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為成佛的法華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你為什麼要頓捨世間深重恩愛,跟我出家修行?就是問他的因地心是什麼呢?同樣這句話,我們也自問一下,你學佛、求佛是為了什麼?如果不是為了成佛,是為了種種人道、天道的福報,或者修阿羅漢、辟支佛,為自己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那麼,《法華經》告訴你,那不是佛法;就連藏教、通教、別教這些發大心的菩薩所修行法門都屬於佛法中的菩提邪。那真正的佛法是什麼?《法華經》說,「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但以一佛乘,就是唯一的佛乘,就是因地心與果地覺一致(先明心見性,再悟後進修),就是即開即示、即悟即入;就是如來藏、一心三藏;就是如是我聞;就是天地萬法惟一人一念之所變現的道理。感興趣的同修看前期文章(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活著,每個人都不認識這個世界)。為什麼稱為成佛的法華?在今天分享的經文中,佛更直接。他以打井為喻,比喻在沒有讀到《法華經》的時候,我們什麼時候成佛,遙遙無期;當開始受持《法華經》了,成佛指日可待。你在明白一心三藏之前,以前受持的《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啊,它雖然是真實相,你並不懂。你所理解的那種真實相不是真實相。你在圓融圓滿圓通這個世界的實相以後,大光明中誰非誰呢?《金剛經》就是《地藏經》,《地藏經》就是《法華經》。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干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法華經》——法師品
這是打比方。打井的話,挖出乾泥巴你知道還早呢!什麼時候見水還是個未知數。看到濕泥巴,哦!快了。這是比喻在沒有讀到《法華經》的時候,他什麼時候成佛,遙遙無期;當開始受持《法華經》了,成佛指日可待。這裡的「高原」是比喻我們的煩惱身、煩惱心、煩惱習氣;「穿鑿」,比喻修種種法門;「猶見干土」是表那些不究竟的果位——人天福報啊、小乘阿羅漢果位啊、通教藏教菩薩果位啊等等。
「知水尚遠」:這個「水」是指究竟圓滿之佛;見到「濕土」,是表從圓教初信位菩薩到等覺位菩薩,都是「濕土」。見「濕土」,你即已明心見性,即已進入佛土。「知水必近」,你知道成圓滿佛已經快了。在《法華經》裡為了照顧到中下等根機之人,不妨以種種方便之法來引導,這叫「開方便門」。前面打了種種的譬喻那都是開方便門,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以前一切方便皆是一個真實。在明白「一心三藏」之前,以前的《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啊,它雖然是真實相,你並不懂。你所理解的那種真實相不是真實相。
「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深固幽遠,「深」是深藏。我們可以從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從縱向來觀照「深」;從空間上東南西北上下十方,從橫向上來觀照「固」。即表述萬法一體,誰能破壞它啊?第二,也表眾生在迷中,他沒有辦法攻開這個堅固的堡壘。「幽遠」是表《法華》之妙義,非智而不能解。「幽」,它既是存在,而又不可捉摸。「遠」是表凡夫執著的心與本來的智慧相隔,一念相隔如萬重山。「無人能到」:若無佛指點,就沒有一個人能到達這種境界。
「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怎麼叫「開」?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佛不「開」,我們就是「固」,就是「幽」,就是「遠」。佛一「開」是不是就明白現前了?當下就是啊!一「開」就「示」——因為現成啊!一「示」,哎呀,我們就是佛啊!是不是就「悟」了?悟了當下是不是就是「入」啊?這裡仍然要回顧到佛在〈方便品〉所講:「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開、示、悟、入佛知佛見。即開即示,即悟即入。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増上慢者。
懷疑、害怕、不敢相信,這說明根機比較淺。剛入修行位的修行人,叫「新發意菩薩」。「增上慢者,未證謂證」,他以為成就了,「哪還有什麼《法華經》吶?還有什麼佛好成啊?我就已經是佛了。」前者「新發意菩薩」他屬於「煩惱障」;後者增上慢聲聞人屬於「所知障」。有些人雖然沒有證果,但也一知半解,自以為是,也叫「所知障」。相對而言,新發意的菩薩好教化一些。因為他沒有「所知障」,好引導。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完整講義請查看印廣門清法師《法華經》《楞嚴經》講義及視頻!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