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西方只有信願念佛
【恭載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白話 】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便依照哪一個法門,以菩提心去修行,都可以了卻生死輪迴,修成佛道。然而在修而未證之前,大有難易快慢的差別!
求生西方只有信願念佛
【恭載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白話 】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便依照哪一個法門,以菩提心去修行,都可以了卻生死輪迴,修成佛道。然而在修而未證之前,大有難易快慢的差別!
無住清淨心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化,南柯一夢。知是夢幻空花,若還欲折枝惜春,即同癡人。人生在世,亦是如夢。生活中的煩惱,總是剪不斷、理還亂?壓力總是無法紓解?佛法提供了一帖清涼藥方──無住生心!
無住生心,就能身處紅塵而心不染塵,出入紅塵而自利利人。心無所住,心無所縛。體會「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自在。
佛教不玄
其實真正的佛教可說是無神論,簡而言之,原始佛教認為人生生老病死都是苦,這個苦就是因為不了解世間真相的「無明」而來的。
要脫離苦,就要依靠佛教的「四聖諦、八正道」法來修行,最後看破空性,達到涅槃,這個涅槃是不生不死不苦不樂的境界。
『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能斷章取義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讀佛經必須完整理解,不能斷章取義,否則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這可能是為什麼佛陀在金剛經中,不斷重復要大家至少讀四句話(四句偈或四段),這樣才有機會看到完整的法義。
「諸相非相」不是否定「相」的存在。倘若當下的「相」是不存在的,那就應該沒有「見」的問題。也不能告訴別人說,那都是沒有的,不要受影響。明明被打到就要痛死了,卻跑來告訴我「諸相非相」,所以不要理會。這麼說只會製造出兩種人,信以為真的變成瘋子,還有不信的變成謗佛者。
太重要了!原來臨終時念佛是這樣念的!
我們心裡所產生的思惟從哪裡生起呢?以唯識學來講,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受到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影響,所起的反應。但是,這些心理反應的思想還得依靠個東西才能存在,什麼東西?氣,你呼吸停止了,就沒有辦法思想了。
我見過有些人,學佛學了一輩子,最後躺在醫院裡,呼吸短促,旁人說你趕快念佛啊!可是就是念不出來,沒有氣了。你看人死的時候,呼吸接不過來,上頭咳一聲,下面肛門一鬆,氣脫開了,沒有辦法。我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念佛念了一輩子,我去看他,叫他念佛,可是卻很可憐,念佛念了幾十年,什麼是念佛法門也不懂,只以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口念著才叫念佛,最後躺在病床上,嘴巴動不了,一籌莫展。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梵語菩提心(bodhi -citta),菩提譯為覺悟之義,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覺悟宇宙萬法,而自性解脫自在,發成佛之心,故名發菩提心。眾生始終未曾覺悟,不得稱為菩提心,唯有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yana)、菩薩(梵語Bodhisattva)、佛(梵語Buddha) 等四聖,方得稱為菩提心,四聖中以佛的境界最為圓滿,菩提心最為究竟;六道眾生對三界亦有迷惑,知見不正,不得稱之菩提心,不妨稱為迷惑之心、染污之心、沉淪生死之心、無常之心、貪瞋癡之心是也。
發菩提心是學佛者必修的課程,只要你想成就佛道,就必須虔誠懇切的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因為菩提心是成佛的原動力,菩提心是因也是果,果由因而成,因是促成果之要素,無因即無果,是故,只要是佛弟子,自古至今,無不發菩提心,何以故?
如何依《楞嚴經》的指導修行?
我們常聽過「開悟的楞嚴」。為什麼《楞嚴經》在漢傳佛教中如此重要?因為透過楞嚴經的修行,能使自己從凡夫的世界轉化至聖人的世界。每天接觸外境時,以什麼角度看待,什麼方式回應,在聖人與凡夫之間就產生了很不同的結果。如果不能找到成就聖道的因,儘管不斷積集善業,都只是修行途中的一種助行,只要還迷失在虛妄的妄想中,這虛妄的「因」,就不可能帶領我們走向成就聖道的「果」。所以,如何依《楞嚴經》離攀緣心,正念真如地指導並提昇自己,是轉凡成聖的關鍵。
觀念的建立
恭載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白話
一切法門,都必須依賴戒定慧的道力,斷除貪嗔癡的煩惱和惑業。只有到了定慧力深,煩惱和惑業斷盡,才有了卻生死輪迴的份。
如果煩惑還沒有斷盡,不管你有多大智慧,有多大辯才,有多大神通,能知過去未來,要去就去,要來就來,也不能了卻生死輪迴,何況其他功夫更下等的人呢?
如如不動---星雲說偈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宋.道川
這是南宋臨濟宗的道川禪師在注釋《金剛經》之時,所作的一首偈頌詩。《金剛經》有云:「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我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究竟是實相,還是非相?這首偈頌詩做了一個詮釋。
甚麼是『十法界』六凡與四聖?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感歎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於這個無明的妄想,使眾生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世中,不斷在六道中流轉。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稱六凡。
另外,佛陀的聖弟子,依各人解脫方式和度眾願力的差異,分為聲聞、緣覺與菩薩。此三者與佛陀合為四法界,又稱四聖。六凡加四聖,合稱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與因緣果報。
什麼是佛教說的『世間與出世間』?
出世間不是離開這個世界,跑到另外一個星球。
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這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麼地方去,這是錯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這個世界。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聖人,但都是在這個世界救渡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並不是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何謂「教外別傳」?
為什麼稱禪宗是「教外別傳」?禪宗之法脈傳承,始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解其意,唯獨摩訶迦葉,會佛旨意,破顏微笑。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從摩訶迦葉為西天初祖,一直傳至廿八祖達磨祖師;達磨祖師觀見東土有大乘氣象,因此遠來中國傳化,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宗心法。
禪宗諸祖相傳,只是以心印心;這念心人人本具,超越思惟、言語、分別;故無法可傳,無法可得。所以古德說:「佛說八萬四千法,人人各持一妙根,唯有祖師西來意,不在八萬四千門。」 佛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因此禪宗是不假語言文字、不安立言句的;諸祖傳法,只是印證所契悟的本心而已,沒有什麼法可傳,沒有什麼法可得。故而禪宗一門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稱為教外別傳。不過,教外別傳並不是否定、不要經教文字,因為經教也是從佛性當中所流露出的妙有。學人自語言文字中,可以藉教悟宗,因宗明教;藉語言文字為方便,明達本心;契悟吾人當前這念清淨心,無一法可得。所以是不執著文字相,而非排斥文字。
每一次講經之前要念《心經》?都是祛魔的,《心經》是祛魔的。玄奘法師,他到印度去取經,在沙漠地帶,一個人,晚上住在那裏,就看到飛沙走石,好象千軍萬馬衝過來了,他馬上就念《心經》,唸了幾遍,什麼都息下去了。所以説《心經》力量很大,不要看輕了。
四川有一個中學體育老師,他是氣功師,他跑到昭覺寺請上師加持,他什麼原因呢?他説還有一個氣功師跟他一起練的,他説他明確地知道他偷他的氣,但是他沒有辦法阻止他,後來上師叫他念《心經》,《心經》唸了之後,過年了,他又來了,來送禮感謝了。什麼?《心經》一念,他偷不了了。這個我們一般《心經》“哇……”念,好象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從這一點看,《心經》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是要看你怎麼念,你如果馬馬虎虎地念,有口無心地念,當然功效不大。如果你誠心誠意地一心專唸的話,馬上功效就來。
我們説唸經、唸咒,功效大不大,第一個我們早就説過了,為什麼要修四歸依呢?就是看你信心有沒有,信心沒有的,沒有根的,你這個樹再大,沒有根的,你栽在哪裏,兩天就蔫掉了,長不了果子的。那麼你有根,信根堅定的,那你念的經咒功效就大,第一個還是信心。
第二個你菩提心有沒有,因為一切經咒都是度眾生,拔苦予樂的,如果你沒有菩提心,你雖然信心是有了,功效只是到這裏為止了,大的功效發不出來了。如果菩提心具足的,真正不為自己,把自己拋開,情願犧牲自己,為一切眾生的。那你念這個經咒,馬上見效。我們看古代了,他們念穢跡金剛什麼東西,力量大得不得了,馬上一些功能都出來了,經上也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