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遠方菩薩

有一個信徒找一位師父到他家裡來誦經祈福,求長壽免難消災。

這位師父替他誦經以後,就祈求說:「南無遠方菩薩,現在有一個信徒向您祈求,希望您給他富貴,讓他升官發財。」

這個信徒在後面聽了,就拉師父的衣服說:「師父,你怎麼向遠方的菩薩祈求,近處的菩薩也很好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08_23871.jpg  

有一次五臺山隱峰禪師推著車子,搬運物品趕路,馬祖道一禪師正好伸著腳坐在路中休息,隱峰禪師請求馬祖把腳縮回去,以便讓他的車子可以順利通過,馬祖卻說:

「我只伸不縮。」

隱峰也不甘示弱的說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

有一位女施主,不論其財富、地位、能力、權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但她卻鬱鬱寡歡,連個談心的人也沒有,於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贏得別人的歡喜。

無德禪師告訴她道:「你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並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你就能成為歡喜的人。」

女施主聽後,問道:「禪話怎麼講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

佛教(唯識論)八識中之第八識,又名阿梨耶識,是根本識,以下各識都由它生出。唯識論認為,阿賴耶識中藏有無數的種子,可以引發人的善惡行為(主要指思維活動)。自無始以來,阿賴耶識就有淨、染、萬有種子,對待萬物待緣而起這一真理不明了,故稱作無明。此無明是產生其他無明的根本,所以又稱為無始(根本)無明,並由此產生人、法二我執等煩惱的枝末無明,而這一切都是阿賴耶識的本能狀態。當阿賴耶識擺脫了人、法二執,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之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而證得真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染、無性無相的法性真實境界。阿賴耶識轉染成淨即是真如。

八識心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成員外!

一位修行人,離開深山去渡化眾生,他沿路乞討,直到一個村落,就在那兒落腳下來。
每晚休息時,他把腰帶解下掛在牆上,有一天他發現腰帶被老鼠咬了一個破洞,他不願意傷害那隻老鼠,但又沒辦法趕走老鼠,只好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貓之後,他想:「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只吃一些水果和野菜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 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 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我問她想不想離婚?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挽回婚姻和家庭。我建議她至心誠懇的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可能會有轉機。結果,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變,反倒是她改變了。她說,誦二十萬遍 〈準提咒〉之後,讓她的心安定下來,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遇人不淑;她全心全意撫養三個孩子,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癡可憐。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也不吵架,他們噓寒問暖、發自心底 的關心他。漸漸的,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大善業

一、不殺生而慈心於仁  

——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害。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而孟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於仁愛,而憐憫被殺害的眾生。由此看來,能慈心於仁,無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鬥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豈不太平?

二、不偷盜而義利節用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弟子規解釋篇3/3

汎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類,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弟子規解釋篇2/3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易解:對待叔叔、伯伯等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長(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弟子規解釋篇1/3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弟子規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詩偈(西方三聖像贊)

靈峰蕅益大師著

稽首阿彌大導師觀音勢至同悲智 願輪無盡等虛空 歷劫長行不思議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地(現前地),現見緣起的真實性,般若智慧現前,圓滿般若波羅密

小乘三果與大乘六地,可入滅盡定,六地之前,沒有廣大的悲心與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定。

滅盡定滅盡一切心識的活動,是聖者所修之定,不共外道。對此,小乘認為是滅除前六識的心心所法,大乘認為是滅除前七識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識認為滅盡定是有為法,而中觀認為是無為法

有部認為滅盡定有實體,而經部、唯識、中觀都認為無實體。要入滅盡定,必須以世俗諦為下手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薩修行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

十信之前,為外凡菩薩,十信之后,為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為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為聖位菩薩。

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道即有魔;但若不修道,是否即不著魔了呢?答曰:著得更迷爾。

我們常聽到這句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道就有魔。於是很多人,乃為怕著魔而不敢修道。然是否「不修道,就不會著魔」呢?我說:唯著得更厲害爾!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續看受蘊的魔相,受蘊即指情緒的變化。而變化的原因,乃與禪坐中調身、調心的過程有關。

一、悲魔:觀見呅虻,猶如赤子;見人則悲,啼泣無限。
首先是悲魔,因悲憫過度,故見到一切眾生,甚至蚊虻之類,都覺得他們很可憐。於是便不斷地掉淚、啼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講有關色蘊的魔相。雖經典中,五蘊各說了十種相。其實若就相而言,何止於十種呢?然幾種乃非重點,而是當從所略舉的相中,去覺悟它們的共通性。所以我不準備,把每種相都講得很清楚;否則愈去鑽研相,反會變得愈複雜、愈有罣礙。
一、身能出礙
或於禪坐時,這身體卻變成沒有質礙。於是以無質礙故,能穿牆出戶。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09243192-2345810563.jpg
「三大阿僧祇劫」到底有多久呢?  
  在佛教的計時單位中。「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表示極長的時間。劫又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三種。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  
  以下僅就小劫、中劫、大劫作一介紹: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徹悟大師複香嚴居士書, 直須深信諦了, 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全心即佛, 全佛即心, 一念現前, 即一念相應, 念念現前, 即念念相應, 但使此念常現在前, 便是真實效驗, 離此念外, 別求效驗, 便是間斷, 便不親切, 便入歧途矣。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正此之謂也。一大段, 雖信為修淨之肯綮, 而反復玩索, 其理莫易貫通, 今謹臚列疑難, 仰乞詳賜剖釋, 藉茲增植淨因, 誠為大幸。

  (一)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全心即佛, 全佛即心, 如何謂之心, 如何謂之佛, 向只依稀解說, 以現前起念為心, 不識當否。

  答:現前念佛之心, 即是心。現前所念之佛, 即是自心所作之佛。故曰,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盛怒結冤,言語傷人  
諺語常說:暴怒傷人傷己,我們在盛怒之下發脾氣,傷害別人,往往言語的傷害結下的怨仇,生生世世都不能夠消滅,對方必然等待機會來報復。他報復的時候,我們又會逞怨恨心,我們不會甘心,於是就造成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個非常可怕,非常恐怖。
   

世出世間聖人都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跟人結怨仇,跟人結怨仇是決定的錯誤,這個苦難有得受了,絕對不是這一生。世間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造這種惡業太多太多了。所以修行菩提道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障礙?我們常講魔障。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魔障?都是自己造作的,跟一些眾生結的怨。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