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人名,他是釋尊的弟子,在出家弟子中其智慧第一,也有譯為舍利弗。

.色不異空:色指色蘊,空指真如,它不是虛空或空無。「空」是眾生及森羅萬相的體,其本身是不可言說、不可形容的。真如會「伴生」無明,一旦無明出現,則真如會如人忽然入夢似的妄生各種現象。這叫「緣起」。「不異」是「不是完全不同」之義。完全不同稱為「異」,是指性質與相狀都不相同,例如金杯子異於木盒子。

兩個東西不異,是指性質同、相狀異或相狀同、性質異,例如可以說冰不異水,或說金戒指不異金。又例如兩個形狀相同的戒指,其中一個是鍍金所成,另一個真金所成,此二戒指亦可說是「不異」。「色不異空」是「色蘊」與「空」不異,在修行上,作三密加持的本尊觀想之時,所出現有相狀的本尊是來自「空」,由此悟到色蘊的體性是空,也就是「色蘊不異空」。在理論上,由人的肉身及所見到的森羅萬象,我們可以推想其體性皆是空,這也可稱為「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這是說「空」與色蘊二者不異。在修行上,經由內觀的方式,息滅妄想離一切色相就悟到「空」,所悟到的「空」是諸法的體性,它是妄心熄滅離一切色相時所現者,不是離妄相別有「空」存在,這叫「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說色蘊是空的表相而空是色蘊的體性,二者互為表裡,如一體的兩面,二者不一不異,這是諸法的中觀理論。在修行上而言,這是指在中觀的境界,此時修行者是在「寂而照、照而寂」的境界,是同時處在「體即相、相即體」的境界。若與前之空假二觀相較,空觀的成就者入空之際,只悟到空或住於空,但不知相。反之,假觀成就者,只見到相但不知空,而中觀境界是「融通空與相」,故與前二者不同。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說受蘊不異空、空不異受蘊,受蘊即是空、空即是受蘊,。其意義與註解8相同。

10.「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句話也可寫成「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相」指各種形狀或相狀。諸法指一切現象(也含無為法在內)。諸法的表相(簡稱相)就是我們所見所覺知的外在森羅萬象及內在之各種妄想。諸法的空相是指諸法的「體性」而言。「空相」是形容此不可言說的體性,也就是「空」、「真如」或「法身」等。「諸法空相」(即空)的特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世間之一切事物有生就有滅,一切事物不是垢就是淨,任何東西其大小等諸量皆是可以增減,因此,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形容」此不可言說的「空」可以算是非常適切。
 

11.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一句是說「空」之中沒有五蘊的存在,五蘊的解釋見註4。也就是說若修行者不能離五蘊則不能入空。

12.「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眼耳鼻舌身意是指人體的六種器官(稱六根)。在此處六根應該包括六個器官的知覺體(即「識」)在內。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是六根覺知的對象。也就是眼根看色塵、耳根聽聲塵、鼻根嗅香塵、舌根嚐味塵、身根接觸身塵、意根(腦)接觸法塵。「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是「無眼根界、無色塵界、無眼識界,……,無意根界、無法塵界、無意識界」之義。

此句話是說「空」之中既沒有六根、沒有六塵也沒有十八界存在。「十八界」的意義是十八個界限,色塵經由眼根與眼識共同作用而生識覺之時,色塵有其作用的界限,叫色塵界,其他十七界的意義亦同此理。六根、六塵、六識、十二處或十八界總體就是世間之一切現象。也就是我們所覺知一切現象,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相」。這一段話是說在「空」中沒有我們所知的各種「相」存在。也暗示我們,若不離諸相則不能入空。(十二處與十八界之詳情請參考中華藥師山居士佛學學會所發行由筆者所註之楞嚴經。)

13.「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說「空」中沒有「無明」、沒有「無明滅」,沒有「行」也沒有「行滅」,沒有「識」亦沒有「識滅」,沒有「名色」亦沒有「名色滅」,沒有「六入」亦沒有「六入滅」,沒有「觸」亦沒有「觸滅」,沒有「受、愛、取、有、生」亦沒有「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滅」。

這一段話也可以改寫為「空」中沒有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沒有「滅無明」、「滅行」,……,「滅老死」。這是說「空」中沒有十二因緣法存在。也就是說「空」本身不是十二因緣法所屬,若執著十二因緣的修行法而不知法亦要捨,則不能入「空」。因為法如筏如手指,只是渡河或指月之方便而已。

14.「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是聲聞修行者所修的法門,叫「四聖諦」,是四種無上的真理之義。「苦諦」是眾生現在所承受的苦果。「集諦」是形成苦果的苦因,苦因是眾生過去多生累積(集合之義)各種因果業障所成。「滅諦」是得到涅槃、寂滅的道果之義。而「道諦」是各種達到涅槃的修道方法。(「四聖諦」的詳細意義請參考附註2)。「無苦集滅道」是說「空」中沒有四聖諦,也就是四聖諦法亦是入空的一種方便法而已,與「空」本身無關,若不知捨棄則亦不能入空。

藥師山  紫虛居士
http://city.udn.com/50655/32565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