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是修定初門,又名「五門禪」,指的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數息觀。天台智者大師的《小止觀》中說:修觀的方法有兩種,一者是對治觀法,即用五停心觀的不淨、慈心、數息、界分別觀等四項;二者是正觀,即觀諸法現相,皆從因緣生,無有自性,故為實相。這五停心觀,能使我們從有相進入無相觀,從凡夫的我執,進入無我的解脫,是大小乘共通的禪修基礎。

1.數息觀:以計算自己呼吸的出入息,對治散亂心,使心念止息一境。並可透過數息的數、隨、止、觀、還、淨六種因相,達證涅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2:所謂諸法.jpg

法華經『十如是』

「十如是」,「如」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即宇宙一切萬有,森羅萬象的十種必然真理、軌則。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十如是」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苦集滅道』的真義

『無苦集滅道』的真義

佛陀為什麼會在般若心經裡有一連串讓一般人感覺「沒有這,也沒有那」的話,包括「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甚至到最後會說「無苦集滅道」呢?這是在對原始佛教裡的解脫道予以否定嗎?還是在說原始佛教裡佛陀所開示的解脫道「不究竟」?事實上不少大乘學人的確是採取了,或傾向於第二種看法,以為原始佛說雖值得尊重,但因不是「究竟教說」,就在不經意間以為四聖諦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自己已然是了解了最究竟的教說,而最究竟的教說是「無苦集滅道」。這種看法,我以為不是普通地錯了,而是實乃大謬。而且這也正是目前中國佛教裡許多問題的核心所在。

四聖諦苦集滅道教說的整體,事實上已經包含了無苦集滅道的法義。無苦集滅道的意思,是苦集滅道正如其他萬法一樣,都是因緣所生而沒有實自性。而且不只是苦集滅道沒有實自性,就是佛陀所說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及六識所成的十八界,都沒有實自性。這一點都沒有「無苦集滅道」要比「苦集滅道」更究竟或更高的意思,而是本來原始佛說的緣起法立場就是如此。換句話說,大乘佛法所闡揚的空義,並不是基於原始佛說而更進一步發展出來的「新義」,因為原始佛說的意思本來就是如此。大乘空義只是針對修行人常有的「法執」而特別指出了一切法,包括苦集滅道,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的道理。修行人如果因此而以為苦集滅道「不究竟」或不重要,那是徹底誤會了如來所說義。因為四諦法本身就是說一切苦都是因緣所生,而其中包含了人對一切法與觀念的法執。人如果沒有智慧,不能看見自己的法執,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徹底除苦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經三大經王: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佛經三大經王: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三大經王

說的都是改造自己這顆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法印的真實性談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三法印的真實性談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佛說三法印,是從有情自身說,有情是無常、無我、空寂的。印度傳統的、新起的宗教,每以為生死五蘊身中,或離五蘊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為有情是緣起的有情,依緣起說,不能不是無常、無我的。無常即是變化不居,換言之,即是生而必滅的。一般人以環境的適意為快樂,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樂為安隱。依佛的慧觀,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憂愁等苦,是無常義。一切的快樂安隱都在不斷的變化;如意稱心,平安恬適,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終歸於滅壞的。無論怎樣的安適,都向此目標前進。有生必有死,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給以「無常故苦」的判定。婆羅門所說的常我,是妙樂的。佛反對他,一切無不在變化無常過程中,那還有什麼究竟圓滿妙樂可說?所以說無常故苦。佛說苦就是無我,這因為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為我。但有情依蘊、界、處諸法而立,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嗎?佛法說:正因為有情倒執有我,所以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即是流轉動亂的根源。如悟解無我,沒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說此三法印,如論到對有情存在的世間,這或是所依的五蘊,或是所住的器界,這一切也是無常的。世間確是無常的,但如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即有點不適合。如這枝粉筆,說它是無常,當然是對的;但說它是苦,是無我,那就欠當了。粉筆是無情的,根本不會有領受,即無所謂苦不苦。沒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會執著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說無我。所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依有情而說。如擴充三法印而應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說的「無常故(無我)空」了。空是無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從眾緣生而沒有自性,即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法無我。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不同。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我的定義是同的;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這即不同。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這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遍通一切,為有情與世間的真理。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1560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中有權實二教,是什麼意思?彌陀經是權教或實教?

佛法中有權實二教,是什麼意思?彌陀經是權教或實教?

權實二教,就是權教與實教的結合稱謂。

適宜於一時的教法叫做權,眾生(梵語bahu-jana)根機未成熟,由淺入深,逐漸使人覺悟的教法,種種權宜方便,稱之為權教。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聖諦品第八 苦、集、滅、道。
文章較多,但深入淺出,很值得深讀吸收瞭解 :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Ava/Ava_Vol8.htm
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是說應該知道苦、應該斷除集、應該羡慕寂靜的境界,應該修行聖人的道路。這就是四聖諦大概的意思。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聖諦」苦、集、滅、道是說甚麼?

四聖諦苦、集、滅、道是說甚麼?

「四聖諦」包括苦、集、滅、道,這是佛陀證道之後,初次在鹿野苑所宣說的教法,以此教導眾生超出生死輪迴。

第一、苦諦:是指世間有生老病死的苦,以及怨憎之人共聚,所愛者反而別離,又有身心上各種無以形容的苦,它泛指一切逼迫身心苦惱的狀態。其實佛教之所以講苦,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苦的實相,進一步去尋找滅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個過程,如何離苦得樂,獲得解脫,才是佛教講苦的最終目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說|140 如何隨順眾生|淨空老法師- YouTube

恆順眾生,隨緣攝化

依緣攝受 引眾入道

恆順眾生的意義,是恆常隨順一切眾生。其中,「恆順」亦有隨緣攝受的意思,所以也可解釋為:隨緣攝受一切眾生。「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要普度眾生,必須與眾生廣結善緣,如果不隨順眾生,就無法行化導之便。因此,為了達到化導眾生的目的,必須先以種種方便隨緣攝受,然後依眾生的根性,以種種法門教化,令其轉迷成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部落格插圖- 如如不動似山丘,凡事都怕心魔多; @ 牟尼精舍的相簿:: 痞客邦::

「如如不動」,究竟是什麼意思? 開悟

諸法(宇宙中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本性是無常的,都是在剎那當中變化。現代科學研究成果也顯示出物質在產生的同時就開始變化,開始泯滅了,只是在外表上我們看不出來。這就是佛講的萬事萬物都是在剎那剎那當中生滅,在剎那剎那當中變化。

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通過邏輯分析,我們會發現根本找不到諸法的存在(四大皆空、五蘊皆空),但是在顯現上都是真實不虛地存在著,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觀要先有的認知

內觀要先有的認知

內觀 何其自性本自清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自我習性 緣起(阿賴耶識) 十二因緣 三界 生滅 輪迴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妙法蓮華經-講記 005-f-f.jpg

妙法蓮華經摘要- 01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天台智者大師將〈序品〉至〈安樂行品〉為止的前十四品稱為「迹門」,從〈地湧出品〉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為止的後十四品稱為「本門」,並把第二〈方便品〉與第十六〈如來壽量品〉,分別視作「迹門」和「本門」的核心。

在方便品,如來說唯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天台宗解為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槃,如來以方便力,分說三乘之教。令入一乘,才是如來真實教法。經中又宣說如來出世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在如來壽量品:如來說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說「佛壽長遠」、「佛身常住」。以良醫之譬喻說明為救眾生而示現方便。佛實際上「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為使眾生不懈怠,而示現滅度此品旨在宣揚如來「壽命無量」、「教化無量」、「慈悲無量」及「救濟無量」。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jpg

在家居士出世菩薩 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身雖不出家,但心出家。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佛乘

一佛乘

一佛乘(梵語Eka-yāna),也叫一乘,大乘佛教術語,佛陀在早、中期所說聲聞乘、緣覺乘(二乘)和大乘,晚期則開三顯一或稱會三歸一,表示三乘皆為方便說,沒有二乘與大乘,只有一乘,即一佛乘,眾生終將導歸入成佛

的真意並不再說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知法,而是要說「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之法的一乘(或一佛乘)妙法。《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金剛頂一字頂輪王儀軌經》:「十方剎土中,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等指諸佛體,是故名智拳。」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覺 二乘

緣覺 二乘

緣覺,又譯作獨覺。有一類人眼看春天;萬紫千紅,繁花吐艷,色彩繽紛。夏天;綠葉成蔭子滿枝,果實豐盛。秋天;落葉飄零,楓葉由黃轉紅,一片濃醉。冬天;白雪紛紛,冰霜凍結。而每天太陽東出,西方日落,人事的興衰代謝,無常轉變。令這類修行人驚覺;國土危脆,生命無常,於是發心修學出離世間法。

「緣覺」:發心修行,觀想十二因緣之理而斷惑證道。十二因緣法順著開始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乃有情生死流轉過程,包括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觀想這些事理而得以瞭解悟道,從緣得覺,故號緣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了解《苦、集、滅、道》才能早日脫離六道輪迴

了解《苦、集、滅、道》才能早日脫離六道輪迴

苦、集、滅、道是佛最初的說法,稱為初轉法輪。是佛當時為最初隨佛出家的五人所說的教法,佛陀通過三次說 苦、集、滅、道而使喬陳如等五人先後證得四果羅漢,名為 三轉法輪。這苦、集、滅、道也就成為佛教的根本教義,是大小乘共同修學的依據和教法,稱為四聖諦

苦諦:是指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所追求的物質世界皆是苦,眾生不知顛倒認為是快樂、是幸福而追求不捨。因為不知是苦,所以起貪嗔癡三毒而造身口意三業流轉生死不能出離。佛說此是,是真實不虛,名為苦諦。所以是逼迫為義,能逼迫眾生流轉生死不得解脫。此有多種: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甚麼是學佛 ? 佛法 ? 修行 ?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在那裡?真正的心在何處?

心在那裡?真正的心在何處?

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真實地掌握自己?自我作主,不受影響。《楞嚴經》「七處徵心」藉著佛陀與阿難的對話,以見所徵的七處皆是虛妄,並非真實,然則,真心究竟在哪裏?所謂「徵心」,是徵心之所在,而心既被一一徵破,妄心實無處所,然則,此身此心究竟是何物?

心是甚麼 ── 生命的本來面目。一般人不能認清「生命」的本質,失去本來的生命,對生活沒有自己的抉擇能力。真心是生命的真實存在狀態。真心非因緣:不藉緣、不因境有;真心非自然:非自其本然而有。真心常住,常住即不動。真心不動,即是道場。真心之所以重要,因為真心才能創造價值。宇宙人生的大道,就是生命的自在,並且貫徹於生命的每一角落,勇於承擔,無悔付出。因此,人應該常常反觀自己內觀,是否「真實」,是否肯定此「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