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何謂四智?何謂六通? 

四智(梵語catvari jnanani),指四種智慧,佛果之四智,全稱四種心品。為唯識宗所立,即將有漏之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唯識宗立大菩提之智品為四種無漏智相應心品:
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又稱大圓鏡智、圓鏡智、鏡智,乃轉第八阿賴耶識所得之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如大圓鏡之光明,遍映萬象事理,纖毫不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命終時心不顛倒
顛倒是業障,所以心不顛倒在臨命終時是最極要緊的大事。我們怎麼能夠有把握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就要靠平時的訓練,平常生活當中我們的心就不顛倒。那我們要問什麼叫顛倒?什麼叫不顛倒?心地清淨就不顛倒,心裡面沒有煩惱、執著就不顛倒;心裡面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就不顛倒,心裡頭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忘掉了就顛倒。諸位同修記住這個原則,在生活當中努力去鍛煉、去訓練,到臨命終時決定管用,那個時候「聖眾來迎」決定往生。

通常一個凡夫在緊要關頭的時候,就是臨命終時,第六意識不起作用,第八識裡面的習氣控制不住亂發。就看第八識裡面這些種子,種子就是習氣,哪一個種子力量大,先跑出來了,你就先受報,這是非常可怕的,自己控制不住。我們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哪一種念頭最容易現前,你就能夠體會到臨命終時習氣起現行之可怕。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貪財貪色,這種念頭會常常不知不覺自然就起現行,連晚上作夢也不能夠避免,那你就要知道臨命終時這個念頭起現行決定墮三惡道。

念佛人必須要念到不知不覺,那個念頭一起來就是阿彌陀佛,就是佛號,念頭一起來都想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絕對不會想到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這個人才有把握往生。所以一定要曉得,起心動念如果都是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就是凡人招墮之憂,這是三惡道的業因。──《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15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人千萬要記住,不是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常講,不能死,為什麼?你要不能往生的話,死了就不得了,麻煩就大了。

如何真正能得到不死?我們現在遇到這個方法,我們念佛的人往生極樂世界不死,往生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以後再往生。

轉八識成四智,用一句名號,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加持我們,統統轉過來了。轉過來的時候不知不覺,自己沒有感覺到阿彌陀佛把你轉過來,這個不可思議。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1218105113
您到底在修佛還是修魔?

好像一夜之間,身邊的人都在修佛。用心觀察,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有的人修了佛後,像黑社會老大,動不動就威脅你,你這樣做會下地獄,你那樣做會有報應。你吃塊肉,他橫眉冷對。你無意中說了一句佛不好的話,他怒目圓瞪,教訓你半天,如果你不聽他的,他鄭重地宣布,你會不得好死。

真正的佛永遠給人力量,給人安寧。這種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不是佛,是魔。有的人修了佛後,像得了焦慮症,在家搞衛生,不小心打死一隻蟑螂,她難受好幾天,因為殺生了,可能會下地獄,又因為那隻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輩子的父母,否則,它不會無緣無故來到他家裡。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是療治心靈的最佳良藥

 ─ ─ 

心靈是我們的主人,

肉體其實僅只是我們心靈的一件衣服,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楞嚴「七處徵心」說

楞嚴經卷一記載:有一天,阿難托缽時,經過一娼妓家,家中有一女兒名鉢吉帝,十分嬌豔,美若天仙,其母摩登伽,會梵天咒術,法力非比尋常。鉢吉帝一見阿難,不禁傾心愛戀,認為是世間獨一無二的美男子,立即請求母親,一定要使阿難成為她的丈夫。其母知阿難已捨棄世間愛欲,隨佛陀出家修行,不可能還俗娶妻,何況阿難出身王族,自為賤民,門戶懸殊,不可癡心妄想。然鉢吉帝一見鍾情,力勸不醒,母愛女情深,只好使用梵天咒術來迷惑阿難,以滿足女兒的心願。於是以咒術加持淨巾,覆蓋在食物盤上,令女兒親自獻給阿難,阿難一見,果然為咒術所迷惑啊,身不由己的跟在她身後,在鉢吉帝的誘惑下,阿難如癡如醉不能自主,心中雖明白,但不能抗拒擺佈,眼看將犯根本大戒,心中非常恐懼,惟有默祈佛陀救護。佛陀遙知阿難情況,及時命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往救,適時化解阿難為幻術所誑亂的心意。

待回到佛陀住所,阿難頂禮佛陀,悲痛啼泣,痛恨自己一向多聞,卻未真實修持,以致抵不住咒術的迷惑;因此,殷切懇請佛陀宣說十方如來修證之法,成就菩提、修行止觀和禪那的最基本的方便法門。佛陀乃詢問阿難發心出家的始末,是因見到佛陀的三十二種相好,勝妙莊嚴,產生渴仰之心,所以發心出家,願出離生死苦海。

由此,佛陀提出了一個基本觀點,謂「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因此,佛陀為了破妄顯真,七次問阿難識心「今何所在?」但阿難的七次回答,如回答在身內、在身外、在眼根內或在中間等,都遭到佛陀的駁斥。因為阿難不識妙明之淨心,周遍法界,無所謂在或不在,為妄取緣境分別影事,以為心相;佛陀為了破除阿難的妄想緣心,突顯妙淨明體,故有七處徵心之事。今說明如下: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75537_737270973020479_4970047860070057030_o  

斷煩惱離惡道

佛陀沒有辦法改變眾生的業報,但是佛陀能夠創造機會,讓眾生生起一份恭敬、良善的心,藉由這樣正面的心態,能令眾生朝向光明而行,遠離惡道之苦。
隨時保持著正面的心態,不管外在的境界再怎麼惡劣,只要我們不再抱怨、怒罵、不起煩惱,隨時就可以改變命運。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番顯見      

  如果說「七處徵心」是破妄,那麼「十番顯見」則是顯真。破妄,則能了知一切皆是虛幻不實;顯真,則能了知還有一個「萬象叢中獨露身」的真實。若不能了知「此唯一事實」,那我們還修個什麼?

  「十番顯見」首先藉著「脫根」與「離塵」的二個特性,直截地指出了「什麼是我們永恆的生命」。也就是說,這個永恆的生命必須是不依賴肉體的各種感官而存在〈脫根──擺脫了對肉體的依賴〉,否則肉體消亡的時候,這個生命也將隨之消亡,就不能成其為「永恆」了。另外,這個永恆的生命必須能夠擺脫任何物質條件的影響〈離塵〉,如果它是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那麼它仍是屬於「生滅法」——無常敗壞之相,因此它也就不能稱之為「永恆」了。如此一一推敲,它〈永恆的生命〉還應當是普遍的存在,是貫穿一切時空的,而且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十番顯見」給人一一指明,讓人茅塞頓開,並通過實驗證實,讓人不得不相信我們每個人的確有個永恆不息的生命!如果我們偏要執迷不悟,就是不肯相認、不肯承擔,那就是自我否定、自甘埋沒。我們人就是因為執迷不悟,所以生時不肯好好修行,那麼死了以後自然地就無力自作主宰,只能隨業飄零了。

  人與外部環境直接進行物質、能量、資訊……等交流的通道〈也就是接口或介面〉,有五種──眼耳鼻舌身,這是我們的「感性認知」賴以建立的基礎。加上大腦綜合及處理各類輸入的資訊,建立意象、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等活動,人依靠此六套設備過活實際人生。「十番顯見」則是單從眼睛這一個視覺器官入手,讓我們從繽紛萬象中去識別自己永恆的生命,其他的五種感官都可以此類推。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識轉四智 

虛雲老和尚開示: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我們現在是參話頭。話頭就是我們應走的路頭。我們的目的是要成佛了生死。要了生死。就要藉這句話頭作為金剛王寶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一情不留。一法不立。那裡還有這許多妄想來作詩作偈。見空見光明等境界。若這樣用功。我不知你們的話頭到那裡去了。老參師傅不在說。初發心的人要留心啊。我因為怕你們不會用功。所以前兩天就將打七的緣起。及宗門下這一法的價值和用功的法子。一一講過了。

我們用功的法子。就是單舉一句話頭。晝夜六時。如流水一般。不要令他間斷。要靈明不昧。了了常知。一切凡情聖解。一刀兩斷。古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是黃檗禪師說的。前後四句。有二種意義。前兩句譬喻。說我們用功的人。把守這句話頭。猶如守禁城一樣。任何人。不得出入。這是保守得非常嚴密的。

因為你我每人都有一個心王。這個心王即是第八識。八識外面還有七識六識前五識等。前面那五識。就是那眼耳鼻舌身五賊。六識即是意賊。第七識即是末那。它末那,一天到晚。就是貪著第八識見分為我。引起第六識。率領前五識。貪愛色聲香味觸等塵境。纏惑不斷。把八識心王困得死死的轉不過身來。所以我們今天要藉這句話頭。金剛王寶劍,把那些劫賊殺掉。使八識轉過來成為大圓鏡智。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但是最要緊的就是把第六識和第七識先轉過來。因為它有領導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別計量。現在你們作詩作偈。見空見光。就是這兩個識在起作用。我們今天要藉這句話頭。使分別識成妙觀察智。計量人我之心為平等性智。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要使一向貪著色聲香味觸法賊。不能侵犯。故曰如守禁城。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安的道路此文難得!!

學佛或修行主要的目的在那裏呢我以為只是在於「心安和理得」!

一、心安

首先談到心安:一般人常覺得心安是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並不盡然。人今天常常要為明天的事擔憂:擔憂明天的考試,擔憂明天會不會失業,會不會第三次世界大戰。或者當你被罵時、被稱讚時,走黑路時,生死關頭時,在此動心起念之間,自問還能不能心安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塵盡光生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宋.茶陵郁

這是宋朝茶陵郁禪師的悟道詩。意思是說:每個人原本都有清淨的本心,只因煩惱妄想而不能顯露;只要去除了妄心,就能回歸清淨的自性。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盞明燈,只要點亮心靈的燈光,光明就會來到,黑暗當下就會消失。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生的三大煩惱之因是無明分別執著

佛法告訴我們,衝突的根源就是自性與習性的衝突。自性是佛性,是本性。大乘經教裡佛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呢?見性的人決定肯定一切眾生現在是佛,一點都不假。諸位如果是細讀楞嚴,你就明白了。為什麼說你現在是佛呢?六根的根性,就是佛性,你沒有離開啊!可惜的是你自己迷失了自性。雖有自性,自性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當家作主,另外有個妄心在作主,這個妄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華嚴經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但是佛看你的真心,不看你的妄心,所以從真的來看,你是佛,從妄的來看,你是眾生。佛跟眾生差別在一念覺迷,一念覺,眾生立地成佛,一念迷,就墮落為眾生。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是三大煩惱裡的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放下三種煩惱,你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諸佛如來千言萬語,千經萬論,沒有別的,喚醒我們而已啊!

深入經藏之後,才曉得看破放下是轉凡成聖的祕訣。看破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到心地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的真誠心,自然就顯出來了。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大菩提心。一切眾生人人具足,不是學來的,是你自己本有的,可惜現在被妄想、分別、執著蓋覆住了,雖有但顯不出來。顯出來的恰恰相反,真誠變成虛偽,清淨變成染污,平等變成貢高我慢,正覺變成愚癡,慈悲變成自私自利,這歪曲了、扭曲了。他確確實實是真心,不是妄心,是我們錯用了。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07062_847927261910790_1718913236840307988_n  

新春的鐘聲已經敲響!
各位善友,大家過年好!站在一年的起點,
讓我們一同發願:願我們能斷一切惡,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是佛教上的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是現在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得十分透徹、明白;並且也指出各種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於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

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則無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經典尚在之良機,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

楞嚴經通說第1-見輝法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yzx88JFHY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生應及時修行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如魚少水, 斯有何樂, 原本的出處是在法句經, 大乘創作文學將法句經的經偈作為普賢菩薩所說。
是日即是這日, 已過去了, 命即是生命亦隨這日減少了, 就像魚少了水, 越來越少水, 當沒有水時, 如何呢? 魚無水即死, 人命也一樣, 日子越來越少了, 死期臨近, 斯有何樂, 那會有什麼快樂呢
在法句經時, 是激勵出家眾要快點修行斷煩惱, 日子過了一日又一日, 時間越來越少了, 若不在死前斷盡煩惱, 又要輪迴來這世間受苦的。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楞嚴經簡介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障是什麽呢?

第一報障,第二業障,第三煩惱障。
報障。報障又分正報和依報。什麽叫正報?什麽叫依報?

正報就是正當來受報的,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依報就是依靠這些來生活而受報,也就是衣、食、住等。我們人這個正報的身體,有好的,有壞的。有的相貌生來就非常英俊、非常圓滿,人人見著,人人歡喜,人人愛敬,可說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什麽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這樣的人,人人見了都贊歎:「喔,這個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現在最重要就是一個「歇」字,不要起心動念,儒家言:「克念則聖,罔念則狂」,「罔念」就是指這念心起了攀緣、顛倒、妄想,一般人的心想東想西,患得患失,追逐財色名利,就是墮落,就是黑暗。反之,能夠克制自己的惡念,繼續不斷地觀照、檢討反省,堅住正念,將來就能超凡入聖。

所以凡也好、聖也好,乃至地獄、餓鬼、畜生都在這念心當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每個人都能成無上道,每個人心中都具足無量功德、智慧,所以現在要覺悟;開始覺悟即菩薩,完全覺悟就是佛。成也是自己,敗也是自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應有的自勵

學佛要好好顧好一念心,發心容易,恆持難!
發心天天薰法,但一念懈怠,就起不了床。
發心精進行菩薩道,但一個不悅聲色,就起退轉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

古大德常教人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

從五欲六塵回頭,從自私自利回頭,

從迷惑顛倒回頭,從一切罪業回頭。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