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什麼叫三輪體空?

什麼叫三輪體空?

在許多佛書裡,每提到布施,都說要做到「三輪體空」,「三輪清淨施」。這兩句話的解釋,就布施言,惠施者、受施人、以及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不存於心者,則名為三輪體空;若無此三輪之相,則叫做三輪清淨施。

反過來說,在布施之後,行布施者的心中,存著我是誰?你是誰?我是大富翁,你是乞丐,太貧窮了,所以我才布施一碗飯給你;或因為你是一個大和尚,大法師,有名氣,所以我才供養你。如果心中存此三輪之相,便是有相三輪。三輪不空,不能算是成就布施波羅蜜行,也不能算是三輪清淨施,雖有福德,很小很小,正如花盆裡種了大果樹的種子,這株果樹是有限制,長不大而定然沒有果實收成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我的輪迴 ─ ─ 佛教的生死觀

無我的輪迴 佛教的生死觀

從輪迴的觀點來看,生與死是不斷循環的歷程,正因為靈魂是永恆不滅的,所以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以同樣不完美的生命型態,接受永恆的輪迴,正表示眾生所遭逢的痛苦也是無限的。眾生的意欲大多是盲目的,以盲目的意欲指導行為,因此造成了眾生諸多苦難,這盲目的意欲,又可稱為無明,它就是生命之盲目衝動,也是輪迴的原因,因此想要擺脫輪迴無窮的生死之苦,那便只有去除無明一途。一切生命的共同特質,就是對於自我生命的執著與戀慕,這是生命的生之意志,是每一眾生與生所俱的。然而一切煩惱與痛苦也因此而來,因為生之意志是盲目的衝動,因此眾生依此盲目意志而行為造業時,通常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謀求個人的生存、利益與幸福,郤不知因而常常傷害了別的生命﹔眾生皆以自我為核心,於是彼此之間互相鬥爭、傷害,遂不知煩惱業越積越深,不但無益於自己,反使怨憎煩惱日益加多。所以業力輪迴觀的提出,旨在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為出發點的想法,而以一切眾生為著眼點,透過業力淨化的方式,令生命輪迴朝向善的方運轉。

「涅槃」是什麼?龍樹說涅槃是不可「得」,因為涅槃是不可獲取的對象。涅槃是無可「至」,因為它也不是一個有形體的目標。涅槃不是虛無斷滅的「斷」,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常」,涅槃不像現象界的諸法有其生滅,涅槃是超越現象無生亦無滅的一種精神境界。涅槃不是一種現象「有」,因為凡是現象有,必有壞滅的老死相,從來沒有一個現象有,能夠免除壞滅的老死相。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祝  觀世音菩薩聖誕千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通智勝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偈 ― 句句箴言

佛偈 ― 句句箴言

五蘊皆空觀自在;六塵不染見如來。

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六王子的出家成道

〈化城喻品〉內容的第四項是敘述「十六王子的出家成道」。

當時,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身而出家作沙彌。六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於過去生中,供養百千萬億諸佛,修持清淨梵行,一心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十六位沙彌即是大通智勝如來出家前的孩子,現今一起跟隨佛陀出家修道,他們和五千萬億的大梵天王及百千萬億的天人等眾齊聲說:

世尊!現在這個道場裡有無量千萬億的大聲聞眾,在過去生中,已做許多功德善事,故具有無量福德。世尊!請為我等聲聞解說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法,讓吾等一起趣向菩提。我等聽佛所說法後,會依法修行。世尊!吾等聲聞願獲得佛的正知正見。望佛陀發大慈悲心憐愍我們,宣說此無上微妙之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真如?為什麼要瞭解真如?
什麼是真如?為什麼要瞭解真如?

什麼是真如?為什麼要瞭解真如?

「真如」是大乘佛法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真」的意思是「真實」、「不虛妄」,「如」的意思是「如常」。想要了解「真如」的真正意義並不簡單,大乘佛法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這個概念;如果能了解「真如」的真正意義,可以說等於了解了一半以上的佛法。「真如」有很多意義相同、但名字不同的稱呼:空性、佛性、法身等都是指「真如」,這只是佛陀為了方便眾生了解,所以用不同的文字說法來表達。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教圖解
五教圖解
五教圖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八識成四智說明圖表04.jpg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

何謂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

所說的世間有五陰世間及器世間,五陰世間又稱為有情世間,有情世間包括了人、天、鬼道、畜生道、阿修羅、地獄道等三界六道有情;器世間指的就是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處所,包括了無色界四空天。

有情世間在三界中生死輪迴,無論苦與樂,不能出離生死本身那就是苦。那麼有情世間的苦,菩薩怎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的所說:「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瑜伽師地論》卷17)這一段論文 彌勒菩薩說:倘若有情他能夠得到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裝飾、玩樂等等的攝受滋養而沒有缺乏,身體健康沒有病痛,而且年歲也未衰老,那這種情況之下,他感覺這個生命對他來講是很快樂的,我們稱他為是有樂的有情世間。那麼與前面所說的這些相違背的,譬如說他生活中缺乏了衣服、飲食,缺乏了需要這些湯藥,缺乏了這些玩樂等等,而且身體眾多病痛,年紀衰老,那麼這樣的日子就會過得有點辛苦,那我們稱這樣的有情,稱為是有苦的有情世間。世間的眾生其實樂是少分,多分是有苦,因為沒有一位有情說他不會生病的,也沒有一位有情說他不會變老的,所以大部分都是有苦比較多。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jpg

修空觀的人要空掉什麼

問:師父講到我們要修空觀,不要住在外來的空上,在具體操作上如何區分內外?

淨界法師答:內空跟外空,我們說明一下。我不知道諸位修空觀你想空掉什麼。諸位!你回憶一下,你以前在修空觀,不管修無常觀、修無分別智、修無所得,這個空觀是一個工具。就像空觀是一個刀子,你到底想要砍掉什麼?你想空掉什麼,很重要。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十善業道經》白話註解

《佛說十善業道經》白話註解

1白話註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說法,幫助眾生在一生

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說法,幫助眾生在一生成就最重要的手段。

十善業道,即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教法之落實。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即十惡,眾善即十善,十惡莫作,十善奉行,誠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之總綱領、總原則。若能將十善業道圓圓滿滿的落實在日常生活行止動念之中,不僅念佛求生淨土,萬修萬人去,修學一切法門,皆得成就。

《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何以能清淨三業?即在十善業道,行十善業道,誠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斷貪瞋痴煩惱之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

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

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能堪忍受,能為難事,心不退沒。()不好諍訟。()身心柔軟安隱。()說法時心得踴悅。()對於佛法,信心清淨。()悲心愍念眾生,給予他們救護。()無瞋恚心,心常樂慈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jpg

念佛得淨土往生西方成佛。

念佛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成始成終總持法門。

「普被上中下根」:上智、下愚,中間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jpg

何謂離三心,去四相?是什麼意思?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名三心。過去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梵語sunyata)故;現在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未來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三心了不可得,空無自性,無所得故,應當離,不應生心貪著自性可得,自性空性不可得故,故名離三心。

何謂去四相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名四相。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