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心經之完結篇:奔向解脫的清淨彼岸

心經經文最後一段這麼說著:「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透過簡短的文字彰顯出佛法的核心奧義及世間諸法的真實樣貌,更點出依憑般若波羅蜜多而得以圓滿菩薩行、成就佛道。故在經文最後對般若波羅蜜多作一結論,指出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具足斷除一切苦的作用,乃至歸攝為「般若波羅蜜多咒」。

「咒」,為梵字「陀羅尼(dharanī)」之漢譯,義為「總持」、「能持」,指集種種善法,能攝持令不散失,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又能遮阻惡、不善生起,令不作惡,所以又說為「能遮」。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心經》的感應治好了嚴重憂鬱症

    今天遇到一位師姊。她說學佛前,人生許多不順遂,患了嚴重憂鬱症,靠吃藥度日,幾乎要自殺。 以前接觸過佛教,於是懇求觀世音菩薩。(當時還不知道要聽講經、學佛法,以為佛教單純是「拜拜」,求菩薩保佑) 於是,因緣際會,遇到另一個修行多年的女居士。因為這位女居士,較容易和佛菩薩感應。
    女居士轉達一個方法:
    1
、每天在觀音像前供一杯水;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82891423-1077780912.jpg
六道輪迴中修羅道指的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那麼這其中的修羅道究竟指的是什麼?阿修羅又是誰?阿修羅都是什麼樣子?

阿修羅,是梵文音譯,漢譯佛經中還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等。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不酒神。它們是佛國六道眾之一,天龍八部神之一。說它是天神,卻沒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處。說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說它是人,雖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惡性。因此,它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界于神、鬼、人之間的怪物。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六趣與大千

「六趣與大千」,是引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二句很精闢地說明,迷則有三界,悟則十方空。六趣即六道,包括一、二、三修羅、四餓鬼、五畜生、六地獄。趣指一切眾生,業識茫茫,隨其業力,於一念迷妄,趣入六道之中。大千者,謂三千大千世界,一日月名一世界,千個世界合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一中千世界,復千個中千世界名為一大千世界。

「六趣」是按眾生各自的業力,由貪瞋愛欲,故有六道輪迴。說到「夢裡明明有六趣」的「夢」字,人人皆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常見入寢作夢時,誰也不會認為是在做夢,自己南遊北履,進入一切驚喜哀樂,豈知醒後全歸一無所有!人生如夢,是古今中外很多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嘆。童年是天真時代,似流水般的過去,成了今天的夢話。當前的生活何嘗不是幻事,這些事情,將來也會成為夢話,我們生存之時,從虛幻所認識到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死後皆無,父母親屬,功名富貴,房屋田園等,一一變成前塵往事,所以說做人其實是在做夢。夢的本質就是糊塗顛倒,是由無明,即是不明理,把狂妄的我,執為實有,顛倒成事。

六道眾生有分段生死夢,三乘人亦有變易生死夢,然二乘證偏真涅槃,仍未究竟,自以為已到寶所,後法華時,方知要恥小向大,這不也是夢!分證菩薩雖勝於二乘境界,但無明未盡其源,所證的境未純實,如偈云:「眼中猶有翳,空見花紅。」尚未究竟。九界眾生都迷醉於無明生死之夢,圓覺經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六道輪迴,道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就算成佛、涅槃也是夢。真知夢者,唯有佛陀,覺悟萬法唯心,明白如夢幻泡影這個事實。唯獨一真法界,如來藏心,聖凡不二,常住不減,才非是夢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門品裡的大秘密

剛學佛時,我都會跟大家說,要把普門品背誦下來,然後每天在觀音菩薩面前念一卷普門品。為什麼呢,因為普門品裡面有大秘密。我們雖然天天拜,念,所以,今天因緣成熟了,我就把普門品的秘密告訴大家。

普門品原來是法華經中的一品,在一千七百多年,有個國王生病了,全國的御醫都沒有辦法。病了一個月,這時候觀音菩薩救托夢給他。說,這是業障病,你去念三遍的法華經的普門品,病就好了。然後國王照做了,果然病就好了。後來這個國王,就把普門品獨立的取了出來,昭告天下,告訴大家,學觀音菩薩法門的,最好都能頌普門品,消災免難。

頌普門品,除了能治病,能求孩子,能免除各種水難,火災,盜賊難,去掉貪嗔癡以外。這是普門品講的。而且也有很多感應故事。來說明普門品的功德。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積業成障 逐相而迷 

業,是思想行為的總和,一如公司的業績。 

為什麼叫各位反省?因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認知自己的。為什麼要各位注意六歲以前?你能反省到六歲以前,進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證明生命是永恆的,是不朽的,不是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幾位可以證實這一點。如果你不肯去反省,業障就障礙你最真實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們既然在習氣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顧,才能明白自己這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人心惟危」,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具備了一種毀滅的傾向?我們如果肯反省、肯懺悔,我們就能夠不再把錯誤重複下去,也才能不讓煩惱、痛苦再延續下去。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想入陰 作繭自縛 瞞心昧己 

很多人以幻想為享受,想入非非。一個人坐在那裏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興的事,情不自禁的會自己發笑。有時候,為自己勾畫一幅未來的遠景,會興奮到整夜不睡覺,越想越有意思,乾脆喝杯茶,抽支煙,繼續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門,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點兒也派不上用場。 

習慣多想的人,多半面不華色;氣色都不好,陰氣太盛。所謂五陰,想得太多,便墮入了想陰。禪宗典籍上說「寂子,莫入陰界!」(溫山示仰山語,寂子為仰山名),意思是說,不要去想,問你問題,能答便答,腦筋一打轉,答案就不對了。要直截反應,就像一按扭,燈就亮才行。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那些陰暗、見不得人的、心的陰暗面曝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念彌陀 具足萬善

如果靠我們行善積德,想要來化解、償還種種業障,是絕對不可能的。那要怎麼辦?就是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具足所有的善行功德,而且多到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生生世世的業障都能夠償還,轉重報為輕報,轉未來報為現世報,甚至完全化解。

佛號有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大願力、大功德在裡面,所以這句佛號不只是一個聲音,或幾個白紙黑字而已。這句佛號是活靈靈、活跳跳,有佛的眼睛、耳朵、心肝,所以我們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即時就會聽到,應聲而現,保護我們,增加我們的功德,消除我們的業障。

唸佛要像善導大師所說的「唸唸不捨」,不管什麼時間、地點,或正在做什麼事,都要唸佛,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決不會白費。唸佛不但不必費精神,也不需要花特別的時間。如果起心動念都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妄想雜念會減少,煩惱也會減輕,身心自然就會輕安,身心輕安,身體就比較沒有病苦或憂愁煩惱。所以唸佛有百利而無一害,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是絕對要深信的精進大法門除此之外已無其他了「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在心誠的布施與無財七施

文章來源:摘自果亮法師編《安閒靜》 

在原始佛教經典之一的《賢愚經》中,有一則如下的故事。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裡,南陀雖很想供奉一盞燈火,但用她僅有的錢卻只能買到一點點燈油。南陀就帶著那盞小燈,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唯有南陀的那盞小燈火,依然在那裡燃燒,大放光明。由此可見,供奉神佛,重要的並不在於供物的大小,而是在於是否虔誠。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攝法增進人際關係的方法

佛教有四種度化眾生的方法,稱為「四攝法」,也就是以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四攝法是增進人際關係的方法,是為人立身處事的準則,《華嚴經》云:「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菩薩隨化度生,須善解種種方便,故先以四攝法攝受眾生,比方說我佈施給你,讓你產生好感;我對你讚美,讓你歡喜和我相處;我給你種種利行,給你方便;我以同理心與你相處,得到你的信任,如此就容易讓你得度了。關於「四攝法」,說明如下:

第一、佈施,法施重於財施:佈施,不光是指錢財、物質、醫藥的財施,還有法施,也就是知識道理的教導、方法技術的傳授,或是講說佛法勉勵怯弱者,讓他們身心健全,能憑自己的能力自給自足、自立自強,甚至有能力幫助他人。財施,只能解決一時的困難,因為物質錢財會有用完的一天,如果是傳授技術、講述佛法的佈施,才是用之不盡的寶藏,才是根治貧困、救濟殘弱最徹底的方法,所以法施重於財施。

第二、愛語,法語重於軟語:「愛語」並不是說一些諂媚、奉承、虛偽、言不及義的語言,而是要講說佛法讓他人受用。例如,讓你瞭解慈悲、向你解說戒行、告訴你如何忍辱,使眾生心安而明義理,讓你生生世世受用不盡。《禮記》說:「安定辭,安民哉。」「安定辭」就是離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而說真實的語言、安慰曉喻的語言、歡喜慶祝的語言、善巧柔順的語言,使對方充滿信心與歡喜。藉由愛語與眾生結善緣,再進一步使其歡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度眾生的目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煩惱的方法

如何面對問題?即是告訴自己:任何事物、現象的發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們不須追究原因,也無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對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緊的。

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為什麼我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要知道,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就有障礙,如同有山川大地,就有風雨雲霧。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於此。

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會退轉;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業障重者,應修懺悔之法,為治病改命最易之法門

拜懺的意義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是超越一切的佛學智慧

佛法一說到"五蘊皆空",世人便以為玄妙不可解.其實,通俗來說,空的意義是多層的, 關鍵在運用!

  當我們講"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這個心和宇宙就是""的本體,這裡空包含了有和無,是包容萬物的大智慧!

  弘一法師更有一段關於"""不空"的高論,他講: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的事業,雖知無我,卻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瞭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事業無有障礙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啟示人類最適宜的生活之道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唐朝詩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一詩所描述的意境,一直是最讓我心馳神往的生命境界。我總是喜歡想像那位仙風道骨的隱者結廬山中,悟道修行,而他的行蹤,如同他那了無痕跡的心念,悄然遁世,沉入靜謐,若微風一縷,如白雲一片,逍遙自在,來去一如。

如果人生就是一場夢,我輩世俗之人都是日日在做夢,不覺夢黃粱的夢遊者,而隱士卻是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的清醒者。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照無言的大美

大美無言,大音希聲。

我們閱讀《心經》,一開始就很絕妙: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觀照自性,我空法空。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後,再放下

抱負其實就是包袱
看今天,有多少背著包袱前行的人們,生生世世盡在心急如焚的欲望中行進,沒有一刻心靜,沒有一會心安,而是日復一日地去承擔各種各樣的包袱,有名有利有權,有酒有色有玩,樣樣都要,樣樣都放不下,這樣的人生,哪裡還有清靜,哪裡還有幸福

空無一物心自在,一潭秋水月分明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02 Sun 2013 18:29
  • 禪悟

禪悟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論其財富、地位、能力、權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但她卻鬱鬱寡歡,連個談心的人也沒有。 

於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贏得別人的歡喜。 

無德禪師告訴她道:「你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並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你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的過程

學佛,一般是由初信而求解,由求解而實踐,因實踐而獲證,所謂的實踐、修持,就是降伏煩惱迷惑、斷除習氣。我們的煩惑習氣,有多生累劫與生俱來者,有今生環境薰習者,這些煩惑習氣,不外乎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及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由煩惑習氣,導致這顆妄心,貪染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造諸惡業。學佛者的修持,就是斷除煩惑、降伏妄心。但要斷除多生累劫俱來的習氣,談何容易?聲聞四果,修到阿羅漢的地位,才能斷盡見、思二惑,而尚有塵沙惑和根本無明存在,所以「斷惑」實不是一蹴而成的事。

不過,「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經過長久的修習磨練,可以真心漸顯,習氣漸消。修習磨練,從在家學佛立場來說,並不全需要以遁入深山古寺,與社會隔絕的修行方式,才可使五欲六塵之念泯滅。煩惑習氣往往是隨人事接觸而引發,藉由一切順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礪磨練,也是降伏煩惑的方法之一。

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並不以解脫一己之苦而滿足。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不但度人,也可度己。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謙虛受益,滿盈招損。」人生難得糊塗,只因想要生活自在一些;我雖然沒有像六祖慧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樣高的境界,可是少一點牽掛總是好的。自己所擁有的,不論是權勢、名利、眷屬等等,雖有而不要患得患失;這樣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

過去,我常為「為什麼好人總是被欺侮?」、「為什麼好心總是沒好報?」等等修行與生活衝突的迷思而內心感慨不已。還有在種種教義衝突的時代中,如何找到生命的平衡點呢?怎樣修行最自在?

後來,我漸漸了解什麼是「多情卻似總無情」、「情到濃時情轉薄」,也漸漸感悟到世人心險,好機巧之事。雖然,經驗告訴我們,熟諳人情世故一直高居做人做事排行榜的冠軍,然而我們仍能嘗試從不同角度,詮釋屬於自己的那份成熟與優雅。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生皆有佛性

眾生皆有佛性,每個人都有成佛的能力,只是這是在道理上所說的話。事實上眾生還是眾生,因為本來清靜的心起了無明,染著貪、嗔、痴,才會輪迴在六道中,做了欲望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把眾生本自具足的佛性開發出來,破除無明障礙,證得清淨本心,才能回到本來的地方,所以眾生需要學佛,才能超凡入聖,邁向解脫大道。

可是問題在於,末法眾生其性剛強,習氣結重,想要單靠一己之力完成,似乎不是那麼簡單。需要仰仗佛菩薩的幫忙,一路提攜、指引才得以成就。阿彌陀佛大慈悲、大願力,開啟念佛法門,方便接引眾生回歸西方。願大家一起努力,早日回到故鄉 極樂世界。

自性是  阿彌陀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