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空、斷滅空、造作空與本來空 — 超然法師開示
修學佛法,以開悟“空性”為入門,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起點,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簡直有點兒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呢,只能算做門外漢。所以,大家會覺得學佛很艱難,面對著浩如煙海的經論與開示,面對著種種法門,無所適從。
那麼,什麼叫做“空性”?
嚴格說來,“空性”是無法被定義的,只可以近似地描述。所有關於“空性”的描述,都如同標示月亮方位的手指,而“空性”呢,它就像月亮。
為別人指出月亮的所在,這不難,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做到。可是,想要指出“空性”的所在,就不那麼簡單了,即便是佛陀,通常也會採用智慧觀察的方法,來幫助大家抉擇。
本文就是一種簡要的抉擇,這並非個人的創造,它來自於經論的學習、消化、思維、觀察與實踐。然後,用通俗的語言表述出來,而最終的抉擇呢,要靠您自己了。
所謂“空性”,也叫做“自性空”,它詮釋了一切法的如幻本質,並非實成,而是唯心所現。其覺悟絕不來自於想像,也不僅僅來自於學習和理解,它來自於內心觀察,說白了,那就是禪修。如何修?您靜靜地坐在那裡,或者在行、住、坐、臥當中,時常按照《金剛經》的開示,從心裡仔細反覆地觀察,觀察周遭的一切,那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什麼是“有為法”?一切有生有滅的東西,都屬於有為法,萬事萬物盡在其中,種種心念、想法與概念,盡在其中。
它們像什麼?像您昨晚的夢境,夢裡感受挺真實,到頭一場空;像鬼神的幻術,或者精神病人的幻想,都是些騙人的把戲;像大海裡的水泡,就是薄薄的一層皮,一會兒就破碎了;像水裡的倒影,看起來挺真切,根本是假的;也像清晨草葉上面的露珠,太陽一出來,就蒸發沒了;還像閃電,就凶猛燦爛那麼一下子,隨即消失。
您應當這樣觀察,這是佛陀的教導。
您這樣觀察,明白了一切都無常,都不實在,自然就看淡了一切。觀察到了極處,平時的那些紛亂思緒平息了,分別念歇下來了,執著在意的心消散了,此刻,您的心並不曾死去,它是如此的平常,又是如此的明白,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
這個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的心,它沒有任何形相,也不是修出來的,而是從來如此。無論如何,您也找不到它的來處和去處,它是心的最底層,再也無法被破壞,它就是“自性空”,就是最原始的“空性”。它更是法界的基石,超然於生死之外,自在於苦樂之中。它也叫做“本來空”,或者“本空”。
“自性空”是“本來空”,它不屬於“有為法”,勉強給它一個概念,方便叫做“無為法”。《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說,隨著修行人對於“自性空”這個“無為法”悟入的程度不同,將會顯現出各自證量與功德的差別。
即使是凡夫,也有資格初步覺悟“自性空”,因為,人人具備,個個不缺。只不過,凡夫修行人在覺悟“自性空”的過程當中,容易誤入歧途,錯把“頑空”、“斷滅空”和“造作空”當做“本來空”,錯認為是“自性空”。
下面,將從實修的角度幫助大家觀察抉擇。
首先,來認識“頑空”。
所謂“頑空”,是指那種妄念很少,卻有些冥頑無知的心境。有的人在修行當中,明白一點兒諸法如幻的道理以後,就開始禪修,他自己發明了一種修行方法,那就是:盤坐在那裡,啥都不想。他覺得,這是在消滅妄想雜念,妄念沒了,自己就會覺悟的。可是,他不知道,像這樣一直修下去,或許妄念會越來越少,同時呢,心中本有的光明覺性也會被抑制到較低的水平,而失去敏銳的覺照力。
於是,如果進展順利的話,這個人的妄想雜念的確是越來越少了,不久,他進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他發現,平時的妄想幾乎已經不再產生,而他的心,已經相當清淨舒適了,平等而廣闊,自在而無相,不見任何差別與煩惱,似乎印證了經文所說的“不生不滅”與“如如不動”,哦,大概,這就是“自性空”吧?很遺憾!這不是“自性空”,而是“無念覺受”當中的一種,是“頑空”的初步境界。隨著他如此深入禪修,他會發現,自己的“空境”將越來越深邃,他越來越不願意起念頭,心越來越內斂。他覺得,人世間越來越沒有意思,只有禪修才是他的最愛。如果有足夠定力的話,他最高級的結局,是達到“無想定”,去世以後,投生到“無想天”享受天福五百大劫。而後呢,如《楞嚴經》所開示,在最後的半個劫裡面,他的心念會漸漸死而復生,並在天壽盡了以後,隨著自己過去世的業力繼續他的六道輪轉。
“頑空”當中的“無念覺受”,與“本來空”相比,是多了一重“按壓”的微細念。這個微細念是隨著修行人的願望而形成的,他在下意識地命令自己:不要起妄想雜念。於是,他真地做到了。同時,他也削弱了自心本來的覺照力,變得有些麻木不仁。因此,即便得到了“無念覺受”,他的煩惱減少了;不過,他的智慧明了也同時減弱了。他因此而無法通達經論,甚至因為不相應而不屑一顧。同時,他也沒有足夠的覺照力來發覺自己的問題所在,一旦癡迷於其中,很難回頭。
其次,來看“斷滅空”。
所謂“斷滅空”,是建立在“斷滅見”基礎上的禪修境界。最常見的“斷滅見”是唯物主義,認為人死了以後,一了百了,不會再有後續生命。這是目前多數人的見解。在這個見解的支持下,必然導致及時行樂,只注重生活享受的人生哲學。這樣的人,通常不會修行,也不太有宗教信仰。這樣的社會呢,也會因此而陷入物欲橫流,為了一點兒蠅頭小利,你爭我奪。有意思的是,當親人長輩去世以後,在悲傷之餘,大家就不太信奉唯物主義了,而寧願相信自己的親人不會完全離去,花圈上面盡是些“駕鶴西歸”、“榮升佛國”、“高登天界”之類的悼詞。這說明,骨子裡,沒有人願意徹底死絕。人們就這樣矛盾地活著,而不知何為修行,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會死絕,遺忘了自性的無量壽與無量光。
還有一種“斷滅見”,是部分修行人對於“涅槃”的錯解。他們充分體會到了人世間的苦難,非常渴望到達“涅槃”,他們以為,“涅槃”就是生死輪回的徹底終結,自己歸宿於空,所以不再有苦。為了這個目的,他們開始禪修。在“斷滅見”的指引下,一旦他們明見了心性的“本來空”,也會發生錯認,而不由自主地故意否定“心性”的後續作用,把它看待成不受後有的“斷滅空”,並將其作為“自性空”,以為它就是通往“涅槃”之路。這個“斷滅空”,與真正的“本來空”相比,是多了一層渴望入滅的微細念,這樣,反而扭曲了“本來空”的真面目,偏離了不生不滅。這樣的覺悟,還不是“自性空”。
再次,來看看“造作空”
這是修行人最容易發生的錯覺。例如,許多人喜歡持咒或念佛,或者修習數息觀,等等,而且很精進,假如他們宿世的定根很好,那麼,他們就比較容易到達一心不亂,甚至,更進一步,忽然,念頭沒有了,一片空空朗朗的心境呈現了。其中,沒有了任何煩惱,他也很明白,平時煩惱的那個,都是些念頭而已,絲毫也不真實。而此時呢,自己既沒有煩惱,也不曾死去;即無相,又明白。這,不就是不生不滅嗎?哦,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原來如此呀!原來,這就是“自性空”呀!很遺憾,這還不是真正的“自性空”,這是一種很好的“無念覺受”。在這樣的“無念覺受”當中,可能會發生一些“小神通”,我熟識的一位法師,就曾出現類似的情形,因為私交很好,他偷偷告訴了我,我因此而對於此類境界有了直觀的了解。他說,那時,他忽然間變得極其敏銳,忽然具備了同時全方位觀察的覺照能力,就是說,似乎可以同時“看到”周圍每個人的樣子,而且,處處清晰分明,連每一顆紐扣,每一條線縫,都清清楚楚,如在眼前。(據藏傳佛教的開示,這屬於“明覺受”)我相信,假如他一直這樣觀修的話,將來,早晚可以獲得“天眼通”。不過,就當時狀況來說,以我對於他的觀察和了解,依據教法,雖然他修行很好,卻還不曾開悟“自性空”,那只是一個關於“空”的覺受而已,還屬於“造作空”,尚非本來面目。
“造作空”與“本來空”相比,是在“本來空”的基礎上,附加了一層微細念頭,或者是某種“正念”,或者是某種“殊勝的見地”,等等。這是很自然的,最初修行,都需要類似東西的促動,才會發起精進的禪修。但是,這層念頭太微細了,它接近或者屬於第七識,自己很難認識到。在這樣的精進力催促之下,一旦到了止念之時,所呈現出來的,往往是殊勝的“無念覺受”,其種類很多,都還屬於“造作空”,而不是“本來空”。因為,一旦念頭重新生起,那個殊勝的覺受就消失了;顯然,它並非不生不滅,所以不是真正的“本來空”。其中的“無念”,也不是本然的無念,而是自己用微細的正念,遣除了第六意識的粗念,制造出來的“無念境界”。
與此類似,四禪八定的禪定境界,同樣屬於“造作空”,而並非“本來空”。那是從“制心一處”開始修行的,當到達“心一境性”之時就是禪定,其中,也幾乎沒啥煩惱,也幾乎如如不動,似乎具備明空不二,而且法喜充滿。但是,出定以後呢,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顯然,它並非本來面目。其中,第七識的微細生滅念還在,它綿綿不絕,維繫著生死輪回。
那麼,如何才是“本來空”呢?
“本來空”就是“本來面目”,它不是修出來的,而是從來如此。就是說,它與禪定無關,甚至與修行無關。它從來就在那裡,認識它,需要“智慧明了”。它也只能夠認識,而不會被改變,更不會被破壞。它是六祖大師所說的“不定不亂”,所謂:“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是達摩祖師所說的“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亦如祖師引經文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這些開示,都是在直指“本來空”之所在,請仔細參悟,參透它就會明白。真正明達“本來空”的人,一旦熟練以後,即便習氣發生了,暫時起了分別和造作,也不會失去對於“本來空”的明了,所以,他不會真地煩惱。古代禪師們說,那就好比“賊入空室”一樣,完全不必擔心什麼了。
即便是初次開悟“本來空”,初次開悟“空性”,也和以往有著明顯的不同。在那個刹那,修行人突然瓦解了第七識當中微細的念念執著,透過那個心識的縫隙,他發覺了自己的“赤裸之心”,那放下了種種“自我包裝”和“自我美化”之後,才呈現出的“本來面目”,實在是大快人心。因此,開悟之後,有哭的,有笑的,有喊冤的,有叫苦的,有摩拳擦掌的,有感慨的,也有靜默不語的。像這樣觀察到“本來空”,當下確認它就是無始以來的“本來面目”,就叫做開悟“自性空”,這是初步的“明心見性”。之後,修行人還是需要參照經論來印證,或者參訪高僧大德來印證。
通常,見性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面,其悟境是不夠穩定的,甚至偶爾還會懷疑自己,功力還比較淺的緣故。要徹底摧破第七識,乃至於摧破無明,並不那麼容易。因此,需要老老實實地安住靜修,也可以參照經論來升華悟境,否則,明心見性的功德就不會充分顯現。
如何衡量自己是真“開悟”呢?需要看悟境穩定以後,是否具有相應的功德。就好比日出必有光明一樣,開悟“自性空”的人,至少應當具有如下的功德:
一、“出離心”堅若磐石
開悟“自性空”之後,修行人徹底明白了“苦”的根源,再也不願意糾纏於其中了,所以,不需要刻意培養,自然從心中升起堅固的“出離心”。
二、一切經論法義無師自通
開悟“自性空”,意味著初步明達了諸法實相,生字、名詞、知識等等固然需要學習,但是,一切佛經祖論之法義,不需要傳授,大體能夠無師自通才對。
三、禪宗公案基本可以明白
一切禪宗公案,都是在當下呈現“自性空”和“本來面目”,然後表達出來。只要突破了文字障礙,開悟“自性空”的人理應能夠基本明白。
四、煩惱越來越少,習氣越來越淡
這是見性的必然功德,“自性空”當中,本來沒有這些無聊糾葛。
五、擁有成佛的信心,看清了修行之路
開悟“自性空”,是初步的“見道”,打開了“智慧眼”,明達心本是佛,知道該如何進一步修行,才是正路。
六、平等慈悲之心油然而生
這是“自性空”當中本有的功德,不需要刻意培養,它就會逐漸顯現。
其它,關於禪定和神通等等,則不再必要因素之列,那是隨緣後修當中的自然產物。尤其是神通,不可以作為悟道的依據,因為,神通無關於解脫,它只是功能和能力,受因果業力的支配。
所謂的“解脫法”,就是“波羅蜜”,翻譯為“到彼岸”,如來講說了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其中,根本沒有“神通波羅蜜”,為什麼?因為,神通不能代表“解脫法”,它充其量是“禪定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的附屬產品而已。
總而言之,所謂的“空性”是指“自性空”,它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也不是“造作空”,它是“本來空”。就在萬事萬物存在的當下,即是本來空。如法開悟“本來空”的人,就叫做開悟“空性”,這裡所介紹的是大乘空性,不同於聲聞乘的空性,它是法界的本來面目,遠離一切造作,又具有不可量的功德。
但願您能夠認識它,明了它,圓滿地覺悟它。但願大家都如此,因為,誰都不缺,從來不曾失去,也創造不出來。
http://www.westca.com/Forums/viewtopic/t=614533/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