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慧明法師開示錄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打破生死消除惡業  佛魔在一心之間  

心地法門之透關 

學佛人欲見本來面目,須要打破生死關頭;欲打破生死關頭,須要掃除無始以來身心惡習;欲掃除無始以來身心惡習,必須痛下持戒工夫。持戒功深,惡習漸除,一旦除盡,本性自現。惟心地法門之心戒,戎相太高,下手不易。茲為便利初機,訂定漸消夙習方法,方便名之曰透關。透關與持戒意義相同,且有除惡務盡之義。「關」喻惡業,惡盡曰「透」。舉其要目,束為八端:一曰心口不一,二曰殺盜邪淫,三曰兩舌惡口,四曰貪戾慳吝,五曰瞋恨嫉妒,六曰自大輕人,七曰信心不堅,八曰我執煩惱。凡此八端,學人各體身戒、心戒之旨,各因其習氣,就其易犯者先除,難犯者殿後,決心之後,自向佛前嚴立持戒透關誓願,痛自懺悔。懺者,自咎既往;悔者,痛絕將來。限定日期,一一透過;或一期限除一種,或一期並革數條。數之多寡,詳加斟酌;期之久暫,隨緣定之。限期之中,務使除盡,易犯者既不再犯;難犯者自易消除,此為修持之實際工夫,若不能實行透過此中粗重惡習,則淺近佛法,尚隔門牆,何能深入心地無非利他無我之無相法門耶?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六座  心宗醫心病

 

諸同學,近日天氣失常,傷風者多,須知吾人之病,尚不止此,且將病源及治法,略說如次。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座  三世因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十三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同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今略說之。《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此偈語,如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周不二之理,後來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可見這兩句經,非常重要。望大家特別注意!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故學佛人欲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 心由道見。請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九座 
 煩惱菩提

 

諸同學,何謂煩惱菩提?蓋煩惱與菩提,不出一心。煩惱之事,確是修行人證悟菩提必有的過程,今略說之。煩惱菩提,含有二義:一則火中生蓮義,二則轉識成智義。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二座  戒定慧


 

諸同學,上次講過信願行,今天講的是戒定慧。信、願、行、戒、定、慧,這六字是學佛人最要緊的基礎,而且是不能分開的。因為要有真信願行,方能談到戒定慧;亦要能持戒、習定、生慧,方能有真信願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一座  信願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