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涅槃?
星雲大師開示:涅槃這兩個字,很深奧,一般人不容易瞭解,以為涅槃就是死亡的意思,這是錯誤的。
涅槃就是人不死亡,才叫做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死,超越時間和空間,泯除人我的對待,不在生死中流轉。
什麼是涅槃?
星雲大師開示:涅槃這兩個字,很深奧,一般人不容易瞭解,以為涅槃就是死亡的意思,這是錯誤的。
涅槃就是人不死亡,才叫做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死,超越時間和空間,泯除人我的對待,不在生死中流轉。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終於懂了!
什麼叫做世間法、出世間法?它們的差別是什麼?
首先,世間是什麼?用佛教的話講,六道輪迴就叫做世間,超越了六道輪迴就叫做出世間。那超越是什麼概念?超越六道輪迴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像我們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一樣,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呢?不是這樣的。這個超越是一種心靈上的超越,人仍然可以留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心已經超越了,不在紅塵中了。簡單地說,六道輪迴中的一切,或者紅塵中的一切就叫做世間,超越了六道、超越了紅塵以後的境界就叫做出世間。
什麼是四禪八定
佛教的四禪八定是色界四禪和無色界四定的合稱,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 非非想處定。四禪八定是禪定的基礎,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時,也曾修行四禪八定功夫作為助緣。
色界四禪
什麼是真空妙有?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這些萬象又無自性,所以當他體證空性時,會瞭解到所有一切萬象萬物,皆是由真空而起,也因為證得真空的境界,所以由他內心所生的一切,即是妙有(而非世間假有),這即是「真空妙有」的意義。
而這裏所說的「一真法界」,是指「諸佛如來修得的境地」,當然也包括了空性及常寂光淨土。因為一真法界,本是湛然光明的,它本不落於任何的意識型態,本不落於一切的形相,本來就不用任何的意識、語言去做種種的分別,除非我們能契入空性,否則我們就不易真正的瞭解,而且一旦落入語言文字等意識型態的分別,也就離開了諸佛湛然常寂的本性!
娑婆眾生 起心動念 無不是業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貪瞋癡的眾生聚到哪裡,聚到娑婆世界。《悲華經》就說,貪瞋癡強盛,業障深重的眾生都聚集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眾生是一千四佛所擯棄、放捨的。一千四佛代表諸佛,也就是說,娑婆眾生難以救度,諸佛都感嘆,搖頭而去。
《地藏經》就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舉止就是動靜的意思,一動一靜之間所起的念頭非常的多,所謂「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十生滅」,念頭非常的多,這些念頭都是業,業就是行為,不只是身體動作行為,嘴巴所講的話是行為,起心動念也是行為。身體、言語等有形的行為都是出自無形的起心動念,身業、口業的行為叫做有表業,一般人看得到的;起心動念的意業叫做無表業,也是業。一般人看不到無表業,但鬼神看得到,諸佛菩薩都看得到,而且每一念、每一念都能夠形成一個果報。
三界火宅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三界火宅
收攝六根 回頭是岸
修行不能盲修瞎練,應當依照佛法的智慧來用功。恭讀「耳根圓通」章之後明白了:眾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喜歡向外攀緣,耳朵聽到好的聲音就心生愛著、聽到不好的就起無明煩惱,念念遷流。
因為六根追逐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造作種種惡業,隨著業力的牽引在六道中輪轉,受百千萬種的苦難,無有止盡。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這是頌觀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順佛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觀行,而能觀的智慧,所觀的境界,本來和十方諸佛,完全一樣.所以稱「觀行即佛」。
在觀行位子上佛性還是現前稱為觀行即佛,前面是名字即佛,雖然是聞名知字,這佛性也是存在,只是佛性顯現程度不一樣而已。
佛法的基本原則──「三法印」
佛法和佛教不同之處在於,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言教,而佛教則是團體。佛所說的原則以及根本教義是不變的,可是佛教會因環境背景的不同,以及每個人根性的差異,而形成不一樣的佛教。佛法基本不變的原則為「三法印」,是相同的,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到現在,還沒有人能推翻。
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