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ls10an202303121253-11.jpg

《妙法蓮華經》裡講的開權顯實是什麼意思?

《法華經》的中心思想就是開權顯實,這個字具有三層含義,即:開除、開發、開拓之義。

原義是指開除三乘教法的方便權巧,顯示一乘妙法的究竟真實。而對我們這些凡夫眾生來說,開除就是開除我們凡夫眾生的各種邪知邪見,開發就是開發我們內在本具的功德利益,開拓就是開拓我們的眼界心量。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68179424-2769618768_n.jpg

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心性,提高層次,增長智慧。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 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600.jpg

何謂止觀?止觀與定慧有何關聯?

止觀是佛教(梵語Buddha -sasana)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其所代表之意義,在經論皆有所闡述之。止為(梵語samatha奢摩他),觀為(梵語vipasyana毘婆舍那)之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內心歷歷分明(觀),故稱為止觀。

即是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靜。定慧與戒為佛教徒重要實踐德目。因止而生定,因觀而發慧,有相得益彰之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0.jpg

什麼是「心性」?「心性」為何這麼重要?

心理、心靈

性質、規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08256246-3404506557-g_n.jpg

十如是

「十如是」,「如」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即宇宙一切萬有,森羅萬象的十種必然真理、軌則。

「十如是」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49c4cb7dde5868bffafada428f1a04d.jpg

真如是什麼?

真如指宇宙人生之真實本體;又作空性、實相、法身、法界、如來藏、如如等。 真:真實不虛妄;如:不變其性。

真如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無我,無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實非虛,非真非妄,非有非無,非是非非,非生非滅,非增非減,非垢非凈,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圓,等等不可盡說。何以故?一切實虛,真妄,有無,是非,生滅,增減等等不可以盡說,只因有我,我心強名便有一切實虛,真妄,有無,是非,生滅,增減等等不可盡說,無我時,實虛,真妄,有無,是非,生滅,增減等等不可盡說一切真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學佛要有的知識

到底佛教裡面有多少個宗門的各教派呢?首先,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先生快要往生了,他的大兒子最先趕回家,就在爸爸的耳朵旁邊嘟嘟嘟嘟,然後說:「爸爸!你要記住啊,要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子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哦!」因為大兒子是學西方淨土法門的。過了一會兒呢,二兒子又回來了,然後神秘兮兮的跟爸爸講:「爸爸!您記得您要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哦!因為這個功德最大。」原來二兒子是學日蓮正宗的。二兒子才講完,換三兒子進來,然後說:「不對,不對!爸爸,禪宗才是最殊勝的,你什麼也不要念,你應該要參究自心本來面目,回歸到常寂光淨土才對。」話還沒有說完,四兒子又衝進來了,搶著說:「爸爸!爸爸!他們都不對啦,他們都不夠高,我學的密宗才是最高的。你應該要觀想佛父佛母交合,行雙身法的大樂境界,這樣子呢,您就可以在中陰身的時候即身成佛啦!」然後四個兒子吵成一團,不可開交。

過了一會兒,爸爸終於說話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大家就很緊張問說:「爸爸您看到了什麼?您看到什麼?」然後爸爸就說:「我看到你們死去的媽媽來了。」大家就接著問啦:「那媽媽說什麼?」「媽媽罵:『你們這一些不孝子,要爸爸跑來又跑去,你們是不曉得爸爸的腿不好嗎?』然後她還罵我:『你這死老猴,我等你這麼久了,你竟然還在那邊想要跟別的女人修雙身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8.jpg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已經沒有「我執」、「我見」了,佛是「無我」的,這才是真佛。偈言:「若以色見我,」假使你想以色相見我(佛),以為見到三十二相的色身就是佛,那只不過是你眼睛看見的色法,「色身」而已。「以音聲求我。」你以為聲音說法的就是佛,想以聲音求見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是釋迦如來在金剛經的法會上親口斥責著相的凡夫。我們看見佛就要頂禮膜拜,讚嘆。如來說法,我們聽不到,自己還在深切的感到遺憾。這裏怎麼會說:以色相見佛,以聲音求佛,就會受到佛的訶責:「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就會走上邪道呢?現在我們來分析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佛會這麼說的原因了。

這裏所講的佛是法身如來,你怎麼能「在色相上見,在聲音上求。」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8390636_1071965442985933_5416827635776880640_n.jpg

四種念佛

念佛有四種:就是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稱名念佛。這四種當中最容易、功德最殊勝的,就是稱名念佛持名念佛

稱名念佛直接跟阿彌陀佛有關係。觀想、觀像念佛,固然所觀想的物件也是阿彌陀佛,可是沒有念佛那麼直接、那麼親切,沒有跟阿彌陀佛一體不離。為什麼?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5294768ea59aeef.jpg

功德莊嚴 功德莊嚴品第九 

此品之所以得名「功德莊嚴品」者,本經說:『住阿蘭若功德成就』,這即明修習何種功德,作為菩薩莊嚴乃至成熟佛果莊嚴。德者、得也,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中有得之一法,即成就的意義,也即是得到了的意義。無論修習何法,到了成就的時期,這就是得。德上加一功字,這顯然是由於用了一番功夫,才有所成就。「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可謂至理之言。功德二字,在佛典或可以名之曰修德,即是由修習而成功的德。然功德實包括修德與性德而言,性德即本來性具之德,是三因中的正因佛性,三德中的法身;修德即是修成之德,是三因中的了因、緣因二佛性,三德中的般若、解脫二德。但二德相即不離,性德不離修德,修德不離性德。顯性德藉有修德,以無漏法而言,若沒有本有種子,則無漏之法即不能生起,所以修不離性。但若沒有修習的功用,則本有種亦無從顯,也不能發生現行,所以性亦借修之功能乃欣欣然而增長。所以、性修互依增上也。菩薩所修以及佛果所成之德,大概有三種:在天臺宗依涅槃經講,即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在法相唯識宗經論講,即斷德、智德、恩德。智德,即從本有熏增之無漏種所生起,都攝智德之相應及所緣等諸法,因智相增盛,名為智德。斷德,一面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和分段、變易二死,另一面即由斷而顯──即二空所顯真如法性非安立諦的清淨法界。恩德,佛菩薩初發心的宗旨,原為普利群生;佛以大慈大悲故,普救一切眾生,從斷智而起大用,以大悲願力現三種輪而為眾生說法:一、神通輪,又云神變輪,由佛之身業現種種的神變,使眾生生起正信。二、記心輪,又云鑒機輪,以佛之意業分別眾生之心行差別,記心即識別眾生之心的差別義。三、教誡輪,又云正教輪,以佛之語業教誡眾生而使修行。這三種,身、意、語次第之作用,先以神通導之,次以記心鑒機,次以教誡使行正道。雜集論卷一云『神通記說教誡變現等無量調伏方便,導引所化有情令心界清淨』。這能摧碾眾生惑業,故名曰輪。如對地上菩薩說法,則現受用身;對地前菩薩以及凡夫等說法,則現變化身。所以,無論地上或地前菩薩以及凡夫等,佛對之皆有恩德。此三德為菩薩所修習,也是如來所成就的。此經如來所入三昧,曰瓔珞寶莊嚴,亦以此三種功德成就為瓔珞寶莊嚴。所以菩薩應該修習此功德,才有淘煉進化到佛果之一日。

https://www.bfnn.org/book/books/0978.htm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的莊嚴 方東美教授與廣欽老和尚

「莊嚴」這兩個字意思是什麼呢?一個是身的莊嚴,一個是心的莊嚴。譬如說一個人生理上的莊嚴——長相、手腳、種種身相,這是身莊嚴。還有一種莊嚴,是心靈的莊嚴,是屬於內在心靈的世界。

所以,有些人見到在深山裏面苦修的老和尚,老和尚的三句話兩句話,就讓我們受益一輩子,爲什麼?因爲這些老和尚有修有證,這個叫做「心莊嚴」。他內心裏面充滿了悲心,充滿了智慧,對生命一點疑惑都沒有了,煩惱斷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7.jpg

修學佛法的四依止 很重要!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得到五祖弘忍的衣缽離開黃梅之後,許多人在後面追趕,希望奪回衣缽。第一個追上的是惠明,六祖知道人已趕來,便把衣缽擺在大石上,自己隱到草叢中。惠明看見石上的衣缽,用手一拿,卻是怎樣都提不動。惠明於是明白,衣缽是傳法的信物,沒有得法,縱然用武力搶奪,也是惡行。於是他大聲說道:「尊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這時,惠能才從草叢中出來對惠明說:「你為法來,我為你說法。」

在佛教大乘經典--《維摩詰經》裡,記載文殊菩薩和舍利弗尊者,率諸菩薩、羅漢們探望示疾的維摩居士的經過。舍利弗與諸聖眾到維摩病室時,舍利弗為探病者沒有床座而掛念。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VoZJ9MzRnrG8vLt6WzkZJLkJps=.jpg

內觀要先有的認知

內觀 何其自性本自清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自我習性 緣起(阿賴耶識) 十二因緣 三界 生滅 輪迴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27218971-3025643613.jpg

什麼是修行中的因地和果地?

首先我們看到了這兩個詞裡,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因就是原因嘛,果就是結果嘛,這個不難理解的。主要是這個【地】字。這個【地】是指的什麼?可能有些同修就理解成【土地】或【國土】了。比如很多經文裡有說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遇到某些人或事,然後佛陀當時是如何想,又是如何做的。最後又說現在所證佛果是因為那個時候的發心。大家仔細看,就不難理解這個【地】是什麼意思了。

這個【地】其實就是指的【心地】。什麼是心地呢?比如我們經常會誇讚某人善良,經常用【心地善良】。就是這個【心地】。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999078_1931003477134182_7770747257521223549_n.jpg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重點解說

佛教當中講因緣,無論一個人遇見任何事情或者任何人,都是他的緣分所致。等到緣分盡了,就會分別。這種現象,是從無數的生活現象中得出的真知,所以,佛教中就有一句經典佛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們先來看看前一句話「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每個人都存在緣分,沒有緣分,就不能遇見。無論是我們的親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哪怕是一隻螞蟻,也要有緣分,才能碰在一起。這種遇見,佛稱之為因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3.jpg

阿賴耶識是甚麼?

「阿賴耶識」是一句印度的語言,中國話的意義就是「」的意思。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廻天上人間,是永恒而不會消滅的。

阿賴耶識這個「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線,把一顆顆的念珠串起來;阿賴耶識把我們一期一期、一階段一階段的生命銜接起來。在三世流轉的生命裏,雖然因為人有「隔陰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來生,但生命的業力流轉,那是絲毫不差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png

「心」、「意」、「識」三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一般而言,「識」的主要功能是了別,指的是前六識;「意」的主要功能是思量,指的是第七識──末那識;「心」的主要功能是集起,指的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分別說明如下:

──了別,前六識說到識,指的是前六識,前五識讓我們能感受外境,第六識則有了別的作用。常聽人說:「你不了解我的心。」其實,最不了解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是因為我們的第六識善變易轉,捉摸不定所致。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螢幕快照-2020-03-20-下午6.03.23.png

12因緣,孰是因孰是果?

12因緣 : 1 .無明2.3.4.名色5.六入6.7.8.9.10.11.12.老死,孰是因孰是果?而因與果,如諭為雞和蛋的關連時,是先有因還是先有果?

過去在某個地方有一間寺廟,寺廟中有位法師經常在那裡講經說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一學佛-logos3721-logos-buddha-quote-2015-11-10-01.jpg

佛不渡無緣之人,看一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弘法的時候,有一個老太太跟佛在同一個城市住了幾十年,她不信佛。佛陀就爲了啓發大衆,沒有緣的人很難度,就到那個老太太那裏去。老太太看到佛走過來,馬上就轉過背去。佛陀以神通在她背後又顯一個身。她又轉到前面來,然後佛陀兩邊都顯身,四面都顯身,她四面都轉轉轉,沒辦法了,乾脆把眼睛閉起來,就不接受佛陀教化。

然後佛陀就回到精舍跟阿難陀說:「阿難,你去,你去度化那個老太太。」阿難陀去了。很奇怪,這個老太太看到阿難陀很客氣了,馬上供養,用很精美的食物來供養阿難陀,然後接受阿難陀的教化。很奇怪了,是不是?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