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被自己障礙住

 

佛教有一種「業」的觀念,凡是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論經由語言、思考,或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行為,都稱之為業;因此我們任何起心動念或舉手投足,可以說都是在造業。(文/聖嚴法師)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三昧?

 

三昧是正受,「正」是恰當的,「受」是別人的感受,不是自己的感受,如果自己還能感受,都不是三昧。三昧有很多說法,三昧本身在般若經內有一八種,一般說三昧,可以用這種方式去看:一個人能夠心無旁騖,完全投入某一事物之中,不會生起別的意念,此種現象稱三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宗兩大宗旨

淨土宗有兩大宗旨,第一是「帶業往生」,第二是「乘願再來」。但是這兩大宗旨,經文上不是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經是「依義不依語」------看過法華經的都懂得,看經須懂經文的文理,文理裡頭藏著有意義,光講本文聽不懂,必得講裡面的道理,才聽明白。這本經的道理跟另一本經文的意思一樣,言語卻不一樣。淨土宗的根本就是華嚴經,華嚴經之離世間品後,接著就是入法界品和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的主人,就是普賢菩薩,講華嚴經若撇開普賢菩薩,就像一棵樹刨了根本,還講什麼華嚴經?所以有人講華嚴經,講到十回向為止,登地菩薩就不講了,接著講普賢行願品,則全部的華嚴經都包括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了普賢菩薩的地位還有業!普賢菩薩還有業,怎麼消業往生呢?業消盡就成佛證果了,那何必往生?

煩惱種子還存在著

「乘願再來」沒有反對的意見,可是,不帶業往生,怎麼乘願再來?再來是帶著惑業才能來,惑業沒了,就不能來了。而所謂「潤生」是什麼?就是煩惱種子還存在著,滋潤它,叫它起現行,這才能再轉生。不帶著業,不但是不能往生,也不能回來。佛到各各世界度眾生,譬如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八千多次,八千多次皆是化身,不是他的法身,化身來這裡八相成道,再成佛,成佛的時候得「重入玄門」。再來八相成道時,打從開始怎麼修行,怎麼證果,怎麼破魔,一切都得經過一遍,經過這八相成道,是不是「業」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乘願再來

 

在佛門裡,常聞佛菩薩倒駕慈航,「乘願再來」。從現實簡單的一個角度來看,「乘願再來」給我們一個重新開始,一個重生的機會!提醒我們不要只識勉懷過去,用一條麻繩束縛著自己。他給我們新希望,過去不管是好是壞,都讓它過去,要留下來的自然會留下來,一切順其自然。《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之事不可以追回來,現在的掌握不住,未來的都在變化中。如果隨時隨地都可以讓自己重新開始,這就是乘願再來。所說「再來」,例如我們做錯了一件事情,我們可以去改正,從頭做起,讓自己重新開始,就是隨時讓自己重生。有人認為佛教講的「乘願再來」,也許看得比較長遠一點,他說的是下輩子。在這方面,我們並沒有否認下輩子的乘願再來,但那個是死後之事,現在是管不到、做不到的。人間佛法,是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上著手,從一點一滴善法做起,持之以恆,將此身心奉社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個苦和尚的曠世傳奇 33

 

省督唐繼堯,財政廳長王竹村,水利局長張拙仙……次日聞報,都趕來了。昆明日報攝影記者也跟來了,還有各大員的家屬、社會賢達、昆明的佛教徒,全都來參拜了!真是轟動了全昆明;數萬人絡繹登山來拜,人人感動,個個稱奇!昆明日報刊出了頭條大新聞和照片,轟動了全雲南。誰說沒有佛法呢?誰說修不成佛菩薩呢?人人都說:看!具行上人不就是最好的佛法證據麼?

這也奇怪!唐繼堯說:若說具行是取稻草自焚,卻又怎會把全身燒成了灰也不倒下?又怎會仍然保持原來形貌呢?袈裟又怎不成灰呢?分明這不是凡火燒成的了!虛雲說:具行法師是由心內發出三昧真火,把自身焚化的,才有此瑞相奇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個苦和尚的曠世傳奇 32

 

傳具足戒之後,虛雲賜他法名為具行。 從此他成為具行和尚了!具行剃度改穿僧衣,每日自動操作各種勞役,種菜、施肥、挑糞、擔土、打掃……一如未傳戒之時,他專誠一心勤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也不和任何人講話,他耳患重聽,一般人都稱之為聾子和尚

苦修到了民國四年,他越發的耳聾了,也越發的沉默了,他無論種菜或做工,無時都在心中念佛,誰喊他他也聽不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苦和尚的曠世傳奇 31

清光緒三十三年,有一個其貌不揚的鄉拙青年,穿著一身襤褸的鄉下土裝,來到雞足山祝聖寺求見虛雲長老,住持祝聖和尚問他:你是誰?你來求見虛老做什麼?

那鄉拙青年說:我今年二十歲,是雲南鹽源人氏,從小就父母雙亡,孤苦無依,族人將我入贅曾氏,從此以曾為姓,寄籍賓川縣。如今因為家鄉鬧飢失收,無人僱用我種田,我家貧苦,又有兩個兒子,我養不活家小,無計可施, 聞說虛雲老和尚在雞足山修建祝聖寺,僱用苦力泥水工人,我走投無路,只好來求虛雲老和尚收留我在此做工,賺取些少工錢養活家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以懺悔來消除業障?-- 開啟幸福人生的金鑰

 

「人心不古,世道衰微」,社會風俗道德的衰退,這是大家都有同感的。打開電視新聞、翻開報紙,媒體所報導的多是負面的消息,殺、盜、淫、妄,在在易於感受到這股惡業的氣氛。就說殺業,一天不知殺了多少雞鴨?站在佛法的立場來看,這些惡業將來必定會招受惡果報應,以當今更快的現世報來觀察,其實不需等到來世,現世報早已如影隨形,善惡之報就活生生的在你我眼前出現。(殯儀舘、醫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段觸目驚心的真實故事(這是真人真事 , 當事人還在的見證)

2003
年秋,這一天晴空萬里,微風舞動,我和老伴聞名來到河北省元氏縣蟠龍寺院,燒香禮佛後,就在寺裡走走看看,這時迎面走來一位年輕師父,她和藹可親,面帶微笑,老伴上前行禮搭話:“ 師父,我們是遠道而來的居士,能否與您交談?”師父忙說:“阿彌陀佛!可以可以。”這時我問:“師父,看您很年輕,為什麼要出家?”於是她認真的把親身經歷的一段觸目驚心的事實,講給我們聽。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同兄弟也是難以逃避!

 

王子岳、向萬竹,兩人雖是異姓,卻是一對好友,不是兄弟勝似兄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修行?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永恆的福德智慧
  
  雖然從佛法的智慧來看,世間的一切,包括妻子舍宅,都是暫時的擁有、虛幻的依靠;但是,作為凡夫,我們還是不得不有所追求、有所依託。
暫時的依託,總比一無所託來得好,而且,世俗生活的平凡希望,可以刺激人們心甘情願努力向上,否則生活之中便失去了誘因和動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察自己的偏執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煩惱如霧起雲生

  

 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自己所體驗到的世界,未必別人也有相同的體驗。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各執己見,誰也不肯退讓,那就永遠相持不下了。許多衝突、糾紛,就是這麼來的。我們必須明瞭,自我主觀的喜好,就是一種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執著,煩惱就跟著來了。仔細推想,這些煩惱都不是從環境而來,完全是自己招來惹來的。就像雲霧雨露都從地面生起,而雲層之上的藍天,不受地面氣候變化所干擾,恆常是湛藍的;我們的清淨智慧慈悲心,就跟藍天一樣,而我們對外在環境現象所產生的分別心、瞋恨心,就像地面生起的雲霧一樣,蒙蔽了我們本有的清淨智慧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師的話 --- 人生之大病,不在無用,而在無明。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脾氣是障道的因緣

 

對任何人不可以發脾氣,不但在外邊沒有脾氣,就是在內邊也要沒有脾氣,到了這種境界,才算是真正沒有脾氣的人,敢怒不敢言,那也是發脾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炳南老居士開示念佛方法

一、最簡單的早晚兩箇課程
(一)那摩大慈大悲 本師釋迦牟尼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悲忍辱攝群魔

宣公上人一九八三年一月開示

在我年輕的時候,專門歡喜和魔來鬥法,所以鬥得三千大千世界的魔軍,都想來對付我。所以有很多次,幾幾乎乎把生命都沒有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誠則靈

若生疑心,乃至很小很小的罪,或很輕的罪業也不得滅。

錄於《千手千眼宣化上人經典開示選輯》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公上人開示

佛當初住世,是主張人吃齋的,但並沒有勉強人吃齋。為什麼?因為有些人很喜歡好味,若堅持他必定要吃齋,他就不敢出家了。因此當時佛有些饞徒弟喜歡吃肉,祂也沒有說什麼。出家人是循方乞食,不饞的人會說:「人家供養什麼,我就吃什麼。」饞的人就有選擇之餘地。

 

究竟吃肉和不吃肉,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吃肉慾念多、妄想多、不容易得定。不吃肉則少欲知足,沒有那麼多的妄想,因為氣血清而不混濁的緣故。肉裏頭含有一種濁氣,因為它是由一種很污濁的東西生出來的,所以人吃了不容易持戒、不容易開智慧、不容易證得三昧,想持戒卻妄想紛飛,總是不守規矩,得不到定力,行住坐臥都不安。既然不能得定,就沒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智慧,則任何問題都不會發生。吃肉是往愚癡的路上走,不吃肉則往智慧的路上走。不同之處在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