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涅槃的意義 】
「涅槃」是修行學佛的最高目標,為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涅槃」,又稱泥洹,意譯為滅度、寂滅、不生、解脫、安樂,其各別意義如下:
(一)滅度:即滅盡煩惱、生死,度過生死之瀑流。
涅槃
【涅槃的意義 】
「涅槃」是修行學佛的最高目標,為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涅槃」,又稱泥洹,意譯為滅度、寂滅、不生、解脫、安樂,其各別意義如下:
(一)滅度:即滅盡煩惱、生死,度過生死之瀑流。
阿賴耶識 ----星雲大師開示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迴天上人間,是永恆而不會消滅的。
「當分別心生起時,不要一味地計較、執著,應進一步地認識、瞭解,久而久之,必能有所突破。」
此學佛方程式,從「分別」人與事中,難免有「計較、執著」,而吾輩學佛者,以「明瞭」為修養,當然,不可一味地要求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必須進一步地認識、瞭解,而「認識、瞭解」之功,端賴學佛者修養的深淺。當然,所得之「果」必然較圓滿。
您的「道心」是否在人與事的漩渦中,有所退失而難以透出嗎?不妨在您的分別心中,將計較與執著之心認識透徹,必有突破之日。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罪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八大人覺經
幸虧學佛
退休後,家庭經濟遭變故,意外的遭遇,使我日常生活完全變了調,然而變了調的生活,幾年下來,我的感言是「幸虧學佛」。
回憶在職時,同事常邀請我參加佛教各種活動,如:朝山、禪修營、各種弘法大會,北中南大型園遊會(我們推出的「臭豆腐攤位」,我頻頻吆喝:「各位大德,要吃臭豆腐,請排隊!」因此早已名聞遐邇。)不一而足,以及地方上定期共修課程、法會、拜八十八佛、早晚課誦念經咒等。
「幸虧學佛」,絕非泛泛之言,而是個人淪肌浹髓的感受,因為我覺得:
隨相而離相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每一天的作息之中,一定會跟身邊的人事物發生互動關係。有了互動,就免不了生出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得意的時候,沾沾自喜;失意的時候,就消沈頹喪,這是一般人的反應。可是,如果我們有智慧,可以洞燭這些喜怒哀樂的來源,不過是一種粗糙的、表面的心理反應,我們的情緒,就不容易被這些外在的現象所牽動。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當在處理生活上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時,只要自問已盡力排除個人的好惡偏見,並且也已經盡一切努力,做最適當的選擇,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至於選擇之後的成敗得失,不必耿耿於懷,這就是所謂的「隨相而離相」。
我之所以特別強調「盡力排除個人的好惡偏見」,是因為一般人很容易以自己的立場、好惡,來對某件事下判斷;因此,不免在取捨、應對之間,引起許多煩惱。依自己的偏好和習性做判斷,往往是一股衝動,缺乏反觀自省的工夫,通常也顧不了是不是有後遺症,當然就後患無窮了。
因此,做事之前,先要求「盡人事」,就是隨相,也就是隨緣,已經盡了力,成敗在天,勝不驕,敗不餒;也不爭功諉過,那就是「離相」。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所以,隨相需要智慧,離相,也需要智慧。
1. 人只一念貪私,便削剛為柔,塞智致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應以不貪為寶,一生平安。
2. 貪多業也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
3.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積財不如積德。
4. 富貴神仙佛國,皆從戒殺修來。吾人何必更疑猜,苦借無邊業債。若人早把殺心滅,保得身家安泰。
有一位四、五歲的小朋友,他奶奶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每天早晚誦經、禮佛,經常持頌「觀世音菩薩」佛號。
這位小朋友每天聽奶奶把「觀世音菩薩」掛在嘴上,心裡很是好奇,有一天,他就問奶奶:「奶奶,『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的人啊?」
奶奶心想,小孫子才四、五歲,講太深、太複雜,恐怕小孫子聽不懂,所以,想了想後,就這麼告訴他:「『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很仁慈的人,和祂在一起,我們都會感到很快樂。」
奶奶的這段話深深烙入小孫子的小小心靈,從此,他就非常期望能夠遇到「觀世音菩薩」,希望能夠和「觀世音菩薩」在一起。不過,他的願望一直都未能實現。
修楞嚴咒的道理
一.福報
修楞嚴咒,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福報要夠,福報不夠不可能修楞嚴咒。第二個身體要好,因為楞嚴咒是大悲咒的七、八倍長,念修時很費力;身體好不一定修得好楞嚴咒,但身體不好一定修不好楞嚴咒;更進一步說,修楞嚴咒就可以身體好。如果你身體不好,只要你願意修-----「信為道源功德母」,下定決心好好修,身體就一定會好,不但這一世好,生生世世都會好。當然最後會無身,那是楞嚴咒的極致,屬無修無證的層面。在未證到、歸到楞嚴咒之前,是要健全的心理與身體去修的。
至於福報呢?福報是靠自己去攝取的。你這一生下定決心修楞嚴咒,五逆重罪都可以消除。這個咒的力量非常大,可以消除一切等無間罪,不久即能得悟無生忍,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實相上面;在有事中無事,歸到常樂我淨、慈悲喜捨的菩薩境界上。也就是可以成就即此用、離此用三昧妙有的境界。
全經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卷為序分。講述此經說法因緣:佛遣文殊師利以神咒保護阿難免受摩登伽女誘惑破戒,並為其說明眾生流轉生死,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在此即可明顯見到,此經為本體論之思想,並以常樂我淨的見解加以闡述,非 世尊因緣法之教授。
第二卷至第九卷為正宗分。主要闡述「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眾生不明自心「性淨妙體」,所以產生了生死輪迴的現象,修行人應避開行婬、貪求、我慢、瞋恚、奸偽、欺誑、怨恨、惡見、誣謗、覆藏,以免感召惡報,修習禪定前應當先斷淫殺盜妄語,以免落入魔道,略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等由低至高的種種修行階次,達到方盡妙覺,「成無上道」,並禪那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魔境界,與後末世出現於人間的惡魔,詳細描述其各種特徵與型態。
佛告知阿難。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第十卷為流通分。講述此經應永流後世、利益眾生等。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 小和尚說。「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著。「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
●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點亮心燈;慧心;使心燈長明
我有一個朋友最近都會聽到鬼在耳邊跟他講話,晚上都睡不著,他很害怕會被鬼神附身,請問這種情形怎麼辦才好?
佛子 您好 阿彌陀佛:
被鬼神附身這種情形我有遇見過好多次,比較簡單的情況是因為附身的鬼神肚子餓,或是或是業障導致生病身體疼痛,藉著附身的方式來向有緣的人求救,希望藉此得到一些幫助,這種比較善良的鬼神,只要為他作個施食,灑大悲咒水,再為他皈依佛法僧三寶,這樣子有的鬼神就願意離開了!有的業障重的鬼神,只有這樣子作還不能令他離苦得樂,那就還要答應為他誦多少經,或是拜懺,或是印經典,或是供養佛法僧三寶,或是參加寺廟的超度法會…,只能說,每一個鬼神的情形都不同,所以會有許多不同情況,無法一概而論。而且,真正的鬼神是比人更不講道理的,有時候說好,有時候說不好,所以,除了我們本身要儘力保持耐心,慈悲心,同理心與鬼神溝通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誦經持咒唸佛,請佛菩薩慈悲降臨,慈悲幫忙解決這個難題,這樣子才能圓滿的解決被鬼神附身的問題!
被鬼神附身這種情形,有的一開始可能只是覺得哪裡不舒服,後來嚴重的會聽到鬼神的聲音,或是身體會氣動,氣動久了身體就會容易被控制,或是覺得氣虛體冷,心神無法集中,這也是容易被鬼神附身的好機會。
果報的成熟有三種情況:現世現報、來世再報、生生世世以後再報。
好比我們種莊稼一樣,有些莊稼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收穫,有些莊稼幾個月後才可以收穫,有些莊稼甚至要一年後才能收穫,在哪些田裡種莊稼收穫快呢?佛講在福田、恩田、悲田裡播種收穫快!
萬緣智在放下
有一次,佛陀來到一個小鎮說法,有位富翁也和鎮上的許多人一樣,虔誠地聆聽佛陀宣說人生的真理;聽完之後,他便向佛陀請示:「聽了您的教誨,知道心要時時保持平靜,最近我正為了家產而煩惱,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寧;我知道心不平靜的根源是因為有煩惱,但是要如何去除煩惱呢?」
佛陀問:「為什麼家產會讓你如此煩惱?」
古代有一個和尚,聽到其居住的村莊遭強盜洗劫,和尚有感平日村民們的照顧,決定要救渡村民,便獨自前往強盜的巢穴,結果被強盜捉的了起來。
當強盜要砍他的頭時,和尚說道:「你們要殺我可以,但總要讓我吃飽啊!和尚死了沒人祭拜,會變成孤魂野鬼的。」
強盜們心想:反正活不成了。還故意拿了許多雞鴨魚肉給和尚吃,和尚也不在意,將所有食物統統吃光了。
強盜們看了很高興,打從心底歡喜,心想:「我們這些強盜是壞人,沒想到你這個和尚也是壞和尚!」
忍辱的真義
佛法裡面講忍辱波羅蜜,忍辱是要用清淨心,是要用真誠心,還要用感恩的心,你才能修這個功課,這是菩薩道六門功課裡面的一門(六門功課就是六度波羅蜜:佈施度貪慳,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忍辱不是一昧順從,一昧順從是錯誤的,要用智慧,該順從的要順從,該回避的應該回避,但是決定是修清淨心。忍耐是不生瞋恚,開始是修忍,勉強的忍,叫忍讓;功夫成熟之後,就不是忍讓,禮讓,那就進步了。忍跟讓決定是連在一起,不與人爭,衝突、矛盾就很容易化解。如果說不能讓,這個忍是很難受的,忍是有極限的,到忍無可忍時就爆發了,那麻煩就大了。所以要懂得,忍有限度,一定要把它化解,這就對了。
真正的含義,忍是修定的方便前功(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定),你看六度裡頭的順序,佈施、持戒、忍辱,不忍你就不能精進,也就是說你的功力就不能提升。功夫提升你才能得三昧,禪定是三昧,定功達到一定的程度,你就開智慧了。
在中國有一本書,叫《孫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戰爭謀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敵軍投降(不戰而屈人之兵)。事實上,高明的武術家,通常是不跟敵人比拳頭、比功夫,而是在受攻擊時,能毫不費力地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使得雙方都不會因此而傷亡。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對問題處理時,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來處理,以慈悲來化解。
永嘉證道歌
君不:.........................................................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