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甚麼是佛教的智慧?4/4
  不僅是世間的一切法如此,就是佛法也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的。因此佛陀經常把他的教法比作渡河的船隻。同樣地,佛法是幫助我們度過生死之河的船隻而已,所以佛法只是取到一個工具的作用而已,我們不應當對之生起貪著之心。所以佛陀在《中部經》以及《金剛經》中講︰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佛法最後都要放棄,更何況那些不善之法呢!由此可見,大乘佛教對上座部佛教的批判,認為小乘只講我空,不講法空是錯誤的。這是由於對上座部佛教的不瞭解而引起。 
  佛法的作用,在於它能使我們借此而證悟真理,求得解脫。如此佛法只是相對的真理、俗諦,而非真諦。它是相對於證悟實相而說的。所以根據佛教來說,強迫他人信仰或不信仰都是不對的,不好的,受到佛陀的譴責。佛教是以理服人。所以佛教只承認一種奇蹟,那就是弘法的奇蹟,因為在弘法時,佛法是以理服人。所以當佛陀在那蘭陀時,有些人來見佛陀,並且問到︰為甚麼你不表演神通,這樣很容易地就使那蘭陀的人民歸信佛教了?佛陀講到︰我不喜歡那樣做,我喜歡表演的神通只有一種,那就是弘法的神通。” 
  所有的見也都要去掉,這裡的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觀點,見解,理論等等。因為佛教的最完美的境界是離開一切言說,一切言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佛陀的教法也只是手段,它是我們消除其它一切邪見的手段。這也是為甚麼龍樹菩薩不立任何論點﹐成了三論宗的特點﹐只破不立。因為通過學習佛法,也就是通過文字般若,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正見,從而生起觀照般若,然後依此而證悟實相真際,及實相般若。 
  雖然佛法是一種很好的理論,但是我們也不能教條地執著它。我們也不能教條地執著我們自己的觀點。因為,當我們教條地執著自己的觀點、哲學、理想時,我們就不能深入洞察真理,看到真際。原因是,我們會對我們的思想、觀點、哲學、理想等等生起執著心。一但執著心生起,我們就會認為,這是我的理想,我的宗教,我的哲學,只有我的是正確的,其它都是不正確的。如此我們生起了貪心。佛教把這種見稱為見取見,它是十種煩惱之一。對見解、認識的執著比對物質的貪要危險的多。中東的戰爭就證明瞭這一點。還有許多人為了聖戰而犧牲。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從收音機、電視台等的報導中得知,近年來美國已有好幾批人集體自殺。第一次英譯聖經的人,由於他在翻譯時出了一個錯誤,他因此而失去了生命。以上都是對見解的教條的執著。對物質的貪求最起碼不會捨命。 
  佛教認識到,我們的貪心對我們的觀念或意識形態有很大的影響。所在論討常見和斷見時,佛教說斷見是對空的一種貪,常見是對有的一種貪。因為這些邪見都是從思想的因素而產生,所以在批評邪見時,佛教總是從思想上分析,從心理上分析。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源於我們的思想觀念,因此絕大多數的思想觀念都可以追溯到我們的意識形態──貪。首先我們把我們的觀點理論化,然後使之升化到更高的層次,成為一種意識形態。隨之我們為之而奮鬥、宣傳。所以所有的意識形態或理想主義都是烏托邦。理想主義給我們社會帶來許多問題,所以我們不能執著於理想主義。理想主義的危險,佛陀早在西元前六世紀就已認到了,今天,人們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看到也體驗到了它的危險。 
  有人認為,佛教有那麼多戒條,不讓做這個不讓做那個,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信佛教。其實,想自由必需持戒,不持戒你就會失去自由。看看各個國家的監獄,滿滿的都是犯人,他們為甚麼失去自由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持戒。佛教講的五戒就是每一個社會都要遵守的共同的規則,犯了就要受到處罰。 
a.
二種般若 
  佛教把般若分成許多種類,有兩種般若,三種般若,五種般若之分。 
兩種般若 
(1)
從經典而說,有共般若與不共般若。共般若是為聲聞,緣覺,菩薩共同而說之般若,如四阿含經等是也。不共般若,則是僅為菩薩所說之般若,如大般若經等十八部般若是為菩薩而說。
(2)
從層次而說,有世間般若和出世間般若之分。世間般若,即是世俗的,相對的般若,而出世間般若,是超俗的,絕對的般若。 
(3)
從能觀與所觀上來講,有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就是智慧之心的本體,能夠照見諸法皆空,換句話說,就是能夠洞察宇宙萬事萬物皆是無常、苦與無我的智慧,故稱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由智慧觀照所了知之境界,它本身並不是般若,但它能生起般若,故稱實相般若。 
五種般若 
  依般若心經,般若又分五種,(1) 實相般若,指真如之理,此理為般若之實性,故稱實相般若。(2) 觀照般若,指清淨無漏之慧,此慧能照見諸無相,悉皆空寂,故稱觀照般若。(3) 文字般若,指般若之章句,語言文字能詮般若之理,其性空寂,故稱文字般若。(4)眷屬般若,指六度萬行,六度萬行與妙慧相應,而能成就般若,為觀照慧性之眷屬,故稱眷屬般若。(5)境界般若,指一切諸法,諸法為般若真智之境界,境無自相,由智顯發,故稱境界般若。 
  從八正道來講,佛教的慧學包括正見與正思維,而正思維又分成:出離心﹑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所以佛教的慧學是包括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思想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