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輪體空? ― 大佈施
釋義一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佛學常見辭匯》陳義孝編】
釋義二
﹝出能斷金剛經論﹞
謂布施時,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則能摧碾執著之相,是名三輪體空。
[一、施空],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豈有我為能施。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謂既體達本無我為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資財珍寶等物,謂能體達一切皆空,豈有此物,而為所施,是名施物空。【《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問:布施者不三輪體空,將會與受施者結善惡緣嗎?
是的,布施(梵語dana)者不能將能施、所施之物、受施者三輪體空,必然心裡有念、有住、有相故;心地有所求,起善念得善報;布施後心地後悔,必將與受施者易結惡緣,是故,每當行布施之際,應該心存布施者乃空性(梵語sunyata),所施之物亦空性,受施者亦空性,見空性即解脫,如是而布施,即與道相應矣!(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問:貪嗔癡愛是造惡之因,若能觀法是空(法指宇宙萬法而言),諸法既空,即不生貪嗔癡愛,貪嗔癡愛不生,即能生慈悲心,捨己利人,不造惡因,貪嗔癡愛是造惡之因,既無因,而後亦無果。若如是觀,是否亦能了脫生死?(顏文曝)
答:不造惡因固佳,善須三輪體空,慈悲亦重無緣。如是者,當然解脫,然此境極高,非初學所能真體會耳。(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問:‘為善弘法’,是佛徒應作的事情,修大乘法的人,必須‘三輪體空’,但是弟子如逢‘為善弘法’時,自覺心中一時非常喜悅,而無希報,如此是否‘著相’否?(江寬玉)
答:此雖著相,亦是法喜。功夫程度,由漸而進,四無量心,內有喜字,此後若能將為自喜者,轉而為他喜,則又進步矣。知是著相,習而遣之,自不難至‘念無念念,行無行行’矣。(出處同上)
問:老師常說我們做好事要三輪體空,不落影子,若有人專做壞事,不知慚愧,譬如洋教徒說:牲畜是主專造給人們吃的,他們殺吃了,心中毫無所謂,這樣入識內似乎未落影子,有罪過嗎?(白張文適)
答:三輪體空,乃是不使著相之一法,我輩聞此修此,不過初步之功,此際勉強而行,仍落影子。行久功深,如鏡取物,對照現相,過去則無,至此境界,始真體空。外道不解性體,未聞空無相法,一舉一動,皆落種子。其殺生吃肉,心中毫無所謂,乃是迷惑不知罪福,非性體不染真空也。其物件有種種牲畜,有種種血肉,有種種刀砧湯火,有種種滋味,有種種貪饞,昧乎種種因果,物件與心念,時時相應而染,何得雲彼八識田中,不落影子耶?(出處同上)
問:“福德與功德的區別,任何善事、好事只要著相就是福德,不著相就成為菩提道糧、功德,這種理解對不對?如果是純粹利人,但著我相也變成福德。”
答:這個話一點都沒錯。完全利益眾生,著了相,還是福德,功德決定是三輪體空。功德是對你的定、對你的慧有增長,這是功德;如果對你的定慧毫不相干,全都屬於福德。所以真正功德是對自己的清淨心,我們現在講的五種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對於這個有增長的,全是功德,對這個沒有幫助的一切好事都可以說是福德。功德是能了生死出三界,功德是決定斷煩惱的。煩惱,《華嚴經》上講得很好,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做這個事情能夠幫助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這是屬於功德;如果說妄想分別執著還在增長,或者還有,不能去掉,都是福德。這個地方要能夠辨別。(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76)
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的智慧攝受是修行、布施、供養、回向、等一切法門的最高、最殊勝、最圓滿的修行境界。 三輪體空,又名三輪空寂,指的是:
1.施空:施者忘施,所施捨皆空也.(心內不見布施的我) 2.受空:受者忘受,所受者化空也.(外不見受布施的人)3.物空:物者忘物,所施捨之物皆空也.(中不見所布施的錢、財、物) 三輪體空就是(人無我、法無我、無對境、)即布施者、所布施之物、與受物者,謂之三輪,行布施之後,此三輪相,空無自性,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後五度亦如是。
菩薩心體空慧而積善
凡夫心似死灰而退善
為什麼要三輪體空?
我們無論做什麼功德都應該有前行的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如果不三輪體空,如果沒有後行回向殊勝,無論種什麼善根、無論做什麼功德、無論集什麼福德、都不會是圓滿的功德。
大士體空而進德,凡夫頑空而退善。執著三輪就是貪,而清淨心才是功德,一有貪心何來功德?無有功德,拿什麼回向?行善為眾生,就三輪體空,就是回向。
做完功德後如果不圓滿回向,就不能增長善根,功德福德的果報就不會殊勝。所作的功德就不會圓滿。所作的功德會隨時隨地毀滅。就會被隨時生起的剎那的瞋恚心、後悔心、邪知邪見在他人面前宣說,所作的功德就會消失殆盡。
三輪體空的定義?
在世間的生活中,有許多因緣來成就我們,因此我們要以感恩惜福的心,與他人廣結善緣。結緣之道,就是積聚資糧之道、集聚福慧福德之道,實修資糧道、別解脫道、大行菩薩道、實現菩提心。我們首先需要的就是廣結善緣行布施。只要用心,布施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可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除了正常的布施外,本人常修施身法,古薩裡法。
很多師兄講:我們沒有什麼可布施。太貧窮了。其實,師兄們根本就不了解密法。只要用心,深刻領會人無我、法無我、無對境、就可廣行善巧、度盡無邊眾生。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一絲真摯的笑容,一縷隨喜的心願,一絲悲心就可以令眾生起信心;一個隨心的助緣可以濟人困難危急;甚至與人為善、一句贊美、一瓣意化的心香。如果到達一定境界,時時處處、吃喝拉撒都可攝受三輪體空的妙境,無處不是殊勝的布施因緣。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由於布施能令眾生安樂,是最容易修習的法門,有如大地一樣,一切萬物都依之生長,所以六度、四攝都以布施波羅蜜為上首。
這三種布施可分為有相布施與無相布施二種。有相布施,指世間上一般人心希果報,執著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稱為世間布施;此種布施,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報,報盡又再墮落,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無相布施則與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時,能體達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當體皆空,而無所執著,因為能超越世間的有漏煩惱,所以稱為出世間布施。又因為此三者有如車輪一般,能輾斷煩惱惑障,習氣障、所知障,所以也稱為“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的布施,能使我們越過生死海,與眾生同登涅盤彼岸,因此稱為“布施波羅蜜”。
三輪體空的內容
萬法皆空是宇宙萬象的真理。三輪體空正是空理的最高體證與實踐,我們可以概略的就三方面來說明其中的妙義:
人我二空:眾生之所以常常感到煩惱,是因為來自內心的執著妄想,以為六塵境界是實有的,因此產生我、我所具有的觀念,使身心成為五欲六塵的奴役。布施行善,心存貪念,心存回報、結果因為心有所系縛,不但功德減少了,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受者、施物等外境的影響。其實,五蘊和合的身心是假聚之有,剎那生滅。哪裡有能施的我呢?既然能施的我了不可得,當然也就沒有受施的對象,這就是“人空”。又因為諸法是五蘊和合而成,所以施物當體即空,法執也就跟著去除了,這就是“法空”。三輪體空的布施,使我們從二空裡去除對人對法的執著,是自他二利的菩薩道。傳統上我們稱為“無我”。它所指的就是對自己不要有先入為主、固執不變的期待或希望。要看我們自己如何不斷的變、變、變,轉化,轉化的過程,修行是最好的工具。我們的念頭、我們的情緒不斷在變、在轉。據說禅修功夫極高的行者甚至可以看到微粒原子的改變,看見善惡交替的本質、看見布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
通過體證自我的空性,然後體證到“他人”的空性,體證到萬物的空性。不執著於“我”,也不執著於“他”,更不執著於物,這就是所謂的“三體輪空”。
體證一時的“三體輪空”並不難,比如我們不求名、不求利地幫助別人、事後自己也忘記了,這就是“三體輪空”。一心清淨,不著一點痕跡。我們常住於“三體輪空”就很難。如果習慣了,念念相續如此,連常住的念頭都會忘記。就無所謂念頭、無所謂心境,這就是自然智慧。這就涉及到我們常說的“定力”,這才是我們修行人要修的真功夫!
一切皆空:做到人空和法空還不夠,還必須把“空”也完全空掉。因為佛教說空是要我們蕩除執著,如果執著有一個“空”的存在,根本法執未除,反而病上加病,須知在分別思惟上所執的空,它的自性也是空的。三輪體空就是要我們釜底抽薪,從根本上破除一切顛倒妄想,從體性上斬斷一切執著、煩惱、習氣。真如金剛經所言: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真空妙有:雖然本無一法可得,但是諸相宛然,不可說無。當我們以智慧觀察諸法無相無我、畢竟空寂以後,般若智慧現前,這時我們的心與外界合而為一,自然而然地就能隨順幻“有”,以善巧方便,大作佛事,布施行善,這時才可以說是真正的通達法性。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日光明照,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終日布施而不見布施相,不著空有相,這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了。《心經》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心經》人人會背,但我們還要把《心經》融合到日常修行中去,再從日常修行中體會《心經》,體會世間萬事萬物(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中普遍的空性。只有體會到世間萬事萬物中的普遍空性,我們才能真正證悟到“性空緣起”的微言大義,“因緣和合”的實相。有一分體會,就有一份精進;有一份覺受、就會有一點清淨;有一份清淨、就會有一分證悟;有徹底的體會,徹底的覺受,就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就會有徹底的證悟。那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外不著相”,“內心無亂”,隨緣任運,隨喜眾生,以幻為實,真空妙有,應無所住,成就道業。
如何破四相,斷四見、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
執有了,不了生死,執空了,也入不了涅槃。這就萬法的真谛、意義。
這就是真空包含著不空的含義,要利益眾生的隨緣意義,真空隨緣、自然而然。任何一件事都思惟他人的功德而不是尋找他人的過失;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心性寬大,包容無量,多所含受;憎己不仇,愛己不褒,每欲以德報怨.修行就是要消除對自我、對修行的過程、對其可能產生之結果的執著。我們才能懂得如何過著一種無執、無著的生活。
如放生做功德回向,心裡就不自覺的想著這放生的功德,該怎麼破除這迷障?
不住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不住色聲香味觸布施……不住於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住於相就是貪嗎?住不住相只是功德多與否的不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的,又如何回向。念的回向文裡,有願以此功德,回向給什麼什麼人,這是不是住於我相眾生相?
平常我們對於現象界的森羅萬象都僅止於一般感官的看法,所以當我們仰觀山色,俯視溪澗時,人間諸法時,只覺得它就是高高的山,潺潺的水,是凡胎肉體。這時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人是人”。這是心隨境轉的一種分別境界。等到我們學佛修行有了心得的時候,一切假有在清朗的心境上無所遁形,這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看人不是人”。修行人開始觀照到諸法虛妄,但是還沒有到達畢竟皆空的地步,這是第二種層次的境界。進而到完全開悟的時候,“是”與“不”、“心”與“物”之間的對立,在悟者的心中已經合而為一,所以真俗可以兼容,理事可以圓融,圓通、圓滿。這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看人還是人”。只是這山和水、人與剛開始學佛時的山水人在意境上已經大不相同了。此時,大千世界充滿無限美好的風光,潺潺的流水是諸佛說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崗是諸佛清淨的法身,芸芸眾生具足如來藏性,都是未來佛。
三輪體空,未證實相之前,名相似,所謂相似並不否認未證實相之人不能去做,因為未證實相,不能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還得把它觀回來呀!觀回來後才能化為空!
怎麼觀回來呢?雖然諸法都是幻化的,但是有真空,隨妙有,隨一切世間緣,來利益眾生,起大慈大悲四無量心,利益眾生才能成佛,這兩個必須圓滿具足的。如果做到無我,無眾生,所以假名相似三輪體空;已證實相,才談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的准則是“無修”、“無念”、“無求”、“無作義”、就是隨喜、隨緣、隨性、隨順、自自然然。也就是說,不要把我們的禅修、供養、布施、觀想、誦經當成是一種工作計劃、工作任務或是特別的事情來做。不要把那種嚴肅或隆重的氣氛帶進修行、供養、布施、一切佛事裡去。從語言上、行動上、意境裡,我們一點也不要存有“我在修行或我在做某種供養、布施等事情”的概念和想法、甚至連“禅修就是指完全自然無作,像這樣坐下來把心放松,保持冷靜就可以了”的想法都不應有。遠離一切戲論、取捨、超言思境;不改法性本來無為法、不由心生自然智慧身、不由因生究竟果位。
因為修行需要次第的。要達到無修而修、無念而念、無勤而修,還需要必要的形式和資糧。有形的拜忏只是積累資糧而已。修到圓滿前需要有形的階段。有心和無心也是次第,是必要的。沒有有形,要達到無形是不可能的。沒有有形的次第,佛不可能從心流。最後,才能得不由心生的智慧身。香不是供人的,是敬佛菩薩的。人需要的佛菩薩的指點,開發自心的佛性。本人的體會是:干什麼事切不可執著。執著就會有痛苦、極端、失去智慧的意義。
因此,以上就是三輪體空的一個概念。它為我們的修行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向。不論我們是屬於慷慨或吝啬,或任何種類的人,都不要對自我、對自我所從事的事情和它的過程,以及對此所產生之成果有任何期待,期盼、回報或有任何先入無主的想法,以及主觀的設限等。只有這樣精進、清淨、淨心而為,我們才能逐步做到三輪體空,將自己從妄念生活中走出,溶入我們所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由廣大的寬闊感、大自在、光明無礙。行善莫著心,莫執著於功德。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如果以實修來說,即是“煩惱於空性中消融”,才能真了達三輪體空的真谛。
願一切有情讀後能見萬法的本性,獲得大自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