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10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守五戒得五福

佛教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與不飲酒。

在基督教摩西十誡中,最基本的四誡為:不可殺人、不可姦婬、不可偷盜和不可做假見證。古印度的法典《包達夜那》,把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和不貪,定為五種基本行為規範。早在後漢時期,主張儒、道、佛三教一致的牟子《理惑論》說,『五戒』與『五常』,其精神完全一致;將『五常』的精神,表現為具體的戒條時,就變為『五戒』: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婬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即智。

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佔、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姦、嫖妓、重婚、包二奶,是犯了邪婬戒;毀謗、偽證、背信,是犯了妄語戒;吸毒、飲酒、吸煙,屬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陷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夠真正了知五戒內涵而守持五戒的人,纔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事門中,有求必應

民間信仰崇拜諸佛菩薩、諸天善神之目的,是為了消災延壽、袪病免難、功名富貴、家庭美滿等,形成宗教信仰的主要動機。若保佑如願,滿足所求,自然堅定信仰之心;若行之數年祈求無效,以為佛菩薩不靈,而灰心放棄學佛之願。要知了脫生死是世間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況其他。

「佛事」意指諸佛教化眾生之事、弘揚佛法之事,因而「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民間習俗以誦經拜懺、超度亡魂等法會謂之「佛事」,認為是寺廟服務大眾的主要項目。

唐代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中提到:「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祈求感應是基於「自性能生萬法」的根本原理,自性是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世出世間的所有一切法,必須從自性中去求,只要如理如法的求,依順心性而不違背,自能感應道交,有求必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無常」面對無常 

在不斷改變的水勢中要游得好就必須配合水勢,改變動作以借用水勢移動身體。這正好可以作為一個譬喻。不斷改變的水勢好比感情;要在「感情」中游得好,就必須以不斷改變的動作來移動身體就是以「無常」面對無常! 

何謂以「無常」面對無常?這並非談玄說妙,而是在說明一個面對「感情」的態度:以不斷的成長和自我調整來面對感情的無常變易。 

在進入討論之前,我們再強調一次:感情,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不是永久保留同一狀態、不起變化的「常態」;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關愛的自然產物,一種人與人互相接觸而自然發生的精神作用。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何等自在!

一個年輕人去爬山,不小心從山頂滑下來,幸好抓住山腰的一棵大樹,讓他倖免於難。年輕人抓著樹藤,往上看峭壁懸崖,往下看則是萬丈深淵。心裡想:上也無路,下更難行,這要如何是好?眼看著天色愈加昏暗,恐懼像潮水一般,洶湧而來。年輕人全身發抖,喊叫著:「菩薩啊!這個時候也只有您能解救我,請您趕快現身,救救我這可憐人。」

不久,菩薩真的現身在山頂上,向年輕人說:「只要你願意相信我的話,我就有辦法救你。」

年輕人回答:「菩薩,只要你能救我的命,你說什麼我都相信。」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相,即是非相

《金剛經》是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典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倍受信仰與傳誦。其揭櫫諸法本性空之實相,以破除眾生對世間諸法執著為旨趣,然這說法卻也引發福薄智淺之輩產生懷疑、恐懼,甚至墮入「惡取空」──否定因果道理,不知緣生無性之理而謬解空義,執著於斷空之見。要避免此一錯誤,便是要具足般若智慧,也即是經中所喻指:般若如金剛,以金剛之堅、明、利的特色,代表般若的體、相、用,亦即般若如金剛,堅硬、明淨、銳利,故能摧毀一切無明煩惱,令行者得以排除修行上所遭遇的障礙,進而穩當地走在菩提大道上。

《金剛經》以「空」來說明諸法本性及相貌,而並非指諸法不存在。「空」,是因一切存在的事物皆是眾多因緣條件所成,這也即是經中所說的「一合相」──眾因緣合和而成一件事物。

在世人的眼中,所見一切皆是真實存在;然而,以佛法的角度觀察、思惟,眼前存在的事物,就是「一合相」,是眾因緣互相依待而有,其性非真;因此,若真要講有個真實的狀況,就是「一合相」吧,所以經言:「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世界也是因緣條件而有,既是因緣所成,所以無自性、空;雖然自性空,卻不能否定其客觀存在之事實,所以真實的只是眾因緣所生之法,然後這一切各自被安立不同的名字。連名字也是「假名」,無所謂真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緣與照顧自己的路頭

常住的居士們很喜歡助念,覺得這是與他人結緣好機會,連作七的法事也都熱烈參與。

今日又有一往生居士要做三七功德,除了亡者家眷外,結緣的蓮友也不少,幾乎和初一、十五時法會人數不相上下,熱鬧得很。師父笑說:大家都喜結緣,對自己的「路頭」卻沒這般關心。

聽完不禁莞爾。是啊,與眾生或亡者結緣是助人一臂之力,然而自己的路頭呢?【註:「路頭」者,即道路。這是老人家的用詞。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神通是我們的本能

所以只要我們放下分別執著,不必多,只要放下執著就行了,為什麼?須陀洹能做到。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個個都有的,為什麼失掉?是因為分別執著太重,能力失掉了。所以你只要放下八十八品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佛把它歸類為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我們執著這個身是自己,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對立,錯誤的,第三種就是見取見跟戒取見,這兩種都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太深,這是錯誤的。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不外乎因果。最後一個是邪見,就是一切錯誤的觀念。這些東西統統沒有了,你就證初果,兩種能力恢復了,不是完全恢復,恢復一部分,這一部分那就很了不起,天眼、天耳。就像土著一樣,土著就是這兩種,我們看不見,他能看得見,我們聽不到,他能夠聽到;跟遠方的親朋好友,你都能看到他現在在幹什麼,他說些什麼你都能聽到。還有,跟不同維次空間,像鬼神、天神,他們很輕易的能接觸到、能看到、能聽到、能交流,所以有許多不同維次空間的訊息你能得到。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bluest1937/3343715#ixzz2QRFLsDHw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煩惱如霧起雲生
  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自己所體驗到的世界,未必別人也有相同的體驗。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各執己見,誰也不肯退讓,那就永遠相持不下了。許多衝突、糾紛,就是這麼來的。我們必須明瞭,自我主觀的喜好,就是一種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執著,煩惱就跟著來了。仔細推想,這些煩惱都不是從環境而來,完全是自己招來惹來的。就像雲霧雨露都從地面生起,而雲層之上的藍天,不受地面氣候變化所干擾,恆常是湛藍的;我們的清淨智慧慈悲心,就跟藍天一樣,而我們對外在環境現象所產生的分別心、瞋恨心,就像地面生起的雲霧一樣,蒙蔽了我們本有的清淨智慧心。
  
  從一般人的常識來看,好像所有煩惱、不順利,都是別人造成的。就好像有一個人走在路上,好端端的就被人家開車撞傷了,真倒楣!是不是?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被撞倒了,身體已經受傷了,倘若還怨天尤人,惹了一堆煩惱來折磨自己,這下連心理都受傷了,那不是更倒楣了嗎?所以,佛法教我們斷除煩惱的方法,就是教我們不要受環境變化所影響。無緣無故被撞傷了,趕快去看醫生,還要趕快去報警。報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報復,是基於慈悲心;那個人犯了錯,應當受法律制裁,不能讓他逃走,免得他知錯不改,下次還去撞別人,而且他自己早晚也一定會受到傷害。如此處置,雖然身體受傷了,但是心中沒有仇恨怨懟,心理沒有受傷,煩惱不起,這個無妄之災就微不足道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觀千眼

每天一睜開眼睛,就開始「看」。用眼睛去看,這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有人說:眼睛是人類靈魂之窗。我們藉由眼睛,去認識這一個花花世界。但總感覺到:像是在霧裡看花,也慢慢才體會到什麼叫做「有眼無珠」。試問: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究竟是在看什麼呢?能不能夠擴展視野?怎樣才能培養眼光獨「到」?換言之:我該怎麼去看?

我們長期以來,已經習慣了「只看表面,就下定見」,這和眼睛的功能相互呼應。有所謂:見前不見後,見上不見下,見近不見遠的特性。如果只用眼睛去看,就視為結論,那是一種直覺的反射動作。所以那是一種膚淺的看。也可以說是一個「不完整的看」。如果我們藉用佛說「五眼」的道理和方法,「五眼」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幫助我們如何完整性的去「看」的「法」。

假設以一顆方糖為例: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們該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這裏有四點要留意: 

(一)知心 

如果連自己的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無從著手了,你又從何修起呢?心是什麼都不清楚,說修心那豈不是謊話嗎?所以,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心。古人說「人貴自知。」連自己都不知道,侈言瞭解別人,豈非謊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沒,真心給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蓋,主要由於我們沒有認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錯誤原因如下: 

(一)心為形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為這個肉體服務,我們所有的念頭、動機,都是根據肉體產生,古人說這叫「軀殼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恆、不可貴、死了不多久就發臭的臭皮囊,但是我們卻一生都在為它服務,做了它的奴隸。絕大多數人,以大部分時間來侍奉這個肉體;給它吃、給它穿,它不美,想法子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為了這具肉體。心既然做了肉體的奴隸,原本的本心就會因為被忽視而漸漸地遺忘、迷失、沉沒在虛幻裏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執著欲望帶來的痛苦

佛經稱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點就在一個「欲」字上,可以這麼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欲望中。欲是什麼?欲是生命內在的希求。有從生理上發出的,也有心理上發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這兩個方面。欲望非常複雜,其表現的形式千差萬別,在佛經中簡單的歸納為五種,稱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顏色。聲欲,耳朵希望聽到動聽悅耳的音聲。香欲,鼻子希望聞到香味。味欲,舌頭希望嘗到可口的美味。觸欲,身體希望接觸到舒適的環境。五欲在佛經中有時另有所指,(1)財欲,是對財富的希求。(2)色欲,是對男女性交的希求。(3)名欲,是對名譽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對飲食的希求。(5)睡欲,是對睡眠的希求財色名食睡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的追逐五欲境界中延續,通常人生所謂的幸福快樂,說穿了,那不過是欲望的滿足,當人們欲望滿足時,感到快樂,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沒有一定的東西,人類欲望雖然與物質條件有關係,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滿足並無標準,它往往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而水漲船高,古人生活條件簡單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滿足;而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人的欲望也隨之膨脹。今天的人,並不因為豐富的物質環境而感到滿足,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 

欲望的表現形式有三大特徵: 

一、是佔有:人生活在欲望中,總想佔有社會的一切。你看那些溫飽尚未解決的窮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滿足,於是就希望過上方便舒適的日子:洗衣服太麻煩,最好有個洗衣機,代替手洗;走路覺得累,乘公共汽車又不方便,還是買個轎車,或者摩托車;工作之餘,閑了無聊,搞個電視消遣多好;出外遊玩名勝風景,走過就算了,真不過癮,買架錄像機,要不照相機也行。要添置這些就得擁有大量的財富,為了賺錢就得拼命的工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貪瞋癡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是指「貪、瞋、癡、慢、疑」。這五種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何謂「貪瞋癡慢疑」?
貪,即貪欲。人的感官時時刻刻在接收外在的刺激,尤其身在這個花花世界,誘惑何其多!眼睛看到的,嘴裡吃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身體感受的,都非常容易引起我們的貪念。看到美女就想追求一下,逛街看到美麗的衣服包包就非得買下來變成自己的;不是美食決不下嚥,或是明明就吃飽了還要硬撐......等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貢高我慢心?

根據俱舍論:

1. 慢,見對方不如自己,就自鳴得意,盛氣凌人。

2. 過慢,顯然自己跟他一樣,也自以為勝過對方,顯然對方勝過自己,也自以為跟他一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真心懺悔文

弟子______ 今恭敬虔誠的在佛菩薩前真心懺悔,弟子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弟子______ 在佛面前求懺悔,懺悔往昔所造的一切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業障皆懺悔。

弟子_______ 今在佛面前向所有的有緣眾生真誠懺悔道歉,弟子在無量世和今世有意、無意、所殺、所害、所吃、所污辱、所打罵和遺棄的一切有緣眾生,由於我過去世沒聞到佛法,所以對無量世眾生做出了殘酷的行為。我今生慶幸聞到佛法,我願意與你們一起共同分享佛陀教導眾生的至高、圓滿的智慧教育;讓我們一起發無上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隨緣、自在、念佛;真誠心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學佛、做佛,永遠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離佛有多遠?

佛是什麼?佛非佛。佛是你心裡的信念!
佛云人生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恨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生活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青春易老,盛年不再,苦;纏綿病榻,婉轉呻吟,苦;知己愛侶,灑淚相別,苦;怨恨之人,快活滋潤,苦;心馳神往,難以企及,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甚麼求來的福報不穩定

現在很多人都是那麼認為的:今天念咒了,或者參加法會了,身體上有點舒服了,家裡平安了,事業順利了,就覺得學佛有意義,佛有加持,上師有加持。過幾天身體又有點不舒服了,或者家裡又出事了,再或者工作上有點坎坷了,就覺得學佛沒有意義,上師三寶沒有加持了,然後心裡開始產生懷疑,心灰意冷。 

如果你對佛法的理解是這樣的話,你還是沒有領悟佛法。你修的就是人天的福報,修的是世間法,修的是今生,而不是解脫。 

你向佛求平安,求健康,求長壽,求發財,就算是求到了,這也是你自己本來的福報。如果在你的命中沒有這些福報,佛菩薩也不能給你。你求到了這些的福報,這也是消耗自己的福報。福報享受了以後就會沒有了,根本不可能永遠地平安、健康、發財。這都是暫時的,無常的。福報就是有積福才能受報,就像有存款才能提款,否則就是借貸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簡介

《地藏菩薩本願經》又稱為佛門孝經,內容除了弘揚首善的孝道,更諄諄告誡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初學佛者必讀的經典。按《地藏經》所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即將離開人世進入涅槃時,仍悲憫擔憂迷途的眾生。因此在彌勒佛(未來佛)降生人間之前,這段無佛住世的期間,佛陀便暫時將六道眾生,全部託付給地藏菩薩教化。地藏菩薩亦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因此我們尊稱他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既然釋迦牟尼佛指示地藏菩薩作天人鬼神等六道眾生的導師,我們就應該遵循地藏經教誨,學習地藏菩薩大孝與大願的精神。

長久以來,地藏菩薩均被民間信仰所誤會,以為他是專門管理地獄的。其實地藏菩薩是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託付照顧六道眾生,因此與我們有很深的因緣。更有人認為讀誦地藏經會招來鬼眾厄運,實是極為錯誤的迷信。事實上,經文內明白告訴我們,這部經是佛在天道為母親所說的,而且來聽經的都是大菩薩及天人龍眾,鬼道一般的眾生並無此福報能聽聞此經。因此,如果我們在誦經時能讓鬼眾或冤親同沾法喜,不也是功德一件嗎?

此經雖然較長,但對於我們確實有說不盡的好處,現代人即使忙碌 沒有時間念整部地藏經(全文13品誦讀一次約90分鐘),也可將其分成上中下卷段,或每天縱使只讀一品也有一品的功德,只要誠心誦讀必能得 到地藏菩薩的感應與護佑。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末那識——人身體裡的操作程式

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共八識。

前六個我們基本瞭解,後兩個我和大家一樣,不怎麼知道。自從心輪開,才知道第七 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是怎麼回事。

上回介紹了阿賴耶第八識,是人身體裡的硬碟,記錄著人的初起想法,形成業力種子並保存著藏。這些資訊可以隨靈魂遷移到下一世,也可以隨精子或卵子遺傳給孩子。佛說人生為空,只有因果不空。就是說,人死後,只有阿賴耶識裡的業力資訊可以帶走,財富資產是帶不走的。業力資訊就是產生因果的種子。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心存善念卻做壞事

「心好」的人會做善事,而「心惡」的人則會做惡事,但是什麼事才能算是「善事」,又什麼事才能算是「惡事」呢?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因此幫助可憐的人就是在認同他們以前所做的那些惡事,而可憐的人他們目前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他們可憐呢?就是因為他們以前做了太多可恨之事,所以今天才會有這種果報,不是嗎?因為當大家在努力奮鬥的時候,他們到底在幹些什麼事情呢?是在幹違背良心詐騙投機取巧吃喝嫖賭、遊手好閒的事情?否則為什麼今日會有這個值得可憐的果報來示現呢?

善事有「真善」與「假善」之分,惡事有「真惡」與「假惡」之別,不是說放生、濟世、助人、蓋廟、助印善書、做法會、主張廢除死刑或收養流浪動物等等的事就是真正的善事,有時候所做之善事不但不是善事而且還是大惡事自己都不知道呢?許多的寺廟都在做騙色騙財的惡事,那麼請問,到底是誰捐款幫他們蓋那一座廟的呢?許多宗教法門出版的書,都是一些偏邪之言論,那麼請問,到底又是誰捐款讓他們出書來導誤世人的呢?善與惡本是一體的兩面,一般人所做的善事或惡事,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真智慧來分辨到底是「真善」、「假善」或是「真惡」與「假惡」呢?

而我們常說的「做好事」、「說好話」與「存好心」這三句話之中所說的「好」到底是指什麼「好」這個疑問?而一般人大部份都會認為所謂「好」就是指善而言,所以說好心就是善心,好意就是善意,好人就是善人,但是這不是「好」字的第一義諦而是「假好」,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好」是大中至正、大慈大悲與無善無惡的,所以心中有善念的好不是真好而是假好,「好」字是一個隱喻字,所以「女」字代表陰,「子」字代表陽,因此陰陽融合無礙產生無陽無陰之圓滿結果才是真正的「好」。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