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 (1).jpg

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佛教裡有句諺語:「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意思是說,若人要求開智慧,就應當受持《楞嚴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49c4cb7dde5868bffafada428f1a04d.jpg

什麼是真如

「真如」是大乘佛法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真」的意思是「真實」、「不虛妄」,「如」的意思是「如常」。想要了解「真如」的真正意義並不簡單,大乘佛法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這個概念;如果能了解「真如」的真正意義,可以說等於了解了一半以上的佛法。「真如」有很多意義相同、但名字不同的稱呼:空性、佛性、法身等都是指「真如」,這只是佛陀為了方便眾生了解,所以用不同的文字說法來表達。

「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但它同時又獨立於一切事物之外,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是有「生滅」的:人有生老病死,山川、大地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毀壞、改變,從科學的角度看,所有的物質都會衰變;此外,人的心也是不斷的變動著,我們的念頭、行為、感受,時時刻刻都在生起滅去。但是,做為一切事物本性的「真如」是不生不滅的,它超越了一切事物的定義、沒有形體、無法捉摸、永恆而不變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 (1).jpg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須菩提尊者在觀空的時候,是以一心為根本。他這個觀法跟《大乘起信論》非常接近。《大乘起信論》的觀法,它是以「一心」為宗,所以它叫「一心真如」,它的真如是在一心中表現出來。這個觀法其實非常好用,就是你不管看到什麼事情,你就觀想它是唯心所現。「思諸法如夢」,外境都是一念心顯現出來,外境是空,先把外境空掉。然後再觀「觀心性無生」,能分別的這一念心最後也覓之了不可得。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這個時候,第三段,再肯定這一念清淨心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先否定再肯定。諸位!你看大乘經典,你看佛陀對心的描述,佛陀講話怎麼講這個又講那個?一下子說這個心是罪業的根本,你不能隨順它的;一下子又說,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我們這一念心跟諸佛是一樣的,要肯定。佛陀對心有時候是採取否定的狀態,有時候是肯定。這怎麼辦呢?哪一個是對呢?這是一個「次第」的問題。剛開始你要否定。剛開始我們這一念心很多顛倒,你一肯定就完了,就被它帶著走了,所以,大乘佛法否定門入、肯定門出。剛開始先否定自己的心,你的所有的作用,你內心釋放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你告訴自己,這都是假的,你不要被他騙了。你打你的妄想,我修我的止觀。所以,剛開始我們對心性是否定的,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諸相入非,非所非盡」,完全否定。但是到最後的時候,否定到最後的時候,你要轉成肯定,回歸到一念心性的時候你要重新肯定。你看《大乘起信論》怎麼說。它說觀一切法,「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唯是一心」,到這個地方,把一切萬法回歸到一念心性。最後還有一句話很重要,「是名真如」,重新肯定這一念心性當下就是真如。你看,「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唯是一心」,到這個地方是完全否定,然後「是名真如」,叫「一心真如」。所以我們在調心的過程當中,是否定、否定……最後肯定、肯定……但是,《楞嚴經》的角度是完全否定。你看《楞嚴經》,基本上它是從假入空,《楞嚴經》從空出假講得很少,它是讓你把心帶回家。但是,真正肯定你的自他不二的本性,開始從空出假,那你要讀《法華經》。《華嚴經》《法華經》都是這樣。所以你看,為什麼經典要判教?這一部經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的定位是什麼,五味中它的滋味是什麼,的確每一部經的效果不一樣。佛陀講話的口氣不一樣,產生的身心世界的效果是不一樣。
《楞嚴經》它偏重在破執,它這一部經的目的就是在根塵識的因緣當中把你拉回來。把心帶回家,《楞嚴經》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你從家裡面再出去,那你就研究《法華經》、研究《華嚴經》,怎麼樣發菩提心,怎麼從假相當中建立如夢如幻的因緣,從如夢如幻當中積集如夢如幻的功德,那你得讀《法華經》《華嚴經》。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的「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把一切法會歸到一念心性,然後再「旋法歸無」,在一念心性當中再重新肯定,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http://www.fodizi.tw/qt/qita/23168.html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止觀雙運的進路。去聖回凡是一種腳踏實地的修行。 @ Snmr Miri的部落格:: 痞客邦::

止觀的關係與重要性 ― 簡明扼要,開悟好文!

佛教的修行重點,不外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謂「自淨其意」,是各種修行方法的目標,如:念佛要一心不亂,律宗重視三業清淨,禪宗從靜慮到無住生心。自淨其意,就是除去妄想執著,達到佛的境界。但要「自淨其意」,必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修止的功夫;眾善奉行,是觀照的力量。
《小止觀》書上說:「止與觀,如車的雙輪,鳥之兩翼。」經典也譬喻:止如掃地,觀如除糞;止如鎔金,觀如造器;止如平地,觀如下種;止如明鏡淨水,觀如影現萬象。這就是在說明止與觀的關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學佛就是學『明心見性 無住生心』

《楞嚴經》中,佛告阿難:「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亦云:「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57.jpg

莫思惟世間思惟是說甚麼

佛陀駐錫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園林內。當時,有許多比丘聚集在食堂內,以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來思惟法義。

世尊以他心通知道比丘們在想什麼,便來到食堂,敷妥座墊,坐下來對比丘們說法。佛陀說:「比丘們,你們千萬不要以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來思惟法義,因為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對於領悟法義沒有助益,對於梵行也沒有助益,對於智慧成就以及解脫煩惱都沒有助益,也無法幫助你們隨順八正道,趨向涅盤。你們應當內正思惟:這是苦聖諦、這是苦集聖諦、這是苦滅聖諦、這是苦滅道跡聖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這樣的思惟才能有助於領悟法義,有助於梵行,有助於智慧成就、解脫煩惱,才能正向解脫、趨向涅盤。在過去世時,有一個人走出王舍城外,來到拘絺羅池畔坐下休息,當時他的內心正是以世間的邏輯、知識、知見在思惟世俗的事,當他正在思惟的時候,卻突然看到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等四種神奇的龐大軍隊,數目多到無法算計,竟然都在空中縮小後鑽進池中的一個蓮藕孔隙中。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蕅益大師9.jpg

淨宗祖師 蕅益大師的故事

蕅益大師本姓鐘,字素華,晚年才自號蕅益老人。他的祖籍是吳縣(今江蘇蘇州市),父親叫鐘岐仲。鐘岐仲向來信奉佛法,崇敬佛教,堅持修持《大悲咒》。這樣,在整整十年之後,他的妻子金氏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抱著一個英俊爽邁的小男孩送給她,她便感夢而孕。等到十月懷胎之後,終於一朝分娩,生下的便是後來馳名遐邇的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年僅七歲的時候,就從誦佛持咒的父親接觸佛法。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使他漸漸地養成了甘食蔬菜瓜果,而不嗜好腥膻葷血的習慣。他長大到十二歲的時候,跟隨塾師開始研讀儒家經典。時間久了,漸漸地以聖賢之學自任,擯棄了昔日學習的佛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902.jpg

人身難得甚於盲龜值遇浮木

過去,佛曾在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弘法。一日,佛陀開示大眾:「譬如大地皆成大海,有一隻壽命長達無量劫的盲龜,每百年才能從海中探出頭來一次。而大海中有一根浮木,上頭有一個孔洞;它浮在海上,隨著風四處漂流。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還要由浮木的孔洞探頭而出,你們覺得可能嗎?」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盲龜不太可能遇到浮木的孔洞,因為牠百年才出水一次,如果牠在海的東方伸出頭,而浮木可能正隨風漂到海的西方、南方或北方的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盲龜要遇到浮木是十分困難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3.jpg

何謂離三心,去四相?是什麼意思?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名三心。過去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梵語sunyata)故;現在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未來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三心了不可得,空無自性,無所得故,應當離,不應生心貪著自性可得,自性空性不可得故,故名離三心。

何謂去四相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名四相。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62396707-1141341165-g.jpg

『三乘』是甚麼?

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

(一)就眾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0px-OuyiZhixu1.jpg6.jpg

淨宗祖師 蕅益大師的故事

蕅益大師本姓鐘,字素華,晚年才自號蕅益老人。他的祖籍是吳縣(今江蘇蘇州市),父親叫鐘岐仲。鐘岐仲向來信奉佛法,崇敬佛教,堅持修持《大悲咒》。這樣,在整整十年之後,他的妻子金氏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抱著一個英俊爽邁的小男孩送給她,她便感夢而孕。等到十月懷胎之後,終於一朝分娩,生下的便是後來馳名遐邇的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年僅七歲的時候,就從誦佛持咒的父親接觸佛法。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使他漸漸地養成了甘食蔬菜瓜果,而不嗜好腥膻葷血的習慣。他長大到十二歲的時候,跟隨塾師開始研讀儒家經典。時間久了,漸漸地以聖賢之學自任,擯棄了昔日學習的佛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amond_Sutra.jpg

認識金剛經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經典之一,被尊為經中之王

此經是釋迦牟尼佛祗樹給孤獨園菩提尊者而宣說的經典,佛在此闡述一切法空,指出一切事物本體皆具空性,若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所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要破除四相,破除我執法執,乃至一切執著應該要在「不執著一切」的基礎下,生起菩提心,廣度眾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一心三觀」是甚麼?

乃天台宗之觀法。為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說,而於一心中圓修空、假、中三諦者,即稱一心三觀。此為圓教之觀法,係不經次第而圓融者。

摩訶止觀卷五上載,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為空觀;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為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是為總中觀,此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之一心三觀。其中,所謂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隨緣形成一切現象,皆不實在,故為假,觀此則稱假觀;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現象皆真如顯現,無獨立之實體,故為空,觀此則稱空觀;一切現象非一非一切,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性質,此為中道,觀此則稱中道觀。如作空觀,則假、中亦空,以三觀悉能蕩相破著之故。如作假觀,則空、中亦假,以三觀皆有立法之義故。如作中觀,則空、假亦中,以三觀之當處為絕對之故。以此觀於空、假、中三諦之任何一諦,而三諦無不圓具,故稱一心三觀。然此不思議法,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故為圓教利根菩薩所修習者。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T7PXQVYAMQFQ0.jpg

「般若與菩提」是甚麼?

般若是慧  菩提是覺

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慧是藉智而顯現;智的梵文是闍那,智即是知識和經驗。所以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其發揮有饒益性的力量價值,就是般若。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59.jpg

開權顯實」是指甚麼?

佛教的法門有權教、實教。所謂權,是指因宜而變,因時制宜。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孟子盡心下》)意思是說,在守常(恆)之中還要通權達變,即今天所講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權教就是權宜、權巧方便的意思,實教就是直暢本懷的,這個當中沒有什麼方便。佛教的意思就是善巧方便,這是有時間性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權教之法,就是一種暫時採用還廢的法,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說得更明白一些,權不是終點站,不是最終的歸宿。利用這權巧方便之法,卻能令眾生生起求解脫的堅固心,而到達終點站。

例如人要受持五戒,這是一個方便教法,要生天堂,要修十善道,天道的人要修持十善,這也是一種方便;甚至聲聞乘的人修四聖諦,緣覺乘的人修十二因緣,這也是方便教。甚至菩薩要修六度萬行,也是方便教權教,甚至於我們要往生東方琉璃世界,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還是方便的權教。佛陀所說的經典中,可以說大部份是方便的權教,唯有法華經所講的,才是真正佛陀的本意,要將我們帶入佛的境界裡的實教。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1962.jpg

77364.jpg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 (1).jpg

十如是(很重要!一定要懂!)

「十如是」,「如」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即宇宙一切萬有,森羅萬象的十種必然真理、軌則。

「十如是」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58.jpg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終於懂了

什麼叫做世間法、出世間法?它們的差別是什麼?

首先,世間是什麼?用佛教的話講,六道輪迴就叫做世間,超越了六道輪迴就叫做出世間。那超越是什麼概念?超越六道輪迴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像我們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一樣,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呢?不是這樣的。這個超越是一種心靈上的超越,人仍然可以留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心已經超越了,不在紅塵中了。簡單地說,六道輪迴中的一切,或者紅塵中的一切就叫做世間,超越了六道、超越了紅塵以後的境界就叫做出世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輪體空.jpeg

什麼是三輪體空? 大佈施

釋義一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佛學常見辭匯》陳義孝編】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