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攝六根 回頭是岸
修行不能盲修瞎練,應當依照佛法的智慧來用功。恭讀「耳根圓通」章之後明白了:眾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喜歡向外攀緣,耳朵聽到好的聲音就心生愛著、聽到不好的就起無明煩惱,念念遷流。
因為六根追逐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造作種種惡業,隨著業力的牽引在六道中輪轉,受百千萬種的苦難,無有止盡。
收攝六根 回頭是岸
修行不能盲修瞎練,應當依照佛法的智慧來用功。恭讀「耳根圓通」章之後明白了:眾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喜歡向外攀緣,耳朵聽到好的聲音就心生愛著、聽到不好的就起無明煩惱,念念遷流。
因為六根追逐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造作種種惡業,隨著業力的牽引在六道中輪轉,受百千萬種的苦難,無有止盡。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這是頌觀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順佛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觀行,而能觀的智慧,所觀的境界,本來和十方諸佛,完全一樣.所以稱「觀行即佛」。
在觀行位子上佛性還是現前稱為觀行即佛,前面是名字即佛,雖然是聞名知字,這佛性也是存在,只是佛性顯現程度不一樣而已。
佛法的基本原則──「三法印」
佛法和佛教不同之處在於,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言教,而佛教則是團體。佛所說的原則以及根本教義是不變的,可是佛教會因環境背景的不同,以及每個人根性的差異,而形成不一樣的佛教。佛法基本不變的原則為「三法印」,是相同的,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到現在,還沒有人能推翻。
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出離輪迴心
立正大學前校長中村瑞隆,曾經依據法華精神,與社會新鮮人分享「正業」的幸福觀:一是常常自主地行動,二是盡全力活在當下的因緣時空裡,三是對所有人懷抱著平等理解、體貼、服務的心意。
生命的熱情,無法藉由外在的人、事、物點燃,唯有主動參與的正向回饋,能激勵內在的信心與歡喜。試著同步觀照自己與世界,將工作、休閒、學習、人際網絡……漸漸統合成活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是受、想、行、識的產物,忠於自己,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是最好的成長策略。
簡介六通:
①天眼通:
一般來說,佛家概括分宇宙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越右者為修行越好的人來世所投生處。其中,色界天以上的人,其身體構成純淨(已非地球人類之物質身體了),其眼根可知遠近粗細之形色,並可看到六道眾生在何處死、又於何處再度投生。這種能力就稱為「天眼通」。現今催眠家亦對此有論述,日本人稱作「千里眼」。其來源,有「修行而得」與「投生而報得」二種。
淨宗祖師 蕅益大師的故事
蕅益大師本姓鐘,字素華,晚年才自號蕅益老人。他的祖籍是吳縣(今江蘇蘇州市),父親叫鐘岐仲。鐘岐仲向來信奉佛法,崇敬佛教,堅持修持《大悲咒》。這樣,在整整十年之後,他的妻子金氏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抱著一個英俊爽邁的小男孩送給她,她便感夢而孕。等到十月懷胎之後,終於一朝分娩,生下的便是後來馳名遐邇的蕅益大師。
一則非常深刻、有趣的禪宗故事
曾經有一位主人邀請一位禪師到他七樓的家裡去說法,主人還請了許多客人前來聆聽法教。忽然間,發生地震,全部的人都恐慌地向樓下跑,想趕緊跑向屋外,其中又以主人跑在最前面,他一邊跑一邊回頭看,禪師仍然坐著,如如不動,主人開始覺得有點過意不去,他身為主人又跑在最前面,顯得最為怕死。由於被禪師的鎮靜所感,他停止跑步,並往回走。地震停了,主人問禪師:「你到底怎 麼了,大家都急著往外逃,你怎麼動也不動?」禪師答:「我也逃走 了。」主人一臉困惑,百思不解。禪師接著說:「你們的『逃』是沒 有用的,你們可以從七樓逃到六樓、五樓、四樓……,你們可以繼續逃,但是地震總是存在,生命隨時受到威脅。你們向外在逃,我向內在逃,我逃到一個禪定的平衡點,在那裡,一切的『動』都消失了,不管是地震的動,還是心理的動,全部靜止,在那裡,我真正的平穩,在那裡,有真正的安全。」
當一個人首次要進入空性,以致於獲得空智的時候,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發生恐懼的心理。一者是對這種內在狀態感到陌生,二 者是這種內在狀態空無一物,一反在物質界有所得的特質。因此,剛入門的行者,往往心生恐懼而不敢更進一步。但是只要不斷地入出此境,久了自然能突破。一般而言,從假入空觀只須有止的基礎即可,但從究竟義來講的話,止觀雙運才能真正使其鞏固。止觀雙運的聖教量可從《雜阿含經》獲得強力的支持。若要漸次地證得空觀,可以從身、息、心的觀照中下手,其中息處於中間,觀照之將獲得最大的方便,因為從觀息之中就同時能觀得身與心,那就三位一體了。若約圓教,圓人受法,無法不圓,藏通別教經過圓人的吸收後,都能轉成圓教。以圓解而修萬行,事半功倍。從假入空觀證得的是一切智,是了達諸法總相之智,因為諸法氣象萬千,卻都離不開「虛假」的本性,既是虛假,即是空,空就是萬法的總相。因此從假入空觀所證得的一切智。
〈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改寫生命方程式〈安樂行品〉
我們若想要弘揚《法華經》這部大乘經典,身口意該怎麼做呢?為此,安和分院〈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主講者果慨法師特別在第四堂課中安排了〈安樂行品〉的講授,透過經文講解「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無非是期許菩薩們謹記聖嚴師父「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的護法精神及弘法利生的大悲心,在漫長的學佛路途上,不忘精進用功,將善習串到未來的生生世世中;更不忘將這部改變生命的妙法分享給大眾,藉以提升自己,也協助其他人的生命獲得幸福圓滿!
拜科技之賜,加上台灣佛教盛行,現代人想要聽經聞法不僅容易,課程更是多元,然而,為了讓菩薩們深刻了解佛法之珍貴,學佛之難得,果慨法師再度引述聖嚴師父的開示:「凡是學佛的人,都應背起來,念茲在茲,不離於心,弘法、學法、護法,都需要用身命,但此肉體的身命跟佛法的法身慧命,兩者比較起來,寧取無上的佛道,不惜捨此身命。如果沒有這樣的懇切勇猛心,要望成佛,就很難了。」期許我們學習師父「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的態度,珍惜每一個用功的機緣,因緣稍縱即逝,生命何嘗不是,把握機會,長養慧命之重要性不言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