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9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下載.jpg

何謂離三心,去四相?是什麼意思?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名三心。過去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梵語sunyata)故;現在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未來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三心了不可得,空無自性,無所得故,應當離,不應生心貪著自性可得,自性空性不可得故,故名離三心。

何謂去四相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名四相。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的基本教義

佛陀的基本教義

四聖諦法  弘法利生
佛陀成道之後,決意把他所證悟的真理來教化眾生,讓他們也能同樣地得到解脫。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就是學佛的權變智慧然後落實去實踐

學佛就是學佛的權變智慧然後落實去實踐

學佛就是學佛的權變智慧然後落實去實踐

學佛就是學佛的權變智慧然後落實去實踐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瞭解如來真實義得般若大智慧

瞭解如來真實義得般若大智慧

瞭解如來真實義得般若大智慧

瞭解如來真實義得般若大智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說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圖解)

十二因緣總說在這十二支中,「無明」、「愛」及「取」的屬性是煩惱;「行」及「有」屬於業;「識」、「名色」、「六入」、觸老死則全屬苦。

圖片1.gif

假設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們由無明所驅使,做出了殺生業(“”),在中留下了這殺生之業因。這三者,在今生臨終時遇上了臨終一念的煩惱(“”),便構成了下一生墮於地獄中受生的因素(“”)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權顯實』是甚麼?― 這篇非常重要!

『開權顯實』是甚麼? 這篇很重要!

佛教的法門有權教、實教所謂權,是指因宜而變,因時制宜。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孟子盡心下》)意思是說,在守常(恆)之中還要通權達變,即今天所講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權教就是權宜、權巧方便的意思,實教就是直暢本懷的,這個當中沒有什麼方便。佛教的意思就是善巧方便,有時間性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權教之法,就是一種暫時採用還廢的法,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說得更明白一些,權不是終點站,不是最終的歸宿。利用這權巧方便之法,卻能令眾生生起求解脫的堅固心,而到達終點站。

例如人要受持五戒,這是一個方便教法,要生天堂,要修十善道,天道的人要修持十善,這也是一種方便;甚至聲聞乘的人修四聖諦,緣覺乘的人修十二因緣,這也是方便教。甚至菩薩要修六度萬行,也是方便教權教,甚至於我們要往生東方琉璃世界,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還是方便的權教。佛陀所說的經典中,可以說大部份是方便的權教,唯有法華經所講的,才是真正佛陀的本意,要將我們帶入佛的境界裡的實教。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是修定初門,又名「五門禪」,指的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數息觀。天台智者大師的《小止觀》中說:修觀的方法有兩種,一者是對治觀法,即用五停心觀的不淨、慈心、數息、界分別觀等四項;二者是正觀,即觀諸法現相,皆從因緣生,無有自性,故為實相。這五停心觀,能使我們從有相進入無相觀,從凡夫的我執,進入無我的解脫,是大小乘共通的禪修基礎。

1.數息觀:以計算自己呼吸的出入息,對治散亂心,使心念止息一境。並可透過數息的數、隨、止、觀、還、淨六種因相,達證涅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2:所謂諸法.jpg

法華經『十如是』

「十如是」,「如」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即宇宙一切萬有,森羅萬象的十種必然真理、軌則。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十如是」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苦集滅道』的真義

『無苦集滅道』的真義

佛陀為什麼會在般若心經裡有一連串讓一般人感覺「沒有這,也沒有那」的話,包括「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甚至到最後會說「無苦集滅道」呢?這是在對原始佛教裡的解脫道予以否定嗎?還是在說原始佛教裡佛陀所開示的解脫道「不究竟」?事實上不少大乘學人的確是採取了,或傾向於第二種看法,以為原始佛說雖值得尊重,但因不是「究竟教說」,就在不經意間以為四聖諦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自己已然是了解了最究竟的教說,而最究竟的教說是「無苦集滅道」。這種看法,我以為不是普通地錯了,而是實乃大謬。而且這也正是目前中國佛教裡許多問題的核心所在。

四聖諦苦集滅道教說的整體,事實上已經包含了無苦集滅道的法義。無苦集滅道的意思,是苦集滅道正如其他萬法一樣,都是因緣所生而沒有實自性。而且不只是苦集滅道沒有實自性,就是佛陀所說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及六識所成的十八界,都沒有實自性。這一點都沒有「無苦集滅道」要比「苦集滅道」更究竟或更高的意思,而是本來原始佛說的緣起法立場就是如此。換句話說,大乘佛法所闡揚的空義,並不是基於原始佛說而更進一步發展出來的「新義」,因為原始佛說的意思本來就是如此。大乘空義只是針對修行人常有的「法執」而特別指出了一切法,包括苦集滅道,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的道理。修行人如果因此而以為苦集滅道「不究竟」或不重要,那是徹底誤會了如來所說義。因為四諦法本身就是說一切苦都是因緣所生,而其中包含了人對一切法與觀念的法執。人如果沒有智慧,不能看見自己的法執,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徹底除苦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經三大經王: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佛經三大經王: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三大經王

說的都是改造自己這顆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法印的真實性談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三法印的真實性談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佛說三法印,是從有情自身說,有情是無常、無我、空寂的。印度傳統的、新起的宗教,每以為生死五蘊身中,或離五蘊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為有情是緣起的有情,依緣起說,不能不是無常、無我的。無常即是變化不居,換言之,即是生而必滅的。一般人以環境的適意為快樂,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樂為安隱。依佛的慧觀,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憂愁等苦,是無常義。一切的快樂安隱都在不斷的變化;如意稱心,平安恬適,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終歸於滅壞的。無論怎樣的安適,都向此目標前進。有生必有死,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給以「無常故苦」的判定。婆羅門所說的常我,是妙樂的。佛反對他,一切無不在變化無常過程中,那還有什麼究竟圓滿妙樂可說?所以說無常故苦。佛說苦就是無我,這因為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為我。但有情依蘊、界、處諸法而立,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嗎?佛法說:正因為有情倒執有我,所以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即是流轉動亂的根源。如悟解無我,沒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說此三法印,如論到對有情存在的世間,這或是所依的五蘊,或是所住的器界,這一切也是無常的。世間確是無常的,但如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即有點不適合。如這枝粉筆,說它是無常,當然是對的;但說它是苦,是無我,那就欠當了。粉筆是無情的,根本不會有領受,即無所謂苦不苦。沒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會執著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說無我。所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依有情而說。如擴充三法印而應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說的「無常故(無我)空」了。空是無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從眾緣生而沒有自性,即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法無我。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不同。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我的定義是同的;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這即不同。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這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遍通一切,為有情與世間的真理。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1560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中有權實二教,是什麼意思?彌陀經是權教或實教?

佛法中有權實二教,是什麼意思?彌陀經是權教或實教?

權實二教,就是權教與實教的結合稱謂。

適宜於一時的教法叫做權,眾生(梵語bahu-jana)根機未成熟,由淺入深,逐漸使人覺悟的教法,種種權宜方便,稱之為權教。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聖諦品第八 苦、集、滅、道。
文章較多,但深入淺出,很值得深讀吸收瞭解 :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Ava/Ava_Vol8.htm
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說應該知道苦、應該斷除集、應該羡慕寂靜的境界,應該修行聖人的道路。這就是四聖諦大概的意思。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聖諦」苦、集、滅、道是說甚麼?

四聖諦苦、集、滅、道是說甚麼?

「四聖諦」包括苦、集、滅、道,這是佛陀證道之後,初次在鹿野苑所宣說的教法,以此教導眾生超出生死輪迴。

第一、苦諦:是指世間有生老病死的苦,以及怨憎之人共聚,所愛者反而別離,又有身心上各種無以形容的苦,它泛指一切逼迫身心苦惱的狀態。其實佛教之所以講苦,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苦的實相,進一步去尋找滅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個過程,如何離苦得樂,獲得解脫,才是佛教講苦的最終目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說|140 如何隨順眾生|淨空老法師- YouTube

恆順眾生,隨緣攝化

依緣攝受 引眾入道

恆順眾生的意義,是恆常隨順一切眾生。其中,「恆順」亦有隨緣攝受的意思,所以也可解釋為:隨緣攝受一切眾生。「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要普度眾生,必須與眾生廣結善緣,如果不隨順眾生,就無法行化導之便。因此,為了達到化導眾生的目的,必須先以種種方便隨緣攝受,然後依眾生的根性,以種種法門教化,令其轉迷成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部落格插圖- 如如不動似山丘,凡事都怕心魔多; @ 牟尼精舍的相簿:: 痞客邦::

「如如不動」,究竟是什麼意思? 開悟

諸法(宇宙中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本性是無常的,都是在剎那當中變化。現代科學研究成果也顯示出物質在產生的同時就開始變化,開始泯滅了,只是在外表上我們看不出來。這就是佛講的萬事萬物都是在剎那剎那當中生滅,在剎那剎那當中變化。

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通過邏輯分析,我們會發現根本找不到諸法的存在(四大皆空、五蘊皆空),但是在顯現上都是真實不虛地存在著,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觀要先有的認知

內觀要先有的認知

內觀 何其自性本自清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自我習性 緣起(阿賴耶識) 十二因緣 三界 生滅 輪迴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妙法蓮華經-講記 005-f-f.jpg

妙法蓮華經摘要- 01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天台智者大師將〈序品〉至〈安樂行品〉為止的前十四品稱為「迹門」,從〈地湧出品〉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為止的後十四品稱為「本門」,並把第二〈方便品〉與第十六〈如來壽量品〉,分別視作「迹門」和「本門」的核心。

在方便品,如來說唯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天台宗解為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槃,如來以方便力,分說三乘之教。令入一乘,才是如來真實教法。經中又宣說如來出世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在如來壽量品:如來說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說「佛壽長遠」、「佛身常住」。以良醫之譬喻說明為救眾生而示現方便。佛實際上「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為使眾生不懈怠,而示現滅度此品旨在宣揚如來「壽命無量」、「教化無量」、「慈悲無量」及「救濟無量」。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jpg

在家居士出世菩薩 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身雖不出家,但心出家。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