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何等自在!
一個年輕人去爬山,不小心從山頂滑下來,幸好抓住山腰的一棵大樹,讓他倖免於難。年輕人抓著樹藤,往上看峭壁懸崖,往下看則是萬丈深淵。心裡想:上也無路,下更難行,這要如何是好?眼看著天色愈加昏暗,恐懼像潮水一般,洶湧而來。年輕人全身發抖,喊叫著:「菩薩啊!這個時候也只有您能解救我,請您趕快現身,救救我這可憐人。」
不久,菩薩真的現身在山頂上,向年輕人說:「只要你願意相信我的話,我就有辦法救你。」
年輕人回答:「菩薩,只要你能救我的命,你說什麼我都相信。」
菩薩聽完年輕人苦苦的哀求,微笑說:「你現在把手放下!」
年輕人一聽,手一放下,不就沒命了嗎?於是更加抓緊樹藤不放。
菩薩無奈地說:「你不放下手裡的藤蔓,我那裡有辦法接引你,讓你得救呢?」
執著,是眾生習性。執己、執他、執事,無所不執。這些執著便成繫縛,緊緊地綑綁著眾生;也造成巨大的壓力,推迫著有情。唯有放掉這些繫縛,才能獲致輕鬆與解脫。所以祖師言:「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我們的確背負著太多的布袋,大大小小、琳瑯滿目,但這些布袋不像行李,是旅行時的必要裝備;我們身上的布袋,大多數裡面都是無用的情緒垃圾,或是過去的不愉快經驗,乃至遙不可及、猶如天馬行空的浮誇幻想。
這些布袋雖然沈重且無用,但是眾生卻視為珍寶,就是捨不得拋捨,於是苦不堪言。《雜阿含經》中以五蘊為對象【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蘊】,指出:若能不顧過去五蘊,不欣未來五蘊,對於眼前五蘊則能生厭離之心,必能徹底斷除諸苦而得解脫。
「五蘊」即構成眾生的五項基本條件,分為身、心二部分,色蘊即是身體,為生理構造;受、想、行、識四蘊則是心理作用,屬於精神活動。五蘊的運作,綿密無間,剎那剎那地變化。不只色身隨著分秒時間而老去,覺受及心念的改變狀況更猶如跳躍的猿猴、奔騰的快馬。眾生的身心變化如此迅速,得以掌握的當下也立刻成為過去,而未來隨及來到眼前。面對「秒殺」的急遽變化卻又無招架、扭轉的力量,當下之苦迫實難以堪忍。所以,對於現在一切便生起「厭」、「離」之心了。
「厭」,有飽嘗、滿足的意思;「離」,即遠離。白話來說,就是受夠了諸苦──「五蘊熾盛苦」的磨難,於是要徹底離苦。「熾盛」是形容五蘊此起彼落的快速變化,這些變化折磨眾生,使之束手無策,只有全然接受;但是當無法再承擔,不願再陷溺於這些痛苦當中時,自然就會產生強烈的出離心。於是,積極地想丟掉在身上的沈重布袋。
然而,執著是眾生難除之習性,口裡雖然說要丟棄,但卻抓得更緊;或是丟了之後不捨,急著又找回來,終究還是背著布袋!就如故事裡的年青人,手裡死抓著藤蔓,當然就沒有手再去接受菩薩的接引,自執己見反而還怨怪菩薩!
可見:執著的根源來自愚癡,要破除愚癡則需仰賴智慧。因此,修學佛法的目的在於開展智慧,唯有以智慧劍方能斬斷煩惱無明,依此而獲得清淨寂靜的生命境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