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但向塵中了自心2/3

點石成金

呂洞賓有點石成金的方法。但是我們要的不是那些金,而是要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誦咒念佛的音聲是果,我們要探討的即是的來龍去脈。好的有如黃金,不好的果像似垃圾,癥結即在此處。

念誦佛號或咒語,就要把握到口訣,不訣歸來好修行才是根本之道。念誦得很順暢,可以少煩惱,有道與否,看不出來,但唱誦得令人心生歡喜,即是效果的呈現,至於能否念得如法,則仍得從因地中、口訣中去體會。

基本上,我們在律學方面尚很欠缺,所表現的都是習氣的展露,真正修法相應了,不會說出來,自然寧靜下來,所以要多反省,這也是自淨其意的道理,當然同參道友互相鼓勵,或彼此在小參報告中交換心得另當別論。對別人能多做正面的奉獻,少做負面的批評,才是一個修行人的本分,尤其各位在社會上工作,更需要以身作則,從身口意做起,莊嚴自己,再去影響別人。

發長遠心

在佛教中,沒有所謂速成班。能發長遠心,日積月累、很耐煩的,腳踏實地的行持,在短期間內使身心起變化,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何況又能把握一個正信正修的方向,鍥而不捨的用功辦道,就更難能可貴了。

成就與否,關係著個人多生累劫所熏修的深淺而有差異,各位只要真正發心,依循見地、修證、行願,如理實修,必定可以輾轉增上,趨向菩提大道。縱使刮大風,下大雨,橫逆阻遏,也應隨緣恒順,無怨無悔。要知道,欠債還債乃天經地義的事,債務未了,當然無法清淨。要對治,就得由本身的修行做起:大精進、大勇猛是藥;忍辱、持戒是藥;以他山之石攻自已之錯亦是藥。

隨緣消業

業不重,不生娑婆,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所薰染的習氣太牢固了,好好壞壞,林林總總的塵垢積聚得很深厚,也形成了永遠清償不完的債務,所以不論心靈上的苦悶,抑或身上的病痛皆是業力所使然。想要了業,最重要的是必須對自己的生命有良好的導向,正確的指標,再加上努力不懈的精進用功,對於該還的債務,都能隨緣去消受。

一般戒場,不論五戒,菩薩戒、比丘、比丘尼戒,要登上戒壇之前,每天都要懺悔,因為這時往往會有許多惡業現前來干擾你受戒。像各位來這兒專修,諸如腿痛,心靜不了下來,這些都是來考驗你的業力,如果你熬不過,沉不住氣,就與自己的習氣一起滾下去了。

修行這條路要重得很清楚,只要是正確的,就要逆來順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一切魔考都看成逆增上緣。達摩祖師四行觀有所謂報冤行隨緣行,告訴我們要好壞隨緣、順逆隨緣、不怨天、不尤人,這些都要從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去熏修的。

無諍三昧

心中無事、於事無心、於心無事,這是最高的解脫境界,世法、出世法皆貫通在一起。人活在現實的環境中,必然有人的地方就有事,縱使出了家也避免不了,總是離不開團體,離不開群眾。

用功過程想找個山邊林下清修,也要有相當修為的人才有辦法的。所謂人非有品不能閑” “小人閒居為不善,可見談修行,獨處很重要。依儒家的道理而言,要做到不愧屋陋。也就是要把自己管理得更好,更清楚,才能展現自己的德行,才堪為人中典範。

換言之,用功修行端看個人,團體共修僅是個規範罷了。能要求自己,調整自己來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遷就你,這才是修行的根本,也才是無諍三昧——給別人方便,自己也歡喜。歷代大德曾云: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懂得這個大原則,任何環境都可以修行,即使外境哄鬧不休,你也要保有一顆寧謐的心,這是舉重若輕的道理,也是真正的修養。

不輕末學

眾生根器不同,有人有辦事定的功夫,可以同時做好多事情。語云:山中無高僧,朝中無賢相宰相日理萬機。很多大修行人再來。轉過來大富大貴,若不迷失,則公門之中,正好修行。累積來的功德,要想當個領導者,也要有相當的福報和定力。

所以一個人能居高官達位,都有是偶然,其心胸、氣度與定力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故我們要不輕末學,以廣義的法界觀來看人,畢竟凡夫的肉眼是看不到他人的三世因果的。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在他表相的任何宗派,而是在其精神內涵。《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也是普賢菩薩的境界。故我們不可存有狹隘的宗教觀念,那樣只是表示你的見地和心胸沒有打開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