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給我們的四種生活指導
在佛陀向阿難及與會大眾宣講偏重慧學的如來密因後,又請了廿五位修行者報告自己如何因定生慧修習證得圓通,其後佛陀因阿難啟請而宣講戒律,也就是四清淨明誨。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這是阿難代眾生啟請的緣由。佛陀的回答中,點出了
三無漏學的修學:「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所謂「攝心」,是將心從貪瞋癡中,收攝回來,然後在生活中,自然表現出合宜的舉止。
佛陀給我們的四種生活指導
在佛陀向阿難及與會大眾宣講偏重慧學的如來密因後,又請了廿五位修行者報告自己如何因定生慧修習證得圓通,其後佛陀因阿難啟請而宣講戒律,也就是四清淨明誨。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這是阿難代眾生啟請的緣由。佛陀的回答中,點出了
三無漏學的修學:「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所謂「攝心」,是將心從貪瞋癡中,收攝回來,然後在生活中,自然表現出合宜的舉止。
大自然本有的定律
自然法則的三大本質:
一切的本質都是能量Everything is about energy
一切的本質都是振動Everything is about vibration
但向塵中了自心3/3
截斷眾流
有一位道友問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我們佛法是智慧之學。過去南師打了許多次禪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來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樂乎時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乾二淨,讓你的身心一下時入空靈的境界。這當然與主七的人大有關係。
至於說“打香板是否可以消業障?”嚴格而言,那純是出乎一種宗教情緒罷了!難道一個香板打下來,你的氣脈就可以通了嗎?還是可以開悟呢?打香板也要打得恰到好處,否則,是會嚇壞人的。
但向塵中了自心2/3
點石成金
呂洞賓有點石成金的方法。但是我們要的不是那些金,而是要“法”。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誦咒念佛的音聲是果,我們要探討的即是“果”的來龍去脈。好的“果”有如黃金,不好的果像似垃圾,癥結即在此處。
念誦佛號或咒語,就要把握到口訣,“不訣歸來好修行”才是根本之道。念誦得很順暢,可以少煩惱,有道與否,看不出來,但唱誦得令人心生歡喜,即是效果的呈現,至於能否念得如法,則仍得從因地中、口訣中去體會。
但向塵中了自心
時空的形成佛教的標誌“卐”字,與“十”字有什麼不同呢?表面而言,“卐”字乃是在“十”字左右上下各加一畫延伸交叉所形成的。象徵時間與空間的交會。豎表時間,橫表空間,延伸的部分即表徵著轉動之意。
在生命的舞臺上,我們都活在時間與空間之中,而時間即是妄念的形成。俟你能坐到不起妄念時,時間一晃就過去了。《華嚴經》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乃至幾個劫數亦在一念之間。
那麼,空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了身體,就有空間的感覺。坐到沒有身體的覺受,也就沒有空間的感觸了。《華嚴經》云:“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毫端”。所以修道要修到能把妄想及身體的感覺化掉,你就解脫了。念頭要化掉,需要有相當大的智慧,功夫要做到忘我,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我們知道中峰禪師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也就是說他確確實實是明心見性的人。只要明心見性,最低限度他是圓教初住,這是最低限度的。他跟諸佛如來是同生性,不是異生性。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他是用四智菩提,他不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四智菩提。從哪些地方知道?從這些開示當中我們知道,他這些話不是見性講不出來。
前面兩句容易,這個不難,為什麼?《彌陀經》念熟了你就知道。這個世界為什麼稱為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對舍利弗尊者不是講得很清楚,「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不是答得很清楚嗎?所以前面兩句沒問題,我們也能說得出來。
後面兩句我們就說不出來了,尤其是最後一句。『道人若要尋歸路』,「道人」是修道的人。「歸路」是什麼路?成佛的道路。這一條路不容易,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說我們找到了,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成佛之道。這個沒錯,這我們大家都能說得出來,但是他不是這麼說的,中峰禪師講的『但向塵中了自心』,這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如果要是我們說「道人若要尋歸路」,我們一定是「信願持名求往生」,我們一定是這樣說法的;我們不會說「但向塵中了自心」。
念死法門
念佛一定要口念心也念,心口一致,不可有口無心;若是有口無心,雖然也能種遠因,但今生不得往生。所以應該做到 “一聲佛號起,一切雜念消。” 不可在雜念當中念佛。至於消念的辦法,我已經講過很多了。
今天再和大家講一講佛說的 “念死法門”。
念佛心一起要有念死之心,想像自己躺在病床上,四方陰暗。那時候你名利心也沒有了,人我心也沒有了,是非心也沒有了,競爭心也沒有了,一切雜心、亂心都沒有,正好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