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執著、無所求,回到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中的無住、無念、無相,談的是「本來面目」;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是指放下自我中心的執著。
然而,放下人人會說;但到底要放下什麼?什麼才是真放下?又如何做到放下?果醒法師在「智慧之劍—永嘉證道歌」四堂課程中,以“波浪與海水的關係”以及“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一一為我們開示。
「有位法師問菩薩:怎樣叫做“放下執著”,執著執的是什麼?菩薩回答:“這個人很執著,他都不聽我的…”」大眾聽了莞爾一笑,果醒法師接著說:「放掉、忘掉、不管,就叫做放下嗎?也許這樣遇到小境界可以如如不動,但大境界來時卻很難做到。」
法師說永嘉證道歌講的都是性與相的關係。“佛性像大海,色相就是波浪”,如果把色相當成我,境界來的時候,合己意的叫做貪,不合己意的叫做瞋。簡單來說,畫面是有的,罵人的話也是有的,但它們本身沒有見聞覺知的功能,那些都是我們自己感受到的現象,而非就是對方。
「“他傷害我”,“他”其實是自己的念頭,並不是對方。」法師提醒我們練習不被一個念頭、一個畫面所騙而與其互動,慢慢會發現我們的心在現象當中,如同海水對應波浪,清楚知道對方的波浪和我的波浪都在我心中,又看到波浪又看到海水,清楚全部的波浪其實就是自己的海水,能看到波浪背後有海水,那就是覺性!
佛法就像GPS,要自己去走
「知道錯誤的越多,才能與正見越接近」,就像愛迪生發明燈泡要經過許多次失敗才能成功。法師提及有一位菩薩參加默照四十九,體驗到光陰無限並描述自己的感受:如同看見一片光、聽見宇宙天籟之音,於是便去請教聖嚴師父,師父聽聞只說了一句:「重頭再來」。
這就好像我們當上總經理,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懂了,卻要你從工友開始從頭做起。這個邏輯與佛法相通,「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境界都是屬於有相的,但只要想追求境界,都是能求、所求,而禪宗是“無所求”的。」
果醒法師幽默地比喻:「佛法就像GPS,要自己去走,並且用現前的經驗表達出來,如果講不出來,表示自己的GPS和現在的位置不合。」人類可以用語言溝通,因此佛法的許多名相,是經驗體證的東西,是為了讓大家能夠懂得其意。
「禪宗祖師知道我們會執著名相,所以用更多名相破我們的名相,我們第一要了解其意,第二明白如何實踐。」
不再抓取現象為我
如果看一個現象:你在講、他在聽,或是他在講、我在聽,事實上,都是我在講、我在聽。這個意思是說,是我在辨別他講或你講,而講的內容就如同海浪,都是現象,是我們透過音聲、色相所感知的。
色聲香味觸法,是我們意識中冒出來的東西,我們慣於用語言自我對話、用身體感受感覺,心中不斷以經驗浮出種種畫面,同時也浮出種種雜念,而我們又會對著這些畫面、產生第二、第三個念頭。
比方說,如果問你媽媽現在在做什麼?我們馬上會產生媽媽可能在看電視或是如何如何,如果此時打電話回去確認,發現媽媽在做的事可能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果醒法師說我們沒有天眼通,我們心中浮出媽媽的影像就像波浪,是我們記憶中或是與媽媽互動的經驗中所浮出的影像。
一般人總是會被記憶修理。如果離了婚,親友總是安慰:下一個會更好。但是,試問:有誰會跟不好的先生結婚?「先生變了是自己的念頭,把你甩掉的先生是自己的念頭,你跟他八字不合是自己的畫面。
我們會把畫面當成我、當成他,一再抓取現象為我,現象就會一直再生。」罪性本空將心懺,只要不迷失相便可轉化,火焰化紅蓮;但若在苦中,卻一心只想“變不苦”就很難。
練習在現象當中轉惡為生,清楚明白好事壞事都只是相,都是心性所感知而變成好相、壞相兩樣東西,好比水結冰,即使形狀與水不同,還是水性。
放下煩惱,觀照五蘊皆空
一個人罵我,不會把這個現象當成他;另一伴兇你,你可以決定兇回去或笑回去,我們有這種能力。因為,聽的人跟說的人相罵,那是我們在相中所感知的畫面,事實上,是自己跟自己相罵,自己的後念與前念相罵。
果醒法師提醒菩薩們釐清“我真沒有用”,是把“我真沒有用的我當成我”,還是“我的這個想法當成我”?或是“我實在想不通”是“想不通是我”,還是“想不通的語言我”?”還是“能知能覺的心浮出這個念頭”?或是覺得“某某某很差勁”,還是“某某某很差勁是你的念頭”?
一位菩薩供養禪師,認為禪師欠他很多,禪師說:『你供養一萬兩黃金我也沒有欠你,因為我不會把黃金當成你,沒有受供養的我也沒有供養的你。』
果醒法師分享聖嚴師父的開示:「有一次師父吃了葡萄說『好吃』,隔幾日一位居士送來一箱葡萄,師父問他為什麼,居士說:『你說好吃』,師父說:『我沒有說“我喜歡”,沒有說“我”也沒有說“喜歡”。』」
佛法具體來說,就是指向如如不動的心性;如同鏡子涵攝萬物,但鏡子依然是鏡子。法師提醒菩薩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參話頭:是誰在走路?是誰在開車?是誰在生氣?以禪修方法去觀妄念,觀同時要有止的功夫,到了默照最後空觀的層次,不觸事而知,念念在觀,最後心不住於任何現象。
「有念頭,知道那是念頭不是某某人,而不是沒有念頭。」放下一切自我中心的執著,心無所住、念無所繫,「不見一法為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文.王琇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