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0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h.jpg

為甚麼要一心念佛

心要莫若念佛。念佛心即是佛。蓋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佛號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則諸佛出廣長舌相以證之。若人專念阿彌陀,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金口誠信,可不信哉

湡溢大師從一即一切的圓頓理念出發,判言念佛法門乃總持一切的妙法。《示念佛法門》云:「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佈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這段文句與蓮池大師的「一句阿彌陀佛,賅羅八教,圓攝五宗」之說,同一韻致。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中道實相觀 

中道實相之意義

中道即實相,實相即中道,如來不住苦樂兩邊,常行中道。禪宗祖師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儒家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一般人無不生活在喜怒哀樂之中,無時不在明暗、動靜、苦樂、禍福、得失、是非、善惡、美醜、欣厭、取捨等兩邊中討生活。都是生存在虛妄不實的夢境中,從未與中道實相碰過頭、見過面,故稱為凡夫俗子。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740577_1907013546183009_2519627825967454665_n_e589afe69cac.jpg

何謂發菩提心?

要說明「發菩提心」當先明菩提是何義,菩提者梵文稱為bodhi,意譯為覺者,乃斷絕世間煩惱法而成就涅槃之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等,故菩提有三種---有阿羅漢菩提、有辟支佛菩提、有佛菩提。何以無菩薩菩提?菩薩雖有大智慧,諸煩惱習氣未盡,故不名菩提,若菩薩能修至八地菩薩位即有等阿羅漢菩提。而佛菩提最高,是無上究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即無上正等正覺。有菩提智者應能柔順忍,能得無生忍(對境心無住或言心不相應),因他們得無學位、智慧清淨無垢,故名為菩提、覺智。

在菩提道路上有五種不同體悟菩提道者,一者名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海中發心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是因中說果。二者名伏心菩提,能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多(度到彼岸法門)。三者名明心菩提,能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能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是為得般若波羅蜜多行相。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五者名無上菩提,坐道場中斷煩惱習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英善老師「天台教觀」3-14.jpg

一心三觀 --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乃天台宗之觀法。為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說,而於一心中圓修空、假、中三諦者,即稱一心三觀。此為圓教之觀法,係不經次第而圓融者。

摩訶止觀卷五上載,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為空觀;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為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是為總中觀,此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之一心三觀。其中,所謂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隨緣形成一切現象,皆不實在,故為假,觀此則稱假觀;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現象皆真如顯現,無獨立之實體,故為空,觀此則稱空觀;一切現象非一非一切,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性質,此為中道,觀此則稱中道觀。如作空觀,則假、中亦空,以三觀悉能蕩相破著之故。如作假觀,則空、中亦假,以三觀皆有立法之義故。如作中觀,則空、假亦中,以三觀之當處為絕對之故。以此觀於空、假、中三諦之任何一諦,而三諦無不圓具,故稱一心三觀。然此不思議法,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故為圓教利根菩薩所修習者。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jfif

淨土宗的特色盡在阿彌陀佛第十八願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如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願是阿彌陀佛成佛度生的本懷、是淨土法門的根本、根源,也是淨土宗法脈的泉源、傳承之所依。

很多佛門中人知道淨土法門的特色,如往生、念佛、易行道、信願行、三根普被、萬修萬人到等等,但很奇怪,極少人提及這些特色的根本,是源自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或許他們沒有意識到淨土宗宗門法脈、祖師傳承的重要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宗是一個契機的法門.jpg

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當中,有關於救度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的願,有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這三個願也稱為「攝生三願」。其中第十八願、第十九願是「當機願」,第二十願是「結緣願」。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同樣都有「十方眾生」這四個字,到底它們所指的對象和內容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意義?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佛經三大經王: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三大經王

說的都是改造自己這顆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jfif

什麼是「八功德水」?

一般學佛的,或者讀過佛經的都會知道,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泉池裡,有一種水叫八功德水,非常奇妙,非常殊勝。我們先看《無量壽經》上是怎麼講的: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jfif

內觀(佛家)

內觀(毗婆舍那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語中,意思是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在長久失傳之後,兩千五百多年前被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

內觀的意思是如實觀察,也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開始的時候,藉着觀察自然的呼吸來提升專注力,等到覺知漸漸變得敏鋭之後,接着就觀察不斷在變化的特性,體驗無常、以及無我的普遍性實相,這種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實相的方式,就是淨化的過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障四魔---《三障》+三障的「障」,就是障礙、阻礙+三障分別有+煩惱障+業障+報障.jpg

「三障四魔」是甚麼?

三障:是出自涅槃經。障,蔽也。謂諸眾生被惑業障蔽,不見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

甚麼是「三障四魔」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王菩薩.jpg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故事,完整了解《地藏經》

地藏王菩薩信仰,是亞洲民間常見的信仰型態。祂因為前生救出在地獄中受苦的母親,並發願要救度一切苦難中的人們,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地藏王菩薩的「大孝」和「大願」深受人們所敬仰。因此,地藏王菩薩在中國,和文殊、普賢、觀音,合稱為「四大菩薩」。

人們因為地藏王菩薩有著「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偉大願望,更成了人們對於死後世界,追求解脫的唯一仰賴。歡迎一起來認識幽冥界的教主「地藏王菩薩」。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lslsshih20211222-3.jpg

修行需知

佛陀證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即是感嘆:「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淨空法師有一次生病躺在床上,出現了一個情境,他說 : 「這個境界太清楚了,我躺在床上,似夢非夢。怎麼睜開眼睛,我躺在地上,不是躺床上,躺草地上。看到面前是一片青山,沒看到水,山一重一重,非常美。然後一看的時候,滿山遍野的人,面孔都對著我,太多太多了。我說這是不是聽經的聽眾,這麼多的人?這個念頭才起,那些人全部變了,變成野獸,各種不同的野獸,也滿山遍野的,全都變成獸了 !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何謂三苦 如悟長老

什麼是三苦呢? 多數人都知道是「苦苦」、「壞苦」、「行苦」。

那麼,何謂「苦苦」呢 ? 在六道中輪迴的眾生都是有漏的,五陰分段之身為什麼稱「有漏」? 你看我們平時修了很多功德,但是,一但是無明火來到,隨著貪瞋痴也來了,把一切功德都燒得精光,所以,凡夫眾生都很難積集功德的。為什麼無漏功德不會漏失掉呢?這在修持善法上一定要破除我執、法執才辦得到。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ed6f32ca383be82097f9a524d63c851.jpg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原來是這個意思。(超好文!)

明代高僧憨山大師云:「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開悟;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成佛;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富貴福報】)有道是《楞嚴經》助人開悟,《法華經》助人成佛,那《華嚴經》呢?

何為富貴?富是富裕,富有;貴是富裕且有顯貴的地位。不過深究起來,這不過是停留在表面的富貴。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更究竟的「富貴」及其產生規律,佛家有「福報」這一說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jpg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之意思

佛陀臨終時告訴阿難四歸依,其中之一是自依止,莫他依止。佛說:「我不攝受眾,亦無所教命。汝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應依四念處而行。」

但眾生無始來種種習慣的力量強大,一時不易扭轉,其中最可悲的是不相信自己,不願也不以為自己有為自我行為負責的能力,形成依賴的心理,希求不勞而獲,希望鬼神佑我平安,佛菩薩賜我良好因緣,名師使我頓悟,魔頭滿我私願,不一而足。從因緣法的觀點看,自己不勤精進,努力創造清淨因緣,坐在那裏等神等佛,如此而能增智增福,無異緣木求魚。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Gcq5yNxMzNiFWZ3EzL1p2ZulWbvUGbpZ2Lt92YucmbhdnbhlGZpNmLj9yL6MHc0RHa.jpg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的虛妄並不是沒有,有人說佛經就是在講一個字,萬法皆空,四大皆空,空就是不存在,一無所有。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

說空不能執著空,否則無異於掩耳盜鈴,一葉障目,所謂虛妄並不是一無所有,不是空,而是假像,不真實,總在變來變去,因為無常,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一個沒有常態的事物,你揪住不放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你對這個事物的感受認知也是暫時的片面的,不完全準確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也正是這個原因。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與「人無我,法無我」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與「人無我,法無我」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指語言文字;道,指道理;斷,指不能通達無礙。言語道斷:指語言總不能把一個道理講得完整。意思是,真空妙有的如來真實意,是無法用語言來解說的,同樣也不能用思維去推測。

心行,心念之異名。言語道斷,議沒了;心行處滅,思沒了,叫不可思議。以言顯義,得義言絕,義既空,空是道,道既是絕言,故言語道斷。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