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與菩提」是甚麼?
― 般若是慧 菩提是覺 ―
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慧,慧是藉智而顯現;智的梵文是闍那,智即是知識和經驗。所以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其發揮有饒益性的力量價值,就是般若。
菩提,是梵文的音譯,一般翻成為覺悟的意思,但菩提也可說就像是一條道路,可以通往覺悟之門的一條道路,有所謂的菩提大道。
千佛山菩提寺的三寶殿前的拜庭圓柱上,有上白下雲老禪師題的法語「深入般若海,邁向菩提道」,明白的告訴弟子們,「學佛的旨趣,是在培養般若;學佛的目標,是在追求菩提。」
所以,般若是慧,源於佛陀之教中的道理和方法,是依於知識與經驗為構成因素,展現於適時、適地、適機、適境的圓融之下;使人與事的問題,獲得完滿的解決。而菩提是覺,即在突破無明迷惑,轉煩惱而展現輕安自在。
如果面對世間的一切有為的事與理,無論是發自情感的或是理智的,當它展現了,千萬莫要被其迷惑;因為那一切的現象,只是像夢境一樣,或像幻覺、泡沫、影子、露水、閃電等沒有一樣是永恒的、踏實的,這些我們應該要認識清楚;如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了任何的際遇時,都應該做這樣的觀察!那麼,人生的行程,便會過得自在、灑脫了!
然而只要關係到人與事;包括好的、不好的,往往使情緒失去平靜,身心不安,煩身惱心,不得自在,這就是煩惱。佛陀的教法有所謂「煩惱即菩提」,也就是煩惱生起時,能面對煩惱,勇敢地去認識、了解它,從煩惱中找出形成的問題,發覺其中的關鍵性;若能如此,便能突破煩惱,甚至化解煩惱於無形。煩惱一旦突破之後,所產生的另一種現象,就是從煩惱中發覺出來的,佛法中稱為菩提,也就是佛陀所開示的「煩惱即菩提」。
由於煩惱是世間法,能出離世間須得智慧之助,是出世間法。而世間法是知識和經驗之大成,是世俗的諦理與事相;但出世間法是依於世間法,從中去探索和研究,只求有突破性的發現;然後,依於人與事的問題,覺知無明迷惑,以般若之功而完成覺悟之道!
所以,任何一個饒益的力量所完成的,就是一個般若,因為是把許多的知識經驗,經過運作所完成的成果。例如一顆稻子,從發芽、成苗、成長到開花,結出許多稻子;以一枝稻穗而言,必須結成了果,而且是可信的,才是從原有的一顆稻子,經過許多知識經驗而完成的結果。這持續的發展,從發芽、成苗、灌溉、施肥等耕耘的過程,就是知識經驗的運用,使原來的那顆稻子,開花以至結成更多的稻子,如果沒有原先的那顆稻子發芽...,是不可能結成更多的稻子。
從中可以發現菩提的問題,所謂菩提種子,就是覺悟的種子,種子一經發芽,展現成果,必定是經過知識經驗,慢慢修養、培育出來而形成一種力量;如果以轉煩惱成菩提來說,菩提就是成果,是來自許多的知識經驗。所以,煩惱即菩提,一定要能從煩惱中展現菩提,這菩提才是成果,如果無法展現,就像一顆稻子,若沒有下種,經過發芽、成苗...等變化,就產生不了作用,也就表現不出力量來,當然無法完成整棵稻子的成果。故知,菩提是一個成果,一定要能展現力量才是成果,否則煩惱、菩提只是一個名詞而已。那怎樣運用知識經驗,發揮力量,最後完一種成果的方法,就是般若。
其實,般若本身並不具備什麼,必須以闍那(知識經驗)為基礎,所以學佛要培養的是知識經驗,要修養的是闍那,而不是般若。唯有不斷的累積知識經驗,運用知識經驗發揮成饒益的力量,才是般若。因為「修」有搜集、培育、耕耘的意思,而般若是要把已擁有的知識經驗加以運作,轉變成力量、效益;所以,闍那與般若二者,須要修的是闍那(知識經驗),而不是般若。
又以煩惱與菩提來說,人會煩惱,若隨煩惱轉,就永遠煩惱;如果能面對煩惱,從中探討、認識、了解而發現了一些什麼,就有機會明白,顯現出覺悟。這覺悟或明白,其實就是菩提的現象;因為煩惱一經突破、化解,呈現的是自在、解脫,所以運作知識經驗,目的是擺在菩提、覺悟上;否則運作知識經驗有什麼效益可言?猶如飲食,真正的力量在營養,但如果吃的都是填加防腐劑、化學色素、鹽、糖等口味重的垃圾食品,那只會增加身體的負荷,而身體需要的均衡營養卻長期不足,導致慢性疾病、惡性腫瘤、罕見疾病、漸凍人等百病的發生,已造成現代人的健康一大隱憂。所以,運用知識經驗,要能發揮成有價值的力量,才是般若;而這力量是來自菩提;因此,佛法常將般若、菩提擺在一起,道理就在此。
由此可知,修養表現得出來,一定要有覺悟或菩提的展現,才有般若可言;如果沒有菩提的顯現,就不可能有般若的顯現(出自雲老禪師《大般若經要解》方便波羅蜜「般若」)。例如缺錢的煩惱來時,念念佛,或誦經、禮懺,似乎煩惱已消失,但覺悟了什麼?並沒有,因缺錢的問題並未解決,一定要問題化解了,才談得上煩惱真正的消失。煩惱的消失,那是因為明白了什麼,覺悟到了什麼,至此般若才會顯現,因為展現的力量可以把問題化解。
總之,了生是脫死的成因,勤修是出苦的法則;具足成因,遵循法則,無疑地是正法念處之功,依教奉行即是學佛行者,只要如實的耕耘,便有印證的收穫,這才是唯一不變的菩提大道!
http://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zine/5_detail.php?Id=173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