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f_11836120_1.jpg

『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能斷章取義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讀佛經必須完整理解,不能斷章取義,否則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這可能是為什麼佛陀在金剛經中,不斷重復要大家至少讀四句話(四句偈或四段),這樣才有機會看到完整的法義。

「諸相非相」不是否定「相」的存在。倘若當下的「相」是不存在的,那就應該沒有「見」的問題。也不能告訴別人說,那都是沒有的,不要受影響。明明被打到就要痛死了,卻跑來告訴我「諸相非相」,所以不要理會。這麼說只會製造出兩種人,信以為真的變成瘋子,還有不信的變成謗佛者。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9214332-0.jpg

【在家學佛】佛弟子應如何處理和鬼神的關係

我們皈依佛以後,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不能皈依世間鬼神,不能以他們為真正的皈依處,但是可以供奉他們。 

皈依是四種決心:以佛為導師、法為道、僧為道友、上師為真正怙主的決心。我們對鬼神肯定沒有這些決心,沒有這些決心就沒有皈依,在沒有皈依的情況下可以供養、讚歎、禮拜他們。尤其是那些善神護法,他們雖然都是屬於世間的,但是他們都護持佛的事業,都護持世間行善斷惡的修行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1420971_l.jpg

修行修甚麼?

修智慧,不修制約。

叩拜:不是彎下身體,而是放下傲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t-19-1.gif

佛的四種智慧、六種神通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0126114721477.jpg

佛教是甚麼?偉人是這樣說。

愛因斯坦曾研究過《大藏經》,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並寫道:「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神化的人,放棄了死板的信條教義,及主從觀念,基於物質和精神的經驗而渾為一體,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這些條件。」 

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換句話說佛學不但合乎科學,而且可以對科學補偏救弊,改正科學研究的錯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21224_210001599371_2.jpg

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神明

「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神明。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這句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止惡行善。

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有兩尊神和我們每天在一起,一尊叫同生,一尊叫同名,站在我們的兩肩上。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計善的神同生神是女的、黑的、是計惡的神。我們任何一個起心動念,是善是惡,他們都會記下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隨便起心動念,以免造惡因。萬一造了惡因,就要趕快回頭,不要一直繼續下去,觸犯了戒律。《無量壽經》說:「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有神明記下我們所造的善惡,如果犯了罪,他是不會饒恕你的。他們是每個月六次以上,到天堂、地獄去校對那裡的善惡簿,我們要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惡,而去受苦受樂。另外還有三尸神,(鬼道的神,神有鬼神和天神之分)一位住在我們的頭部,讓我們多思,一位住在我們腹部,讓我們多食,一位住在我們的腳部,讓我們多淫,所以當我們吃飽喝足,腳上也很暖和的時候就容易做淫穢的夢。就是這個緣故。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jpg

懺悔念佛開自新之路

我叫蓮花清清,是香港人。因身體不好,所以就買了很多的牛肉、瘦肉燉汁喝,還買雞、魚、青蛙、塘虱魚、龜、水魚、兔、青口、小龍蝦、白鴿等等眾生肉來吃。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每天吃一隻雞。後來發覺肥腫變形,感到身體疲勞,貪睡,沒記性,頭腦昏沉沉,走路辛苦,特別是兩隻腳都腫。

由於我吃眾生肉太多,脾氣很不好,看到一點小事不順眼,就駡人;常常愛生氣,和家人經常爭鬥,事後又在自責,心情非常難受,覺得處在矛盾心理之中,這給自己身心都帶來很大的痛苦,就是吃眾生肉的果報。這些果報還不是最嚴重的,最讓我痛苦的是吃海蝦的果報。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jpg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前言:

網上有蓮友與妻子修行淨土觀點不一,其妻講: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創建的,我只信釋迦牟尼佛的;你在那本經書上能找到,「雜修很難往生」的句子?又在那本經書上能找到「淨土宗學人必須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句子?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jpg

攝生三願要深入瞭解很重要

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稱為「攝生三願」,這三個願都是彌陀救度眾生的願,可是只有第十八願才是根本願,十九願、二十願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譬如第十九願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以聖道門的修持來講,這八個字幾乎可以涵蓋整個聖道門,一個能夠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人,一定是一個上根利智而且是精進不懈的人,所以一般都以為三願當中,第十九願的功德最為超勝。接下來,第二十願說「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也有「植諸德本」。第十八願看起來只有「乃至十念」而已,也沒有談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也沒有植諸德本,既然這樣,為什麼十九願、二十願不是四十八願的根本願,反而是第十八願呢?初看文字會有這種錯誤的理解,可是深入研究的話,就會了解,第十八願才是根本願。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jpg

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問: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答:念佛人對於妄想雜念,一是不要急,二是不用怕,三應該歡喜,四要會轉念。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5523r82yyhykas22tst5.jpg

佛法的核心是什麼?

苦有兩類:身苦和心苦。

修習佛法的目的是要解除心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02041418067779_600w.jpg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核心願)十念必生願(非常重要!)

淨空法師開示

【經】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觀機逗教 
從前在印度有一個甘泉村,村民樸實忠厚。村中有一個大泉,清淨而甘美,飲之清涼甜爽,最能解渴。病者常喝此水,自然而癒。從遠道而來喝此水者,絡繹於途。

消息傳到國王的耳中,國王羨慕道:「珍貴的甘泉,是天然的賜予,像甘露一般,能使人精神舒暢,希望村民每日能把甘泉送到皇宮。」

國王的話,村民那敢怠慢,於是由村長領導,每天一個人輪流挑水到王城呈獻給國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902583_530751763792359_7964271475356524362_n.jpg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師 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s.jpg

金剛經中最精華的十句話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一切諸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執著於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會隨順而變。如果能夠照見各種現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是契合了這個道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qdefault (1).jpg

《寒山拾得頌》深義 空海 ( 惟傳法師 )

夜客訪禪登巒峰,山間只一片霧朦朧。
水月鏡花  心念浮動,空不異色  色不異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_6590021_1.jpg

三無漏學的解行

佛教中說「佛法僧」三寶,以法寶中所說「戒定慧」是淨業、得究竟解脫的三無漏學;可見學佛行人,於菩提道上任如何行修,總不外是學戒、修定,發揮無上的智慧。

因此,學佛行人,悉皆知曉戒定慧、是唯一行於菩提大道不可或缺的法門;但是,對此法門的認識,多少人強說:戒能生定,定能發慧,好像如此即可以圓成三無漏學,即可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於如何下手?如何把握?如何真能成就?或多或少不是只知概念,耽著名相,便是遵為教條,其實茫然!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630239833442860479 (1).jpg

佛法簡單 意義深遠

佛法把世間一切物質都叫「色」,佛法的「空」是一切物質都不是永恆的,都是因緣的假和,包括我們的親友愛人、功名權勢、愛恨情仇等等都是依因緣而生,隨緣盡而滅。人生的苦,都是因為一念執著,緣分盡了,還在強求,緣分未到,多生妄想。佛給我們開出了一劑治療痛苦煩惱的藥方;就是看破、放下、自在。

不嫌棄,不放棄,人就在那一份寬容裡。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般若是佛的境界,由眾生到佛的境界,其實是不隔的,迷即眾生,悟時是佛,何謂不隔?波浪即水,不是離開波浪才有水,即波浪而見有水,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從波浪體會水不難,但著了波浪,則永遠只見生滅無常的波浪,見不到不生不滅,一體的水性,所以眾生悟佛道,說難不難,故謂不隔。

金剛經處處教我們離相 —— 度眾生不見有眾生相可度、佈施不見有佈施相、離相即可見法身如來,不是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則不用修行,舍衛國九億人,有三億人見佛聞法,三億人見佛而不聞法,三億人不見佛不聞法,業障深重所致,佛法的確難聞。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1187_2489839305877_1849587642_1514689_1332493621_n.jpg

世間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

我們要知道,修行的過程,按通常的這條道路,要以戒定慧三學去修。《楞嚴經》也告訴我們三無漏學的重要性。三無漏學——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依無漏慧,斷生死根。攝心為戒,持戒,各種威儀規矩、行為規則,都是為了讓我們這顆心能夠攝持得住,不要到處奔跑、散亂。能攝持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會按照各種各樣的規則,去實行自己的修行行為。不能攝心的人,在這個寺院待待覺得不行,在那個待待也覺得不行;在這裡不能遵守常住的規則,在那裡又不能遵守大眾的共住規約;跟這個人交往,不能讓這個人生信心,跟那個人交往,又覺得那個人不行。其根本原因是他沒有攝心,心沒有攝持住,沒有安住於正念,所以到處奔波,流浪生死。 

在現實的人生當中,很多居士,可能或多或少會覺得,學佛了以後變得消極了,以前很積極的。有很多人問我,學佛修行是不是很消極?我告訴他,在某一個角度來說,確實是消極的,但是消極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世俗的教育是我們從小開始,每天都要接收很多的資訊,從小父母親就告訴我們,你應該如何如何,你要獲得什麼,考試分數要越高越好,財富要越多越好,長相也要越漂亮越好,什麼東西都要越多越好。世俗所謂的積極,是增長越快就越好,獲得的資源越多就越好。它是向外馳求,追求通過外在的物質來增加它的分量。而這個世間,我們向外追求的,沒有一樣事情不是痛苦的,所求來的一切,無論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它在本質上全部歸於痛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