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利與利他

 

六度四攝是菩薩修行的法門,而其中六度可算是自利兼且利他,而四攝則是以利他為主。六度,是梵語六波羅蜜多的意譯。波羅蜜多,簡稱波羅蜜,解作"到彼岸",也就是""的意思,亦有圓滿成就的含意。六度就是指菩薩能夠憑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修行法門,得以從生死煩惱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證得圓滿的成就。

 

四攝是菩薩攝受眾生的四種方法。菩薩為了究竟利益一切有情,令得離生死苦,便要攝受眾生歸向正覺的道路。但是,一般凡夫沉迷於生死欲樂,無明障重,受著種種業報的牽纏,若無善巧方便,很難喚醒人心,使之步上菩提大道。所以菩薩就以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法門來攝受眾生。

 

六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經上181條做人的道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正念正能「怖魔」

「清淨本性存心,習氣亦存於心;若習氣不除,則無法隨佛芳蹤、往覺道而行。」晨語時間,上人提醒大眾,一念心可造成佛之因,也能造六道輪迴之因,故修行即在修「心」;當時時引法入心、涵養德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切莫只用圓的心態看自己,卻老是用缺角看別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08 Fri 2010 09:08
  • 通靈



《金剛經》『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祖論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悟 釋迦牟尼佛

詞 : 張德發 曲 : 陳清順 池嘉健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昧(三摩地)


三昧,意譯為禪定梵文:Samādhi,又譯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止」、「定」、「心一境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聖諦:又名四真諦、四諦法。是四種至高無上的真理。

佛陀成道後在「鹿野宛」說四諦法,渡五比丘,前後三次稱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證轉。

一、苦諦:無常是苦、世間無常,故是苦,苦是果。苦是第一個真理。

(一)三界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心經的本文雖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但此中包括很多重要的佛教教理與修行方法,例如五蘊歸空就是一種悟入本心的方法。又例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三者分別與佛教的假、空及中觀有關。又此中所說的十二因緣及四聖諦都是佛教的重要教理。其中講到「空」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更是佛教的名言。此外,心經中也講到六塵、六根、十二處及十八界等佛學中常見的名詞。因此,二百多個字的心經,其中所含的義理非常深奧,不是一般以意識心解經就能說清楚講明白的。

本師佛對十二因緣之開示:(雜阿含298 經):「佛告諸比丘,我當說緣起法……,彼云何無明?……不知三世、內外、因果、四諦、不知三寶,不知根塵……痴闇即無明。云何行?身口意行。行而有識,即六識身。識而名色,即四大與四陰。名色而有六入,即六入處,即眼入處以至意入處。六入而有觸,即六觸身,即眼觸乃至意觸身。觸而有受,即苦、樂、不苦不樂受。受後有愛,即欲、色、無色三愛。愛而取,即欲、見、戒取與我取(四取)。取而有,即欲、色、無色三有。有後有生。生異類眾生,於中得陰、得界、得入與得命根。生而有生死,老而白髮……,死而命終,暖離色身。」(以上為大略,有興趣者請看原文。)說明:
(一)無明:即無始無明,由此如幻生出各種業障,使人不知三世、三寶等,真如因此無明幻生第八識。
(二)行:起心動念而幻生第七識,由此而有身口意諸行進而反熏生諸識相。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智與得是菩薩的執著,智是了悟五蘊歸空的智,這是能得之義。「得」是所得,即得到五蘊歸空的理。此句是說在「空」之中沒有「智」與「得」存在,因為「空」非意識心所屬,沒有能得與所得。修行者若心存有涅槃可得則不能入空。

16.菩提薩埵: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覺」是自覺與覺他之義,自覺是上求佛道以圓悟佛果,覺他是下化眾生,使眾生亦得正覺之義,「有情」指眾生,未成妙覺果位以前之菩薩亦為有情,「菩提薩埵」即菩薩之義。也就是在做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工作者。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舍利子:人名,他是釋尊的弟子,在出家弟子中其智慧第一,也有譯為舍利弗。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波羅密多1

觀自在菩薩2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3,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4

舍利子5,色不異空6,空不異色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8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門裡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講到「恩」,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好像是應該的,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這怎麼得了!別人贈送、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之人,不會有好果報。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釋迦摩尼佛在佛教徒中被稱為"本師"釋迦摩尼佛,因為他發願到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來度我們這世界的眾生 ( 也就是2500多年前降生於印度的太子 ),佛經法華經中說諸佛都讚嘆釋迦摩尼佛,能夠有這般的勇氣與能力來降生地球,調服我們這些剛強難化之眾生,實在了不起。
2. 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壽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在無量劫前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有眾生稱唸其名號,乃至十唸,阿彌佗佛在此人臨終時會將其接引到無量壽國度 ( 也就是極樂世界 ),到那裡後再教化此人直到他成佛,佛經中有關阿彌陀佛的經典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等,將來佛經滅盡之後,本師釋迦佛以大慈悲保留住世無量壽經一百年。於此一百年中,無論何人遇此經,若能依經的道理修行,都能夠解生死。由此可知「佛說無量壽經」有多重要。

簡單的說:本師釋迦摩尼佛是發願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渡眾生的佛,阿彌陀佛是在極樂世界接引眾生去修行的佛,兩者都是直得眾生的讚嘆與學習的聖者。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不在執著,能容忍他人?
何謂: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位小和尚爭論佛主淨土在何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遇到失戀的網友給我發來訊息,找我交流。今晚,我正在回信件時,一網友加我為好友,傳來訊息:“我現在想自殺”。我回她:“萬萬不可以哦!”“我男朋友不要我了,我怎麼辦?我真的好傷心。
我與其交流,不但不能輕生,還要活的更好。女孩要柔,要注重知識與修養,自然就散發著美的氣息。最後她說:“我知道了。”整個晚上她時不時的問問我:“還在嗎?”一個18歲的小女孩,純真可愛,我微笑著。繼續回我的信件。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