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執著欲望帶來的痛苦

佛經稱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點就在一個「欲」字上,可以這麼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欲望中。欲是什麼?欲是生命內在的希求。有從生理上發出的,也有心理上發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這兩個方面。欲望非常複雜,其表現的形式千差萬別,在佛經中簡單的歸納為五種,稱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顏色。聲欲,耳朵希望聽到動聽悅耳的音聲。香欲,鼻子希望聞到香味。味欲,舌頭希望嘗到可口的美味。觸欲,身體希望接觸到舒適的環境。五欲在佛經中有時另有所指,(1)財欲,是對財富的希求。(2)色欲,是對男女性交的希求。(3)名欲,是對名譽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對飲食的希求。(5)睡欲,是對睡眠的希求財色名食睡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的追逐五欲境界中延續,通常人生所謂的幸福快樂,說穿了,那不過是欲望的滿足,當人們欲望滿足時,感到快樂,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沒有一定的東西,人類欲望雖然與物質條件有關係,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滿足並無標準,它往往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而水漲船高,古人生活條件簡單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滿足;而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人的欲望也隨之膨脹。今天的人,並不因為豐富的物質環境而感到滿足,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 

欲望的表現形式有三大特徵: 

一、是佔有:人生活在欲望中,總想佔有社會的一切。你看那些溫飽尚未解決的窮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滿足,於是就希望過上方便舒適的日子:洗衣服太麻煩,最好有個洗衣機,代替手洗;走路覺得累,乘公共汽車又不方便,還是買個轎車,或者摩托車;工作之餘,閑了無聊,搞個電視消遣多好;出外遊玩名勝風景,走過就算了,真不過癮,買架錄像機,要不照相機也行。要添置這些就得擁有大量的財富,為了賺錢就得拼命的工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貪瞋癡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是指「貪、瞋、癡、慢、疑」。這五種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何謂「貪瞋癡慢疑」?
貪,即貪欲。人的感官時時刻刻在接收外在的刺激,尤其身在這個花花世界,誘惑何其多!眼睛看到的,嘴裡吃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身體感受的,都非常容易引起我們的貪念。看到美女就想追求一下,逛街看到美麗的衣服包包就非得買下來變成自己的;不是美食決不下嚥,或是明明就吃飽了還要硬撐......等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貢高我慢心?

根據俱舍論:

1. 慢,見對方不如自己,就自鳴得意,盛氣凌人。

2. 過慢,顯然自己跟他一樣,也自以為勝過對方,顯然對方勝過自己,也自以為跟他一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真心懺悔文

弟子______ 今恭敬虔誠的在佛菩薩前真心懺悔,弟子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弟子______ 在佛面前求懺悔,懺悔往昔所造的一切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業障皆懺悔。

弟子_______ 今在佛面前向所有的有緣眾生真誠懺悔道歉,弟子在無量世和今世有意、無意、所殺、所害、所吃、所污辱、所打罵和遺棄的一切有緣眾生,由於我過去世沒聞到佛法,所以對無量世眾生做出了殘酷的行為。我今生慶幸聞到佛法,我願意與你們一起共同分享佛陀教導眾生的至高、圓滿的智慧教育;讓我們一起發無上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隨緣、自在、念佛;真誠心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學佛、做佛,永遠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離佛有多遠?

佛是什麼?佛非佛。佛是你心裡的信念!
佛云人生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恨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生活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青春易老,盛年不再,苦;纏綿病榻,婉轉呻吟,苦;知己愛侶,灑淚相別,苦;怨恨之人,快活滋潤,苦;心馳神往,難以企及,苦……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甚麼求來的福報不穩定

現在很多人都是那麼認為的:今天念咒了,或者參加法會了,身體上有點舒服了,家裡平安了,事業順利了,就覺得學佛有意義,佛有加持,上師有加持。過幾天身體又有點不舒服了,或者家裡又出事了,再或者工作上有點坎坷了,就覺得學佛沒有意義,上師三寶沒有加持了,然後心裡開始產生懷疑,心灰意冷。 

如果你對佛法的理解是這樣的話,你還是沒有領悟佛法。你修的就是人天的福報,修的是世間法,修的是今生,而不是解脫。 

你向佛求平安,求健康,求長壽,求發財,就算是求到了,這也是你自己本來的福報。如果在你的命中沒有這些福報,佛菩薩也不能給你。你求到了這些的福報,這也是消耗自己的福報。福報享受了以後就會沒有了,根本不可能永遠地平安、健康、發財。這都是暫時的,無常的。福報就是有積福才能受報,就像有存款才能提款,否則就是借貸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簡介

《地藏菩薩本願經》又稱為佛門孝經,內容除了弘揚首善的孝道,更諄諄告誡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初學佛者必讀的經典。按《地藏經》所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即將離開人世進入涅槃時,仍悲憫擔憂迷途的眾生。因此在彌勒佛(未來佛)降生人間之前,這段無佛住世的期間,佛陀便暫時將六道眾生,全部託付給地藏菩薩教化。地藏菩薩亦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因此我們尊稱他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既然釋迦牟尼佛指示地藏菩薩作天人鬼神等六道眾生的導師,我們就應該遵循地藏經教誨,學習地藏菩薩大孝與大願的精神。

長久以來,地藏菩薩均被民間信仰所誤會,以為他是專門管理地獄的。其實地藏菩薩是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託付照顧六道眾生,因此與我們有很深的因緣。更有人認為讀誦地藏經會招來鬼眾厄運,實是極為錯誤的迷信。事實上,經文內明白告訴我們,這部經是佛在天道為母親所說的,而且來聽經的都是大菩薩及天人龍眾,鬼道一般的眾生並無此福報能聽聞此經。因此,如果我們在誦經時能讓鬼眾或冤親同沾法喜,不也是功德一件嗎?

此經雖然較長,但對於我們確實有說不盡的好處,現代人即使忙碌 沒有時間念整部地藏經(全文13品誦讀一次約90分鐘),也可將其分成上中下卷段,或每天縱使只讀一品也有一品的功德,只要誠心誦讀必能得 到地藏菩薩的感應與護佑。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末那識——人身體裡的操作程式

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共八識。

前六個我們基本瞭解,後兩個我和大家一樣,不怎麼知道。自從心輪開,才知道第七 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是怎麼回事。

上回介紹了阿賴耶第八識,是人身體裡的硬碟,記錄著人的初起想法,形成業力種子並保存著藏。這些資訊可以隨靈魂遷移到下一世,也可以隨精子或卵子遺傳給孩子。佛說人生為空,只有因果不空。就是說,人死後,只有阿賴耶識裡的業力資訊可以帶走,財富資產是帶不走的。業力資訊就是產生因果的種子。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心存善念卻做壞事

「心好」的人會做善事,而「心惡」的人則會做惡事,但是什麼事才能算是「善事」,又什麼事才能算是「惡事」呢?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因此幫助可憐的人就是在認同他們以前所做的那些惡事,而可憐的人他們目前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他們可憐呢?就是因為他們以前做了太多可恨之事,所以今天才會有這種果報,不是嗎?因為當大家在努力奮鬥的時候,他們到底在幹些什麼事情呢?是在幹違背良心詐騙投機取巧吃喝嫖賭、遊手好閒的事情?否則為什麼今日會有這個值得可憐的果報來示現呢?

善事有「真善」與「假善」之分,惡事有「真惡」與「假惡」之別,不是說放生、濟世、助人、蓋廟、助印善書、做法會、主張廢除死刑或收養流浪動物等等的事就是真正的善事,有時候所做之善事不但不是善事而且還是大惡事自己都不知道呢?許多的寺廟都在做騙色騙財的惡事,那麼請問,到底是誰捐款幫他們蓋那一座廟的呢?許多宗教法門出版的書,都是一些偏邪之言論,那麼請問,到底又是誰捐款讓他們出書來導誤世人的呢?善與惡本是一體的兩面,一般人所做的善事或惡事,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真智慧來分辨到底是「真善」、「假善」或是「真惡」與「假惡」呢?

而我們常說的「做好事」、「說好話」與「存好心」這三句話之中所說的「好」到底是指什麼「好」這個疑問?而一般人大部份都會認為所謂「好」就是指善而言,所以說好心就是善心,好意就是善意,好人就是善人,但是這不是「好」字的第一義諦而是「假好」,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好」是大中至正、大慈大悲與無善無惡的,所以心中有善念的好不是真好而是假好,「好」字是一個隱喻字,所以「女」字代表陰,「子」字代表陽,因此陰陽融合無礙產生無陽無陰之圓滿結果才是真正的「好」。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造其因自受其果

何謂「因果」呢?「因」者前因也,也就是指事情發生之源起,「果」者後果也,也就是事情產生之結果也,「因」與「果」其實就是「陰」與「陽」、「福」與「禍」、「善」與「惡」、「佛」與「魔」的另一種形式,許多的人因為不瞭解因果的實相,故自造其惡的前因並自食其惡的果報,自造其善的前因,而自得其善的果報,導致於其靈體一直在生死中流轉而無法獲得究竟之解脫,所以老子曾經在《太上感應篇》中提醒世人「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一句話不是在「勸人為善」,更不是在「阻人為惡」,而是在闡述道的哲理;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老子一生之中強調的都是「道」而不是「善」。

「道」與「善」有什麼不同嗎?當然不同,不但完全不同而且還是天壤之別呢!善是「慈悲心」,道是「大慈大悲心」,善是「造善業」,道是「無善無惡」,善是行善故須「墮入輪迴」,道是修行故能「脫離輪迴」,行善是「凡人的心」,悟道是「仙人的心」,善是「動心起念」的作為,道是「清淨本心」的結果,所以老子所說的:「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一句話不是在「勸人為善」或「阻人為惡」,而是在點醒世人,任何動心起念的結果都要自作自受,動善念造善業的人當然要墮入輪迴去享受善的果報,因為這是他自己想要得到,也是應該得到的果報,當然動惡念造惡業的人也要墮入輪迴去接受惡的果報,這也是他自己應該歡喜做甘願受的結果。

幾千年來,存在中國人心中「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善惡觀念,維繫著我們社會的道德於不墜,這種具有「懲惡勸善」之功的法則,就是宗教所說的《因果觀》;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的觀念,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不變法則,那麼為什麼「舉頭三尺有神明」呢?其實這一句話所說的「神明」是指城隍爺而言,為什麼呢?因為本來「神明」這一個名詞就是指眾神的意思,那麼什麼是「神」呢?「神」在基督信仰者來說就是指宇宙的主宰者,在人身來說則是指元神與識神,對儒教的信仰者而言則是值得世人學習與敬仰的那一種精神,對道教的信仰者而言是指神靈而言,但事實上靈與物質充滿整個了宇宙,不可能只有在人的頭上三尺之處有神靈,故一般人所說的舉頭三尺之神明,正是指冥界執司冥律審判善惡的檢察官城隍爺而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來佛斬 魔來魔斬

娑婆世界有你有我有我們的一切, 可佛界有你有我還有眾生的一切。六個考場等待不同根性的眾生去體驗 ,六道就在人間,在你的心裡,我們每一天都在造不同的業,或善或惡,佛努力在救度每一道的眾生,棄惡從善。相同的魔也在收購他的魔子魔孫,如果你心正,你就是佛子如果你心不正,沒錯你就是魔子 因果自負

觀觀自己的心,皈依也好,五戒也好,佛教育我們修的是心,很多儘管暫時無緣的眾生沒有聞佛法,可他們的行為,心境並不比我們修佛的人差,佛和魔就在我們的心中,可佛界是能包容魔界的,佛法也能覆蓋魔法的,我們要慶幸佛界包容了一切,世間萬物只要利益眾生的,哪一個不是佛的化現,迷惑眾生的那就是魔的化現,別忘了千變萬化的解釋,時代進步了,法力也要進步,高科技,天災人禍,分分秒秒,六道眾生都在施展著他們的法力,你又能分辨多少愚癡啊,現在的人間就是現代西遊記,每一個修行的人都是取經者,反思反思吧,我們的關太多了,肉眼能看到的只是宇宙空間的0.03%,不可見的你知道多少啊,如果你還將自己當成人而不是行者,那麼你的取經路會更漫長,六道上不知哪一道再體驗生活了,極樂世界的大門永遠是開著的,而魔界的門檻卻是你自己撞開的,魔界也會保護有佛心的人,因果是公平的。 六道的同修們努力吧別放棄,極樂世界見!
http://bbs.foyuan.net/thread-13090-1-1.html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真正的放下

放下不是不管不顧;不是隨隨便便,不管不顧是放棄;隨隨便便是馬虎客、糊塗蛋。 

真正的放下,不是應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

做事包括工作、生活、學習、修行等等。在做事過程中不做與事情本身無關的事情,比如邊做事邊胡思亂想,邊做事邊覓心覓性,邊做事邊計較,邊做事邊情緒化,邊做事邊妄想我在做事,等等,這些統統要放下。那麼做完事呢?你盡心盡責做完事了,剩下的只能是結果,不管是好是壞,已經告一階段了。你對好的總結經驗,對壞的吸取教訓,然後全部從心上放下,好的不留戀再三,壞的不難過憂愁,都不要執著了,因為你已經努力過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念佛次第秘中秘

現在都說念佛求生西方。可有幾人能去呢??請聽我道來。

念佛層次分明,自己對照自己的心性行。你可以騙其他人,但不要騙了自己。最後哪裡也去不了,繼續苦海輪回。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得肉香,其實是業力所致!

懺雲法師開示:

眾生的業力實在了不得,猶如貓見老鼠,感覺香、感覺好吃;看見蜈蚣、蚯蚓,以為好吃,以至於獅子吃狼或兔子,也是如此。其實汙穢不淨,並不好吃。

回憶過去,檢討吃素的歷程,二十一歲,正值青年,業障發作,覺得吃素很難,但是我們有真如自性、本覺理體,普通說天理良心,在心裡自然感覺吃葷不對。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因為自己內心有自性彌陀的佛性在,所以二十六歲才毅然決然吃長素。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上最可怕的是貪欲無止境

所謂管事容易,管人難;管人容易,管心難。有時候,我們責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今天要求這樣,明天希望那樣,總是翻來覆去,心猿意馬。

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是否掌握了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判斷,就會惑,就會陷入恐慌、焦慮和浮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之所以惑,往往是因為我們已經付出了,付出前沒有搞清背景實情,沒有掌握客觀的評價標准,因此無論我們如何私下揣摩,患得患失,結果都反而損失更大。

患得患失,不明就裏,這樣的惑,自古有之。佛法裏的四聖諦——苦、集、滅、道,就是佛教導我們知苦、離苦和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形成苦的原因,不外乎是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的關系之不調和。這一切都起因於我們心中有了種種分別、執著、妄想,因此才會迷惑顛倒、煩惱重重。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

我們『悟空,並非是要去領悟佛學真諦而成佛,而是應該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一些,不必汲汲於功名利祿,以免成為欲望的階下囚

人活世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欲望。人生在世,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欲望得到滿足與失落的不斷交錯,於是人便不知不覺地在欲望的海洋中沉浮著,便有了悲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鹹。

有這樣一副對聯,對人生頗有指導和規戒的意義: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人處世上,要八戒更須悟空。此聯構思頗為巧妙,分別嵌入了《三國演義》與《西遊記》中人物的姓名,並巧用了雙關。尤其是下聯,更引人深思。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在世間所造的惡業,皆因不持戒的緣故。
如果不持戒律,什麼都敢作敢為,不怕因果,不怕報應。
反認為沒有因果,沒有報應。所以任意去胡為,任意造罪業。隨便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一切皆隨便,就頻造罪業。有了罪業,便要受果報。
人為什麼要造惡業?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人是一面鏡子 自己卻是鏡中人

「別人是鏡子,自己可引以為鑑」。從觀察他人做事方式、行為、語言所產生利害結果,引發人善惡感受。再自我思量其中利弊,不重踏覆轍。是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雲水悠悠」中述及學一尼師七年參學心得:「別人是一面鏡子,自己才是鏡中人」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自己可引為鑑」是專觀看他人行為過程及結果;逐一看、聽反應加上自我意識去判斷。易流於,假如是我的話,就如此做,結果做的比他更好。站在一位主觀的旁觀者,心裡產生了瞋慢心。卻沒深入思考,此判斷客觀?自己去做真能圓滿處理嗎?過程中遇到阻礙時能突破不傷及人?「自己才是鏡中人」,則一針見血將鏡子與我的關係明確標明。

看到他人行為的影響,可返照自己是否犯與相同的錯誤;即「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撇開自我意識,多看而想,多聽而再想,多問而再想,蒐集資料,再做比較。才有客觀正確的選擇。即可去己之短處,攝他人之長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貪欲如舉債
佛陀遊化到舍衛國,居住在勝林給孤獨園。有一天,佛陀問比丘們:有一個貪欲心很重的窮人,他心中貪戀著物質,是不是會生起很大的苦惱? 比丘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是的!佛陀!
佛陀又問:如果這個窮人受不了物慾的誘惑,向人貸款來滿足私慾,這會不會使他生起苦惱?” “會的。比丘們回答。
這個窮人無法償還貸款,貸款又滋生利息,是不是會產生苦惱?” “會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機能往生嗎?

在稍有佛學常識的人聽起來,這個題目確實很可笑!
這麼「小兒科」的問題,還值得一提?!
是的,只要你不拔下電源,念佛機就可以無休止地念下去,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