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昏沉、掉舉。
我們念佛的時候有什麼障礙要破除?一個是昏沉障,一個是掉舉障,破除之前先了解昏沉、掉舉的相貌。
你怎麼知道你的心掉舉?「於所緣境,心不寂靜」,掉舉就是心中念佛的時候,本來應該心裡佛號專一安住,心裡佛號相續安住,但是你發覺你這顆能念的心開始向外攀緣,開始擾動不安。為什麼心不安? 一定有一個罣礙的東西藏在你內心深處沒有放下,在那個地方擾動,就掉舉了!掉舉的相貌是什麼? 它出現的時候,你的心是不寂靜的!
破除昏沉、掉舉。
我們念佛的時候有什麼障礙要破除?一個是昏沉障,一個是掉舉障,破除之前先了解昏沉、掉舉的相貌。
你怎麼知道你的心掉舉?「於所緣境,心不寂靜」,掉舉就是心中念佛的時候,本來應該心裡佛號專一安住,心裡佛號相續安住,但是你發覺你這顆能念的心開始向外攀緣,開始擾動不安。為什麼心不安? 一定有一個罣礙的東西藏在你內心深處沒有放下,在那個地方擾動,就掉舉了!掉舉的相貌是什麼? 它出現的時候,你的心是不寂靜的!
惡業不離「欲」字
佛經裡有一段故事,過去有一位菩薩。這位覺有情者對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在人群中為人群付出。這位外表看起來是凡夫,以勞力為生,專門在搬運很重的東西,很多勞苦的工作,他都很歡喜去承擔,去付出。
有一天,勞作了一上午之後,大家在樹下休息吃午餐。奇怪的是,今天樹上的鳥叫聲和平時不同,很噪雜,周圍的人被吵得很不高興,唯獨這位仁兄卻是展顏一笑。工作的同伴裡有人就問:「奇怪!我們被這些鳥吵得很煩,為什麼你這麼冷靜,一笑置之,你到底怎麼回事?」
談隨緣
隨緣的意思是隨聽緣境的遷流變化,這對學佛修行的人來說,是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修行者必須隨緣化度,在最勝王經中說:「隨緣所在覺群迷。」由此可知,隨緣的功用,是在幫助眾生、教化眾生,脫離迷惑的困境,解脫苦難災厄,以覺為道。
出家的修行者,為道為法,不能只求自了,不可以摒棄眾生,不能隔絕諸緣;因此,隨聽緣境,順著時空的遷流變化,來幫助有緣的眾生,教化眾生使其解脫苦痛。所以,隨緣化度對修行者而言,仍然是不可以輕視的責任。
以隨緣化度來說,隨緣就是隨著機緣而自然的生起行為,也就是依於外在的人事物,自己也生起了感受,因而相應使自己的身口意有所行為,猶如水隨著外來的風而生起千波萬浪;化度就是普遍的教化濟度眾生的意思。所以,隨緣化度就是隨著機緣,普化濟度眾生,使眾生獲得利益。對修行者而言,緣不管好或壞,眾緣皆不可捨,善緣來時,要發揮它的價值,而遇上惡緣時,要使惡的轉變為善的。更何況,當善緣來時,因為讓自己稱心如意,往往會得意忘形,而惡緣是因違逆自己的心意,如果能好好利用,這也是考驗自我的修養之最好機會。舉個例子如下:
淨土宗所依的經典:五經一論
淨土經論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有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三經專講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可以說是淨土概論,將西方極樂世界整個的介紹給我們,它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它的歷史,它那些狀況,我們去的方法,九品因果,說得非常的周到,所以它是淨宗第一經。
《阿彌陀經》雖然與《無量壽經》是同部,文字少,說得簡單,它內容的重點像古大德在註疏裡面講的一樣,勸信、勸願、勸行。信願行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資糧,是三個必須的條件。澫益大師著的《要解》是以「信願行」為《阿彌陀經》上的三資糧。
《觀無量壽佛經》的內容是給我們講念佛法門的理論方法,理論的基礎,特別是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宗的原理,以及講九品因果,我們修什麼樣的因,到西方極樂世界證什麼樣的果。
信仰重要嗎?一位鄉下老太太駁倒三個博士!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某國想用科學方法宣傳無神論,領導國民脫離宗教信仰。政府便在廣場築台,對眾人宣講,並請三位博士作為講員。
第一位是天文博士,他上台解釋了許多無神理由以後,最後大聲喊著說:“我用望遠鏡觀察宇宙二十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過神,所以一定沒有神。”因此博得觀眾不少掌聲。
第二位是醫學博士,講完許多人類絕沒有靈魂的道理以後,末了說,“我曾解剖屍體一百具以上,細察各部,從來沒有發現靈魂寄托的地方。它在心臟中呢? 在腦中呢? 還在血液中呢? 我都解剖檢驗過,數十年來,沒有見到,所以一定沒有靈魂。”又是掌聲雷動。
穿上佛衣,那是大圓滿
1 美國的布萊恩·魏斯博士(Brian L.Weiss) ,是個精神科的醫生,他寫了五本書,這五本書證明人沒有生死,只是什麼?只是換個身體,換一個生活的空間而已。
2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生命是永恆的,人沒有生死,你能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對於生死就不害怕,不再恐懼。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呢?用你的智慧來觀察一下,可以從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中看見佛的法身嗎?」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化身)。法身就是如來的性德,是如來的眞身;報身是如來在許多劫中,做了無數的功德,所以才感到今生有此種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圓滿莊嚴的報身。
應身是隨緣示現。如我們一心稱念佛號時,可以看見佛,但我們所見的佛不是佛的眞身,而是佛的應身,也就是化身。就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任何一條河流,任何一個池塘,只要水清,就可以映出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就好比佛的眞身(法身),水裏的月影就是佛的應身。哪裏有誠心,他就應現在哪裏,所以佛又叫「如來」。你念佛的時候,他就來了。但他好像來了,其實並沒有來。就像月亮映在水面而成月影,但月亮並沒有眞的跑到水裏。佛的法身也是像這樣的如如不動。應身也叫化身,佛可以變化百千萬億身來度化眾生。
面對退轉心
《法句譬喻經》記載——
佛陀在靈鷲山講經時,有一人前來表達出家修行之志。佛陀問他為何想修行?他說:「在家庭,為了妻、兒一輩子庸庸碌碌,牽掛無了時,很辛苦啊!求佛讓我出家,體悟世間真理,並且將佛法傳達給大眾。」
隨相而離相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每一天的作息之中,一定會跟身邊的人事物發生互動關係。有了互動,就免不了生出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得意的時候,沾沾自喜; 失意的時候,就消沈頹喪,這是一般人的反應。可是,如果我們有智慧,可以洞燭這些喜怒哀樂的來源,不過是一種粗糙的、表面的心理反應,我們的情緒,就不容易被這些外在的現象所牽動。
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當在處理生活上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時,只要自問已盡力排除個人的好惡偏見,並且也已經盡一切努力,做最適當的選擇,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至於選擇之後的成敗得失,不必耿耿於懷,這就是所謂的「隨相而離相」。
常念佛有十大好處 — 慧淨法師
(一)未進入佛門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經常口念南無阿彌陀佛,你會心地善良,思想平靜,杜絕一切邪念。
(二)經常念佛,你會身體健康,顏色光澤,氣力充盛,心情快樂,氣息平和,各種疾病原則上不會再侵害於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會消失。
如何與觀世音菩薩相應
凡是修持觀音法門時,都要修利他心。發起利益眾生的心,就能和觀世音菩薩感通。我們說觀世音菩薩是最靈感的,但並不等於誰都能輕易得到,如果能真誠發善願,能發普度一切眾生的心,能去掉自私自利的心態,念念為全世界,那就能很快和觀世音菩薩相應。
很多人只是口念菩薩名號、向外伸手求觀世音菩薩,不知道向內求自己的慈悲心、學習菩薩的大慈大悲。一有不靈驗,就怪菩薩沒有感應。其實,是自己的心不慈不悲有障礙,才和菩薩不相應。
聞思修
別人說你好,你會很歡喜嗎?你可有想一想,他贊美得對不對?別人毀謗你,你就生氣嗎?你有沒有想一想,他的批評毀謗,合理不合理啊!
聽到別人講,或是自己想到了什麼事,你有沒有好好的思考一下再去實行?雖然人的思想反應要敏銳、迅速,但是過份的不經思考,也會有不當的時候。
世尊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這段經文是說釋迦世尊為了許多眾生說明此世間最難得相信,最方便、最殊勝的修法。「為」字應唸去聲。「諸眾生」不單指凡夫而已,二乘聲聞、緣覺亦包括在內。「一切世間」普天下皆是。
在五濁惡世的眾生,通通貪染於物欲,知見就昏濁不清,不容易接受念佛圓頓法門,而釋迦世尊以獨到超人類的思想,宣說最方便,最捷徑的修行方法,被稱為難信之法。古來的法師大德們,對於難信二字講解很多,現在單舉出蓮池大師說的八種難信來談談。
學佛的正法觀念
現在你學佛了,想想,你最執著什麼,你最怕什麼?你要把這個打破掉,你最愛什麼?你也要把它打破掉。最愛叫「貪」,最恨叫「瞋」,最怕叫「癡」,那都是在貪瞋癡。所以基本上我們一定要,按照《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裏面所講的去觀,觀自在,觀就是一種智慧的、冷靜的觀察分析,而瞭解了它的本來面目,那你就不會怕了。
做個比喻好了,作夢的時候,夢到自己兒子死了,哭啊,結果醒來,好在是作夢。各位,現在你看到的這些,或是你牽著你兒子的手,或是你買了一個房子,做了大事業,都是夢中事,都是夢,都是虛幻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你要套進去,填空題:一切老公,一切老婆,一切兒子,一切金錢,都是虛幻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樣你才可以超越。
佛陀涅槃前的教化
天地萬物,有生就是無常之相,無論怎樣逃不了這個定律。所愛的必定有散失的時候,會合必有別離的時候,人間心物所合的身體,既是無常的,就不能如人們所想的自由。肉體的生命不能永久長存。
假如有惡人前來傷害,當自攝心,不要起瞋恨的念頭;更要護口,不要說惡毒的語言。要知道放縱瞋恚的心,就能妨礙修道,破諸善法,壞好名聞,失去一切功德之寶。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夠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歡喜之心,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就不能稱做有道的智慧之人。
不要有驕慢的心,不要有諂曲的心,不要有欺誑的心,不要有慳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質直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