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慈濟上人開示 (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resdefault.jpg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

一念無明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99a211bc48ea.jpg

調和人心,化險為夷

年輕時讀到佛經上的「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一次比一次猛烈,會將世間一切有形物體消滅殆盡。當時疑惑有可能嗎?這幾十年來放眼天下,地、水、火、風四大不調,釀成種種災禍,確實發生了!

人心欲望無盡,追求享受,無止盡地開發、破壞,建築物愈來愈多、愈蓋愈高,水泥封住大地。為利益追求工業發達、商業發展,不惜破壞生態。大自然承受不住,氣候趨向極端,暴雨、乾旱、森林大火釀災,威脅人類生存,也讓無數人受苦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

禪師帶著一位小沙彌在山上苦修,生活非常清苦。沙彌每天跟著師父下山化緣,有一天回程時,看見一位老乞婆餓倒路邊,禪師便教沙彌將化緣所得的物資分給老乞婆。

沙彌想著,這點物資師徒兩人都不夠吃,還要分給老乞婆?禪師看出他心不甘情不願,便說:「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沙彌不得不照著師父的吩咐去做,卻還是不以為然,認為應該等到行有餘力時,再來做功德。

多年後禪師老邁,將寺院交給徒弟打理。青年僧人很能幹,沒多久就將寺院翻修得富麗堂皇、香火鼎盛。老禪師提醒徒弟:「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青年僧人不以為意,認為現在寺院初有規模,必須趁勢拓展,將來再談布施行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見善隨喜

  人生短暫,莫懵懂度日;一念偏差,一時懈怠,將浪費寶貴時日。「無常」如影隨形,要把握平安的時刻,用悲憫心牽掛苦難人,用喜捨心關懷眾生;時時精進勤修,增長慧命。

《法華經.法師品》:「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是成佛之道,哪怕只是聽聞一句、一偈,吸收受用、發心隨喜,就已經接受到真實法的種子,難能可貴。

隨喜,有善的隨喜,也有惡的隨喜。對於不了解的事情、錯誤的事情,跟著去散播,這是惡的隨喜,「一人吐虛,萬人傳實」,往往造成人禍。得一善拳拳服膺,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是善的隨喜。見善隨喜,辛苦付出能得到幸福的收穫,日後回憶起來很值得,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jpg

行菩薩道做人間事

嘉義有位患有精神障礙的年輕人,常常撿拾垃圾回家,堆放在三合院裏;不只環境髒亂,有時還會放火燒東西甚至拿刀揮舞,讓鄰居非常困擾,卻又不敢靠近。

為了公共安全,鄰長和他的父親溝通,同意慈濟人來幫忙清理滿屋垃圾。但當志工抵達時,年輕人不讓他們進去;他的叔叔趕來安撫,同時示意志工從廂房進入,沒想到他發現了,大喊:「土匪!」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死極苦

佛陀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說法時,城內有位長者喜獲麟兒,幼兒相貌端正,牙牙學語時,開口就說「生死極苦」,大家就稱他為「生死苦」。

生死苦總是笑容滿面、謙和待人,從不說粗言惡語。長大後和親友來到祇園精舍,遠遠向佛陀頂禮後,就坐下來聽佛說法。聽佛陀說「四諦法」,他十分歡喜,便稟明父母,請求出家。

年輕的生死苦隨佛修行,很快就修得阿羅漢果,廣受欽敬。同修比丘讚歎之餘,也請教佛陀:為何生死苦自幼就會說「生死極苦」,且有隨佛修行、證果的殊勝因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與提婆達多的幼童期

在迦毘羅衛國皇宮的大花園裏,有一群王族孩童優游嬉戲,忽有一群大雁飛過,童子提婆達多彎弓而射,一隻雁中箭受傷,掉落在悉達多太子面前;太子起了一念悲心,為雁治傷,救其性命。

提婆達多追隨雁鳥掉落的路徑來到太子面前,向他討取傷雁,認為這隻雁是其獵物,太子應該歸還;太子則說,雁鳥被自己救活了,就不算是打獵的戰利品,不願歸還。兩人爭執不下,決定請國內有名望的學者仲裁。

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作出判決:「誰養育者,即是攝受;射著之者,即是放捨。」指出這隻傷雁被太子救活,算是被太子養育,應歸太子所有,不屬於提婆達多。此事讓提婆達多怨懟太子,從此有了心結。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991186_938417806171277_1538091750707168246_n
 

深觀因、緣,面對果、報。

深觀因、緣,面對果、報。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禍自造

一對兄弟,哥哥覺得種田很辛苦,不如祈求天神給予福報;於是把種田工作交給弟弟,自己備辦豐盛供品到神廟祭天,日日虔誠祈求神能賜福。

天神運用神通觀看,發現此人過去生不願布施,今生也沒有造福人群,只是一心求福。「既無因,我如何給他果呢?」然而,念在他一心虔誠,也避免他求福不成,反起瞋、怨、恨、誹謗之心,天神決定化身來啟發他。

神化身成他的弟弟現身神廟,哥哥一看到他就說:「你不在田裏好好耕作,到這裏來做什麼?」弟弟說:「我也想要求神賜福,讓我們不必耕作,田園就能長出五穀雜糧。」哥哥斥責他:「不播種、不耕作,土地上怎麼可能生出糧食呢?」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念善心就是一顆好種子

世間事物皆有因緣,有起因,加上很多緣,因緣會合才能成就諸事。「真理無形無相,是由許許多多的緣來合成;有『因』還要有『緣』,才能產生『果』與『報』。因緣果報,就是看不到的業力,也是真理。」

就如一顆種子放在桌上,經過幾年它還是一顆種子;上人進一步表示:「若種在土地裏,陽光、空氣、淨水,都是幫助種子發芽的緣;因緣相合便能使種子長成大樹、開花結果,再生無量種子。」

上人強調,一念善心就是一顆好種子;反之,若發一念惡心,謗法、謗人,因此斷人善根、滅佛正法,就如種下一顆惡種子,業力甚大。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有三法:可憎、不可愛、不可追念

波斯匿王有天靜坐時,回首年輕時在宮廷裏享盡榮華富貴,而今老邁衰弱,隨時會老死;他深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三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遂向佛陀表白此心境。

佛陀言,確實如此,任何人都逃不過老、病、死;更可惜的是,凡夫在老、病、死中卻不自覺,不斷產生煩惱、造作業力。

世俗人不斷追求,或執著所擁有的財富,或受情愛繩索束縛,深怕被侵奪。人人都厭惡老、病、死,但,沒有人能逃得過,一旦死亡來臨,一切財物、情愛都帶不走,唯有「覺道恆常存,出世法財無倫比」。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犍連尊者傳授致富之道

佛陀在世時,帶領了一千多位的僧團弟子,弟子中有十大弟子,這十大弟子時時都追隨在佛的身邊,佛所說的教法他們都吸收在腦中,其中有位目犍連尊者,他常常代表佛陀在恆河兩岸,講經說法教化眾生。

有天他想到,那些沈迷在愛慾中的煩惱眾生,他都能用智慧口才教導度化,使他們得到快樂的人生,發揮人生愛的光輝。遺憾的是自己的哥哥,雖然富甲全印度,卻是慳貪無比,捨不得布施幫助別人。

有一天他認為因緣成熟了,就到哥哥家去,他深深了解自己兄長的個性,希望能擁有更多的財產,因此他就以佛陀的教法來告訴他,他說:「佛陀說過,一個人在人間,能有財富必定是先去種福田,才能得福果,你這輩子這麼有錢,是因為過去生中曾經造福啊!但你知道嗎?你現在有這些福,如果再不繼續去做,就比如農夫收成了,卻把種子全放在倉庫中,不再去播種,如此下去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有三法:可憎、不可愛、不可追念

波斯匿王有天靜坐時,回首年輕時在宮廷裏享盡榮華富貴,而今老邁衰弱,隨時會老死;他深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三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遂向佛陀表白此心境。

佛陀言,確實如此,任何人都逃不過老、病、死;更可惜的是,凡夫在老、病、死中卻不自覺,不斷產生煩惱、造作業力。

世俗人不斷追求,或執著所擁有的財富,或受情愛繩索束縛,深怕被侵奪。人人都厭惡老、病、死,但,沒有人能逃得過,一旦死亡來臨,一切財物、情愛都帶不走,唯有「覺道恆常存,出世法財無倫比」。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緣與絕緣

佛陀在世時,有位貧窮的老婆婆,每次遠遠看到佛陀帶領僧團走來,總是繞道躲避,不曾供養。佛陀為了給她布施造福的機會,請阿難去度化。

阿難尊者疑惑地問:「佛有莊嚴三十二相,哪有不能調伏的眾生呢?」佛陀說:「老婆婆與你有緣,需要你去接引。」

阿難半信半疑地走近這位老婆婆,沒想到貧婆一看見阿難,就五體投地禮拜,十分投緣;之後並隨阿難來到佛前,以最虔誠的心,歡喜供養僧團。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36200501_M  

於一切順逆境,安忍不動

遇逆境,要觀因緣,不受障礙;遇順境,要知警惕,不受誘引。面對一切善惡順逆境界,都能正向看待,心安忍不動,就能恆持初心,不退轉。

凡夫無明,習氣剛強,互爭互鬥,複製無明,使人生苦不堪。要時時自省──自己是否也是剛強難調的眾生之一?要先設法降伏自己的煩惱,才有辦法入人群,降伏眾生的無明。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動人心真誠之愛

《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女士及專刊總編輯蕭錦綿女士來訪,向上人提問:「臺灣的希望在哪裏?要怎麼做,臺灣才能有信心、有希望?」

「於佛法而言,人人本具佛性——每個人都有最純真善良的本性。只是凡夫心易隨外境起伏,無明習氣遮掩了純真本性,在彼此之間形成效應。」

上人直言,對臺灣沒有信心,就是一種效應、一種觀念。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恩、珍惜新的一天

每一天清晨,我醒來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感恩又平平安安度過一天、感恩手腳還能運用自如;緊接著自我警惕──要好好珍惜這新的一天。

歲月催人老。隨著年紀增長,體力、生理各方面都日漸衰老中;年少會長大、中年漸老邁,這是人生自然法則與循環。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警策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生命,在分秒中逝去;慧命,卻可以隨著時間而增長。時間可以成就一切,要時時自我警惕「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戒慎虔誠把握每一分秒,在菩薩道上殷勤精進,不讓時間空過;以時間為道場,善用生命,成就慧命。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舍利弗尊者本生因緣

《大智度論》有一則故事——

舍利弗尊者隨佛修行日久,是智慧第一的出家弟子,卻仍有餘習未盡,對於修行也有自己的執著。某一次佛陀看到還是沙彌的羅侯羅氣色不佳,問他為何如此消瘦、憔悴?羅侯羅回答,是因為吃得不好。當時負責安排、教導沙彌生活的是舍利弗尊者,也算是羅睺羅的老師;佛陀覺得尊者沒有照顧好沙彌的飲食,於是說:「舍利弗食不淨食。」舍利弗尊者輾轉聽到這句話,就把當天所吃的食物吐出來,並且發誓不再受供。

波斯匿王、須達多長者等人欽慕舍利弗「智慧第一」,總是歡喜供養;得知尊者不再受供,便前來請求佛陀勸說。佛陀說:「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並講述尊者的本生因緣——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阿難與佛陀特別投緣?

「佛陀這麼多弟子裡,為什麼阿難與佛陀特別投緣?」這是佛陀在世時,許多人的質疑。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阿難都能聞一知十,如此善解佛意,是何因緣?上人在晨課中,說出阿難與佛陀的「深緣」。

在過去無量劫前,有位比丘,嚴厲教導一位沙彌。沙彌每天要背誦很多經文,並且須打掃環境、勤作各種勞務,還要出門托缽。沙彌最煩惱的,就是天天要托缽,因為為了托滿缽,必須花費很多時間一家家拜訪,可以背誦經文的時間就不多了。

有一天,沙彌又出門托缽,嘴中一面喃喃地背誦著經文;有位長者見沙彌小小年紀,每天從家門走過時,都非常認真地背經,但看來卻是煩惱重重。慈詢沙彌後,知道他煩惱的原因,於是便吩咐家人,每天供給他足量的食物,使他能專心於道業,無憂無慮地讀書、誦經。從此長者虔誠地為沙彌護法,直到沙彌成為比丘,終能弘揚佛法、教化眾生。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