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向塵中了自心3/3
截斷眾流
有一位道友問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我們佛法是智慧之學。過去南師打了許多次禪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來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樂乎時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乾二淨,讓你的身心一下時入空靈的境界。這當然與主七的人大有關係。
至於說“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嚴格而言,那純是出乎一種宗教情緒罷了!難道一個香板打下來,你的氣脈就可以通了嗎?還是可以開悟呢?打香板也要打得恰到好處,否則,是會嚇壞人的。
過去在傳統的禪堂中,有糾察監香。當大家打坐時,他拿著香板到處巡查,看到有人昏沉或打妄想,就輕輕在他肩膀按一下,隨時提醒他。否則,好端端的,保以要打香板?所以大家要瞭解,佛法是心地法門,要從心地去體會,切莫把佛法迷信化了。
香板的典故
香板的典故是從清朝的雍正皇帝和玉琳國師來的。玉琳國師圓寂之後,雍正皇帝心裡憂愁著:“國師走了,禪宗沒人傳承,如何是好呢?”於是他便在玉琳國師的弟子當中找了一個根器較利的人來加以訓練。首先,把他請到宮裡來,給他七天的期限——不開悟,殺頭!同時,把一支利劍倒掛在他住的房門,每天派待衛在門口守候。
七天的期限到了,這位弟子沒有開悟,只好硬著頭皮請求皇上再寬延七天,皇帝答應了。可是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始終沒有消沒息的,把這位和尚給急壞了,直在房裡踱方步,一急撞到柱子“碰”的一聲,這下他開悟了。那香板的形狀像把寶劍,所以香板的典故就這麼流傳下來了。並不是打香板就可以開悟或消業障。以訛傳訛不好,誤盡天下蒼生。
開悟與否,和宿世因緣,三世因果息息相關,也不在出家、在家、乃在個人的因緣與機緣,並不是有一個特別的方法就可以速成的。
返璞歸真
有關見地與功夫,以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即 “還我本來面目”。這六個字要做到,可不是簡單哦!本來面目就是“實際”兩個字。一個人切實際就是解脫,所以要“返璞歸真”談何容易!
因為凡夫總是喜歡作假,只顧膚淺的表面,文過飾非。修道人要有赤子之心。那麼,難道就可以為所欲為,不知分寸嗎?不然,這與赤子之心是有天壤之別的。
雖說“直心是道場,可也不是“ 以打報打,以嗔報嗔”的。所謂 “極高明而道中庸”,才是“返璞歸真”、“還我本來面目”,那是非有大智慧的人做不到的。
何謂“智慧”?簡言之,即是“實相”——實際展現出來的,凡夫之所以無明,就是太衝動,嗔恨心作祟,凡事不經過大腦。故往往最高明與最愚鈍的境界,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什麼分野,而事實上,卻是相隔何止八萬四千里?
譬如愈低等的動物愈單純,甚至單純到只知道吃喝拉睡。難道這些動物與大道相應嗎?差遠了。故所謂智慧必須具備相當的內涵與生命的歷練。換言之,無始劫來,要不斷六度萬行,從一切有為法中熏修得很純熟,這時候才堪稱為“返璞歸真”。
法相莊嚴
很多人說禪宗都用直覺去思考,可是動物也憑直覺呀!然而,二者的境界又何止可以道裡計?一般哲學標榜追求人生的真善美,那真是談何容易呀!沒有見到大道、見到自己的本心,那有“真”可言?沒有從“真”為出了點的作為,又豈有“善”可言? “善”是毫無雜染的。而從“善”流露出的虔誠恭敬、天真無邪、從容莊重、端嚴沉著,慈悲喜捨,才堪稱“美”,亦即佛法所謂的“莊嚴”。
可見沒有“真”,就談不上“善”與“美”了。邪知邪見這些習氣,乃至貪嗔癡慢疑五個根本煩惱都要淨化得非常純潔了。才有善、美可言。大家看十八羅漢像,個個表情不同,眼睛大小不一,有挖耳朵的、摳鼻孔的、怪態百出,卻都是那麼安詳、和藹、純真、親切,那才是“美”,因為善與真已在其中流露無遺了。
因此,只要有些許貪念或剛強、執著,就都偏離大道了。一個人修道“誠於中、形於外”,不用開口說話,一看就知道他內心的氣象。就“美”而方,以報身的成就來說,絕不是哭喪著臉;也不會時時緊繃著腮幫子。那是真正的“法相莊嚴”,是從功德中、見地中來的,沒有真見地,不會展現那種祥和;沒有功德,呈現的惡業也不會有慈祥的境界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