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學 (9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觀察生命解脫之道

各位不論在教界,或企業界,可說身經百戰,人生的經驗非常豐富,也都歷練過生命的酸甜苦辣。語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所以佛陀要我們觀察生命的根源。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蘊熾盛。這八苦可以歸納為三苦:

一、身苦:生理方面的苦。形為心役,無益的忙碌使我們飽受風霜,炎熱疲累,百病叢生,這是修身不正的後果。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冷、熱、飽、饑、無一不是苦,身體的過患太多了。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妖怪是兩手兩腳的做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強調的就在一個信願。一個人的信心堅固了,發了想修道向道之心,非常懇切,這樣的信願行,很專注的、很虔誠的,依經文大意所講:「若人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這是的的確確指出一個人心一專,願力一堅固了,在這情況下周遭的事情都障礙不了他,自然忘我無我的境界就現前。

心念專注到這種程度,能夠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至少在熱浪來的時候你不會煩躁,在濕淋淋的環境裡頭,身心仍覺得很乾爽愉快。入火不焚,能安然度過火劫;入水不溺,內心一專注,有個不可思議的力量讓你浮了起來。這絕不是隨便說說安慰人的。

《普門品》裡頭如此強調眾生一心向佛菩薩,佛菩薩能助眾生化解災厄,這也就是在告訴我們,精神力量的不可思議。所以過去南老師經常講:「修行要嘛要上等智慧的人,他把緣起看得很清楚,毫無疑惑;要不然就是愚夫愚婦,什麼道理也不懂,但是人能專信,毫不懷疑,這樣修行往往能夠相應。」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8 Mon 2013 13:31
  • 別怕

別怕

佈施波羅密有它的深淺次第。

第一財施,可以說是用來對治我們眾生的貪念的。

佈施是要人學習放下與奉獻的精神,先由佈施錢財開始是最實際的,也是一般人還比較容易做得來的。做一個人,如果他對錢財能看得開一點,他自己多少也會快樂一些,由此他的人生才能有更多可以容納提升他靈性內涵的因緣的空間。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返璞歸真

有關見地與功夫,以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即 還我本來面目。這六個字要做到,可不是簡單哦!本來面目就是實際兩個字。一個人切實際就是解脫,所以要返璞歸真談何容易!

因為凡夫總是喜歡作假,只顧膚淺的表面,文過飾非。修道人要有赤子之心。那麼,難道就可以為所欲為,不知分寸嗎?不然,這與赤子之心是有天壤之別的。

雖說直心是道場,可也不是 以打報打,以嗔報嗔的。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才是返璞歸真還我本來面目,那是非有大智慧的人做不到的。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六趣與大千」,是引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二句很精闢地說明,迷則有三界,悟則十方空。六趣即六道,包括一人、二天、三修羅、四餓鬼、五畜生、六地獄趣指一切眾生,業識茫茫,隨其業力,於一念迷妄,趣入六道之中。大千者,謂三千大千世界,一日月名一世界,千個世界合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一中千世界,復千個中千世界名為一大千世界。

「六趣」是按眾生各自的業力,由貪瞋愛欲,故有六道輪迴。說到「夢裡明明有六趣」的「夢」字,人人皆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常見入寢作夢時,誰也不會認為是在做夢,自己南遊北履,進入一切驚喜哀樂,豈知醒後全歸一無所有!人生如夢,是古今中外很多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嘆。童年是天真時代,似流水般的過去,成了今天的夢話。當前的生活何嘗不是幻事,這些事情,將來也會成為夢話,我們生存之時,從虛幻所認識到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死後皆無,父母親屬,功名富貴,房屋田園等,一一變成前塵往事,所以說做人其實是在做夢。夢的本質就是糊塗顛倒,是由無明,即是不明理,把狂妄的我,執為實有,顛倒成事。

六道眾生有分段生死夢,三乘人亦有變易生死夢,然二乘證偏真涅槃,仍未究竟,自以為已到寶所,後法華時,方知要恥小向大,這不也是夢!分證菩薩雖勝於二乘境界,但無明未盡其源,所證的境未純實,如偈云:「眼中猶有翳,空見花紅。」尚未究竟。九界眾生都迷醉於無明生死之夢,圓覺經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六道輪迴,道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就算成佛、涅槃也是夢。真知夢者,唯有佛陀,覺悟萬法唯心,明白如夢幻泡影這個事實。唯獨一真法界,如來藏心,聖凡不二,常住不減,才非是夢啊。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珠行乞
原文

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卸執著、無所求,回到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中的無住、無念、無相,談的是「本來面目」;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是指放下自我中心的執著。 

然而,放下人人會說;但到底要放下什麼?什麼才是真放下?又如何做到放下?果醒法師在「智慧之劍永嘉證道歌」四堂課程中,以波浪與海水的關係以及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一一為我們開示。 

「有位法師問菩薩:怎樣叫做放下執著,執著執的是什麼?菩薩回答:這個人很執著,他都不聽我的…”」大眾聽了莞爾一笑,果醒法師接著說:「放掉、忘掉、不管,就叫做放下嗎?也許這樣遇到小境界可以如如不動,但大境界來時卻很難做到。」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門的意義
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文句.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提出十普門:「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斷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方便普、說法普、成就眾生普、供養諸佛普。」
賢頓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解釋這十種普門:
一、慈悲普門: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門,菩薩以一念慈悲心,濟度一切眾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賢不肖,以眾生之苦為苦,眾生之樂為樂,絕沒有怨親之分,此種慈悲就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給我們的四種生活指導

在佛陀向阿難及與會大眾宣講偏重慧學的如來密因後,又請了廿五位修行者報告自己如何因定生慧修習證得圓通,其後佛陀因阿難啟請而宣講戒律,也就是四清淨明誨。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這是阿難代眾生啟請的緣由。佛陀的回答中,點出了
三無漏學的修學:「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所謂「攝心」,是將心從貪瞋癡中,收攝回來,然後在生活中,自然表現出合宜的舉止。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向塵中了自心3/3

截斷眾流

有一位道友問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我們佛法是智慧之學。過去南師打了許多次禪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來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樂乎時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乾二淨,讓你的身心一下時入空靈的境界。這當然與主七的人大有關係。

至於說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嚴格而言,那純是出乎一種宗教情緒罷了!難道一個香板打下來,你的氣脈就可以通了嗎?還是可以開悟呢?打香板也要打得恰到好處,否則,是會嚇壞人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向塵中了自心2/3

點石成金

呂洞賓有點石成金的方法。但是我們要的不是那些金,而是要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誦咒念佛的音聲是果,我們要探討的即是的來龍去脈。好的有如黃金,不好的果像似垃圾,癥結即在此處。

念誦佛號或咒語,就要把握到口訣,不訣歸來好修行才是根本之道。念誦得很順暢,可以少煩惱,有道與否,看不出來,但唱誦得令人心生歡喜,即是效果的呈現,至於能否念得如法,則仍得從因地中、口訣中去體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向塵中了自心

時空的形成佛教的標誌字,與字有什麼不同呢?表面而言,字乃是在字左右上下各加一畫延伸交叉所形成的。象徵時間與空間的交會。豎表時間,橫表空間,延伸的部分即表徵著轉動之意

在生命的舞臺上,我們都活在時間與空間之中,而時間即是妄念的形成。俟你能坐到不起妄念時,時間一晃就過去了。《華嚴經》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乃至幾個劫數亦在一念之間。

那麼,空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了身體,就有空間的感覺。坐到沒有身體的覺受,也就沒有空間的感觸了。《華嚴經》云: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毫端所以修道要修到能把妄想及身體的感覺化掉,你就解脫了。念頭要化掉,需要有相當大的智慧,功夫要做到忘我,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我們知道中峰禪師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也就是說他確確實實是明心見性的人。只要明心見性,最低限度他是圓教初住,這是最低限度的。他跟諸佛如來是同生性,不是異生性。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他是用四智菩提,他不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四智菩提。從哪些地方知道?從這些開示當中我們知道,他這些話不是見性講不出來。

前面兩句容易,這個不難,為什麼?《彌陀經》念熟了你就知道。這個世界為什麼稱為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對舍利弗尊者不是講得很清楚,「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不是答得很清楚嗎?所以前面兩句沒問題,我們也能說得出來。

後面兩句我們就說不出來了,尤其是最後一句。『道人若要尋歸路』,「道人」是修道的人。「歸路」是什麼路?成佛的道路。這一條路不容易,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說我們找到了,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成佛之道。這個沒錯,這我們大家都能說得出來,但是他不是這麼說的,中峰禪師講的『但向塵中了自心』,這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如果要是我們說「道人若要尋歸路」,我們一定是「信願持名求往生」,我們一定是這樣說法的;我們不會說「但向塵中了自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死法門

念佛一定要口念心也念,心口一致,不可有口無心;若是有口無心,雖然也能種遠因,但今生不得往生。所以應該做到 一聲佛號起,一切雜念消。 不可在雜念當中念佛。至於消念的辦法,我已經講過很多了。

今天再和大家講一講佛說的 念死法門

念佛心一起要有念死之心,想像自己躺在病床上,四方陰暗。那時候你名利心也沒有了,人我心也沒有了,是非心也沒有了,競爭心也沒有了,一切雜心、亂心都沒有,正好念佛。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讓功德加倍無數的回向訣竅

修行中的三清淨一般指:發心清淨、正行清淨和回向清淨。修行如果能夠做到三清淨,善報會加倍很多甚至到無數倍。三清淨也有稱三殊勝、三要點或者三圓滿等。

發心(動機)清淨主要指善事前發大心,例如發心為正法住世、上師三寶善知識住世、眾生早證佛道而行善等。發大心修行容易和外在的佛菩薩以及內在的佛性相應。還可想像您的家人朋友、三世冤親債主和所有眾生和您一起在發心、做善事、回向。(注:1.我們的善根如同一個燭光,如果發大心,希望這燭光照亮很多眾生,這燭光就會照射到很多鏡子(眾生)上,得到的反射回自己的光就越多,對自己也越有利。類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回向類似發心,亦是如此,越是大心回向,效果越好。2.心的力量不可思議,如是觀想眾生一起行善,他們也都會受益,您也更受益。)

正行清淨在沒有證悟空性前,初步說是善事時一心一意的做或者修。如念阿彌陀佛聖號時,口念耳聞心想,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都專注在修行的對象上。念的聲音大小只要自己耳朵聽到就可以;或如放生的時候,專心放生,不閒話。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宇宙的七大原則

宇宙法則是絕對可靠的,從一開始就適用於宇宙各地的所有生命。這裡您可以找到一個非常簡明的概要在此強烈的推薦對這些原則深入的探討!

  第一個原則是精神它描述著我們思想創造性的力量,它是我們每一天創造我們生活的基礎,即使很多人不知道精神是主導物質的!(生死書注:佛法講萬法唯心,心就像畫家作畫一樣,能夠出自己的環境世間。試看社會制度法律法規、城市的高樓大廈、人我的愛恨情仇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描繪設計出來的呢?有人會懷疑,大自然的山水與我的心有什麼關系呢?歡迎閱讀:心在何處?)

  第二個原則是共振它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內在的編程(印記、信念、信仰等)控制一切我們外在所經驗的。如果結果是我們不喜歡的,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內在改變程式,以達到在外面不同的結果,我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巧合並不存在!(生死書注: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大寶法王噶瑪巴開示:我們要運用心的光明,解決逆緣所造成的沮喪。要讓心有一個溫暖的家,就是有一個光明平靜的一個心,就算是知道明天你會死,但是光明的心不會死去,因為有這樣的光明,所以即使是死,都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看不到極樂世界和地獄

對於極樂世界和地獄,一般人沒有親眼見到,不相信存在。一般的人,由於是凡夫,沒有天眼,見不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化現的,只有在佛力的加持下才能看見。

對地獄也是如此,地獄是眾生的業力化現的,沒有佛力的加持也是看不見的,《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忉利天神通品第一中婆羅門女在覺華定自在王光明如來的加持下來到了地獄,遇到無毒鬼王,婆羅女問無毒鬼王:我今天為什麼能看見地獄?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需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同樣,在佛力的加持下也可看到極樂世界。《觀無量壽經》阿難,你應當信受奉持並大力宣傳我所說的話。我今天教韋提希和未來世所有眾生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用我的佛力,他們就能像手持明鏡照見自己臉面和身形一樣,看到西方清淨佛國裡的種種極樂景觀,繼而身心愉悅,很快能達到頓契於佛法真理而安住的離相境界。 佛又對韋提希說:你是凡夫,心力狹窄,憶念微弱,又沒有天眼神通,不能洞見到很遠的地方。於是諸佛如來,就使用種種方便,讓你能夠看到極樂世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度萬行

要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清淨、智慧、圓滿、圓覺」?

就是要行「菩薩道」。什麼是菩薩道?

就是六度萬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一生空過,後悔難追;恍惚一生,將何憑恃。若來生墮入地獄,出得頭來是幾時?比喻莫等閒虛度難得的人生;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唐末五代雲門文偃禪師(864~948年)指出:「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莫據目前。」參閱《卍續藏156580冊;五燈會元卷十五》。

源於《大正藏038412冊;菩薩處胎經卷六定意品第二十四》:「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值。人一失命根,億劫復難是。海水深廣大,三百三十六。一針沒海底,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比喻唯有消除心中的貪嗔癡,才能增長慈悲及智慧,藉此悲智雙運、福慧雙修,以圓滿世出世功德。只因吹滅心頭火,不見從前肚裏瞋。宋代黃龍悟新禪師在《龍藏1596143冊;碧巖集卷五洞山寒暑迴避》中指出:「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但滅心頭火,前程路坦夷。

  此諺語見於《增廣昔時賢文》。出自佛門日用偈咒及行法規儀的〈點燈偈〉:「滅除心頭火,提起佛前燈,願以大智慧,照破眾無明。」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http://www.sutrapearls.org/index.html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