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濁惡世
佛教經典《阿彌陀經》云「五濁惡世」,是什麼意思呢?
《阿彌陀經》云,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那五濁是哪五濁呢?
1. 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隨著人心越來越凶惡,道德越來越澆薄(淡薄),因此每一百年就減少一歲,直減到三十歲時有饑饉之災,減到二十歲時有疾疫之災,減到十歲時有刀兵之災,而世界眾生無不受害,是為劫濁。
五濁惡世
佛教經典《阿彌陀經》云「五濁惡世」,是什麼意思呢?
《阿彌陀經》云,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那五濁是哪五濁呢?
1. 劫濁: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隨著人心越來越凶惡,道德越來越澆薄(淡薄),因此每一百年就減少一歲,直減到三十歲時有饑饉之災,減到二十歲時有疾疫之災,減到十歲時有刀兵之災,而世界眾生無不受害,是為劫濁。
楞嚴咒大意
楞嚴咒乃咒中之王,除障之最,誠摯持誦楞嚴咒,福德最具足,加持最具力。另,楞嚴咒,是對治淫欲的根本大咒,楞嚴經上講,持頌此咒語,可以逐漸成就戒律。
楞嚴咒大意,摘自《楞嚴咒疏》清.續法大師 著
《楞嚴咒疏》清.續法大師
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胎兒身居母腹之苦,如處牢獄,日夜困厄,不得出離,故有胎獄之稱。胎兒欲出之時,身經產道,如山夾體,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體,風觸嫩皮,猶如刀割,此時真是有苦難言,所以嬰孩出生時,皆放聲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極。
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壯,由壯至老,縱使富可敵國,也免不了老病衰殘,這是任何人皆無法避免的,如古德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年老之時,髮白面皺,形變色衰,飲食難消,氣力虛微,由於色身種種機能衰退,看經、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諸多不便、障礙難行,甚至令人生厭、生煩。凡此種種老苦,苦不堪言。
五蘊之身是誰的身?
學習佛法,我們應該要有一些基本概念。例如「五蘊之身」是誰的身?誰有五蘊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啊,不是嗎?你們怎麼都不敢回答,都不敢承認自己有五蘊之身?《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經典所講的道理都不離開我們自己的本性,所以不要把自己和經典分開了。
所謂「蘊」,是積聚的意思。五蘊之身還有一個名字叫「五陰之身」,為什麼叫五陰之身?這五種好像陰山一樣,把我們光明的自性覆蓋住了,陰氣積聚,所以叫五陰。這個「陰」不是一般說陰間的陰,是對著我們光明的自性而言,稱為陰。
五蘊是哪五蘊?第一「色蘊」,以質礙為義,即是有形體,有障礙的;在大殿裡面,如果人多的時候就擠不下了,為什麼擠不下?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色身,都要有一個地方來放它。這種有形色有形體,是屬於色蘊。
禪定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一、禪定是極度的專心,「禪」與「定」在翻譯裏是華梵合一。「禪」是「禪那」,梵語音譯的;定是中國字。所以上一個字是梵語,下一個字是華語;「禪那」是靜慮,靜就是定的意思,但是他靜中有思慮,它不是死定,它是活定,所以也翻作「止觀」。「止」是定的意思,止裡有觀。所以,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禪定,是止觀。念佛的時候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就是「定」,就是「止」。這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觀」,就是「慮」。
二、 惠能大師教人坐禪,不是坐蒲團,面壁坐禪。《壇經》講得很好:「外不著相曰禪,內不動心曰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禪定,不是盤腿面壁。內要把貪、瞋、癡、慢煩惱消除,外面不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就是禪定。此地講的定是性定,是理定,也是《楞嚴經》講的「首楞嚴大定」。換句話說,就是清淨心。
《金剛經》末後, 釋迦牟尼佛囑咐須菩提尊者,菩薩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要用什麼樣的態度自行化他?世尊叫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八個字就是禪定。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說得簡單明白一點,一個修行人絕對不能被外境所誘惑,這就是「不著相」。不是離開外面境界;離開,還度什麼眾生?要度眾生,就要跟眾生接觸;雖接觸,決不著相,決不受影響,這是「禪」。內不動心,不動什麼心?不動貪瞋癡慢,不動是非人我,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定」。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此所有的修行人一定要破諸相、破執著、破虛妄才能悟道,如果修行人執著那些虛妄之相,那麼根本是不可能見到如來的,修行人都會說「諸法空相」,而一般的佛教徒也都知道「魔」是由於自心因為動了識神所產生出來的幻境與假相,所以一定要破除魔的相,但是「佛」呢?「佛」難道不也是因為自己的心動了識神之後所製造出來的幻境與假相嗎?否則在人類尚未演化出來之前或是在佛教尚未創建之前,那麼請問在這個世間上有佛這個名詞嗎?如果有那麼請問祂的佛號又是什麼呢?「佛」是指覺悟的意思,因此若沒有「癡迷」那麼又何需「覺悟」呢?因此「佛」與「魔」是陰陽相隨的,有魔才需要佛,有佛則魔同時就會產生,因此「佛」與「魔」的念頭也是輪迴種,因此無佛無魔或是亦佛亦魔的中道思維才能真正脫離輪迴。
人類學家說猿人、直立人、智人、山頂洞人….等等的上古人類都是由黑猩猩等動物逐漸演化而來的,那麼,他們在演化出來之後又有哪一個人曾經見過佛呢?又有哪一個人曾經聽過佛號或是看過佛像呢?當然都沒有,那麼請問那些諸佛、菩薩的佛號與佛像又是怎麼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的呢?難道,不都是由於我們世人自己動了意識之心所畫出來、雕刻出來或是創造出來的嗎?佛像固然都是世人因為自己動了意識之心所畫出來或雕刻出來的假相,難道那些妖、魔、鬼、怪、魑、魅、魍、魉…等等的形象不也都是由世人自己因為動了意識之心所畫出來或雕刻出來的嗎?萬法唯心造,萬識由心起即是此理。
那麼,何謂「諸法空相」呢?所謂「法」者係指宇宙間一切有形的物質與無形的意識、觀念皆是也,那麼它們為何是「空相」呢?因為宇宙最初之面貌僅有那些無形、無相的炁體並無那些有形的物質與無形的意識心或是觀念的存在,所以那些物質、意識心或是觀念其實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物或是幻相也,宇宙是由「無」而生「有」,「無」是指真空妙有與真空不空之「無」,因此在「無」裡面的因與緣是同時存在的,佛教所謂的「因」與「緣」也是道家所說的「陰」與「陽」的型態之一。
世尊的預言,我們末法時代眾生小心啊!
《佛說法滅盡經》(白話翻譯)
我是如此聽說的:有個時候,佛陀住在拘夷那竭國,再過三個月就是佛陀將要入涅盤的日子了,有很多比丘眾與菩薩眾圍繞在佛陀的身旁,還有無量無數的群眾都前往佛的住所,在地上向佛陀恭敬禮拜。
世尊只是靜靜地沉默著,沒有說話,身上也沒有光明顯現。阿難尊者向佛陀頂禮後對佛說:「世尊在往日說法前與說法後,都有大威德光明顯現,今有無數大眾聚會一處,為什麼沒有見到一點點光明呢?這當中必定是有什麼原由的,我們願意聽聞這其中的意義。」佛陀仍舊沉默著,不作回答。
所以在《楞嚴經》上,一般都認為《楞嚴》是密宗必修的、禪宗必修的,好像淨土宗的經典裡面沒有《楞嚴經》。其實「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就是《楞嚴經》上的,還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但是很少人去念,一般人念觀音菩薩,都念《法華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都念這個。文殊菩薩,這是世尊命令他的,讓他替我們娑婆世界,特別是替地球上這些眾生,這二十五種法門給他選一種,文殊菩薩幫助我們選,選的是「耳根圓通」,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跟這個地方的眾生特別有緣分。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最靈光的是耳朵,看看不清楚,聽得清楚,所以耳根比眼根厲害。觀世音菩薩就是修耳根圓通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所以我們跟菩薩緣就很深,根性相同。而其實二十五圓通裡,不只是觀音菩薩這一個法門是個特殊法門,特殊是有兩個。這個特殊是什麼?按順序排列的就是一般法門,一般排列的,不按一般順序排列的,這就是特別法門。按順序排列,觀音菩薩排在第二,他是耳根,你看六根裡眼第一個,第二個就耳根,鼻舌身,這樣排列的。他沒有排在第二,他排在最後,排在第二十五,這就是顯示他的特別,而且太明顯,你看原來應該擺在第二,他現在擺在最末後,所以大家一看就知道。
另外一個特別的,他那個位置只差一個,所以不明顯,你要仔細去看你就發現到,七大裡的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見大,彌勒菩薩是識大,他擺在彌勒菩薩的前面,這是按照順序排的。但是大勢至菩薩沒有按順序,他跟彌勒菩薩兩個對換了,他排在彌勒菩薩的後面,彌勒菩薩排在他前面。因為他只調一個位置,不太容易看出來,本來他是第二十三,他的位置在二十三,彌勒菩薩二十四,他們兩個對調了,彌勒菩薩二十三,大勢至菩薩擺在二十四,最後二十五是觀音菩薩,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所以一般學《楞嚴》的人很容易疏忽了,沒看出來,只看到觀世音菩薩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把「念佛圓通章」疏忽掉,這地水火風空見識,這見大!這個含義我們要曉得,觀音菩薩最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而「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是普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根機,這還得了嗎?學《楞嚴經》,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楞嚴》是白學了。
我在初出家的時候,好像我出家的第二年,我在臨濟寺出家的,第二年臨濟寺傳戒,我在戒壇裡面擔任書記。有一天我記得是晚上,台灣大學有幾位同學,我還記得有一個,一個名字記得,其他的記不得了,有三、四個同學,叫古正美,他的姓不常見,古今的古,以後也是個大學教授。帶了一個老師日本人,台灣大學的客座教授,日本人他也是法師,日本法師,帶他來看我。聽說我學《楞嚴經》,正是那個時候學《楞嚴》,跟李老師學《楞嚴經》。這個法師跟我見面,就問我學什麼?我說:我現在正在學《楞嚴》。他說:你修什麼法門?我說:修淨土,念阿彌陀佛。他問我一句話,「《楞嚴經》跟淨土有什麼關係?」這個日本人姿態很高,很傲慢,對我們是很輕視的態度,目中無人。我就反問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跟淨土有什麼關係?」這個他知道,西方三聖,阿彌陀佛的左右手就是觀音、勢至。我問這個話,他還沒有覺悟過來,最後我才提醒他,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關鍵就是這兩個人物,你能說《楞嚴經》跟淨土沒關係嗎?《楞嚴經》裡面含藏的玄機就是淨土。你看把這兩個菩薩,兩個菩薩都代表的特別法門,沒有按照順序排列。我這個說破了,他就沒有話說了,怎麼這麼粗心大意?還是台大的客座教授。以後我曾經六次訪問日本,這老師的名字我忘記,我沒有跟他見過面。所以我們修學大乘真的是字字句句都要很留意,不能輕易把它放過,才知道淨宗之妙。千經萬論,佛有的時候顯說,有的時候是密說,你會看的你能看得出來,你不會看的你不曉得。《楞嚴經》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法門,兩位菩薩做代表,這兩位菩薩全在極樂世界,觀音、勢至。
從三細六粗相談惑業苦
所謂的三細六粗相,皆因一念不覺而有,經曰:『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仗境為緣長六粗』。宇宙萬事萬物一切的相,皆是一念妄動迷失了本性所產生的妄覺,而非真實。禪宗大德說:『動念即乖,舉心即錯』。
凡夫起心動念,念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時時深陷於迷惘之中因而煩惱不斷不能自拔。 豈知,萬法寂滅相,本來不生不滅,無有一法可得。只因無明妄動,為境所牽,故而起惑造業受報 於三界六道之中,有無盡的生死惑業、煩惱之苦。 若能了知涅槃本來清淨寂然,本無有相、一塵不 染、一法也不立,又何來外塵境緣一切順逆、善惡的境界相呢?境因心有,心因境生,心若不生,何 境之有?故一切境界相皆是虛妄不實。心、境本是 一體,非一非異,唯是一心而已。古德言:『心不 附物,物豈礙人』;是人自擾於紅塵,而非紅塵能夠擾人。
『三細六粗相』即宇宙的森羅萬相。宇宙萬事萬物一切的相,只因一念無明不覺而生。說有次第,實無前後,起則同時。如佛所說『十二因緣』,都以『無明』為緣起,或以『阿賴耶識』為緣起。無第一因可尋,是環環相扣、輾轉相依、無端亦無終。只因一念無明而生『業相、轉相、現相』。此三種相如樹之根、葉,與花果,彼此互為依存,故曰『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今略說此三細 相:
甚麼叫「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佛教裡,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法身。
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手上拿了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道:「你們看一看這顆摩尼珠是甚麼顏色?」
忍辱
一個人會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夠不夠。聽說在監牢裡一關十幾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帶著滿腔恨意出獄的;所以,出獄以後往往變本加厲,犯下更大的罪案。
在佛經裡,「忍辱」的意涵是很豐富的;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與歡樂也要忍;逆來受,順來也要受。但是,所謂「受」,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認可,而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把境遇轉化超越,讓自己從中得到學習成長的機會。一般人受到冤屈挫折,心理上總是忿忿不平;然而,正因為忿恨難消,痛苦煎熬也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如果藉著面對打擊來鍛鍊自己的心性品格,甚至把打擊你的人看成來度化你的菩薩,謝謝他給你試煉自己、提昇自己的機會,心裡沒有怨恨,自然不會感到痛苦。
有幾位智障兒的家長告訴我,經過漫長的歲月,他們已經能在照顧孩子的艱苦和磨難當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心量都被打開來了。他們能用接受考驗的心情歡喜承受,所以,即使外人看來,他們的處境是苦不堪言,他們卻甘之如飴。
看看大師怎麼開示
◎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裏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虛雲大師
◎《楞嚴經》這‘五十陰魔’把天魔外道他們的骨頭都給看穿了。——宣化上人
◎在末法時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魎、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嚴咒》。《楞嚴咒》是破邪顯正的神咒,而《楞嚴經》即是為《楞嚴咒》所說的一部經,是佛教的骨髓。人若無骨髓,一定會死;佛教裏若無《楞嚴經》,也可以說就無佛法了。所以在此末法時代,最好護持正法的方法,就是把《楞嚴經》能背出,《楞嚴咒》更要能背出,能背誦能讀念,滾瓜爛熟,儘量發揮經中妙旨,為人演說。各位為了護持佛法,一定要把《楞嚴經》讀得熟之又熟,隨時隨地可背可講,此才不愧為真佛弟子。——宣化上人
如何辨識邪師邪教與邪魔?—非常重要!不能不知道。
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不怕千年不悟,只怕一朝錯路。
有些人好不容易信佛了,還以為遇到佛菩薩了,卻不知道自己跟著邪師跑了,最終跑到地獄裡面去了。
邪師都是有點本事的,要不然怎麼會讓那麼多人上當受騙呢?
釋尊預言佛教的未來
將來佛陀正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壞,而是在僧團的腐化與崩潰!——《釋迦牟尼佛傳》第293頁
有一天,阿難在一夜之中夢見七項希奇古怪的事,心中很驚慌,他走到佛陀的座前,照實的稟告道:
“佛陀!我的心中有疑難的事要想請佛陀開示,昨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夢,夢本是獨頭意識的活動,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本不必為夢計較。但我昨夜夢見的七事,都是很奇怪的,所以現在要懇請佛陀慈悲為我解說。我所夢的七事是:
誠心供養與「嗡啊吽」的妙用
每天吃飯都要上供、下施,培養成習慣,每天要吃飯之前,早上跟中午,專心合掌恭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護法善神、供養一切眾生』念三遍,然後念「嗡啊吽」七遍,接著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能上供、下施圓滿佈施功德。
密宗的根本咒『嗡阿吽』上供下施的妙用:
“嗡啊吽”三個字,它的含義很深,是諸佛身口意的種子字,也是諸佛身口意的精髓、精華,完全能代表佛的身口意。佛的身口意的力量都在“嗡啊吽”三個字裡,不能小看這三個字。
楞嚴咒持誦需知 — 宣化上人開示
楞嚴咒是最長的咒,又叫「靈文」因它太靈太妙,妙不可言,誰念誰就有感應,誰持誦誰就得到金剛藏菩薩的護持。所以你修這咒必須要誠意正心,修身,格物,何謂「格物」?即格除一切物欲,也就是沒有貪心,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則持此咒就有大感應,有人不懂咒的意義就冒冒然說楞嚴咒是許多小的咒合成的才這麼長,說這話的連小孩子都不如,小孩子說的話也會聽見大人說過跟著說,不會錯的那麼厲害。若說楞嚴咒是許多短咒接連在一起,那麼這些短咒是什麼咒?若你說不知道何以便說它是許多短咒合成呢?這簡直沒有根據,這些短咒自己有沒有名字呢?若沒有,這咒是誰說的,連個名字都沒有,還算什麼咒?所以說話必須負責任,不能隨便說說。尤其是個學者,自己隨便說說,教出的學生也一定隨便說說,一點根據也沒有。
所以楞嚴咒從一開始就是皈依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然後又皈依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菩薩,然後又皈依初果聖人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然後又皈依天,這皈依天並不是要奉行諸天的法,只是恭敬諸天,本來出家人誰也不必禮拜,出家人應受諸天的供養,為什麼又要恭敬諸天,諸天禮拜你,是因你有道德,有修行,你自己可不能有貢高心說:你知道嗎!一切護法諸天都向我叩頭頂禮,不可生出如此貢高我慢的心,覺得自己了不起。就算自己道德圓滿了也要「有若無、實若虛」,自己有道德而不執著,你有真實的學問也不要自滿,這樣才是一個修道者。
所以修行人誦持這個咒也要恭敬諸天善神。不但善神須恭敬,就是惡神也要恭敬。要把自己貢高我慢的習氣收歛起來。所以受持楞嚴咒的好處說也說不完,我也不想說究竟有何好處,因為我若說出,你們去誦持又生出一種貪心,誦持楞嚴咒能得到什麼好處。這便不是真想持誦楞嚴咒,你若真想持誦楞嚴咒,就要把楞嚴咒當成吃飯,穿衣,睡覺那麼重要,我們就是應該這樣做去,至於會得到什麼感應,靈驗都不去想它,因為你這一想也是妄想,未成功,怎可打這個妄想,就像一個小孩才生出來,連坐都不會坐,就想要跑路,走路還不會呢!怎麼會跑路!他為什麼這樣想呢?就因為不懂,等到會跑路了,又想要飛,你說這能辦得到嗎?根本不可能的事,何以要想?又不是小鳥,也沒長翅膀,就要飛,這個妄想實在太大了,誦持楞嚴咒也是如此,修行就修行,不要存著有所得的心,說我一定要怎麼樣,如你說我一定不要死,到時還是要死,沒有辦法不死。所以這想只是妄想,若能認真修行,證果了,生死了了才算。你想不死就不死,而不是在那兒想,我不死我不死,我要保護這臭皮囊,保護來保護去,到時還是說聲再見就跑了!
宇宙世界有成住壞空
宇宙世界有無量無邊那樣多。每個世界都有成住壞空四個劫。不過,我們人的智慧有限,達不到盡虛空遍法界的程度,所以我們只知有這個世界,而不知有其他的無量世界。現在科學雖然昌明,可以將人由地球送到月球。月球就是另外一個世界。可是不瞭解月球究竟的情況。那個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所不同。
我們世界有成住壞空四相,另外世界也有成住壞空四相。不過,這四相不會同時發生。在這個世界是成的時期,在那個世界則是住的時間,在另外的世界是壞的時期,或者是空的時期。因為不一樣,所以不能瞭解其他世界是怎回事。不但不能知道其他世界的情形,就是對於我們所住的世界,也不能完全瞭解。
好像在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之前,人人不知有個西半球,認為天是圓,地是方。發現新大陸之後,證明地球是圓的,成為球狀,故稱為地球。現在坐在太空船的人,欣賞地球,如同小皮球在虛空裏飄盪,很有意思。新大陸並非是新的,它是舊的。在沒有發現之前,以為它沒有;發現了,認為是新的,這是人的分別心所執著。人的思想和看法,有新有舊,其實只是成住壞空四相的變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