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華七喻 ── 略探《法華經》要義(一)
法華七喻 ── 略探《法華經》要義(一)

法華七喻 ── 略探《法華經》要義()

前言

  修學佛法在留心經典的學習時,常會聽或看到「開悟楞嚴,成佛法華,富貴華嚴」的說法。學佛的目的論究竟,即是要開悟、成佛,乃至具足如佛的無量福慧,及不思議的自在解脫,故這三部經亦是學佛者常讀誦、修學的經典。本文目的主要在探討《法華經》要義,然因《法華經》義理甚深微妙,為較簡單扼要把握其主要義理,故以《法華經》中著名的法華七喻,略探《法華經》要義。

《法華經》宗旨

  若先略知《法華經》宗旨,再看七喻內容,將有益於《法華經》義理領解與融通,故舉經文及古德見解以資把握法華宗旨。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經文中所言諸佛,指三世十方諸佛,意即佛佛道同,均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出現於世。而佛知見即是一乘法,亦稱一佛乘,佛說二乘、三乘是為眾生信受一乘法方便而說。又經云:「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即世尊為眾生說法,以實相為印,故要鑑別教法是否是大乘法,以該法所闡明是否符合實相理為準則,所以實相為大乘之法印,亦稱一實相印。由上可知,佛知見、一乘、一佛乘、實相,名異而體同,亦是此經教理之體。

  又古德解此經亦依此為體。《壇經》載六祖答僧法達問《法華經》義理時云:「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又憨山大師所著《法華經通義》云:「佛知見者,乃一真法界如來藏心,舍那證之為法界海慧普光明智,是謂一乘常住真心。」《法華經通義》亦將第二方便品至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科(科分,意即分段釋義)為正宗分,又將此分之二十七品內容,科分為開、示、悟、入佛知見四分。另智者大師《法華玄義》云:「正顯(《法華經》)體者,即一實相印也。」又云:「故知諸佛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秖令眾生開佛知見,見此一實非因非果之理耳。」

  從經文及古德見解可知,此《法華經》以中道實相為體,為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為宗旨。闡明佛只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而出現於世、而為眾生說法;亦即佛說法只為一乘佛知見,只為眾生成佛而出世說法,故亦稱一佛乘。無聲聞、緣覺二乘,及無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別,說二說三只為眾生根智狹劣,不能直接受持一乘法,故方便說二乘、三乘法。

法華七喻與三周說法

  經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譬者,比況之意,引淺事理,況深事理。喻者,曉訓之意,即曉了譬所欲訓導之理。佛教化眾生常引較淺顯易懂的事理,比況欲令眾生領悟之較深邃的事理,使聞者易於解悟而得智慧。佛說《法華經》亦以種種譬喻明其義理,其中七個譬喻旨在闡明《法華經》的核心要義,故稱法華七喻。其依序分別為:一、火宅喻(譬喻品三),二、窮子喻(信解品四),三、藥草喻(藥草喻品五),四、化城喻(化城喻品七),五、衣珠喻(五百弟子受記品八),六、髻珠喻(安樂行品十四),七、醫子喻(如來壽量品十六)。

  又古德將經文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科分為三周說法,法華七喻前五喻即在此三周中,故了解三周說法,有助於解悟七喻間義理的相關性。此三周是佛為令上中下三根人,信解佛唯為一佛乘而說法,分別說三乘法只是方便。所謂三周說法即:一、法說周,二、譬說周,三、因緣周。且每周大致可分四段:一、正說,二、領解,三、述成,四、授記。

  一、法說周中之「正說」,明諸佛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出現於世,凡有所說均為一佛乘,無二亦無三等等,如前說。然此周中唯上根者,如舍利弗自述「領解」,佛「述成」印可其領解,並「授記」舍利弗未來成佛,佛號華光如來。二、譬說周中,佛為中下根未領解者,以「火宅喻」,加以說明唯一佛乘義,分別說三為方便施設是「正說」。此周中大迦葉等四大弟子自述「領解」,更說「窮子喻」明領解之意,佛「述成」印可,並說「藥草喻」明佛以一相一味(純一味實相)平等之法普利眾生,繼之「授記」四大弟子未來成佛。三、因緣周中,佛為下根於前二周未信解者說宿緣(化城喻品),於久遠劫前於大通智勝佛所及其後,常以菩薩法教化眾等,然眾已忘失或畏菩薩行苦,於修行路心思退轉,故以小乘法化,令暫得休憩酣樂,實為成就佛道方便而設,並說「化城喻」顯此義。下根聞已信解,佛為授記。時受佛記之五百羅漢,說「衣珠喻」述解悟自迷本有佛種之情。《法華玄義》云:「法華三周說法,斷奠聲聞,咸歸一實,後開近顯遠,明菩薩事。」開近顯遠,明菩薩事,指第十五從地涌出品至經末,明佛法身常住及菩薩事行。

  此外,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然此究竟實相佛慧,難解難入,故經文或古德解經,常將佛慧以權、實二智來看。所謂權智,即方便智,如佛為一佛乘,方便說二說三等。所謂實智,指究竟實相理之智,亦是如如智、無分別智,依此智而有不思議之權用。若以實智為理體、權智為事用論,依理體成事用,事用能顯理體,即體用、事理不二,則權實亦是不二。雖菩薩亦有權實二智,然唯佛能究竟圓滿。(待續)

https://www.ctworld.org.tw/monthly/278/o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