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著新年的契機,更好地學佛利人?
嚴格來說,佛教應沒有新年的觀念,因那些都是世俗事,不只擾攘,令眾生辛苦,且虛耗浪費。
如果要歡樂,為什麼只有新年需要歡樂,平時不要歡樂呢?又當體會苦時,眾生在苦中作樂,如何歡喜得過呢?如果要趁此關懷親朋,難道平時不去關懷他人嗎?
如何借著新年的契機,更好地學佛利人?
嚴格來說,佛教應沒有新年的觀念,因那些都是世俗事,不只擾攘,令眾生辛苦,且虛耗浪費。
如果要歡樂,為什麼只有新年需要歡樂,平時不要歡樂呢?又當體會苦時,眾生在苦中作樂,如何歡喜得過呢?如果要趁此關懷親朋,難道平時不去關懷他人嗎?
我為何要學佛?
這個問題看似平常,但絕大多數的佛教徒卻常搞不清楚,甚至迷失了方向而不自知。
舉個例子來說。有位學佛多年的男眾居士,他在一家大型醫院擔任藥劑師的工作,是個十分虔誠的佛教徒,只要佛寺有任何法會或活動,他都會參與,對於出家師父也很恭敬護持。他每天早晚都會誦持一部經典,在修行方面也很精進,可以說是一位很標準的佛教徒。但,他卻過得很不快樂,甚至有輕微的憂鬱症,後來和他談過話後,我才了解他的問題所在。原來他學佛是有所求而來,比如說:他布施是想要得到一些福報,誦經是想要得到一些感應或功德,讓自己的人生可以一帆風順,平安喜樂。但當他作完這些事後,他發現現實生活並沒有改變,醫院裡的惡性鬥爭依然存在,夫妻的感情也沒有變好,生活周遭還是充滿著人我是非,這一切都讓他十分苦惱,甚至對修行逐漸失去信心。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心得分享
在我們學習心經的時候這兩句話~『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總是讓我沉思良久,越是法師解釋越是迷糊,本來四個字越解釋越多,如是文章解釋可以到五六千字仍無法說盡性,不禁敬佩玄裝法師,化繁為簡的文字功力!我就依簡之道來說~
無苦 集 滅 道:
在有限的生命中,認識偉大的佛法。
出家三十多年,感覺每天一轉身就是一個白天,睡一個晚上就是一個瞬間。有時候我也會感歎:地球能不能慢一點轉,多給我點時間?一天天過去,唯一讓自己欣慰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認識到了佛法的偉大。我想如果人人都有這樣好的因緣接觸到佛法,無論做一個在家人,或是做一個出家人,人生都一定會充滿熱情,積極向上!
在生活當中,我們為什麼會計較?為什麼會分別?因為我們沒有內在的智慧,我們沒有正能量。而修學佛法就是讓我們獲得佛陀的智慧,讓我們具足佛陀的能量。如果一個人具足了無上的智慧,充滿了正能量,他每天要幹什麼呢?我的經驗是——一定希望把佛陀的智慧傳播出去,把正能量傳遞出去,去奉獻,顧不上自己起煩惱。
忍辱 精進
【羼提波羅蜜】
羼提,為忍辱之義。羼提波羅蜜,意譯為忍辱度,能對治瞋恚。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經云:「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學佛之人,心不隨外境所轉,瞋風不動,喜風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
頑空、斷滅空、造作空與本來空 — 超然法師開示
修學佛法,以開悟“空性”為入門,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起點,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簡直有點兒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呢,只能算做門外漢。所以,大家會覺得學佛很艱難,面對著浩如煙海的經論與開示,面對著種種法門,無所適從。
那麼,什麼叫做“空性”?
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這是如來藏的根本思想,所謂「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二者是一,不是二。
「體」是什麼?就是指的理體佛性,是眾生本來就具備的自性,一切眾生皆有的佛性。而佛性、自性、本性,就是空性,這空性並不是等於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而是不離於一切現象,不限於任一現象,遍於一切現象,又不等於一切現象;哲學家稱之為本體的東西,與我們佛教講的理體又不一樣,哲學家講的本體,是形而上的理則,而佛學講的理體,是不離現象的。
嚴格除習氣
想要成就自己成為有用之材,自利利他,現在就要先從自己的生活上來做起。古人言高僧對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嚴格的要求。就像明末清初有四大師-紫柏大師、憨山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們都是一代的善知識,對自己的行動都非常的嚴格,是對他自己。其中紫柏大師,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忘了先合掌供佛,吃著吃著就想起來了,馬上碗筷一丟,馬上跪在佛前,然後就叫陪他吃飯的人拿著香板打他四十大板,而且要重重地打。他是一代的善知識、也是一個佛寺之主,自己錯誤了,是這樣的嚴格自己,我們也該要下決心改掉習氣啊!
在美國就有一位仁俊長老,他對自己的起居生活也非常的嚴謹。他的徒弟-日常法師跟了他十幾年,有一次日常法師在樓上,遠遠地看到師父在佛堂外面穿鞋子,穿了又脫、脫了又穿,穿脫不下一百次。於是就問老法師在做什麼?原來他進佛殿忘了脫鞋子,然後自己就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要做好,進佛堂一定要脫鞋子。你看,他穿了又脫、脫了又穿,就是為了要改變他自己小小的錯誤習氣,所以師父常說,不要因小惡而無殃。也不要因小善而不造。就像阿羅漢,雖然斷了七情六欲,可是還有習氣在。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如何地守規則,要把自己好好鍊鍛純熟,否則行、住、坐、臥都有毛病,說是在修行,如果連外樣都沒有做好,可見內心也沒有工夫。我們要時時檢點,要學好,「誠於中,形於外」。我們印光祖師說:學佛修行的秘訣就是「誠、敬」這兩個字。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樣子恆常無間斷的行,那我們不只成為高僧大德,不要說成為高僧大德,就連成佛都有份。所以只要我們按照古德人所留下來的教育,誠、敬,不間斷地行,那我們一定會成高僧,不但成高僧,連成佛都有份。
輕安一法 唯定地有
「輕安」是善法之一,也是吾人在這苦難、煩惱充滿的世間,積極學佛修行所欲達到的境界。何謂「輕安」?簡言之,即心中輕快、安樂。吾人之所以不得輕安,根源便在於惑業未伏未斷,因此,只要調伏、遠離貪瞋癡等煩惱,心中便感調和、舒暢,如人釋去重負一般。
輕安一法 唯定地有
很多念佛持咒多年的人仍然會感覺一點功夫沒有,甚至身體反而還越來越差(道家講『開口神氣散』的緣故),這基本都是沒有掌握念誦的核心要點,也就是不懂得如何做到金剛念誦。
我每當看到念佛、念咒不得要領的朋友就會非常替他們可惜,我本身不是法師,不適合對別人的修法評價太多,但是念誦的法門實在太過重要,如果不得法的話,恐怕會大大影響修行的效果,所以我就以我所學和經驗跟大家報告一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說甚麼?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是講證果。『三世』,是從時間上來說,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諸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過去是已成之佛,以燃燈佛為代表,釋迦佛是現在佛,彌勒佛即是未來佛。此時此刻,在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成就佛果;此時此刻,也有可能此時我們聽聞佛法後見到了真心,看到了自己的心跟佛的心是同樣無所住,因而見性成佛。即使現在我們還沒有開悟,沒有見到自己的真心,但是將來我們一定會見到這個真心,成就未來佛。
佛陀已經成道了為什麼還要托缽乞食?
《金剛經》一開篇便講:「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上文解釋:「在這個時候,如來佛到了快要吃飯的時候,穿上了袈裟,拿著盛飯缽子,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挨次的乞完了,又回到原處吃飯。吃完了飯,就將衣缽收拾起來,洗乾淨了足。在地上鋪好了座,坐下了。」
臨終的情況—非常重要!不可不知。
人要斷氣時都會顛倒,過去所作的業,善的種子、惡的種子,都會浮現。我們正常時因為有第六意識,可以分別判斷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但是在要斷氣時,第六意識就會隨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
《楞嚴經》住世就代表了佛法的住世。
什麼叫正法住世?正法住世就代表了成就,成就就是住世。有了《楞嚴經》我們就能成就,沒有《楞嚴經》就不能成就。正法住世就代表了我們有成就的因緣,這個因緣特別殊勝,所以《楞嚴經》叫『開悟的楞嚴』。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原意是這樣解釋。
在耶教的教義之中有提到「天堂」與「地獄」這兩個名詞,為什麼我們不說「天堂」與「地獄」是指兩個地方而要說是兩個名詞呢?因為如果將這兩個「名詞」當成是「地方」來解讀的話,那麼恐怕我們世人永遠也找不到這兩個地方,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天堂」與「地獄」這兩個名詞都是隱喻字,如果我們將這兩個名詞解讀成地方,則很可能會導誤各宗教的修行人及一般眾生,所以我們暫時認定它是一種隱喻字的名詞之角度來剖析,如此的話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一句話之真諦,也比較清楚祂到底是不是在發什麼大願?
「地獄」這一個觀念同時出現在古代東方的印度和西方的西亞各國,一般而言地獄被一些人認為是人死亡後靈魂會去的地方,但是在後來傳至中國內地之後,漢族傳統的宗教觀念之中,都認為地獄是指幽冥界陰間地府的其中一部分,由東獄大帝、閻羅天子等負責掌管,各殿閻羅王與城隍等諸神職司萬靈蒼生死亡之後靈體所造罪孽之審判,目前地獄的觀念已廣泛的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觀念之中,如:道教、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中的一些派別裡面,還有伊斯蘭教…等等宗教,其實一般人都認為「陰間」和「地獄」的性質是不盡相同的,陰間也稱為「冥界」或「幽冥界」,泛指亡魂所在的所有空間,而「地獄」則是特指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處,也可以說地獄是陰間的監獄和刑場。
『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到底是什麼關係?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也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出來的惟一的佛(彌勒菩薩目前正在兜率天的內院,要在數十億年後才降生地球成下一個佛),在佛門弟子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按道理,所有佛門弟子都應該經常念頌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就如西方人說「MY GOD!」一樣。但是,事實恰恰不是這樣,我們經常聽到的卻是「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們關係?應當說,搞清楚了這個問題,也就可以理解佛教為什麼只是教育「佛學」而不是宗教。
在佛學裡,佛是指證悟了宇宙萬法(這裡的法是指一切事物)實相的覺悟者,有三種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