不犯四過,以真誠心待人處世,不但能得人信賴、尊重,念佛、持咒、誦經也會有感應,因為口業清淨,自然有清淨的功德效用產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懺雲法師修藥師法門很有靈感!

我在建築大殿的時候,有一位居士,他對我說,叫我採用一個青年,他能全部幫我建築大殿。後來,這個青年,我瞭解了,我不敢用他。這個居士就一定要用他,那我不能。你佈施是佈施,我不能接受你的條件、得用他。好的,我求之不得;不相宜,我不能用。我就自己想:我有多錢就建築,沒有錢,我寧肯停工。
怎麼辦?
我就想起《弘一大師演講錄》上有:求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不用求金錢。可是,在娑婆世界,一切一切都需要金錢,建築大殿怎麼辦?我就想起弘一大師的話,在娑婆世界還沒有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求藥師佛加被、修藥師法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屠刀下天堂和地獄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雙目緊閉,盤著雙腿,兩手交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斷。打斷他的是武士嘶啞而懇求的聲音:老頭,告訴我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

老僧毫無反應,好像什麼也沒有聽到。但漸漸地他睜開雙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武士站在旁邊,迫不及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如果難得而都能得到,那真要好好珍惜!

《阿含經》裡有一則海龜喻,是說要想得到人身,就如一隻盲龜,在大海中漂流,要找到一根可以倚靠攀救的浮木非常不容易,尤其浮木上還要有個孔,讓盲龜的頭伸出來以便漂浮呼吸,實在是難上加難,所以說「人身難得」!經典又喻示「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難得,生命易逝,我們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修持這寶貴的人身嗎?

「佛法難聞」,要聽聞佛法也不容易。今天有很多人到處禮拜寺院,求聞佛法,卻很少有人能心行密合,言行一致。很多人能講說佛法,但能講得契理契機的很少;有時講說者的觀念不純正,常會以盲引盲,把信徒導入邪路上去。或者講經的人太執著,使聞法者執迷,不能接觸到真正的佛法。有些人勸他們聽聞佛法,卻推說沒有時間,緣分未到,可見佛法難聞。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915265_831422220227961_9142510159233788889_n  
地藏王菩薩

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妙難倫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應該要有的認知

第一,佛菩薩不會給我們賜福,得福、福報是因為我們自己於每一起心動念間,都能秉持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積善行為所種下的善因,才造就了善果。佛菩薩只會以教育、教化、教導眾生脫離苦海,並不以神通力顯現。

第二,因為神通力抵不過業力,每個人所造的惡因、債務、恩怨,不管怎樣總是要償還,這是不滅定律,無法逃避!只不過是看怎樣去和冤親債主和善的調解,得到他的原諒與寬恕。雖然,神通力抵不過業力,但業力抵不過願力,只要肯真心懺悔,誠實發心發下補償大願,願意努力償債,並建立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恭請佛菩薩見證,這樣才能消災消業,去禍得福,身心靈才得以真正的解脫超生,否則苦難災禍絕對倍加累增,煩惱痛苦更是會沒完沒了!

第三,我們拜佛,其實是希望學佛的精神。家裡供佛像,只是為了以佛像提醒自己,矯正自己的行為,並不是讓你祈求願望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佛經上已很明白的告訴我們:莫犯貪嗔癡三毒,尤其貪毒害人最深,台語不是說:『小貪鑽雞欄』,小小的貪念貪得就足夠讓人變成雞禽獸,從人道人靈降為畜生道禽獸靈,這一劫又不知要受罪難過幾千百年來輪迴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指這個意思啊!今生能為人是人身難得今已得,怎麼可以不特別小心謹慎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不理解佛教中說的 誹謗佛法會下地獄 的說法,認為和其他的神教一樣是 神的懲罰 ,其實完全不是。關於 誹謗佛法會下地獄 涉及到最基本的佛學常識,如果不知道這個就亂評佛教,就跟瞎子指著太陽硬說是黑洞一樣,會被人嘲笑無知的。
你罵佛,佛會不高興嗎? 佛菩薩會在意你的毀罵嗎?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太小看佛菩薩的深廣智慧和悲願了。佛陀可是完全斷除貪欲、嗔恚、愚癡這些無明的聖者。你還沒張嘴,他早就看穿你的起心動念了!來龍去脈清清楚楚通通透透的瞭解到了。你罵他,他聽到的不是你的毀罵聲,而是看到了你毀罵的起因——無盡的煩惱燃燒,和你毀罵的後果——無盡的苦報輪償。看到你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的苦,佛菩薩都要悲痛的流淚了!還能計較你罵他的行為嗎?他可不像凡夫那樣目光短淺、心量狹窄的!

就因為佛菩薩知道眾生造惡的原因,更知道作惡的後果,所以看到那些因謗佛法的眾生最焦急!救他們出地獄還來不及呢!怎會去因你罵他而讓你下地獄?罵佛誹法損不了佛菩薩一絲一毫,損的是毀罵者自己的福德,折的是自己的命運。這叫——“仰天而唾,唾不汙天,還汙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汙彼,還坋於身。” 

誰也沒本事逼人去地獄,佛菩薩支配不了!上天堂下地獄的選擇權在自己,全憑今生的身、口、意的善惡行。那些下地獄的,是被自己所作的惡業牽引下去的,自作孽不可活啊!說得更深入一點——不管是天界、人道、畜牲道、鬼道、地獄等六道輪回,都是眾生心識業力的感召變現。眾生的惡業造就了適合自己的地獄!這叫: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果報成熟的情況

果報的成熟有三種情況:現世現報、來世再報、生生世世以後再報。 

好比我們種莊稼一樣,有些莊稼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收穫,有些莊稼幾個月後才可以收穫,有些莊稼甚至要一年後才能收穫,在哪些田裡種莊稼收穫快呢?佛講在福田、恩田、悲田裡播種收穫快! 

福田是佛、菩薩、上師:他們是種福最好的良田,故稱為福田!以他們為對境,無論是修善業,還是造惡業,果報成熟得都非常快,基本上都是現世現報,若是恭敬他們、供養他們,果報非常殊勝;若是輕視他們、傷害他們,惡業非常嚴重。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jpg

 

阿隬陀佛為大轉輪持火之子,名為不思議勝功德,他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因修持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20]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阿彌陀佛在成佛前的一個世間,是妙喜國的國王——世饒王。在他當國王時非常喜歡聽佛講經說法,他的悟性也很強,佛講的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後他決定潛心悟道,並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比丘。他認為人在世間,苦海無邊,於是他決定要幫助芸芸眾生脫離苦海。他感到眾生的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來自內心世界的苦是因為眾生的貪慾惡欲所致,來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穢土」。再說還有輪迴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該多好呀,在那個世界裡人們的心裡沒有任何貪慾、惡念,眾生的心靈就像泉水一樣純潔。這樣每個人的內心就會沒有痛苦。痛苦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內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既我們的生存環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環境上沒有四季、寒暑、陰晴的變化,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心地清淨平等,也沒有輪迴的世界,眾生永遠生活在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裡該多好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會信仰佛教或出家,大都受了打擊、刺激,有了刺激人才會覺悟來修道。每個人出家都有其因緣,但不要以為受刺激出家不好,反而因受刺激來修道,道心會更堅固。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都要有志氣,人有了打擊才會提出志氣來修道、做事。

假如修道人不談佛理而談俗事,這不是出家人的本份,以家庭俗事拿來出家用,俗氣未斷,怎能談到修道?

如果情執未斷,嘴裏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是如至誠懇切,萬緣放下,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如果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因緣的意義】

一、無明:癡暗。闇鈍之心,無照察諸法事理之慧,不能了知善惡因果,是貪瞋癡等煩惱的通稱。
二、行:造作。由於無明煩惱,而發動身、口造作種種行為,善行稱為善業,惡行稱為惡業,所以行又稱為業,有了業行就要受報。
三、識:因過去世的無明煩惱和善、惡諸業,引生分別染心,即為識。例如人死後,神識成中陰身,見到父母交合,一剎那間,生起憎愛分別之心,即投胎受生,這就是識的作用。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修戒定慧

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那就是七佛通戒偈的內容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礎,所謂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
十善的內容分為三類: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定、慧三學(三無漏學)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

何以說此三學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釋迦世尊的根本教法,「苦、集、滅、道」四聖諦,即「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修道,是修學八正道,攝於戒、定、慧三學。三學包括戒學、定學和慧學。戒學包括正語、正業、正命和正精進。定學包括正念和正定。慧學包括正見和正思惟。

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生定;定是息緣靜慮,依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此三學,為學佛修道的基礎。茲將此三學再分述如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也有成、住、壞、空。

英國劍橋大學的宇宙物理學家弗列德霍助教授,曾於一九六四年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他所發現的新的重力理論,說明宇宙的起源。他認為星球與銀河系可能有開始、進化和終結,宇宙中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進行著一種週而復始的循環,即在大爆炸之後又重新組合。此外,魯汶大學教授劉梅特爾創導而為多數科學家信服的原始爆炸學說,也認為宇宙有起源、發展和毀滅的過程。凡此種種,莫不與佛教的宇宙觀相一致。

有一次,佛坐在恒河岸邊,他的弟子取了一缽水給他,他告訴其弟子:「一缽水中,八萬四千蟲。」

此事至到十五世紀末葉,科學家發明瞭顯微鏡,以之向水中一看,這才發現裡面的確存在密密麻麻無數的小蟲(細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沙彌耐不住禪院的寂寞,老覺得修行得太慢,感覺不出自己的長進,甚至懷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  

有一天,他再也沒法忍受了,就向老禪師發牢騷,說自己好像沒有慧根、缺少佛性,對自己失去信心了。  

老禪師微微一笑說:山腰的工地上,石匠們正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靜不下心來,就跟他們去勞動吧,做個幫手、學點手藝……”   

沙彌一聽,居然特別高興,心想,終於可以出去冒冒風、樂呵樂呵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