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68.jpg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已經沒有「我執」、「我見」了,佛是「無我」的,這才是真佛。偈言:「若以色見我,」假使你想以色相見我(佛),以為見到三十二相的色身就是佛,那只不過是你眼睛看見的色法,「色身」而已。「以音聲求我。」你以為聲音說法的就是佛,想以聲音求見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是釋迦如來在金剛經的法會上親口斥責著相的凡夫。我們看見佛就要頂禮膜拜,讚嘆。如來說法,我們聽不到,自己還在深切的感到遺憾。這裏怎麼會說:以色相見佛,以聲音求佛,就會受到佛的訶責:「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就會走上邪道呢?現在我們來分析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佛會這麼說的原因了。

這裏所講的佛是法身如來,你怎麼能「在色相上見,在聲音上求。」呢?

所以佛才會斥責說:「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你走上了邪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8390636_1071965442985933_5416827635776880640_n.jpg

四種念佛

念佛有四種:就是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稱名念佛。這四種當中最容易、功德最殊勝的,就是稱名念佛持名念佛

稱名念佛直接跟阿彌陀佛有關係。觀想、觀像念佛,固然所觀想的物件也是阿彌陀佛,可是沒有念佛那麼直接、那麼親切,沒有跟阿彌陀佛一體不離。為什麼?

因為觀想是靠我們的心,而且要觀想必需要靜定的功夫,如果靜定功夫不足,不能觀想到百分之百,這樣就大打折扣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5294768ea59aeef.jpg

功德莊嚴 功德莊嚴品第九 

此品之所以得名「功德莊嚴品」者,本經說:『住阿蘭若功德成就』,這即明修習何種功德,作為菩薩莊嚴乃至成熟佛果莊嚴。德者、得也,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中有得之一法,即成就的意義,也即是得到了的意義。無論修習何法,到了成就的時期,這就是得。德上加一功字,這顯然是由於用了一番功夫,才有所成就。「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可謂至理之言。功德二字,在佛典或可以名之曰修德,即是由修習而成功的德。然功德實包括修德與性德而言,性德即本來性具之德,是三因中的正因佛性,三德中的法身;修德即是修成之德,是三因中的了因、緣因二佛性,三德中的般若、解脫二德。但二德相即不離,性德不離修德,修德不離性德。顯性德藉有修德,以無漏法而言,若沒有本有種子,則無漏之法即不能生起,所以修不離性。但若沒有修習的功用,則本有種亦無從顯,也不能發生現行,所以性亦借修之功能乃欣欣然而增長。所以、性修互依增上也。菩薩所修以及佛果所成之德,大概有三種:在天臺宗依涅槃經講,即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在法相唯識宗經論講,即斷德、智德、恩德。智德,即從本有熏增之無漏種所生起,都攝智德之相應及所緣等諸法,因智相增盛,名為智德。斷德,一面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和分段、變易二死,另一面即由斷而顯──即二空所顯真如法性非安立諦的清淨法界。恩德,佛菩薩初發心的宗旨,原為普利群生;佛以大慈大悲故,普救一切眾生,從斷智而起大用,以大悲願力現三種輪而為眾生說法:一、神通輪,又云神變輪,由佛之身業現種種的神變,使眾生生起正信。二、記心輪,又云鑒機輪,以佛之意業分別眾生之心行差別,記心即識別眾生之心的差別義。三、教誡輪,又云正教輪,以佛之語業教誡眾生而使修行。這三種,身、意、語次第之作用,先以神通導之,次以記心鑒機,次以教誡使行正道。雜集論卷一云『神通記說教誡變現等無量調伏方便,導引所化有情令心界清淨』。這能摧碾眾生惑業,故名曰輪。如對地上菩薩說法,則現受用身;對地前菩薩以及凡夫等說法,則現變化身。所以,無論地上或地前菩薩以及凡夫等,佛對之皆有恩德。此三德為菩薩所修習,也是如來所成就的。此經如來所入三昧,曰瓔珞寶莊嚴,亦以此三種功德成就為瓔珞寶莊嚴。所以菩薩應該修習此功德,才有淘煉進化到佛果之一日。

https://www.bfnn.org/book/books/0978.htm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的莊嚴 方東美教授與廣欽老和尚

「莊嚴」這兩個字意思是什麼呢?一個是身的莊嚴,一個是心的莊嚴。譬如說一個人生理上的莊嚴——長相、手腳、種種身相,這是身莊嚴。還有一種莊嚴,是心靈的莊嚴,是屬於內在心靈的世界。

所以,有些人見到在深山裏面苦修的老和尚,老和尚的三句話兩句話,就讓我們受益一輩子,爲什麼?因爲這些老和尚有修有證,這個叫做「心莊嚴」。他內心裏面充滿了悲心,充滿了智慧,對生命一點疑惑都沒有了,煩惱斷了。

當年,臺大方東美教授年紀大了,生病了,周宣德居士就跟他講:「你一生弘揚華嚴,現在你年紀大,也生病了,總是要有一個歸宿,我介紹你去皈依廣欽老和尚,好不好?」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7.jpg

修學佛法的四依止 很重要!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得到五祖弘忍的衣缽離開黃梅之後,許多人在後面追趕,希望奪回衣缽。第一個追上的是惠明,六祖知道人已趕來,便把衣缽擺在大石上,自己隱到草叢中。惠明看見石上的衣缽,用手一拿,卻是怎樣都提不動。惠明於是明白,衣缽是傳法的信物,沒有得法,縱然用武力搶奪,也是惡行。於是他大聲說道:「尊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這時,惠能才從草叢中出來對惠明說:「你為法來,我為你說法。」

在佛教大乘經典--《維摩詰經》裡,記載文殊菩薩和舍利弗尊者,率諸菩薩、羅漢們探望示疾的維摩居士的經過。舍利弗與諸聖眾到維摩病室時,舍利弗為探病者沒有床座而掛念。

大菩薩化身的維摩居士知道他的掛慮,於是探問舍利弗:「尊者,你是為法而來?還是為床座而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VoZJ9MzRnrG8vLt6WzkZJLkJps=.jpg

內觀要先有的認知

內觀 何其自性本自清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自我習性 緣起(阿賴耶識) 十二因緣 三界 生滅 輪迴

阿賴耶識 八識田 七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生滅,八識(阿賴耶識)不生不滅(無我) 我空法有(「我」為空無而「法」為實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27218971-3025643613.jpg

什麼是修行中的因地和果地?

首先我們看到了這兩個詞裡,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因就是原因嘛,果就是結果嘛,這個不難理解的。主要是這個【地】字。這個【地】是指的什麼?可能有些同修就理解成【土地】或【國土】了。比如很多經文裡有說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遇到某些人或事,然後佛陀當時是如何想,又是如何做的。最後又說現在所證佛果是因為那個時候的發心。大家仔細看,就不難理解這個【地】是什麼意思了。

這個【地】其實就是指的【心地】。什麼是心地呢?比如我們經常會誇讚某人善良,經常用【心地善良】。就是這個【心地】。

其實這個【因地】和【果地】後面應該加個【心】字。就是【因地心】和【果地心】。什麼意思呢?就是【因心地】和【果心地】。這好像個文字遊戲,其實不是。我們把這個連起來解釋大家就容易理解了。【因為佛陀當有那樣的心地,而做出了那樣的行為,才導致了後來他的心地開悟成佛的結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999078_1931003477134182_7770747257521223549_n.jpg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重點解說

佛教當中講因緣,無論一個人遇見任何事情或者任何人,都是他的緣分所致。等到緣分盡了,就會分別。這種現象,是從無數的生活現象中得出的真知,所以,佛教中就有一句經典佛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們先來看看前一句話「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每個人都存在緣分,沒有緣分,就不能遇見。無論是我們的親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哪怕是一隻螞蟻,也要有緣分,才能碰在一起。這種遇見,佛稱之為因緣。

佛教中講化緣,就是去結因緣中的修行因,有了這個因,等到以後有佛下世度人的時候,他才有機會進入佛門中修行。如果沒有人和他去結這個緣,他就無法和佛或者佛法遇見,就無法修行。其他的事物也是一樣,都要有因,才會有果,這種因,稱之為「諸法因緣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3.jpg

阿賴耶識是甚麼?

「阿賴耶識」是一句印度的語言,中國話的意義就是「」的意思。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廻天上人間,是永恒而不會消滅的。

阿賴耶識這個「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線,把一顆顆的念珠串起來;阿賴耶識把我們一期一期、一階段一階段的生命銜接起來。在三世流轉的生命裏,雖然因為人有「隔陰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來生,但生命的業力流轉,那是絲毫不差的。

玄奘大師形容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意思是說,人到世間上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先進入母胎;人死之後,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的識,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有四種比喻,恰好說明它的功能與特色: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png

「心」、「意」、「識」三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一般而言,「識」的主要功能是了別,指的是前六識;「意」的主要功能是思量,指的是第七識──末那識;「心」的主要功能是集起,指的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分別說明如下:

──了別,前六識說到識,指的是前六識,前五識讓我們能感受外境,第六識則有了別的作用。常聽人說:「你不了解我的心。」其實,最不了解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是因為我們的第六識善變易轉,捉摸不定所致。

有人問:「天堂、地獄在哪裡?」其實,天堂、地獄就在我們的心中,實際上,五趣六道也都在我們的心中。如果我們一心向善,則成佛有餘;一心向惡,則萬劫難返。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螢幕快照-2020-03-20-下午6.03.23.png

12因緣,孰是因孰是果?

12因緣 : 1 .無明2.3.4.名色5.六入6.7.8.9.10.11.12.老死,孰是因孰是果?而因與果,如諭為雞和蛋的關連時,是先有因還是先有果?

過去在某個地方有一間寺廟,寺廟中有位法師經常在那裡講經說法。 

聽經的人,來自於各種不同行業,其中有一位聽完經後請問法師說:「我過去殺害生命,已經造下很大的罪業,現在我該怎麼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一學佛-logos3721-logos-buddha-quote-2015-11-10-01.jpg

佛不渡無緣之人,看一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弘法的時候,有一個老太太跟佛在同一個城市住了幾十年,她不信佛。佛陀就爲了啓發大衆,沒有緣的人很難度,就到那個老太太那裏去。老太太看到佛走過來,馬上就轉過背去。佛陀以神通在她背後又顯一個身。她又轉到前面來,然後佛陀兩邊都顯身,四面都顯身,她四面都轉轉轉,沒辦法了,乾脆把眼睛閉起來,就不接受佛陀教化。

然後佛陀就回到精舍跟阿難陀說:「阿難,你去,你去度化那個老太太。」阿難陀去了。很奇怪,這個老太太看到阿難陀很客氣了,馬上供養,用很精美的食物來供養阿難陀,然後接受阿難陀的教化。很奇怪了,是不是?

前面阿難陀不肯去,他說:「佛都度不了,我可能沒有這個能力吧。」但是去了以後,這個老太太就接受阿難陀的教化。弟子們就請問佛陀,爲什麼會這個樣子?佛陀說:「我跟這個老太太沒有緣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111-對治-攀緣心.jpg

如何對治攀緣心?

《楞嚴經》說一個人會起煩惱、造罪,只有一個理由,就是他起了攀緣心──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緣。

所有的修行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面對死亡,當死神降臨時,四大逐一分解,身體崩潰在即,此時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奄奄一息,神識迷糊,而修行者若能保持片刻清淨,一念回轉,憶念佛號,憶念自己的清淨心,即能跳出輪回,往生淨土。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4_846472.jpg

因緣所生法

因緣所生法(簡稱緣起法)是宇宙中最本質性的規律。悉達多因覺悟緣起法而成佛。

緣起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我們的身心)都不會突然出現,亦不是原本已存在於世上;凡事必先有原因,再配合適當的環境條件才會產生。以蘋果為例,它不會突然從天而降,必先要有一顆種子(即原因),但若僅僅只有這個「因」,無論經過多長時間,它也不會變成蘋果。蘋果種子一定要配合適當的泥土、陽光、水分和肥料等等,才能發芽生長成樹,最終結出果實。佛教將環境條件的組合稱為「助緣」(簡稱「緣」),沒有適當的緣,單只有「因」絕不會結「果」。故此,事物或現象(「果」)的出現,必須要有「因」和「緣」,兩者缺一不可。

正因為「緣」是眾多條件的組合,而它們又不斷在改變,所以「果」亦隨之而變。在一般情況下,「緣」是由許多不同的條件和合而成,而每一種條件本身亦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所以「緣」不停地在改變,或大或小,而事情的發展亦會不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換言之,若能完全掌控「緣」,那麼從「因」開始我們便可以預知「果」。就如學生做簡單的化學實驗,如果每個學生都能緊跟老師的指示一步步嚴謹的去做,他們都會得到同樣的實驗結果,因為一切因緣條件都保持不變。但假如有某學生因某種原因改變了原來的化學實驗條件,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控制所有的條件,因為有太多無法想像或大或小的外在因素每分每刻都在改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8.jpg

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

老實念佛,「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即究竟覺矣。念佛而一心不亂,即是靜,一心不亂而念佛,即是慮,然則一心念佛而律儀攝矣。念佛有事持、理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e7eb135-7aa6-4b77-b66.jpg

依正莊嚴是甚麼

「依正莊嚴」,意指正報、依報都莊嚴美好。

無論是正報或依報,都是由過去世所造作的業因,而感生為今生的果報。

簡單來說,所謂的「正報」指自己的身體,包含外形的高矮胖瘦美醜、壽命長短與聰明才智的高低等,都屬於正報。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06398998_o.jpg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1573111380-59385098_wn.jpg

何謂「一真法界」?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與「一真法界」這兩句話都有「一真」這兩個字,那麼這兩句話的「一真」指的是同一件事嗎?其實這兩句話的「一真」是有連帶關係的,只是在使用的時候仍然稍有一些差別而已,所謂「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的「一真」即是在指萬靈蒼生最初那無形無相與如如不動之本心,因此「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這一句話即是說,當我們在面對一切事物或是在待人處事的時候,如果我們是秉持一顆心無造作如如不動的真心去面對他們,那麼任何一切的結果皆是真實不虛的,當然面對任何的情境或外力作用的時候我們仍然不會改變最初那如如不動的本心,如果我們在面對任何情境改變的時候,不知那是一種考驗,即動搖了我們的本心,那麼這一顆變來變去的心即是凡心而非原來之本心,凡心是假心所以它能夠變來變去,因此凡心是多心而非一真之本心。 

那麼多心的凡心到底是指什麼呢?就是指由世人阿賴耶識所滋生出來的那些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心,阿賴耶識是本識,因此沒有阿賴耶識即無一切識,所以上述的這些人心都是因為外境或外物與識神共同之作用產生的結果,以致於影響到世人原本清淨之六根而產生六識所衍生出來的,因為這種凡心遠離了一真之本性,所以才有「一假一切假」之說,而「一真法界」這四個字其實有兩種不同的含意,因此不只是單單在形容我們萬靈蒼生最初之真如本性而已,還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之宇宙最初真面目,那麼何謂「宇宙最初真面目」呢?原來我們目前所居住的宇宙並非原來的宇宙,而是由原來的宇宙經過宇宙大霹靂之後所產生之「精神」與「物質」分離與對立之宇宙,因為後來「精神」與「物質」對立之宇宙並非是宇宙本來之面目而是一種假相,原來的宇宙才是真相或實相,故又以「一真法界」四個字來隱喻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4_852418.jpg

破妄顯真的方法

回家的路是不一樣的,真的是有快慢。沒有快慢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判教。

《法華經》憑什麼判作圓教?

就是你用它的方法,達到的效果,一天超過別人的一劫,日劫相倍。它的方法叫做妙。如果你不用《法華經》,你慢慢耗,也是可以;但是這個法門,就像你坐在一個鹿車。鹿子推的車子跟大白牛車當然進步不一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jpg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你知道是哪三界嗎?

三界:佛陀的世界觀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在中國民間流傳了上千年並膾炙人口的詩偈,相信很多人都在《西遊記》或者《封神榜》等各種神話小說中聽說過。但對這句話涵義的理解,可能除了朦朦朧朧地感覺屬於超脫生死的境界外,並沒有太多更深入細緻的了解。其實這句話並非純粹佛教的觀點,而是民間糅雜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後,所產生的一種似是而非的認識。雖然三界是佛教術語,但五行理論屬於道教思想。

三界,是佛陀的世界觀。佛教認為,在宇宙中,以性質分類,存在兩種世界——凡界和聖界。聖界是指羅漢、佛陀等超世的世界,而凡界就是指三界的云云凡夫。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