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慈濟上人開示 (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獨角牛

《法華經譬喻品》記載,舍利弗尊者向佛陀表達得聞大乘法的歡喜踴躍心情,並陳述自己修行已久,卻停滯於小乘,不得受記成佛而心懷感傷;而今聞佛闡說,終於知道是自己吸收佛法的心靈力量沒有完全激發出來,所以不能契入大乘法理。

晨語時間,上人講述這段經文,表示佛陀說法「三根普被」。「大根機者聞法信受,發菩薩心廣度眾生,因而得佛授記;中、下根機者,以為自己力量不足,不堪承負度眾生的大任,故停滯在小乘修行方法,難以更上一層樓。」

上人引述佛典故事——

一戶農家飼養的母牛生了一隻稀有的獨角小牛,主人非常疼惜;獨角牛受到主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心存感恩而尋思報答。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在苦中繼續複製苦難

《百喻經》裏記載一則故事——

一位修行人執著於「男女授受不親」。師父告訴他地上有根長髮,請他撿起來,他拒絕了。「我要守戒,怎麼可以去撿女孩子掉下來的頭髮?」師父說:「你執著於身外那根頭髮不淨,卻沒有想到你身內的三十六種穢物。」

這就是法不入心,所以只執著於外相。

有些人懂得道理,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但一遇到境界,知道卻「放不下」、「看不開」,行為與平時琅琅上口的道理無法接合,以致「沒法度」。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心堅的聲明法師

晨語時間,上人講述一則佛典故事——

過去無量劫時,人人發心修行、護法。有一佛名為普德增上雲音燈佛,教化無數菩薩、聲聞、緣覺,當其入滅後,受教者在各地傳法,其中,在地球傳法者為「聲明法師」。

一個邊境小國名為「堅牢」,城中有位年輕居士名喚「堅眾」,他發願尋找佛法真髓,將正法普遍施行人間。有天人告訴他,聲明法師正在加毘羅城弘法,可以前去求法。

堅眾居士立即前往。聲明法師為他說甚深清淨妙法,能集一切菩薩善根、斷除一切疑慮,令眾生歡喜的大乘經。堅眾居士聞法歡喜,從此追隨聲明法師,日日精進勤修。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思生命的價值、深度、品質

《法華經譬喻品》:「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這不只是描述大乾坤,也是眾生的心態。

天蓋之下,地載之上,人間就如一個大宅,所有眾生同生共住。現今全球天災人禍頻傳,就如四處著火的大宅,非常危險。

眾生共業,心所造作出的力量,會摧毀一切。如果人們不懂得互愛,沒有責任感,不珍惜、愛護大宅,不僅是建材腐爛,火苗更是從四周燃燒起來。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安穩,意清澄

世間聲音各有不同,

若能「善聽」,則種種音聲皆「法音」——

耳聞讚歎褒揚,莫飄飄然起貢高驕傲,

才不致衍生無明、徒增煩惱;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讓法不漏失?

清淨如水的「法」雖然入心,但若沒有用功夫,無法洗淨髒污,習氣依舊在,就叫做「漏」。

如何讓法不漏失?戒、定、慧,就是「三無漏學」。

「戒」是防非止惡,要預防惡念入心、停止錯誤的行為;明明知道不對卻去做,後悔就太遲了。

心中無戒,絕對無法「定」,持戒能安定心靈,使雜念不生、惡念不起;行為沒有錯誤,就會心安理得。就像平靜無波的水面,即使夜晚也能映照天上的星月;有戒、有定,則心如明鏡,能辨是非——「對」的事,做就對了;「不對」的事,謹慎不犯錯;一切境界明朗現前,就是「智慧」。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惟「四聖諦」,行「四弘誓願」

佛陀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前面四十二年以「方便法」引導不同根機者,最後才說「真實法」;無論方便法或真實法,都是要引導大家走上大乘菩薩道。

行菩薩道,莫只是徘徊小徑,認為走得通就好——為人生無常、苦難偏多而求法,只是停留在起點;要以通達佛陀覺悟的境界為目標。從「四聖諦」開始——了解「苦、集、滅、道」真理,找到滅苦之道;進而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陀僧團中的舍利弗,長久以來精進修行,維持己心清淨、滅一己之苦,「得於小乘自謂究竟」。直到法華會上,聽佛宣說大乘法,舍利弗「嗚呼深自責」,慨嘆多年來獨善其身,沒有打開心胸契合佛心、行菩薩道救度眾生,故空過數十年,未能授記成佛。

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就是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覺性、都能成佛。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怎會不知這個道理?他只是自滿於所學,沒有真正發大心、立大願,向菩薩道邁進。在法華會上聽聞真實大法,舍利弗歡喜踴躍,懺悔缺失,也希望讓人人得法歡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苦為樂

《雜阿含經》中有一段故事——

佛陀在毘舍離城講經時,一日早晨,阿難進城托缽途中,看到一群貴族孩童以屋舍門孔為靶,比賽射箭,箭箭準確射入孔中。阿難歎為觀止,回精舍後向佛陀說起所見情景。

佛陀問阿難:「毛孔與門孔相比,射準哪個比較困難?」阿難說:「要射入如毫芒般的細孔,簡直不可思議,非常非常困難。」

佛陀以此為喻,幾十年來不斷向人們解說四聖諦,但世人無明障蔽,能體會「苦、集、滅、道」真理者,少之又少;就像要將箭射進門孔較易,若要射進比毛孔微小百倍的孔中,實在困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分來自多造福
  人生有幸與不幸,三十多年前,慈濟剛開始做慈善工作時,有一個案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我按照地址找到個案的住處時,心想:這怎能算是「家」呢?因為房子已傾斜,只用簡單的草皮搭蓋起來。我問案主:「你的家呢?」他用手一指,說:「就是這裡啊!」
  我問他:「你們晚上都睡在這裡?」他說:「對啊!」「那你在哪煮飯?」他說:「在裏面。」然後帶我們進去看看,裏面有一隻鍋子斜放在三塊石頭上;我伸手掀開木板鍋蓋,看到一些地瓜藤和小地瓜,我問:「你們家裏有養豬嗎?」他說:「沒有。這是我和兒子要吃的。」聽了真的好心疼!
  反觀另一位居士,他經營一家衛浴用品公司。有一次我到他的公司參觀時,他指著一項產品說:「師父,這套浴缸售價三百多萬元。」我問:「洗個澡要買這麼貴的產品?現在景氣不太好,有人買嗎?」他說:「有啊!而且台灣的銷路最好。」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田心耕

耕耘心中的福田
  我們心中的大地有兩種可以造作,這兩種都稱為福田:一種是「有作福田」,另一種是「無作福田」。所謂有作的福田即是心中有所求,比如:對於三寶、父母、師長,我們都知道要尊重供養,而且會有很大的福報;但是,若為了求福報才刻意去供養,這當然也會得福報,不過,這是有作的福田。

  另一種是無作福田,也就是沒有特定對象,抱著盡本分、無所求的心去供養三寶、孝養父母、敬重師長,並且兼愛世間眾生萬物,把這些都當作本分事。好比農夫,有的會計劃經營多少,將來能收穫多少;有的則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就是無作福田。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好好的耕作福田

有量就有福
  在台南也有個故事——有一個賣龍眼的攤販,看到委員捧著愛心箱走近攤位,就不高興地說:「不要站在這裡,你們站在這裡,我今天就別做生意了。」
  但是不遠處,有個賣鳳梨的攤販說:「師姊,妳們來我這裡,快來!因為妳們都是菩薩,有這群菩薩站在我旁邊,我今天人氣一定很旺。」
  委員們很感恩,趕快站在那個攤位旁,賣鳳梨的先生趕緊拿了礦泉水、果汁要請委員喝。他說:「妳們太辛苦了!外面太陽這麼大,趕快補充水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都要給自己寫下有價值的生命日曆--證嚴上人開示

每天睜開眼睛,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感恩我還在,頭腦清楚、手腳能動;第二個念頭就是發願——要更虔誠戒慎、踏踏實實過好這一天。

感恩過去一年平平安安渡過,感恩有這麼多人發心,為天下人、天下事付出。然而,「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生命每過一天就減少一天,每過一年又少了一歲。人生盡頭愈走愈近,感傷能付出的時間愈來愈少;唯有自我期許——新的一年要更精進。

有人說,今年做不到,明年再做。但無人能知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時間,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做對的事情雖然無法預料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時間,做利益人群的好事。切莫讓這一生淺淺窄窄地過去;要把人生拓展得更寬闊、更深刻,在自我生命日曆上,天天寫下有價值的篇章。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是罪。學佛應慎防過失,切莫覆藏罪惡。時時發露懺悔改過自新,方得安然自在!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迎接平安福慧的新年

生活簡單一點、樸素一點,疼惜物資、再生物命,簡樸增長慈悲心。

心靈多分真誠、多分善念,轉迷為悟、淨愛無私,真善涵養智慧愛。

以真誠慈悲,膚慰土地傷痕,以智慧大愛,彌補人心裂痕,時時增長慈悲心,日日涵養智慧愛,年年都是平安福慧年。

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自我反省,緊記「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如此必可化解「含毒」之心,圓融一切眾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逆境是「增上緣」

每天清晨走出書房,天未亮,四周境界靜寂清澄;看著遠方的天空,感受昨日與今日的不同——時序正值夏、秋之交,同樣的時間、同一片天空,昨日所見還是淡淡的白,今日天色卻昏暗。

天地運轉、四季輪替,感受到大自然的法則,心靈總有千萬般感恩──感恩天地孕育萬物、感恩天地間妙理無量,無一不在說法。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外在境界的認知,皆是「六根」與外在「六塵」相緣,而成「六識」——「眼」識緣著所見的色塵,「耳」識緣著所聽的聲塵,「鼻」識緣著所嗅的香塵,「舌」識緣著所嘗的味塵,「身」識緣著所覺的觸塵,「意」識緣著所分別的法塵。

就如每天聽見鳥叫聲,有時群鳥齊鳴,有時一、兩隻鳥兒獨唱。鳥兒心境如何?人無法瞭解;但若仔細觀察,聽其聲、見其形,可以感受到天地境界多麼美麗。同理,兩千多年前佛陀身處的境界、所說的法、心境的感受,我們如何體會?什麼才是真實的佛法?無法揣測,唯有用心聞、思、修,才能通徹諸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佛陀在世也有三不能:一、眾生定業不能轉,二、無緣眾生不能度,三、不能度盡一切眾生。

學佛,要學活的佛;打坐參禪,要學活禪。能使平常生活中的舉止動作無不是禪,才是真正的活禪。

要做菩薩,就要發恆常心。菩薩決不把「付出」當成苦事,而是抱持遊戲人間的歡喜心去付出。

心靈要純真,態度要柔軟,內外圓滿,才能耕耘人心。

守戒行善、身心清淨,能乘願度眾,而不隨業流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的欲念有善惡兩種,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開世間的一切;若起惡念則人生方向就會偏差,因此產生了煩惱。 

有一次,佛陀來到一個小鎮說法,有位富翁也和鎮上的許多人一樣,虔誠地聆聽佛陀宣說人生的真理;聽完之後,他便向佛陀請示:「聽了您的教誨,知道心要時時保持平靜,最近我正為了家產而煩惱,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寧;我知道心不平靜的根源是因為有煩惱,但是要如何去除煩惱呢?」 

佛陀問:「為什麼家產會讓你如此煩惱?」富翁說:「因為我年老了,卻不知要如何放下財產和事業?」佛陀問:「你有兒子嗎?」「有啊!都已經成家了。」佛陀說:「既然兒子長大了,為什麼不讓兒子繼承產業呢?」 

富翁說:「我的兒子從來也沒有料理過家務,更沒有幫我經營過事業,他什麼都不會呀!」佛陀說:「每一種技藝、學問都是學習而得的。你的兒子既然長大了,應該可以好好將你的人生經歷教授給他。」富翁又說:「我要教他,但是他卻沒有意願要學。」 

佛陀說:「你能『放下』,自然就有人接。人生無常,生命只在呼吸間,當最後的一天來臨時,即使放不下所有的一切,但是又真正能帶走什麼?」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不執著、不起分別

佛之法身恆住,無生、住、異、滅之變,在時間上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故《無量義經》云:「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

晨語時間,上人解說,動與靜是相對的感受,即使身心靜定,時間仍不斷流逝,地球依然在公轉、自轉之中,身體代謝運行不止,只是個人在靜定境界中無感於種種變動。

同理,進與退也是相對。人自出生到老死,每一時刻都在成長、變化,終至老邁凋零,再經歷下一個生、老、病、死的循環;而佛之法身恆住恬安寂靜的境界,無進退之別,亦無安危之慮。

「即使生命時間、生活空間有限,智慧要不斷提升,要有宏觀開闊的眼界與心胸,達『心包太虛』之境,透徹人間事理、宇宙真理。上人指出,了徹真理,就沒有是非、得失的執著,也不會起你我、彼此的分別心。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信的宗教在於心正,心正則氣盛,氣盛方能自在。迷信就會疑心生暗鬼、問神卜卦,取信於籤詩、茭杯,而無法真正深入教理。

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動輒求神問蔔。心若迷時會很苦,苦在自己無法作主。

修行不是求佛保佑平安,而是依從佛陀的教導,修除習氣、自我改變;要以身作則護念己心,帶動人人愛護世間生靈,尊重生命。

「與人共事難免會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做事習慣而意見相左,必須不斷調整自己,讓整體腳步合齊,才能完成美善之事。要保持清淨初發心,莫因人亂了己心。」

「真正『入經藏』,是讓心靈受法水洗滌,改除習氣、開闊心境,於人我之間不再斤斤計較。人心調和,社會才能平安祥和;人人降低欲念、發揮愛心,就是天下之福。」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月是吉祥月也是孝親月

正信不迷,越度煩惱波濤

華人社會不少人在農曆七月大拜拜、燒紙錢,認為火愈旺、氣愈旺,藉此求富貴、求賺錢、求平安;因為迷信,使心靈、行為不得自由,亦致人生脫離倫理軌則。

馬來西亞培訓志工陳春明,過去畏懼鬼神,見廟即拜;農曆七月時更到處拜拜、燒紙錢以求安心。兩年前加入慈濟環保志工,聽了上人「七月吉祥」開示後,瞭解「普度」的意義,就此轉迷為悟;並在自家修車工廠播放上人開示,讓客人在等待的時間收看,藉以淨化人心。

「信仰必須求實求真。就如行路,要先看清楚有地、有路,才能踏步;否則懸空而踏地,必然墮落。」早會時間,上人稱許師兄轉迷為悟,就此從心靈的牢獄中解脫。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欲熾盛,多災難!

人心「貪、瞋、癡、慢、疑」五欲熾盛,為世間造成很多災難;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觀機逗教開導眾生。紛亂的社會需要正法,才能使人心調和,相互感恩、尊重,以愛互動;人人提起堅定信心,匯聚清淨善念,善的力量才會大。

佛典中有一則故事

一位商人一心求福,希望事業成功、賺盡天下財富。有人告訴他:「只要每晚用最好的柴拜火神,錢財就會如熱火般滾滾而來。」於是他遣人上山砍柴,用最好的木料,三年不間斷拜火。怎知生意不僅沒有起色,還日漸衰退。

又有人告訴他:「每天太陽、月亮出來前,準備豐富的祭品,虔誠禮拜,就會日進斗金。」於是他天天殺雞宰羊祭祀,連續三年拜求,生意卻愈來愈差,不僅花光家產而且病倒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