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g-5-638.jpg

「言語道斷」與「心行處滅」這兩句話真正的含意為何?( 深度文章 )

在《佛祖後記》裡曾經記載了一則有關於釋迦牟尼佛傳授心法的故事,書中所記載的內容就是:「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墊,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分付摩訶大迦葉」於是就在世尊的拈花示眾與摩訶迦葉的微笑之中誕生了,那麼何謂「禪」呢?「禪」即是「道」的別稱,「禪」字其實也是一個隱喻字,「禪」字是由「單」字與「示」字兩字所組合而成,「單」即是指一,「一」正是道的別稱,而「示」字則是告訴或隱喻之意,因此整個「禪」字即是指大自然對世人的暗示之意,套句一般人所說的話,那就是指「天機」,因此佛教禪宗某寺院的網站上說:「禪是指一種非常玄奧而不可思議的悟道之門,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心的鍛煉或心法,也就是說對事物本質的領悟和理解是無法用語言來代替的心靈感應,正像一般人所說的只能會意,不能言傳」即是此意。

一般人都聽過「天機不可洩露」這一句話,那麼「天機不可洩露」這一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有的人認為國家改朝換代、世紀重大災難、天界不可思議的事或宗教的秘咒與秘法之修練方式都是屬於天機的範圍,因此其內容不得隨便洩露給世人知道,否則一定會遭到天譴而導致傷亡,因此一些算命師、風水師每次遇到自己無法自圓其說或是想要提高價碼的時候,它便會告訴對方「天機不可洩露」這一句話,事實上那些事情都是在唬弄世人的妄語,何謂「天機」呢?天機就是真理,就是道,因為真理與道不是「能洩露」或「不能洩露」的問題,而是能說能以文字相描述出來給世人用眼睛看的或是能以語言相講經說法告訴給世人用耳朵聽的所有言說內容都不是真理,這正是本文所要說的「言語道斷」這一句話之真諦。

禪宗東傳初祖達摩祖師在祂雕像中拿一枝拐杖,拐杖上另吊單隻布鞋的造型即是一個「禪」字之隱喻,單隻布鞋就是在隱喻「禪」字右邊那一個「單」字,而拐杖即是在隱喻「禪」字左邊那一個「示」字,我們都知道在華人地區寺廟、道院、家中或公共場所裡面牆壁上所掛出來的有關書法所寫的「禪」字或是畫家繪畫所畫的「禪」字,那個「示」字的這一筆「丨」都拉的特別長,而其它的都集中在一起,其形狀是否很類似達摩祖師雕像所拿的拐杖呢?達摩祖師手拿的拐杖再加上單隻的布鞋,組合起來不就是一個「禪」字嗎?大自然隨時隨地都在以無言的方式向我們說法,但是我們眾生卻誤以為那些具有文字相的經典、教義、偈語或經師講經說法的內容才是法,其實那都是將假經當成真經或將假理誤當成真理的世俗觀念,真理若是能說的話那麼哪一種宗教說的才是真理呢?正道如果能形之於文字的話那麼哪一本經典的內容才是正道呢?如此的話信教者便會墮入法義的爭執之中自心又豈能解脫呢?

佛教維摩詰經經文中所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一句話與老子在《道德經》第一觀玅章開宗明義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道只能心悟但絕對不能言說,因為能說的就不是道,也不能稱為「道」,因此各宗教的傳教者講經說法之行為不是在「講道」,那些話只是為了教化童蒙而解釋經典內容文字中的意思罷了,真正的道就是指「常道」或是「真理」,常道就是指真常之道,「真」者是不虛假也,「常」者是不變異也,因此虛假之妄語或隨每一個經師所悟而解讀之言語皆不是「真常之道」,而所謂「真理」則是指宇宙間真正的哲理,常道既然是指真常之道那當然就是不能每天變來變去,因此各宗教傳教者每天在佛堂、教堂、講堂、道場、體育館或電視台的宗教頻道上所說的那些話大部份都是假經或講一些普通的道理而已,尤其是宗教的同一部經典或同一段經文,每一個講經者說的都不一樣,這個法師這樣去解釋,而那個法師卻又是那樣的解釋,如此的話那又豈能稱之為「常道」或「真理」呢?

我們舉一個例來說吧!「夫妻相處之道」這一句話,每一個法師或神父們解釋一定不會一樣,因為他們每一個人的看法觀點都不同,所以他們對夫妻相處之道的解釋也不會相同,尤其他們所學的宗教哲理不同,因此所解釋的角度當然也不同,況且每一對夫妻的個性、狀況、環境背景、爭執問題的癥結、學歷、嗜好與經驗都不同,因此任何人用語言或文字去說明什麼是夫妻相處之「道」,其實都只能符合一部份的人的狀況與需要,而無法符合大多數人的狀況與需要,這種不圓融的解釋一定無法含蓋全體夫妻所需要的,因此他們各人所說有關勸勉夫妻和諧相處的話就不能稱為「夫妻相處之道」,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此一講出口來就不是道,也不能稱為道,所以老子才會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就是「言語道斷」這一句話真正的含意。

而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囑咐摩訶迦葉尊者有關「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一段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對「正法眼藏」這四個字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而禪宗一些寺廟則認為「正法眼藏」乃指禪宗所傳之心印,亦泛指佛所說的無上正法,也就是說佛的心眼通達真理智慧,故祂的眼名為「正法眼」,故能洞徹實相萬德含藏之無盡「藏」,也有人認為「正法眼藏」即是《法華經》中所謂之「佛知見」,更是由釋迦摩尼佛付囑迦葉尊者輾轉相傳之佛所徹悟的不可思議、無有分別的涅槃妙明真心;但是「正法眼藏」這四個字的第一義諦是這樣嗎?其實並不見得,那麼何謂「正法」呢?其實所謂「正法」就是指真理與正道而言,而「眼藏」兩字的意思則是隱喻真理是要用心去悟才能悟出來的,若是用肉眼是看不懂經文的第一義諦,故才稱為「眼藏」。

「正法眼藏」與「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等幾個名詞意思都一樣,如如不動真寂真靜的本心即是「涅槃妙心」,「涅槃妙心」就是佛心或道心,而「實相無相」即是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然包括具有文字相的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在內,所以當然不能立任何的文字,因為立任何的文字不就是具有「文字相」了嗎?那麼為什麼稱它是一種「微妙法門」呢?因為有為法皆無法使眾生悟道,而無為或沒有文字相的真經卻能使眾生產生佛智慧這不是一種非常微妙的修行法門嗎?而「教外別傳」這四個字禪宗的寺廟解釋為:「禪宗一門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而且禪宗諸祖所代代相傳的,只是以心印心,這念心是人人本具的,因為這一念心它已經超越了思惟、言語、分別之層次,故無法可傳,所以才稱為『教外別傳』。」,我想這種解釋意思雖接近,但卻是錯解了「教外別傳」這四個字的第一義諦,為什麼呢?因為禪宗既然也是一種修行之門,因此焉能超出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呢?故「教外」兩字並非此意,那麼「教外」這兩個字又是何意呢?其實「教」字係指教化之意也,也就是說凡是以文字相著作經典、教義、偈語、降詩教化眾生或以語言相講經說法啟發眾生靈性之有為法皆稱為「教化」,而真理是不具文字相與語言相的故需要自心去參悟,無法借助外力來教化故稱為「教外」,而「別傳」不是指不要傳播的意思,而是指真理根本無法以言說或文字去傳播之意,故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囑咐摩訶迦葉尊者有關於「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分付摩訶大迦葉」這一段話正是告訴世人「言語道斷」這四個字之真諦,故釋迦牟尼佛才會在《金剛經》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的經文中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之語,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針對特定群眾的「方便之說」,不是在講真理,更不是在說佛法,因為「言語道斷」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會這麼說。

至於「心行處滅」這一句話,簡單的說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兩字,古德在經書中有云:「以人心所造作的事就是有為法」,有為法的事就是以「人的觀念」在造作各種事務,若是人為的事當然就不符合自然之道了,所以金剛經經文中才會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這個道理,「心行處滅」所指的「心」是指凡人雜念叢生的「煩惱心」,但是道卻是指無念或是一念不生與一念不起所做出來的自然行為,如果做任何事都參雜了人心的造作在其中而有所圖謀的話,那麼所做出來那一些心有所求的事當然就不會契合道的真諦了,故說「心行處滅」,例如一些宗教團體經常在做的放生、法會、佈施、濟世、助人等等活動即是如此,如果他們能隨緣去做那些事,那麼便能符合道了,如果是刻意去做這些事情的話,那麼不但不是道,而且根本就是在背道而馳與逆天行事。

就舉放生這個例子來說吧!許多宗教人士特地去買一大堆的動物來放生,這便是人為的造作,因此也是背道而馳的,有人在買放生的動物去放生,那當然就會有一大堆人去抓動物來賣給他們去放生,有人在放生則就有一大堆人去放生地點抓那些被放生的動物回去吃或賣,如果這些放生的人再將違反生態環境的一些動物放在不該放的時間與地點上,那麼更會造成大量動物之死亡,原本是要幫助動物的忙,沒有想到卻因為自己沒有悟道反而屠殺了更多的動物,那怎麼可能符合道呢?其實對動物來說真正的道就是不抓、不買、不殺、不放生、不豢養、不當寵物、不拿來實驗、不複製、不放在動物園讓人觀賞,一切順其自然,若遇動物被羅網纏繞受困則就隨緣放生,而非刻意去買動物來放生,如果我們用人心的角度去思考任何問題,不管怎麼做其實那都是遠離了道,古聖說的好:「動心起念無不是業」,「心行」兩字指的就是我們世人動心起念之後所造的「善業」或「惡業」而言,因為造善業的人就會得到善報,而造惡業的人當然一定也會得到惡報,這是一種自然的道理,因此不論我們世人是動「善念」去造「善業」或是動了「惡念」去造「惡業」,其實都是要靈體重新投胎輪迴凡塵才能去受到應得的果報,既然靈體要輪迴凡塵去受到應得的果報,那麼靈體必然會產生「生」與「死」的生滅現象,這就是所謂的「流浪生死」或「苦海沉淪」現象,如此的話那就根本就不符合修行使靈體脫離生死輪迴之本意了,因此他們所做的那些行善助人的行為當然也與真正的修行無關了,如果修行人連這麼簡單的哲理都悟不出來,那麼還修什麼行呢?因此以人心動了念去做的事都是在造業而不是在修行,故仙佛才會在經典中以「心行處滅」這一句來啟發我們世人之悟性即是此理。

佛教有部份的宗門其實不是在「修行」而是在「行善」,因為修行需心無所求才能真正悟道,而有些信徒他們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積德植福、行菩薩道、悲天憫人、濟世助人、來世福報、消除業障、尋求果位或父母延壽,因此那是心有所求的人心造作,故不是真正的修行,假修行者其實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只要是再投胎受報便是有身,便會墮入苦海。

https://blog.xuite.net/betty41081046/twblog/13378123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