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觀、假觀、中觀」 解讀「十如是」
談到萬事的生滅變遷與恆常不變,我很喜歡《楞嚴經》裡面的一段描述。一位國王感嘆身體會衰老,角色會變遷,萬事都在改變。佛陀幫助這位國王憶起兒時,他說:那時母親牽著年幼的我,一步一步走到恆河邊拜拜。而現在的他已然六十多歲,白髮蒼蒼、臉上爬滿皺紋,但即使物換星移,恆河還是流動著,他也始終沒有忘記兒時媽媽牽著他的手去拜拜的溫暖感受,信仰始終沒變。(1)我們讀經文,可以從中認識「空觀、假觀、中觀」。在時間的流變裡, 人、事、物一直變化,你所見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但你用力捏一捏自己,痛不痛?痛覺是真的,但是放手了以後還痛不痛?不痛了。 而你呢?你的身體前一刻在哪裡?此刻在哪裡?你的心又在哪裡呢?重新看「十如是」 世間是無常的,是「空」的。什麼是「空」呢? 之前講解〈方便品〉,談到「十如是」:「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十如是」談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萬法,一開始就講「相」,好比一個小女生,後來長成少女,長大當了媽媽,幾十年過後又做阿嬤,最後成了白髮蒼蒼的老太婆,外貌越來越蒼老,這是「相」的變化。 這段大家可以好好體會,我幫大家重新解讀,有許多的讀法,不同斷句,各有不同涵義。第一個讀法是「是相如」:「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什麼意思?就是「空觀」,一切事物的自性空幻不實,依隨各種因緣條件生起、 幻滅,因此是無常、是「空」的。 但是再換個念法,第二個「如是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叫做「假觀」。儘管世間無常,萬物如流水般變遷,但該做的就要去做,該完成的就完成。以世俗來說,做了媽媽以後,日夜照顧家庭、孩子,身體會衰老,但你照顧還是不照顧?當然要照顧!不做也老,做了也老,還是要做。就像搭一部車去旅行,上了車終究會下車,不可能永遠坐在車上,這不就是無常嗎?這個叫做「假諦」。「假」的意思是什麼?儘管這些都在無常之中,而你接受這樣的事實,接受萬事變遷無常中的各種過程施設,無一不可少。還有第三種讀法「相如是」:「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是「中觀」。 「是相如」、「如是相」、「相如是」— 我們在不同的因緣、情況、境界裡看待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 像紫竹林精舍的外觀,隨著時間演變,不斷有各種面貌。當初這裡是一片空地,經過開挖整地、架鋼筋、灌水泥,有了初步的模樣。時至今日,還是沒有全面完成,整個牆面都還是留白的。屋齡久了也開始出一些小毛病,該整修就整修,有漏水就抓漏,修理以後還是很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