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902.jpg

人身難得甚於盲龜值遇浮木

過去,佛曾在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弘法。一日,佛陀開示大眾:「譬如大地皆成大海,有一隻壽命長達無量劫的盲龜,每百年才能從海中探出頭來一次。而大海中有一根浮木,上頭有一個孔洞;它浮在海上,隨著風四處漂流。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還要由浮木的孔洞探頭而出,你們覺得可能嗎?」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盲龜不太可能遇到浮木的孔洞,因為牠百年才出水一次,如果牠在海的東方伸出頭,而浮木可能正隨風漂到海的西方、南方或北方的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盲龜要遇到浮木是十分困難的。」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盲龜和浮木雖然不易相遇,但還是有可能會遇到。愚癡凡夫因為不行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能依真實之理而行,輾轉互相殺害,強者欺陵弱者,造作無量惡業。在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五趣漂流,輪迴不息,所以眾生想要暫得人身,更難於盲龜值遇浮木,可見能得人身是多麼珍貴之事。諸位既得人身且值遇佛法出家修行,於四聖諦尚未契悟者,當勤修各種方便法門,起希求增勝上進之心,修學無間道,趣向解脫。」諸比丘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3.jpg

何謂離三心,去四相?是什麼意思?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名三心。過去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梵語sunyata)故;現在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未來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三心了不可得,空無自性,無所得故,應當離,不應生心貪著自性可得,自性空性不可得故,故名離三心。

何謂去四相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名四相。

我相乃四大五蘊所緣起,緣起諸法乃性空,性空諸法不可得,是故,我相無我,無我不可貪,是名去我相;人相是我相的對立而存在,妄計我是人,我生人道,異於餘道,名為人相,我相不可得,人相亦不可得,不可貪著人相,是名去人相;眾生相乃眾緣所成,六道眾生妄計色受想行識和合生此身,名之眾生相,然而眾生相無自性,無自性不可得,名為去眾生相;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我一期壽命,或長或短,是名壽者相,然壽者相其體亦無自性可得,心不生貪著,故名去壽者相。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62396707-1141341165-g.jpg

『三乘』是甚麼?

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

(一)就眾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

1聲聞乘,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稱聲聞。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此四諦為乘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0px-OuyiZhixu1.jpg6.jpg

淨宗祖師 蕅益大師的故事

蕅益大師本姓鐘,字素華,晚年才自號蕅益老人。他的祖籍是吳縣(今江蘇蘇州市),父親叫鐘岐仲。鐘岐仲向來信奉佛法,崇敬佛教,堅持修持《大悲咒》。這樣,在整整十年之後,他的妻子金氏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抱著一個英俊爽邁的小男孩送給她,她便感夢而孕。等到十月懷胎之後,終於一朝分娩,生下的便是後來馳名遐邇的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年僅七歲的時候,就從誦佛持咒的父親接觸佛法。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使他漸漸地養成了甘食蔬菜瓜果,而不嗜好腥膻葷血的習慣。他長大到十二歲的時候,跟隨塾師開始研讀儒家經典。時間久了,漸漸地以聖賢之學自任,擯棄了昔日學習的佛法。

為了表達自己堅定的從儒求經的決心,蕅益大師特地寫了一部《闢佛論》,多達幾十篇。除此而外,他竟然一改過去的習慣,開始喝酒、吃肉,完全將佛門戒律棄置一邊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amond_Sutra.jpg

認識金剛經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經典之一,被尊為經中之王

此經是釋迦牟尼佛祗樹給孤獨園菩提尊者而宣說的經典,佛在此闡述一切法空,指出一切事物本體皆具空性,若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所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要破除四相,破除我執法執,乃至一切執著應該要在「不執著一切」的基礎下,生起菩提心,廣度眾生。

「金剛經」中的「」與「無我」,並不是字面上「沒有、不存在」的意思,而是指「不執著」事物的本質,或「不執著」自性的意思。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一心三觀」是甚麼?

乃天台宗之觀法。為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說,而於一心中圓修空、假、中三諦者,即稱一心三觀。此為圓教之觀法,係不經次第而圓融者。

摩訶止觀卷五上載,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為空觀;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為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是為總中觀,此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之一心三觀。其中,所謂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隨緣形成一切現象,皆不實在,故為假,觀此則稱假觀;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現象皆真如顯現,無獨立之實體,故為空,觀此則稱空觀;一切現象非一非一切,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性質,此為中道,觀此則稱中道觀。如作空觀,則假、中亦空,以三觀悉能蕩相破著之故。如作假觀,則空、中亦假,以三觀皆有立法之義故。如作中觀,則空、假亦中,以三觀之當處為絕對之故。以此觀於空、假、中三諦之任何一諦,而三諦無不圓具,故稱一心三觀。然此不思議法,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故為圓教利根菩薩所修習者。

又一心三觀亦明示三意,此三意即維摩經玄疏卷二(大三八五二八下)所示:「一明所觀不思議之境,二明能觀三觀,三明證成。一明不思議之觀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心,因緣所生十法界以為境也(中略)。二明能觀者,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則一心三觀,圓照三諦之理,不斷癡愛起諸明脫,若水澄清,珠相自現。三明證成者,若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乃謂任何對象之境,皆為一境三諦,若依之作觀,即可修得圓融三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維摩經略疏卷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T7PXQVYAMQFQ0.jpg

「般若與菩提」是甚麼?

般若是慧  菩提是覺

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慧是藉智而顯現;智的梵文是闍那,智即是知識和經驗。所以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其發揮有饒益性的力量價值,就是般若。

菩提,是梵文的音譯,一般翻成為覺悟的意思,但菩提也可說就像是一條道路,可以通往覺悟之門的一條道路,有所謂的菩提大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59.jpg

開權顯實」是指甚麼?

佛教的法門有權教、實教。所謂權,是指因宜而變,因時制宜。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孟子盡心下》)意思是說,在守常(恆)之中還要通權達變,即今天所講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權教就是權宜、權巧方便的意思,實教就是直暢本懷的,這個當中沒有什麼方便。佛教的意思就是善巧方便,這是有時間性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權教之法,就是一種暫時採用還廢的法,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說得更明白一些,權不是終點站,不是最終的歸宿。利用這權巧方便之法,卻能令眾生生起求解脫的堅固心,而到達終點站。

例如人要受持五戒,這是一個方便教法,要生天堂,要修十善道,天道的人要修持十善,這也是一種方便;甚至聲聞乘的人修四聖諦,緣覺乘的人修十二因緣,這也是方便教。甚至菩薩要修六度萬行,也是方便教權教,甚至於我們要往生東方琉璃世界,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還是方便的權教。佛陀所說的經典中,可以說大部份是方便的權教,唯有法華經所講的,才是真正佛陀的本意,要將我們帶入佛的境界裡的實教。

什麼叫做權教呢?權巧方便,權宜之計,譬如父母要兒女吃藥,兒女說藥很苦,不要吃,父母為了子女健康,就找了包了糖衣的藥給孩子吃,甜甜的味道,就是一種方便權教,有一點方便你才肯吃,權巧就是這樣的意思。又例如剛擠出來的牛奶很腥,你不敢喝,要經過加工經過加一點水,這個牛奶就變成很好喝,這就是方便的權教。權教就等於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裡面講到空性、空理,講到最後佛想我不能全講出來,我如果繼續再說的話,大家心裡頭要懷疑,還不如權巧方便就好,而成道四十年後佛陀才直暢本懷,宣講《法華經》,開權顯實,從權教講起,要讓大家認識大乘實教,就是把佛的知見,佛所認識的世界給大家了解,因此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開顯本。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1962.jpg

77364.jpg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 (1).jpg

十如是(很重要!一定要懂!)

「十如是」,「如」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即宇宙一切萬有,森羅萬象的十種必然真理、軌則。

「十如是」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相:指外在可見的形相。例如:顯示在外的善惡行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58.jpg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終於懂了

什麼叫做世間法、出世間法?它們的差別是什麼?

首先,世間是什麼?用佛教的話講,六道輪迴就叫做世間,超越了六道輪迴就叫做出世間。那超越是什麼概念?超越六道輪迴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像我們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一樣,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呢?不是這樣的。這個超越是一種心靈上的超越,人仍然可以留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心已經超越了,不在紅塵中了。簡單地說,六道輪迴中的一切,或者紅塵中的一切就叫做世間,超越了六道、超越了紅塵以後的境界就叫做出世間。

然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法」是什麼呢?法就是方法,出世間或者超越六道、超越紅塵的方法叫做出世間法;讓我們在六道輪迴中不斷地輪轉的方法叫做世間法。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法」這個字。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輪體空.jpeg

什麼是三輪體空? 大佈施

釋義一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佛學常見辭匯》陳義孝編】

 釋義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ls10an202303121253-11.jpg

《妙法蓮華經》裡講的開權顯實是什麼意思?

《法華經》的中心思想就是開權顯實,這個字具有三層含義,即:開除、開發、開拓之義。

原義是指開除三乘教法的方便權巧,顯示一乘妙法的究竟真實。而對我們這些凡夫眾生來說,開除就是開除我們凡夫眾生的各種邪知邪見,開發就是開發我們內在本具的功德利益,開拓就是開拓我們的眼界心量。

更進一步說,也就是開除凡夫的妄想分別,開發二乘人的偏真知見,開拓菩薩學人對法的侷限,三乘就是指:聲聞、緣覺、菩薩。因為這三乘的學人,對於自性本具的圓滿究竟,總是隱隱藏藏,不敢直下承當,法執比較嚴重。雖然針對凡夫來說已經是聖人了,但是都還在回家的半路上的草菴裡面,這個草菴就是個化城,是佛陀為了方便修習者在這裡有個喘息的機會,特別設定的一個暫時休息的地方,所以說:止住化城,並非寶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68179424-2769618768_n.jpg

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心性,提高層次,增長智慧。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 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

人生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就要演下去,但是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都是在演戲,哪裡有真的夫妻?哪裡有真的兒女?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600.jpg

何謂止觀?止觀與定慧有何關聯?

止觀是佛教(梵語Buddha -sasana)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其所代表之意義,在經論皆有所闡述之。止為(梵語samatha奢摩他),觀為(梵語vipasyana毘婆舍那)之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內心歷歷分明(觀),故稱為止觀。

即是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靜。定慧與戒為佛教徒重要實踐德目。因止而生定,因觀而發慧,有相得益彰之功。

離止無定,離定無止,不一不異;離觀無慧,離慧無觀,不一不異,阿含經對此多有論說。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0.jpg

什麼是「心性」?「心性」為何這麼重要?

心理、心靈

性質、規律

心性是指通過人的內心活動所表現在外的性情、性格、品質和品德心的本性,即內在心性,本覺之心性,永遠不會被變化和死亡觸及。心性在藏語裡的本意即是指本初、純淨、原初的覺知,是知識本身的知識。心性是萬事萬物的本質,體悟心性,就是體悟萬事萬物的本質。佛陀就是徹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發現了恆常不死的快樂和祥和。佛陀不是神,只是有佛性證悟的果子,而佛性是每個生命與生俱來的權利。佛陀的證悟表明,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我們的心性也就是佛性被包裹在凡夫心的瓶壁中。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08256246-3404506557-g_n.jpg

十如是

「十如是」,「如」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即宇宙一切萬有,森羅萬象的十種必然真理、軌則。

「十如是」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相:指外在可見的形相。例如:顯示在外的善惡行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49c4cb7dde5868bffafada428f1a04d.jpg

真如是什麼?

真如指宇宙人生之真實本體;又作空性、實相、法身、法界、如來藏、如如等。 真:真實不虛妄;如:不變其性。

真如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無我,無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實非虛,非真非妄,非有非無,非是非非,非生非滅,非增非減,非垢非凈,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圓,等等不可盡說。何以故?一切實虛,真妄,有無,是非,生滅,增減等等不可以盡說,只因有我,我心強名便有一切實虛,真妄,有無,是非,生滅,增減等等不可盡說,無我時,實虛,真妄,有無,是非,生滅,增減等等不可盡說一切真如。

在諸法中,雖有各種妙喻,但任何語言文字,畢竟是形而下的世間法,就算用盡一切形而下的文字,來解釋形而上的本身,那也不過是烘雲托月的形容語句而已。無論對「真如」如何巧思和推理,都只像以指指月。縱然引得千江有水千江月,它們並非天上月亮,更非月球本身。雖然如此,江月、月亮、月球三者關係密切。在重重影現的千江月中,表現了月影的特殊性,也反映其共同性(天上明月),更不離其不可思議性(月球本身)。此三重性,同時具足、隱顯並成。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學佛要有的知識

到底佛教裡面有多少個宗門的各教派呢?首先,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先生快要往生了,他的大兒子最先趕回家,就在爸爸的耳朵旁邊嘟嘟嘟嘟,然後說:「爸爸!你要記住啊,要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子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哦!」因為大兒子是學西方淨土法門的。過了一會兒呢,二兒子又回來了,然後神秘兮兮的跟爸爸講:「爸爸!您記得您要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哦!因為這個功德最大。」原來二兒子是學日蓮正宗的。二兒子才講完,換三兒子進來,然後說:「不對,不對!爸爸,禪宗才是最殊勝的,你什麼也不要念,你應該要參究自心本來面目,回歸到常寂光淨土才對。」話還沒有說完,四兒子又衝進來了,搶著說:「爸爸!爸爸!他們都不對啦,他們都不夠高,我學的密宗才是最高的。你應該要觀想佛父佛母交合,行雙身法的大樂境界,這樣子呢,您就可以在中陰身的時候即身成佛啦!」然後四個兒子吵成一團,不可開交。

過了一會兒,爸爸終於說話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大家就很緊張問說:「爸爸您看到了什麼?您看到什麼?」然後爸爸就說:「我看到你們死去的媽媽來了。」大家就接著問啦:「那媽媽說什麼?」「媽媽罵:『你們這一些不孝子,要爸爸跑來又跑去,你們是不曉得爸爸的腿不好嗎?』然後她還罵我:『你這死老猴,我等你這麼久了,你竟然還在那邊想要跟別的女人修雙身法!』」

釋迦牟尼佛降生在這個世界,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佛經裡面說:只為了一件大事因緣。也就是要告訴眾生、引導眾生,讓我們知道萬法的表面是緣生緣滅,可是呢,萬法的根源是真實如來藏;就好像一顆水晶球,萬法的生滅現象都只是水晶球表面所映現出來的影像,可是水晶球的本體卻是從來不生不滅的。在 佛陀四十年中的說法,由淺至深,前後按照弟子的程度,分成了五個時期、三個部分的教法。大致上的說,佛陀一生的說法,五個時期叫作:華嚴時、鹿苑阿含時、方等般若時、唯識種智時,以及最後的法華涅槃時。我們先來看看裡面的意思。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