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向塵中了自心3/3
截斷眾流
有一位道友問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我們佛法是智慧之學。過去南師打了許多次禪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來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樂乎時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乾二淨,讓你的身心一下時入空靈的境界。這當然與主七的人大有關係。
至於說“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嚴格而言,那純是出乎一種宗教情緒罷了!難道一個香板打下來,你的氣脈就可以通了嗎?還是可以開悟呢?打香板也要打得恰到好處,否則,是會嚇壞人的。
但向塵中了自心3/3
截斷眾流
有一位道友問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我們佛法是智慧之學。過去南師打了許多次禪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來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樂乎時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乾二淨,讓你的身心一下時入空靈的境界。這當然與主七的人大有關係。
至於說“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嚴格而言,那純是出乎一種宗教情緒罷了!難道一個香板打下來,你的氣脈就可以通了嗎?還是可以開悟呢?打香板也要打得恰到好處,否則,是會嚇壞人的。
但向塵中了自心2/3
點石成金
呂洞賓有點石成金的方法。但是我們要的不是那些金,而是要“法”。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誦咒念佛的音聲是果,我們要探討的即是“果”的來龍去脈。好的“果”有如黃金,不好的果像似垃圾,癥結即在此處。
念誦佛號或咒語,就要把握到口訣,“不訣歸來好修行”才是根本之道。念誦得很順暢,可以少煩惱,有道與否,看不出來,但唱誦得令人心生歡喜,即是效果的呈現,至於能否念得如法,則仍得從因地中、口訣中去體會。
但向塵中了自心
時空的形成佛教的標誌“卐”字,與“十”字有什麼不同呢?表面而言,“卐”字乃是在“十”字左右上下各加一畫延伸交叉所形成的。象徵時間與空間的交會。豎表時間,橫表空間,延伸的部分即表徵著轉動之意。
在生命的舞臺上,我們都活在時間與空間之中,而時間即是妄念的形成。俟你能坐到不起妄念時,時間一晃就過去了。《華嚴經》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乃至幾個劫數亦在一念之間。
那麼,空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了身體,就有空間的感覺。坐到沒有身體的覺受,也就沒有空間的感觸了。《華嚴經》云:“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毫端”。所以修道要修到能把妄想及身體的感覺化掉,你就解脫了。念頭要化掉,需要有相當大的智慧,功夫要做到忘我,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我們知道中峰禪師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也就是說他確確實實是明心見性的人。只要明心見性,最低限度他是圓教初住,這是最低限度的。他跟諸佛如來是同生性,不是異生性。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他是用四智菩提,他不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四智菩提。從哪些地方知道?從這些開示當中我們知道,他這些話不是見性講不出來。
前面兩句容易,這個不難,為什麼?《彌陀經》念熟了你就知道。這個世界為什麼稱為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對舍利弗尊者不是講得很清楚,「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不是答得很清楚嗎?所以前面兩句沒問題,我們也能說得出來。
後面兩句我們就說不出來了,尤其是最後一句。『道人若要尋歸路』,「道人」是修道的人。「歸路」是什麼路?成佛的道路。這一條路不容易,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說我們找到了,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成佛之道。這個沒錯,這我們大家都能說得出來,但是他不是這麼說的,中峰禪師講的『但向塵中了自心』,這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如果要是我們說「道人若要尋歸路」,我們一定是「信願持名求往生」,我們一定是這樣說法的;我們不會說「但向塵中了自心」。
念死法門
念佛一定要口念心也念,心口一致,不可有口無心;若是有口無心,雖然也能種遠因,但今生不得往生。所以應該做到 “一聲佛號起,一切雜念消。” 不可在雜念當中念佛。至於消念的辦法,我已經講過很多了。
今天再和大家講一講佛說的 “念死法門”。
念佛心一起要有念死之心,想像自己躺在病床上,四方陰暗。那時候你名利心也沒有了,人我心也沒有了,是非心也沒有了,競爭心也沒有了,一切雜心、亂心都沒有,正好念佛。
能讓功德加倍無數的回向訣竅
修行中的三清淨一般指:發心清淨、正行清淨和回向清淨。修行如果能夠做到三清淨,善報會加倍很多甚至到無數倍。三清淨也有稱三殊勝、三要點或者三圓滿等。
發心(動機)清淨主要指善事前發大心,例如發心為正法住世、上師三寶善知識住世、眾生早證佛道而行善等。發大心修行容易和外在的佛菩薩以及內在的佛性相應。還可想像您的家人朋友、三世冤親債主和所有眾生和您一起在發心、做善事、回向。(注:1.我們的善根如同一個燭光,如果發大心,希望這燭光照亮很多眾生,這燭光就會照射到很多鏡子(眾生)上,得到的反射回自己的光就越多,對自己也越有利。類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回向類似發心,亦是如此,越是大心回向,效果越好。2.心的力量不可思議,如是觀想眾生一起行善,他們也都會受益,您也更受益。)
正行清淨在沒有證悟空性前,初步說是善事時一心一意的做或者修。如念阿彌陀佛聖號時,口念耳聞心想,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都專注在修行的對象上。念的聲音大小只要自己耳朵聽到就可以;或如放生的時候,專心放生,不閒話。
宇宙的七大原則
宇宙法則是絕對可靠的,從一開始就適用於宇宙各地的所有生命。這裡您可以找到一個非常簡明的概要–在此強烈的推薦對這些原則深入的探討!
第一個原則是–精神–它描述著我們思想創造性的力量,它是我們每一天創造我們生活的基礎,即使很多人不知道–精神是主導物質的!(生死書注:佛法講萬法唯心,心就像畫家作畫一樣,能夠“畫”出自己的環境世間。試看社會制度法律法規、城市的高樓大廈、人我的愛恨情仇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描繪設計出來的呢?有人會懷疑,大自然的山水與我的心有什麼關系呢?歡迎閱讀:心在何處?)
第二個原則是–共振–它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內在的編程–(印記、信念、信仰等)控制一切我們外在所經驗的。如果結果是我們不喜歡的,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內在改變程式,以達到在外面不同的結果,我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巧合並不存在!(生死書注: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大寶法王噶瑪巴開示:“我們要運用心的光明,解決逆緣所造成的沮喪。要讓心有一個溫暖的家,就是有一個光明平靜的一個心,就算是知道明天你會死,但是光明的心不會死去,因為有這樣的光明,所以即使是死,都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
為什麼看不到極樂世界和地獄
對於極樂世界和地獄,一般人沒有親眼見到,不相信存在。一般的人,由於是凡夫,沒有天眼,見不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化現的,只有在佛力的加持下才能看見。
對地獄也是如此,地獄是眾生的業力化現的,沒有佛力的加持也是看不見的,《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忉利天神通品第一中婆羅門女在覺華定自在王光明如來的加持下來到了地獄,遇到無毒鬼王,婆羅女問無毒鬼王:“我今天為什麼能看見地獄?”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需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同樣,在佛力的加持下也可看到極樂世界。《觀無量壽經》“阿難,你應當信受奉持並大力宣傳我所說的話。我今天教韋提希和未來世所有眾生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用我的佛力,他們就能像手持明鏡照見自己臉面和身形一樣,看到西方清淨佛國裡的種種極樂景觀,繼而身心愉悅,很快能達到頓契於佛法真理而安住的離相境界。” 佛又對韋提希說:“你是凡夫,心力狹窄,憶念微弱,又沒有天眼神通,不能洞見到很遠的地方。於是諸佛如來,就使用種種方便,讓你能夠看到極樂世界。”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一生空過,後悔難追;恍惚一生,將何憑恃。若來生墮入地獄,出得頭來是幾時?比喻莫等閒虛度難得的人生;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唐末五代‧雲門文偃禪師(864~948年)指出:「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莫據目前。」參閱《卍續藏‧1565‧80冊;五燈會元‧卷十五》。
源於《大正藏‧0384‧12冊;菩薩處胎經‧卷六‧定意品第二十四》:「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值。人一失命根,億劫復難是。海水深廣大,三百三十六。一針沒海底,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比喻唯有消除心中的貪嗔癡,才能增長慈悲及智慧,藉此悲智雙運、福慧雙修,以圓滿世出世功德。只因吹滅心頭火,不見從前肚裏瞋。宋代黃龍悟新禪師在《龍藏‧1596‧143冊;碧巖集‧卷五‧洞山寒暑迴避》中指出:「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但滅心頭火,前程路坦夷。
此諺語見於《增廣昔時賢文》。出自佛門日用偈咒及行法規儀的〈點燈偈〉:「滅除心頭火,提起佛前燈,願以大智慧,照破眾無明。」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心經之完結篇:奔向解脫的清淨彼岸
心經經文最後一段這麼說著:「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透過簡短的文字彰顯出佛法的核心奧義及世間諸法的真實樣貌,更點出依憑般若波羅蜜多而得以圓滿菩薩行、成就佛道。故在經文最後對般若波羅蜜多作一結論,指出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具足斷除一切苦的作用,乃至歸攝為「般若波羅蜜多咒」。
「咒」,為梵字「陀羅尼(dharanī)」之漢譯,義為「總持」、「能持」,指集種種善法,能攝持令不散失,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又能遮阻惡、不善生起,令不作惡,所以又說為「能遮」。
念《心經》的感應—治好了嚴重憂鬱症
今天遇到一位師姊。她說學佛前,人生許多不順遂,患了嚴重憂鬱症,靠吃藥度日,幾乎要自殺。 以前接觸過佛教,於是懇求觀世音菩薩。(當時還不知道要聽講經、學佛法,以為佛教單純是「拜拜」,求菩薩保佑) 於是,因緣際會,遇到另一個修行多年的女居士。因為這位女居士,較容易和佛菩薩感應。
女居士轉達一個方法:
1、每天在觀音像前供一杯水;
六道輪迴中修羅道指的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那麼這其中的修羅道究竟指的是什麼?阿修羅又是誰?阿修羅都是什麼樣子?
阿修羅,是梵文音譯,漢譯佛經中還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等。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不酒神。它們是佛國六道眾之一,天龍八部神之一。說它是天神,卻沒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處。說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說它是人,雖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惡性。因此,它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界于神、鬼、人之間的怪物。
六趣與大千
「六趣與大千」,是引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二句很精闢地說明,迷則有三界,悟則十方空。六趣即六道,包括一人、二天、三修羅、四餓鬼、五畜生、六地獄。趣指一切眾生,業識茫茫,隨其業力,於一念迷妄,趣入六道之中。大千者,謂三千大千世界,一日月名一世界,千個世界合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一中千世界,復千個中千世界名為一大千世界。
「六趣」是按眾生各自的業力,由貪瞋愛欲,故有六道輪迴。說到「夢裡明明有六趣」的「夢」字,人人皆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常見入寢作夢時,誰也不會認為是在做夢,自己南遊北履,進入一切驚喜哀樂,豈知醒後全歸一無所有!人生如夢,是古今中外很多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嘆。童年是天真時代,似流水般的過去,成了今天的夢話。當前的生活何嘗不是幻事,這些事情,將來也會成為夢話,我們生存之時,從虛幻所認識到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死後皆無,父母親屬,功名富貴,房屋田園等,一一變成前塵往事,所以說做人其實是在做夢。夢的本質就是糊塗顛倒,是由無明,即是不明理,把狂妄的我,執為實有,顛倒成事。
六道眾生有分段生死夢,三乘人亦有變易生死夢,然二乘證偏真涅槃,仍未究竟,自以為已到寶所,後法華時,方知要恥小向大,這不也是夢!分證菩薩雖勝於二乘境界,但無明未盡其源,所證的境未純實,如偈云:「眼中猶有翳,空見花紅。」尚未究竟。九界眾生都迷醉於無明生死之夢,圓覺經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六道輪迴,道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就算成佛、涅槃也是夢。真知夢者,唯有佛陀,覺悟萬法唯心,明白如夢幻泡影這個事實。唯獨一真法界,如來藏心,聖凡不二,常住不減,才非是夢啊。
普門品裡的大秘密
剛學佛時,我都會跟大家說,要把普門品背誦下來,然後每天在觀音菩薩面前念一卷普門品。為什麼呢,因為普門品裡面有大秘密。我們雖然天天拜,念,所以,今天因緣成熟了,我就把普門品的秘密告訴大家。
普門品原來是法華經中的一品,在一千七百多年,有個國王生病了,全國的御醫都沒有辦法。病了一個月,這時候觀音菩薩救托夢給他。說,這是業障病,你去念三遍的法華經的普門品,病就好了。然後國王照做了,果然病就好了。後來這個國王,就把普門品獨立的取了出來,昭告天下,告訴大家,學觀音菩薩法門的,最好都能頌普門品,消災免難。
頌普門品,除了能治病,能求孩子,能免除各種水難,火災,盜賊難,去掉貪嗔癡以外。這是普門品講的。而且也有很多感應故事。來說明普門品的功德。
積業成障 逐相而迷
業,是思想行為的總和,一如公司的業績。
為什麼叫各位反省?因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認知自己的。為什麼要各位注意六歲以前?你能反省到六歲以前,進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證明生命是永恆的,是不朽的,不是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幾位可以證實這一點。如果你不肯去反省,業障就障礙你最真實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們既然在習氣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顧,才能明白自己這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人心惟危」,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具備了一種毀滅的傾向?我們如果肯反省、肯懺悔,我們就能夠不再把錯誤重複下去,也才能不讓煩惱、痛苦再延續下去。
隨想入陰 作繭自縛 瞞心昧己
很多人以幻想為享受,想入非非。一個人坐在那裏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興的事,情不自禁的會自己發笑。有時候,為自己勾畫一幅未來的遠景,會興奮到整夜不睡覺,越想越有意思,乾脆喝杯茶,抽支煙,繼續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門,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點兒也派不上用場。
習慣多想的人,多半面不華色;氣色都不好,陰氣太盛。所謂五陰,想得太多,便墮入了想陰。禪宗典籍上說「寂子,莫入陰界!」(溫山示仰山語,寂子為仰山名),意思是說,不要去想,問你問題,能答便答,腦筋一打轉,答案就不對了。要直截反應,就像一按扭,燈就亮才行。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那些陰暗、見不得人的、心的陰暗面曝光。
重在心誠的布施與無財七施
文章來源:摘自果亮法師編《安閒靜》
在原始佛教經典之一的《賢愚經》中,有一則如下的故事。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裡,南陀雖很想供奉一盞燈火,但用她僅有的錢卻只能買到一點點燈油。南陀就帶著那盞小燈,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唯有南陀的那盞小燈火,依然在那裡燃燒,大放光明。由此可見,供奉神佛,重要的並不在於供物的大小,而是在於是否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