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貪瞋癡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是指「貪、瞋、癡、慢、疑」。這五種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何謂「貪瞋癡慢疑」?
貪,即貪欲。人的感官時時刻刻在接收外在的刺激,尤其身在這個花花世界,誘惑何其多!眼睛看到的,嘴裡吃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身體感受的,都非常容易引起我們的貪念。看到美女就想追求一下,逛街看到美麗的衣服包包就非得買下來變成自己的;不是美食決不下嚥,或是明明就吃飽了還要硬撐......等等。
要消除貪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放下,有所捨去,轉化心念。俗話說的好,有捨必有得,當忍不住物慾的時候,只要想,少買一個包包的錢可以讓非洲兒童獲得溫飽;去吃到飽的餐廳,自己吃飽了,就不要勉強,只要想能與大家一同分享美食,不是更快樂嗎?這樣轉念的觀想,好處很多。不僅能減輕執著,消除宿業,而且能夠積聚廣大的福德。

瞋,即瞋恨、瞋恚。人與人的相處,難免有磨擦,有了磨擦就互看對方不順眼,於是強大的瞋恨心油然而生。可別小看了這股力量,可是有意想不到的殺傷力!你是否曾經發現,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往往對方也正在心裡咒罵著你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一面鏡子,在別人身上看到的,通常也是自己的缺點。那些國中常修理你的同學、辦公室欺負你的同事、騙你錢的金光黨等,當他們加害我們,我們應當思維對方之所以如此,應是我們過去世所造惡業之結果所致,不宜意圖報復。冤冤相報何時了,或許今天的被害者,不知道在累世以前正是那個可惡的人。
要消除瞋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培養慈悲心、忍辱觀,與學會原諒。當你不恨對方,哪裡會有痛苦呢?千萬不要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不妨將這些折磨與障礙,視為磨練自己、提升自己、開啟智慧的最好原動力。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明知有徒兒欲將其殺害,但還是用了祂的大慈悲心,包容了即將殺害他的敵人。心念改變,痛苦不再,瞋恨自然不生。

癡,即愚癡。愚癡為三毒中,最難破除,又為貪與瞋之根本也。愚癡之人多不信解深法,心自然不得清淨。多與惡知識相隨,心沒懈怠,堅著五受。多行瞋恚,自高輕人。為妄想蔽覆,種種顛倒。造作罪業,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於黑夜之中,永不見日。
要令愚癡者獲得大智慧,應修因緣觀。世間一切事物,皆從內因外緣而生。如種子為因,水土時節為緣,因緣湊合,種能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花,從花生實。可見凡物之生,了無自性。我們自己也是如同植物一樣,前生之業障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死,生死流轉,不得稍住。如是常常觀察,自能豁破愚癡,發生智慧。

慢,即傲慢。心中傲慢之人,往往趾高氣昂,說好聽是充滿了自信,說難聽點,就是目中無人。當你小有成就,就立刻向人吹噓、邀功,遇到人就要驕傲一下,連走路都得意洋洋的樣子。亦或是,明明就是自身的錯,卻目中無人,傲慢無禮,甚至以下犯上,違反該有的禮貌。這樣的人,相信沒有人會喜歡他。
這樣的人,更應學會謙虛與省吾之道。面對稱揚讚嘆時,應思索自己若有一點點成就的話,亦均是來自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社會。平常更應時時將自己,看作是有缺點過錯之人,時時反省自己。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更何況,你個人的小小成就,跟無垠浩瀚的宇宙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在反省的過程中,心中那股傲慢與自滿的情緒就會瓦解,自然也就不會輕視與怠慢別人。

疑,即懷疑、猜忌。疑心生暗鬼,有疑心病的人,通常也活得不開心,他們成天要擔心這、猜忌那,哪還有時間做些讓自己開心的事呢?除了自己以外,全都不值得相信,慢慢的,朋友也疏遠了,親戚也淡漠了,最痛苦的是身邊的另一半,日日夜夜要承受你所加諸的折磨。或許被欺騙的感覺不好受,但試問懷疑與猜忌的感覺就更好嗎?信任也能變成一種互動,當你給予對方信任,對方自然會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並且會試著不讓你失望,同時你也獲得了同等的信任。
活得自在,活得快樂,就是克服疑心病的最佳良藥。適當的懷疑,是對自己的保護;過度的懷疑,只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甚至阻礙自己身心靈性的提升。試著敞開你的心門,接受自己以外的世界,別再讓自己裹足不前。

只要身為人,必會產生五毒,要消除五毒並非一蹴可及,時時提醒自己,檢視自己,五毒就會慢慢的消失,而我們也將活得更自在,修行得更順利。

http://www.wretch.cc/blog/CathrineKang/1742398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