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30)
- Jun 17 Fri 2022 00:16
三法印:辨別佛法真假的唯一標準!
- May 04 Wed 2022 18:37
什麼是證道成佛?
什麼是證道成佛?
證道成佛指的就是變成佛陀,人類發展跟潛力的高峰,這是佛教的終極目標。世界上每個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能。
現在我們還不是佛,我們的生活中充滿問題跟上上下下。我們被困住,因為我們的心自動對所有事物有不合理的投射,而我們卻相信那是真實。我們以為我們的行為會帶來真正的快樂,結果卻帶來悲慘。
- Apr 20 Wed 2022 13:05
四緣說與四因說
四緣說與四因說
「緣起」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對於「緣起」佛法有所謂的四緣(梵 catvārah pratyayāh),即把一切現象或事件的發生歸納為四,分別為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除此四緣之外別無第五緣,如《中論》說:「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 Mar 22 Tue 2022 11:30
釋迦牟尼佛滅度前惟一指定的成佛教材是那部經?
釋迦牟尼佛滅度前惟一指定的成佛教材是那部經?
編前語:釋迦牟尼佛在他晚年七十餘歲高齡時,講出了「惟此一真實,餘二則非真」的《法華經》。說這個法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並在此經<方便品>中講,過去無數已滅度諸佛,「皆說一乘法,令入於佛道」,乃至未來無數諸佛,「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化城喻品>中講到「十六沙彌」,就包括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在內的十六王子,皆從《法華經》而得成為佛。《法華經》在哪裡,哪裡就是「道場」。《法華經》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就是諸佛法身,《法華經》就是如來全身,《法華經》就是「法輪」。明白了《法華經》這就是在轉法輪。這個法輪,把你從六道輪迴轉到佛土,把你從迷惑顛倒轉到菩提智慧。《法華經》就是大涅槃,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你就是「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中流,無所住卻無所不住。明白了一切法皆是你,你即是《法華經》。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 Mar 19 Sat 2022 23:17
心經解讀
- Mar 16 Wed 2022 00:36
為什麼稱為成佛的法華
為什麼稱為成佛的法華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你為什麼要頓捨世間深重恩愛,跟我出家修行?就是問他的因地心是什麼呢?同樣這句話,我們也自問一下,你學佛、求佛是為了什麼?如果不是為了成佛,是為了種種人道、天道的福報,或者修阿羅漢、辟支佛,為自己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那麼,《法華經》告訴你,那不是佛法;就連藏教、通教、別教這些發大心的菩薩所修行法門都屬於佛法中的菩提邪。那真正的佛法是什麼?《法華經》說,「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但以一佛乘,就是唯一的佛乘,就是因地心與果地覺一致(先明心見性,再悟後進修),就是即開即示、即悟即入;就是如來藏、一心三藏;就是如是我聞;就是天地萬法惟一人一念之所變現的道理。感興趣的同修看前期文章(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活著,每個人都不認識這個世界)。為什麼稱為成佛的法華?在今天分享的經文中,佛更直接。他以打井為喻,比喻在沒有讀到《法華經》的時候,我們什麼時候成佛,遙遙無期;當開始受持《法華經》了,成佛指日可待。你在明白一心三藏之前,以前受持的《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啊,它雖然是真實相,你並不懂。你所理解的那種真實相不是真實相。你在圓融圓滿圓通這個世界的實相以後,大光明中誰非誰呢?《金剛經》就是《地藏經》,《地藏經》就是《法華經》。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Feb 27 Sun 2022 17:08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下一句。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下一句。
佛教當中講因緣,無論一個人遇見任何事情或者任何人,都是他的緣分所致。等到緣分盡了,就會分開。這種現象,是從無數的生活現象中得出的真知,所以,佛教中就有一句經典佛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Feb 19 Sat 2022 15:31
六根、六塵、六識的關係
- Jan 26 Wed 2022 21:35
什麼是「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 Jan 21 Fri 2022 20:48
「來者即諸法如義」,學佛法千萬要記住這句!
「來者即諸法如義」,學佛法千萬要記住這句!
國學大師南懷瑾:「我們學佛的根本是什麼?一切宗教都是一樣,都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是第一個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開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個是自誤,聰明反被聰明誤。」學佛的人都懂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但往往執著於開悟,反而如夢幻泡影,嚮往求向內求,總是越求越遠。就如禪修打坐,一念即起,你非要去追隨因,要麼就想忘掉它,拋開它,往往越想拋開它越是在糾纏。所以不要執著於它,隨它而去。自然的來,也就自然的走了,專注於某一念,其它都不重要。
國學大師南懷瑾:「我們用各種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個波浪,想盡辦法要讓那個波浪變平,變平了又怎麼樣?變平了還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南師接著說到:「所以說,拚命去弄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對不對?是不是這個道理?我想是這個道理!你仔細想想看。你的想也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它本身就在如來清淨的境界的境界。」
- Jan 20 Thu 2022 02:15
緣起歌
- Jan 15 Sat 2022 09:29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已經沒有「我執」、「我見」了,佛是「無我」的,這才是真佛。偈言:「若以色見我,」假使你想以色相見我(佛),以為見到三十二相的色身就是佛,那只不過是你眼睛看見的色法,「色身」而已。「以音聲求我。」你以為聲音說法的就是佛,想以聲音求見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是釋迦如來在金剛經的法會上親口斥責著相的凡夫。我們看見佛就要頂禮膜拜,讚嘆。如來說法,我們聽不到,自己還在深切的感到遺憾。這裏怎麼會說:以色相見佛,以聲音求佛,就會受到佛的訶責:「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就會走上邪道呢?現在我們來分析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佛會這麼說的原因了。
這裏所講的佛是「法身如來」,你怎麼能「在色相(化身、應身)上見,在聲音上求。」呢?
- Jan 03 Mon 2022 21:47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聖一法師
金剛般若是佛的境界,由眾生到佛的境界,其實是「不隔」的,迷即眾生,悟時是佛,何謂「不隔」?波浪即水,不是離開波浪才有水,即波浪而見有水,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從波浪體會水不難,但著了波浪,則永遠只見生滅無常的波浪,見不到不生不滅,一體的水性,所以眾生悟佛道,說難不難,故謂「不隔」。
金剛經處處教我們離相——度眾生不見有眾生相可度、布施不見有布施相、離相即可見法身如來,不是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則不用修行,舍衛國九億人,有三億人見佛聞法,三億人見佛而不聞法,三億人不見佛不聞法,業障深重所致,佛法的確難聞。
- Dec 04 Sat 2021 16:00
「三心不可得」是什麼意思?
「三心不可得」是什麼意思?
佛教歷史上有一位宣鑒禪師,俗姓周,20歲出家,精究律藏,研習北禪,經常向僧眾講解《金剛經》。他很有心得地說:"學與無學,唯我知焉" 對自己的修持頗為自負。有一次聽說南方禪宗也以金剛經為教本,而且法度興盛,便起念想:出家人經過千劫萬難學佛的威儀和舉止行為,都不得成佛,南方的魔子竟然敢狂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看我不去掏了他們的窩子,滅了他們的種,以報我佛大恩。於是他挑著自著的《金剛經?青龍疏鈔》南下,路途中感覺腹中空空,剛好路邊有阿婆在賣點心,便走到阿婆面前停了下來,賣餅子的阿婆問他:「你現在到哪裡去?你以前是做什麼的?」宣鑒禪師說:「我是德山一帶的法師,到此地遊方參學。」阿婆問:「你背的大包袱裡是什麼呢?」禪師說:「內有《金剛經》的疏鈔。」阿婆說:「你懂嗎」 禪師答:「我不僅懂,而且已經講過多年了。」阿婆又說:「我也讀過這部經,有一問題,若師父答得上,願供養點心。經雲:「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上座欲點哪個心?」宣鑒禪師一時無語可答,於是便一言不發地離開了。
阿婆說的這「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是人們妄想中的影子。《金剛經》講:修行者要達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過去心就是我們經歷過的種種事情。曾經出去旅遊的時候,和女朋友談戀愛的時候,總之,看到我這句話之前的一切事情都已成為了過去心,而你此時此刻在想的事,就是現在心,未來心就是你將要猜到我馬上會說未來心的時候,這一刻可以說是未來心,但當你讀到這一刻時,它已經變成了現在心,馬上就會成為過去心,世間的事變化的速度如電閃雷鳴,快得不得了。如果思想不能跟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那你所學到的知識,掌握度技巧都將是昨日的黃花。當年六祖大師還沒出家之前,一天走在街上聽人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忽然間有一種很大的觸動,豁然開悟,於是在接下來,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去找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決定剃度出家。直到現在有很多寺院的方丈室裡都掛有「應無所住」的條幅,修行人也以此為要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心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換句話說就是不讓它有房子住,讓它居無定所,不讓它住在過去,也不讓它住在未來,或住在現在。它有地方住了,就會安逸下來,就會產生障礙,就再也跳不出妄想雜念的圈子了。
- Nov 24 Wed 2021 00:50
佛陀十大弟子 個個都是曠世奇才!
- Nov 21 Sun 2021 12:49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貪瞋痴)元來造。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貪瞋痴)元來造。
世間的眾生,對於佛法的教義不甚了解,迷信,盲修瞎練;特別是將修福當作修道,這是大錯特錯!修福的果報離不開三界;換句話說,果報仍然在六道之中,所謂善業感得三善道的果報,惡業則招感三惡道的果報。修福,簡單的說,以菩薩修學的綱領來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若以無漏的心修行,這就是菩薩的六度;若以有漏的心修學,這六種都叫做修福而不是修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三惡是指貪瞋痴;換句話說,若貪瞋痴不斷,即使是修大乘菩薩法,還是修福不是修道。
第二首偈:『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擬將修福欲滅罪」,如果我們誤會,以為修福就可以滅罪,這是很大的錯誤。「後世得福罪還在」,這一點,稍稍通達佛法的同修們都非常明白。修福之人,如果心中三惡不能滅除,他的福報有的是在人天享受,有的是在惡道中享受。我們讀《安世高傳》,安世高前世有一位同學,是一位出家人,經典中記載:他是明經好施,對於教理非常通達,又喜歡布施。可惜他心中三惡沒有斷!第二世享福,享福到什麼地方去享?神道。這個神是水神,就是世俗講的龍王,台灣北港的媽祖就是屬於龍王一類。福報很大,周圍千餘里的人,都到這個廟裡來燒香拜拜。這個神很靈驗,因為前世明經;福報大,是前世喜歡布施。由此可知,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這兩句是六祖說明真正消災滅罪的方法。信佛的同修,甚至於不信佛的一般人,常有人覺得自己有過失、有罪業,就到佛菩薩面前求消災,或者到神廟裡求消災。這個災是否能消得了?確實是大有問題。諸位一定要明白,不可以迷信,迷信只有增長罪業,決定不能消除罪業。要想消除罪業,一定要向心中除罪緣。何謂「罪緣」?就是從今以後不再造惡業;也就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君子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不會再犯第二次的過失,這就是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性」是真心,就是要以真實心、真誠的心求懺悔,從今以後不再造罪業。
- Nov 15 Mon 2021 15:54
「言語道斷」與「心行處滅」這兩句話真正的含意為何?( 深度文章 )
「言語道斷」與「心行處滅」這兩句話真正的含意為何?( 深度文章 )
在《佛祖後記》裡曾經記載了一則有關於釋迦牟尼佛傳授心法的故事,書中所記載的內容就是:「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墊,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分付摩訶大迦葉」,「禪」於是就在世尊的拈花示眾與摩訶迦葉的微笑之中誕生了,那麼何謂「禪」呢?「禪」即是「道」的別稱,「禪」字其實也是一個隱喻字,「禪」字是由「單」字與「示」字兩字所組合而成,「單」即是指一,「一」正是道的別稱,而「示」字則是告訴或隱喻之意,因此整個「禪」字即是指大自然對世人的暗示之意,套句一般人所說的話,那就是指「天機」,因此佛教禪宗某寺院的網站上說:「禪是指一種非常玄奧而不可思議的悟道之門,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心的鍛煉或心法,也就是說對事物本質的領悟和理解是無法用語言來代替的心靈感應,正像一般人所說的只能會意,不能言傳」即是此意。
一般人都聽過「天機不可洩露」這一句話,那麼「天機不可洩露」這一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有的人認為國家改朝換代、世紀重大災難、天界不可思議的事或宗教的秘咒與秘法之修練方式都是屬於天機的範圍,因此其內容不得隨便洩露給世人知道,否則一定會遭到天譴而導致傷亡,因此一些算命師、風水師每次遇到自己無法自圓其說或是想要提高價碼的時候,它便會告訴對方「天機不可洩露」這一句話,事實上那些事情都是在唬弄世人的妄語,何謂「天機」呢?天機就是真理,就是道,因為真理與道不是「能洩露」或「不能洩露」的問題,而是能說能以文字相描述出來給世人用眼睛看的或是能以語言相講經說法告訴給世人用耳朵聽的所有言說內容都不是真理,這正是本文所要說的「言語道斷」這一句話之真諦。
- Oct 31 Sun 2021 20:34
萬法皆空的「法」、「空」居然是這麼個意思?
- Oct 22 Fri 2021 15:55
什麼是『二諦』? — 『世俗諦和勝義諦』
- Oct 22 Fri 2021 12:39
什麼是『真空妙有』?
什麼是『真空妙有』?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這些萬象又無自性,所以當他體證空性時,會瞭解到所有一切萬象萬物,皆是由真空而起,也因為證得真空的境界,所以由他內心所生的一切,即是妙有(而非世間假有),這即是「真空妙有」的意義。
而這裏所說的「一真法界」,是指「諸佛如來修得的境地」,當然也包括了空性及常寂光淨土。因為一真法界,本是湛然(ㄓㄢˋㄖㄢˊ)光明的,它本不落於任何的意識型態,本不落於一切的形相,本來就不用任何的意識、語言去做種種的分別,除非我們能契入空性,否則我們就不易真正的瞭解,而且一旦落入語言文字等意識型態的分別,也就離開了諸佛湛然常寂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