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很多人不理解佛教中說的誹謗佛法會下地獄的說法,認為和其他一神教一樣是神的懲罰,其實完全不是。關於誹謗佛法會下地獄涉及到最基本的佛學常識,如果不知道這個就亂評佛教,就跟瞎子指著太陽硬說是黑洞一樣,會被人嘲笑無知的。 末學以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來解釋一下吧 

你罵佛,佛不高興了? 

佛菩薩會在意你的毀罵嗎?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太小看佛菩薩的深廣智慧和悲願了。佛陀可是完全斷除貪欲、嗔恚、愚癡這些無明的聖者。你還沒張嘴,他早就看穿你的起心動念了!來龍去脈清清楚楚通通透透的瞭解到了。你罵他,他聽到的不是你的毀罵聲,而是看到了你毀罵的起因——無盡的煩惱燃燒,和你毀罵的後果——無盡的苦報輪償。看到你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的苦,佛菩薩都要悲痛的流淚了!還能計較你罵他的行為嗎?他可不像凡夫那樣目光短淺、心量狹窄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的經典說神是單獨的。只要去想一想,只要去將它視覺化:神單獨、單獨、永恆地單獨,她對她的單獨將會變得很膩,那是單調的,她會想要有一些遊戲,因此他創造出別人,然後開始玩捉迷藏遊戲。

  當你厭倦於那個遊戲,當你對那個遊戲覺得膩,你就再度變成一個佛,你就再度拋掉你的玩具。它們是由你創造出來的,那個價值是由你想像出來的,你將那個價值加在它們上面,你一撤回你的價值,它們就消失了,你就再度成為單獨的。

  印度的觀念是非常有價值的、非常重要的,它說神是單獨的,它變得很單調,然後他就創造出世界——別人,只是為了要跟別人聊一聊,要有一些對話,然後一個人跟別人在一起會一再一再地覺得厭倦和無聊,會想要消失而進入自己,會想要再度進入自己的空無,而變成一個神。

  你們都是在欺騙自己的神。那是你的選擇,等到你選擇不再欺騙自己的那一天,你就自由了,它是你的夢。因為單獨是你存在的主要品質,所以別人必須被創造出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本非經

「金剛經」裏面並沒有經,因此它才被稱為「金剛經」,它是全然的空。如果你陷住在文字裏,你將會錯過那個訊息。「金剛經」是絕對的空,在它裏面沒有訊息,沒有東西可以讀,也沒有東西可以聽,它是全然的寧靜。

  如果你在「金剛經」裏面有讀到什麼東西,那麼你已經錯過了它,如果你在它裏面有找到某種學說或某種哲學,那麼那一定是你的想像或你的夢。佛陀並沒有談論任何東西,須菩提也沒有聽到任何東西。

  在那個沒有談論和沒有聽到的當中,某件事發生了,某件超出文字的事發生了。阿南達(阿難)試圖用文字來幫你去抓住它,但它並不能以文字來傳達,它是兩個空之間的交流。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經為什麼要一直重複?

當佛學的經典首度被翻譯成西方的語言,翻譯者覺得有一點疑惑、為什麼要一直重複?它一直一直像這樣繼續著,它一再一再地被重複,為什麼要敍述這些小事,他們無法瞭解,他們認為這是重複,認為這是非常不必要的重複,它根本就不需要,那些東西有什麼意義呢?但是他們錯過了。阿南達是在說,佛陀對小事情的注意跟對大事情的注意是一樣的。對一個佛來講,沒有什麼事是小的,也沒有什麼事是大的,一件事就是一件事。

  當他拿著碗的時候,他是跟他在尊敬任何神同樣地尊敬,當他披上他的斗篷或穿上他的衣服,他是非常觀照的,他是十分警覺的,不是機械式的。當你在穿衣服的時候,你是機械式的,你知道如何機械式地將它穿上去,所以,再去注意它有什麼意義?你的頭腦還是繼續在想其他一千零一件事。你淋浴,但是你對淋浴非常不尊敬,你並沒有在那裏,你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你吃東西,但是你對食物並不尊敬,你不在那裏,你只是繼續把食物吞下去,你一直都是習慣式地、機械式地在做你的事情。當佛陀做一件事,他完全在那裏,他不會在其他地方。

  當他轉了一圈吃飽回來,他將他的碗和斗篷擺在一旁,洗了他的腳,坐在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盤起他的腿,使身體保持直立,很有覺知地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他的前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娑婆世界是什麼意思呢?

佛經裡說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遠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來來去去,皆為利往。人活在這婆娑世界中就要受苦,而這苦字當頭卻也不見得立即就能體會。便是體會了也不等於解脫,看的破卻未必能忍的過,忍的過時卻又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不自在。苦海無邊,回頭無岸。但凡是能叫人真正自在的東西,總是發於內心的,所以岸不用回頭去看,岸無時不在。古靈禪贊禪師有一首詩偈說: 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過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 很多人總是冀望找尋來時的路,唯恐丟失了自我的本真,卻常陷落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境地裡,徬徨無依。

「娑婆」讀如「梭婆」,不讀成「沙婆」,是翻音,意義是堪忍,能夠忍這個世界很痛苦,煩惱大得很,空氣污染,思想也污染,《阿彌陀經》說這是「五濁惡世」。諸佛菩薩很佩服眾生能忍受這個世界,難忍而忍下來,所以叫堪忍世界。你看大家都在忍,在騙自己,希望到三十歲會運氣好一點了,到了六十歲,喔!希望七十五歲要轉運了。 

  娑婆世界另外一個意義是缺陷世界,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沒有缺陷的。不知你們有沒有看過《浮生六記》這本言情小說,書裡面描寫夫婦之間的感情,好得那樣,但卻是苦一輩子!男女感情好一輩子的,不是窮就是沒有孩子,或者沒有其它的。什麼都有的,沒有這回事,或者其中一個就要早死,絕對沒有給你圓滿的。如有夫婦倆白頭到老,兒孫滿堂,這兩位可能一天到晚吵架,等到老頭子或是老太婆走了,沒有對象可以吵了,剩下一位也會很快跟著走了,真應了《紅樓夢》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聚頭幾時休」。這叫娑婆世界,有缺陷,沒有缺陷就不叫娑婆了。你們有些年輕人,結婚不久就有埋怨之心,不要埋怨啦!阿彌陀佛!娑婆世界的事就是難忍能忍啊! 大家都是在忍耐中度日、度時、度分分秒秒,沒有例外,所以不用羨慕,不要忌妒,娑婆世界中通通都是一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娑婆世界

   以前看佛經,或是聽法師開示娑婆世界,什麼是娑婆世界呢?一是叫做能忍,的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忍,不忍就不能在娑婆世界生存;另一個解釋叫做苦樂,苦一半、樂一半,這是從梵文的解釋而來。

  人的一生都是在苦與樂之中,交替不斷。就像人在生病的時候會覺得很痛苦,一旦病好之後,會覺得很開心,開心的時候又會忘記過去的病苦,在苦的時候又很想往快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勸導眾生去追尋那種永恆的快樂。

  這個世界確實如佛陀所講,有快樂,有病苦,不僅是人,連所有的四生 ( 胎、卵、濕、化 ) 都是如此,這個地球上,有六十億人口,可以算一算,每天殺多少隻豬,用多少隻豬的生命才能養育六十億人,還有牛、羊、魚、蝦等等,每天所殺的生物,應該不止六十億。除此之外,食齋的人是否不殺生呢?其實也是一樣,一棵菜種在地上好好的,被人割了下來,其實花草、樹木都是一樣有生命的,只是它們不會說話而已。地球的七分之六是海洋,七分之一是陸地,在看電視紀錄片時,我們很清楚可以看到,生物界也是弱肉強食,有一半生存的,另一半必然死亡,生存的那一半即是剝奪了其他生物生存的權利。原來人都是一樣,為了我們的生存,而剝奪了其他生命生存的權利。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7 Sun 2012 20:42
  • 五蘊

五蘊

何謂「五蘊」呢?「五」,即色、受、想、行、識。「蘊」,即積聚。「五蘊」又稱「五陰」,意指五種妄想妄動,蘊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神用,發揮不出來。五蘊的色蘊,就是一切色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乃至於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於色法。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法。所以,五蘊中有色法、心法兩種。但是,心法也不離色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心者,乃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世間法稱「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佛經稱之為「六塵緣影」,即根塵相對,集而生起的思想和念頭。也就是說,心原本是沒有的,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並不單獨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由於不覺,受到種種色法的污染,才生起了種種的心念。因此,心是六塵落謝的影子,簡稱之「集起為心」。所以說,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
我們人呢,都執著自己的身體為「我」。小孩子一開始學東西,就知道他的身體是「我」,這就是分別我執,已經俱足了色蘊,稱為「色蘊現具」,是粗分的。隨著小孩慢慢長大,則生起受、想、行、識四蘊。這四蘊是從生以來就具有的,謂之俱生我執,屬於心行方面,是微細的。因為有了我們這個身體,就需要衣、食、住、行來維持生活,來養活這個身體。所以,對境就會生起受蘊。既然要衣食住行,對其就有接受、領納了。而這個受又有苦受、樂受、捨受之別。苦受,就是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沒有滿足自己的心願,不合自己的習慣,就覺得苦了,叫苦受。樂受,就是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和願望,適合自己的習慣,就感到高興快樂,叫樂受。而平常既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捨受。這就是受蘊的三種類別。
領受了前境之後,由於享受的需要,思想就來了。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謂「欲壑難填」,欲望深得像大海一樣,像無底洞一樣,永遠也填不滿。總是想怎樣能活得更快樂,怎樣能更好地享受等等,輾轉不停地想,這就是想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常寂光淨土?何謂實報莊嚴土?何謂凡聖同居土?何謂方便有餘土?

這四種淨土,又稱為四佛土、四種佛土、四種國土,是隋朝天臺宗智顗大師所立之四種佛土,就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現在分別解釋之。

一、常寂光淨土:又稱理性土,是全然斷除根本無明惑,是諸佛之所依處,也就走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淨土,乃是常住(梵語nitya-sthita)、寂滅、光明之佛土。

二、實報莊嚴土:又稱為實報無障礙土、果報國。是斷除一分無明(梵語avidya)之菩薩所生之處。係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所居處,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居之果報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間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所謂三寶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遠常隨,水火不能毀,盜賊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佛寶是指已修行而至褔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任何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敬的對象。但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歷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釋迦牟尼一人。

  所謂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們所知的法寶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因此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見的法寶是指經、律、論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師們的注解、語錄,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而且必須修行的依準。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乃聖者之悟界;六凡則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界,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輪迴的世界。  

【四聖】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南無」不能念成「ㄋㄢˊˊ」(南方的「南」,有無的「無」),這麼念法就錯了。這個名號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一定要念漢唐時候的音才準確,念「ㄋㄚˊㄇㄛˊ」(拿摩),這是古音。「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敬禮、皈依。「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名號,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常念這一句名號,就是要恭敬阿彌陀佛,要皈依阿彌陀佛,更鼓勵我們發願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成就圓滿菩提,這是釋迦牟尼佛對學生最大的期望。

  「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就是無量覺的意思。無量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個意思內容太深廣了。我們將之歸納起來,阿彌陀佛的意義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四十八願,這就是無量覺的濃縮;若將之展開,就是全部的《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可以說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名號的註解,而《無量壽經》是四十八願的註解。但《無量壽經》還只是略說,再詳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在講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有沒有更詳細的?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細說。諸位要是能從這個意義上去體會,就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

  所以,佛教導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就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念到了,一句也沒漏掉,在佛法裡可說是大總持法門。總持就是現在所講的總綱領、總原則,「南無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受持這一個總綱領、總原則,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決定成就,決定得生。這是佛的名號簡單的解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

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

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唯識學 真如學

  一切的世界,都是我們心的影像。我們過去所看、所感受,都會影響現在。過去觀念的勢能,叫做種子。這些種子對應到現在的世界時,就會起現行,而映現出眼前的世界,此又形成新的種子。由此「種子現行新種子」,故我們的心就不斷的流轉相續。

  這個世界是怎麼樣子的呢?這個世界實際上並不是客觀存在的。以六道眾生看各自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人眼中的水,天人看來是琉璃,而鬼道的眾生看來卻是膿血。不同的種子,看成的東西就不一樣。心如果是清淨的,世界就是清淨的心是雜染的,世界也就跟著雜染。故維摩詰經上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釋迦牟尼說法道:「菩薩在修菩薩道時,以心是清淨的,故所成就的國土,也是清淨的。」這時舍利弗問道:「佛陀啊那我們的世界怎麼這麼不清淨呢?又是爛泥巴、又是臭水溝的。往昔佛陀修行之時,大概不太清淨吧」舍利弗問畢,旁邊有一個天人出現道:「不是啊我看到的世界是如琉璃般的清淨。」天人有天人的種子,人有人的種子,所以所看到的世界便不一樣。在唯識學裡,最重要要認識的一點是:這個世界是我們把它看成道個樣子的,而不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瞭解這點後,我們對這個世界就沒有所謂的貪、瞋、癡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緣起性空。

  觀身不淨:一般人一生一世都在為我們這個身體受苦,這個身體很麻煩,要吃飯,於是要工作來掙飯吃,吃了飯,還要上廁所;冬天要加衣,夏天要減衣,又怕熱,又怕冷,一大到晚,都在為這個身體作奴隸。而且這個身體有生的時候,也有死的時候。當死後,我們一生一世所努力維護的身子都落空了。所以佛法說:心應該才是主人但是一般人都把身體當作主人。所以我們應該認識此身體是不淨的,是無常的。由觀身不淨,使我們能擺脫身體的主宰,使心成為主人,若心能作主,便無所不安了。

  觀受是苦:所謂的「」,即是我們心理的感受,也就是執著。一般人覺得多得一樣東西總是好的,實際上反而是多一種負擔。「受」並不是指一般的感受,當一樣東西在我們心上留下影子———即因我們在意而起執著,它就變成我們的負擔。故瞭解到觀受是苦,就不會對外界起攀緣的心,自然能心不為所動,而常無不安了。

  觀心無常:我們的念頭像流水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流動。這個時刻,我們覺得好的東西,下一時刻可能就覺得不好了。知道心的無常,我們就可以擺脫一切好和不好的幻覺,從而拒絕外界的引誘束縛,而得到心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拜神、拜祖先傳統的一個民族,所以拜神變成我們傳統的風俗習慣。你要是問他,拜神在拜什麼?他不知道,父親這樣拜,母親這樣拜,祖父這樣拜,祖母這樣拜,自己也就拿香跟著拜。人家說拿香跟著拜就是這種人,他根本不知道拜神在拜什麼?只知道在拜神:你要保佑我身體健康,保佑我的孩子考上大學,或是我的女兒嫁個好丈夫,我丈夫事業順利。好像在開保險公司,互相保證就是了。如果我買大家樂中獎,有開369,我就為你(神)放一串鞭炮。

那麼世俗的人拜神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我平安啦,讓我能夠事業順利,但是都沒想到,我們有沒有這種因?有沒有這種福報?春天我們沒播種,秋天我們就想要收成,這叫做坐享其成,沒有因果的觀念。所以,放眼看出去,有的人事業很順利,做這個賺這個,做那個賺那個,我們卻隨便做隨便賠,為什麼?福報不夠多,福報不夠每次都遇到小人,什麼事都做不成功。所以我們不瞭解,因此,拜神老實說是一種安慰,我們要是沒有福報你再多拜都一樣。

要去施捨,施比受更有福,你有施捨,你的心就會清淨你才有福報。春天有播種子,秋天自然有收成,這個錢,你不去賺,它就是會讓你賺到,真的,就是這樣。有福報的人,隨便做,一投資就賺。

所以說,世俗的人,他就是要遭受命運的控制。算命仙最喜歡說句話: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萬般皆是命,一點兒都做不了主。這跟佛陀說的不同,佛陀講:境無好壞,唯心所造。佛的境界確實利害,一切境界的好與壞,都是你的心自己生出來的。別人氣得跳腳,你依然如如不動,這就是善,對不對?他在生氣,跟我們沒關係,我們跟本不會痛。其實,我們人人都相反,看別人在生氣,我們就跟著氣起來,沒生氣很難過,真奇怪?別人難過,我們不跟他一起難過就很難過。他如果生氣,我們就冷冷靜靜。因為,境界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心被牽著走,境界就是壞的,你要是冷冷靜靜,如如不動,這境界就是好的,有什麼事情,也不會那麼難過,不會痛苦,不會那麼煩惱,對不對?所以,我看有的人教孩子,不會教,整天只押著他讀書,他讀得比孩子還多,孩子讀到第三課她自己讀到第十課,不知道是孩子在讀書還是媽媽在讀書?整天只叫他讀書,這是沒錯。但是,有一種是先天性的,牛,前世是畜生道來轉世的,讀書都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人,盡我們的力量,教導我們的孩子,但是你不可能什麼事都支配他們,因為你生了他的身,你生不了他的心。所以,父母如果盡力而為,剩下的那就聽天命。他如果要變壞,我們也沒有辦法,所以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這三種教育,加上先天、前世所帶來的根,是不是這種材料,這樣才能構成一個人,先天性和後天綜合的人格。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生,是出眾生食物的界說,為生飯的異名,又名出飯、散飯、三飯、三把等,意義解釋如下:

1. 出飯:在自己受用的飯食中,於食用前先為眾生出少許飯,施予曠野鬼神等眾生。

2. 散飯:由於普散給予諸鬼神等眾生,故名。

3. 三飯:初供三寶,次供不動,後供鬼子母神,故名三飯,又名三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沒壞 不用修

禪宗裡,老和尚對前來請求出家的人,總會先問一句:「是誰要你來的?」若是自己要來的,就會對自己負責,一旦吃苦受罪了,也才能心甘情願。

過去,有間寺院正在重修,徒眾們每日出坡,相當疲憊,工程進度只剩下釘屋瓦。

這時,一旁監工的老和尚竟將鐵釘都給混在一起。然後吩咐弟子:「將這些鐵釘按尺寸揀好分類。」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起性空

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因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緣起而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

緣起法說明: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沒有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說,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上,因為有農夫種田,我們才有飯吃;有工人織布,我們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門,由於有公共汽車司機為我們的開車,我們才能到達目的地。假如沒有這許多因緣,我們就不能生存了。甚至於晚上在家裡,只要打開電視,就有精彩的節目可看,如果沒有眾多演藝人員表演,如何能有電視節目可看?所以,每個人能夠生存,都要感謝因緣,感謝世間的成就。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入 六根 六塵

(名數)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六塵),舊曰六入,新曰六處,即十二入十二處也。六境為外之六入,六根為內之六入。十二因緣中之六入為內之六入,即六根也。入為涉入之義,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識,故名處。處為所依之義,六根六境為生六識之所依,故名處。大乘義章四曰:「言六入者,生識之處,名之為入。」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取自「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佛學大辭典/六入&oldid=146183

六根六塵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