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24)
- Feb 11 Sun 2024 18:44
轉八識成四智解說圖表 ( 很好的圖解 )
- Feb 10 Sat 2024 19:15
何謂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
何謂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
所說的世間有五陰世間及器世間,五陰世間又稱為有情世間,有情世間包括了人、天、鬼道、畜生道、阿修羅、地獄道等三界六道有情;器世間指的就是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處所,包括了無色界四空天。
有情世間在三界中生死輪迴,無論苦與樂,不能出離生死本身那就是苦。那麼有情世間的苦,菩薩怎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的所說:「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瑜伽師地論》卷17)這一段論文 彌勒菩薩說:倘若有情他能夠得到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裝飾、玩樂等等的攝受滋養而沒有缺乏,身體健康沒有病痛,而且年歲也未衰老,那這種情況之下,他感覺這個生命對他來講是很快樂的,我們稱他為是有樂的有情世間。那麼與前面所說的這些相違背的,譬如說他生活中缺乏了衣服、飲食,缺乏了需要這些湯藥,缺乏了這些玩樂等等,而且身體眾多病痛,年紀衰老,那麼這樣的日子就會過得有點辛苦,那我們稱這樣的有情,稱為是有苦的有情世間。世間的眾生其實樂是少分,多分是有苦,因為沒有一位有情說他不會生病的,也沒有一位有情說他不會變老的,所以大部分都是有苦比較多。
- Feb 06 Tue 2024 00:43
修空觀的人要空掉什麼?
修空觀的人要空掉什麼?
問:師父講到我們要修空觀,不要住在外來的空上,在具體操作上如何區分內外?
淨界法師答:內空跟外空,我們說明一下。我不知道諸位修空觀你想空掉什麼。諸位!你回憶一下,你以前在修空觀,不管修無常觀、修無分別智、修無所得,這個空觀是一個工具。就像空觀是一個刀子,你到底想要砍掉什麼?你想空掉什麼,很重要。
- Feb 03 Sat 2024 14:48
《佛說十善業道經》白話註解
- Feb 03 Sat 2024 14:01
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說法,幫助眾生在一生成就最重要的手段。
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說法,幫助眾生在一生成就最重要的手段。
十善業道,即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教法之落實。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即十惡,眾善即十善,十惡莫作,十善奉行,誠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之總綱領、總原則。若能將十善業道圓圓滿滿的落實在日常生活行止動念之中,不僅念佛求生淨土,萬修萬人去,修學一切法門,皆得成就。
《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何以能清淨三業?即在十善業道,行十善業道,誠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斷貪瞋痴煩惱之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
- Feb 02 Fri 2024 13:39
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
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
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一)能堪忍受,能為難事,心不退沒。(二)不好諍訟。(三)身心柔軟安隱。(四)說法時心得踴悅。(五)對於佛法,信心清淨。(六)悲心愍念眾生,給予他們救護。(七)無瞋恚心,心常樂慈行。
- Jan 31 Wed 2024 20:58
念佛得淨土往生西方成佛。
- Jan 27 Sat 2024 16:48
何謂離三心,去四相?是什麼意思?
何謂離三心,去四相?是什麼意思?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名三心。過去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梵語sunyata)故;現在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未來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三心了不可得,空無自性,無所得故,應當離,不應生心貪著自性可得,自性空性不可得故,故名離三心。
何謂去四相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名四相。
- Jan 24 Wed 2024 14:04
學佛就是學佛的權變智慧然後落實去實踐
- Jan 24 Wed 2024 13:50
瞭解如來真實義得般若大智慧
- Jan 19 Fri 2024 17:30
淺說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圖解)
淺說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圖解)
十二因緣總說在這十二支中,「無明」、「愛」及「取」的屬性是煩惱;「行」及「有」屬於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全屬苦。
假設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們由“無明”所驅使,做出了殺生業(“行”),在“識”中留下了這殺生之業因。這三者,在今生臨終時遇上了臨終一念的煩惱(“愛”及“取”),便構成了下一生墮於地獄中受生的因素(“有”)。
- Jan 19 Fri 2024 16:28
『開權顯實』是甚麼?― 這篇非常重要!
『開權顯實』是甚麼?― 這篇很重要!
佛教的法門有權教、實教。所謂權,是指因宜而變,因時制宜。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孟子‧盡心下》)意思是說,在守常(恆)之中還要通權達變,即今天所講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權教就是權宜、權巧方便的意思,實教就是直暢本懷的,這個當中沒有什麼方便。佛教的意思就是善巧方便,有時間性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權教之法,就是一種暫時採用還廢的法,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說得更明白一些,權不是終點站,不是最終的歸宿。利用這權巧方便之法,卻能令眾生生起求解脫的堅固心,而到達終點站。
例如人要受持五戒,這是一個方便教法,要生天堂,要修十善道,天道的人要修持十善,這也是一種方便;甚至聲聞乘的人修四聖諦,緣覺乘的人修十二因緣,這也是方便教。甚至菩薩要修六度萬行,也是方便教權教,甚至於我們要往生東方琉璃世界,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還是方便的權教。佛陀所說的經典中,可以說大部份是方便的權教,唯有法華經所講的,才是真正佛陀的本意,要將我們帶入佛的境界裡的實教。
- Jan 16 Tue 2024 09:29
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是修定初門,又名「五門禪」,指的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數息觀。天台智者大師的《小止觀》中說:修觀的方法有兩種,一者是對治觀法,即用五停心觀的不淨、慈心、數息、界分別觀等四項;二者是正觀,即觀諸法現相,皆從因緣生,無有自性,故為實相。這五停心觀,能使我們從有相進入無相觀,從凡夫的我執,進入無我的解脫,是大小乘共通的禪修基礎。
1.數息觀:以計算自己呼吸的出入息,對治散亂心,使心念止息一境。並可透過數息的數、隨、止、觀、還、淨六種因相,達證涅槃。
- Jan 13 Sat 2024 13:37
法華經『十如是』
法華經『十如是』
「十如是」,「如」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即宇宙一切萬有,森羅萬象的十種必然真理、軌則。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十如是」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 Jan 12 Fri 2024 21:21
『無苦集滅道』的真義
『無苦集滅道』的真義
佛陀為什麼會在般若心經裡有一連串讓一般人感覺「沒有這,也沒有那」的話,包括「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甚至到最後會說「無苦集滅道」呢?這是在對原始佛教裡的解脫道予以否定嗎?還是在說原始佛教裡佛陀所開示的解脫道「不究竟」?事實上不少大乘學人的確是採取了,或傾向於第二種看法,以為原始佛說雖值得尊重,但因不是「究竟教說」,就在不經意間以為四聖諦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自己已然是了解了最究竟的教說,而最究竟的教說是「無苦集滅道」。這種看法,我以為不是普通地錯了,而是實乃大謬。而且這也正是目前中國佛教裡許多問題的核心所在。
四聖諦苦集滅道教說的整體,事實上已經包含了無苦集滅道的法義。無苦集滅道的意思,是苦集滅道正如其他萬法一樣,都是因緣所生而沒有實自性。而且不只是苦集滅道沒有實自性,就是佛陀所說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及六識所成的十八界,都沒有實自性。這一點都沒有「無苦集滅道」要比「苦集滅道」更究竟或更高的意思,而是本來原始佛說的緣起法立場就是如此。換句話說,大乘佛法所闡揚的空義,並不是基於原始佛說而更進一步發展出來的「新義」,因為原始佛說的意思本來就是如此。大乘空義只是針對修行人常有的「法執」而特別指出了一切法,包括苦集滅道,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的道理。修行人如果因此而以為苦集滅道「不究竟」或不重要,那是徹底誤會了如來所說義。因為四諦法本身就是說一切苦都是因緣所生,而其中包含了人對一切法與觀念的法執。人如果沒有智慧,不能看見自己的法執,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徹底除苦的。
- Jan 11 Thu 2024 21:16
佛經三大經王: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 Jan 01 Mon 2024 13:31
如來到底是什麼?如何理解如來?
- Dec 17 Sun 2023 21:41
三法印的真實性談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三法印的真實性談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佛說三法印,是從有情自身說,有情是無常、無我、空寂的。印度傳統的、新起的宗教,每以為生死五蘊身中,或離五蘊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為有情是緣起的有情,依緣起說,不能不是無常、無我的。無常即是變化不居,換言之,即是生而必滅的。一般人以環境的適意為快樂,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樂為安隱。依佛的慧觀,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憂愁等苦,是無常義。一切的快樂安隱都在不斷的變化;如意稱心,平安恬適,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終歸於滅壞的。無論怎樣的安適,都向此目標前進。有生必有死,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給以「無常故苦」的判定。婆羅門所說的常我,是妙樂的。佛反對他,一切無不在變化無常過程中,那還有什麼究竟圓滿妙樂可說?所以說無常故苦。佛說苦就是無我,這因為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為我。但有情依蘊、界、處諸法而立,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嗎?佛法說:正因為有情倒執有我,所以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即是流轉動亂的根源。如悟解無我,沒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說此三法印,如論到對有情存在的世間,這或是所依的五蘊,或是所住的器界,這一切也是無常的。世間確是無常的,但如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即有點不適合。如這枝粉筆,說它是無常,當然是對的;但說它是苦,是無我,那就欠當了。粉筆是無情的,根本不會有領受,即無所謂苦不苦。沒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會執著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說無我。所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依有情而說。如擴充三法印而應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說的「無常故(無我)空」了。空是無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從眾緣生而沒有自性,即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法無我。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不同。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我的定義是同的;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這即不同。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這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遍通一切,為有情與世間的真理。
- Dec 12 Tue 2023 01:30
佛法中有權實二教,是什麼意思?彌陀經是權教或實教?
佛法中有權實二教,是什麼意思?彌陀經是權教或實教?
權實二教,就是權教與實教的結合稱謂。
適宜於一時的教法叫做權,眾生(梵語bahu-jana)根機未成熟,由淺入深,逐漸使人覺悟的教法,種種權宜方便,稱之為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