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002-b-a.jpg

學習《法華經》,主要要掌握兩個重點

第一個,什麼是佛陀真實的智慧;

第二個,什麼是佛陀圓滿的功德。

那麼,什麼是佛陀真實的智慧呢?

我們前面在三週說法當中強調一個觀念,就是內觀真如。透過內觀的智慧,我們會產生兩種力量:第一個,我們用空觀來照我們的心,我們內心會產生一種清淨的力量;第二個,我們用假觀的智慧照我們的心,我們內心會產生一種具足的力量。所以這又清淨又具足的兩種力量的加持,就使令我們修所有的法門,你就是修三皈五戒,也通通是妙法,通通是成佛之道,通通是修行的捷徑。

為什麼心靈的這兩種力量特別重要呢?因為它是不生滅性的,是你本來具的。什麼叫本來具?什麼叫做因緣有?我們解釋一下。

比方說你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當然是我們一生當中心裡最散亂的時候。因為你內心有病痛,你身體即將敗壞,外面有業力的干擾,這生死業力不斷地牽引你往三界的方向走。那你這個時候馬上念佛,就不對了。因為你的心屬於散亂的階段,這個時候你心靈的力量是不具足的。心靈是妄想,而妄想有兩個特色:第一個,它會分別;第二個,它會執著。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你無始劫的因緣的假相現前的時候,你安住在妄想,你根本就走不出娑婆世界。所以這不符合往生的條件。

善導大師說,往生必須怎麼樣?順從本願就是你的心要厭離娑婆,要欣求極樂。你不一定要能夠斷煩惱,但是你的心是向於極樂世界,是有往生的心的。但是我們無始劫的妄想是怎麼打的?我們妄想,諸位!你還記得嗎?你是怎麼培養這個妄想的?你是從娑婆世界剛開始流轉,到現在,你這個妄想是整天在三界裡面打滾。我們從來沒有人去過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沒有極樂世界的生命經驗,但是我們有太多的娑婆世界的生命經驗。所以,你這個時候不把心靈的清淨心、具足的心現出來,那你就很難往生了。

所以,清淨跟具足就是說,不管你是在佛堂正念分明的時候,不管你是在臨終內憂外患的時候,它完全不受外境的干擾。為什麼?因為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就是它成立的時候,一開始就不是因緣所生法,就不是靠因緣建立起來的,是你本來就有的。就像這個乞丐,你不管工作也好,你不管懈怠也好,你的爸爸就是大富長者,這個跟因緣所生法沒有關係,這是本具的。

所以這種智慧,它的好處就是,你的心中有這兩種力量。但是我們不會啟動,所以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去追求法門的攝受,追求佛陀的攝受。當然這也很重要,但是你忽略了全世界最大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沒有把你心中應有的清淨力、具足力現出來,這非常可惜了。就是說,作為一個乞丐,他最大的財富就是他的家族,但是可惜的是,他捨父逃逝,他選擇久居他國,他選擇自己去工作。有家不歸

所以,我們不能夠一昧地追求三寶加持,更重要的是,你要透過內觀,啟發你內心深處、來自於你本性的兩種力量:第一個清淨,第二個具足。透過清淨,斷除一切惡法,因為你本來就沒有惡法;第二個,透過具足,開顯極樂世界的功德,因為極樂世界功德你本來就具足。所以你不用管十萬億佛土,也不要管二十萬億佛土,你只要把你的心顧好,它就會顯出來了。

所以整個妙法,是因為你的心法妙,所以你所修的一切法門都妙。如果你心不妙,你什麼法門都不妙,你就念佛也不妙了。這個妙法是這樣安立的,就是妙在你的心中。整個前面的三週說法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謂的心法妙

現在我們這以下的本門開始介紹什麼是佛陀圓滿的功德。

我們以前對釋迦牟尼佛的認知是片段的。因為我們一般人認為,什麼叫釋迦牟尼佛?哦,就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出生、娶妻、生子、出家、成道、轉法輪……然後呢?就入涅槃。然後呢?然後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的刻板印像是佛陀的跡門。而這個是無量無邊的跡門當中,其中一個小跡門。

這個認知有什麼缺點呢?它的缺點就是說,如果你這樣認知,佛陀跟你就完全沒有關係了,因為,「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今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如果我們對佛陀的定義、了知是在跡門的佛,那跡門的佛的特點是有時空限制的,你錯過就沒有了,他是有生有滅的。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

其實,佛陀無量劫來的理觀、事修所成就的佛,除了跡門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本門。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只了解到,下雨過後,地上很多的坑洞積了很多的水,這個水上所現的月影。當然,這個月亮的影子也可以給你光明,但是你要知道,所有地上積水中的月影,來自於空中的月亮這本門的功德才是真實的,常住不滅。所以,你不能夠說現在是沒有佛住世,你也不能夠說現在是末法時代,這個只是因緣上的跡門安立的。到了本門佛陀會告訴你,佛陀隨時會現身,但重點是你的善根準備好沒有。

我們必須要全方位地了解佛陀的功德,包括本門、跡門,我們才能夠正確地知道以什麼樣的方法跟佛陀互動。你跟佛陀互動,你就能夠蒙佛陀的加持、攝受,否則你就一個人孤單地走在菩提道當中。所以,除了我們有智慧開啟心靈力量以外,還要知道怎麼樣跟空中的月亮互動,怎麼樣能夠適當地轉他成自。

其實,佛陀是很喜歡跟我們互動的,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他發的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成佛以後,正是他實踐理想的時候,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方法。所以,了解佛陀,我們才知道怎麼跟佛陀互動,我們才能夠正確地蒙佛陀的功德攝受。

http://m.fodizi.tw/qt/qita/27453_11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