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1

觀自在菩薩2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3,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4

舍利子5,色不異空6,空不異色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8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9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10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11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12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13
無苦集滅道14,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15,菩提薩埵16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17
遠離顛倒夢想18,究竟涅槃19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0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21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22,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白話註解 :

.「般若」是不可言說的無上妙智慧,此處是指入中觀時所悟得之妙智慧。這是一種觀照般若,屬般若之用。(一般講實相般若是指般若的體性,這是指未含無明的本有智種子而言)。金剛經所說的般若亦屬觀照般若之一種,這是住空而由空起用之妙智慧,就相用而言,此二者相同(只是所住境界不同而已)。「波羅密多」譯為到彼岸,即了脫生死之義,但小乘的羅漢與辟支佛亦皆能了生死,而本經所說的是大乘菩薩所證之境界,因此,應解釋為證到「無上正等正覺」之義,心經是心要的經典。因此,本經經名的意義應該是:「使眾生圓悟中觀之無上妙智慧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要經典。」

.「觀自在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此菩薩悲心特重,常以各種不同身像出現在六道之中,隨機渡化各類眾生使脫離各種苦難,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楞嚴經等很多經典中都有說到此菩薩的各種救世功德。此菩薩有多種不同身像,是為做不同佛事業以渡不同眾生而示現者,其之所以示現諸像而不直接以「心」渡生,主要是因為眾生大多生活在相的世界中,己習慣的認同各種相法,因此,菩薩為接引不同的眾生而示現不同的身像。

一般常見只有一頭兩臂者屬「正觀音」,多頭多臂者屬於「神變觀音」,觀音的神變相很多,尤其藏密修行者所供養的聖像,很多是一般人不常見到的。坊間常看到的有「六道觀」及「三十二觀音」等,後者是菩薩應化渡生時給某些有緣人見到而流傳在民間的三十二種身像。」六道觀音「是菩薩為助眾生消除其六道心(即天、阿修羅、人、畜、鬼、地獄)的障礙而化現的六位觀世音菩薩,分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馬頭觀世音菩薩、如意觀世音菩薩,十一面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及準提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的淨土是在「補坦洛迦山」,而在中國浙江的普陀山是其在中土的根本道場之一。觀世音菩薩為渡化不同類的眾生,除有無量身像示現外,亦有無量咒語與無量法門,一般修行者很難了解。我們常見的只有「大悲咒」、「十一面觀音神咒」等少數幾個咒語而已。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行是修禪定之義,深是指甚深、深入之義。這一句是說:「觀世音菩薩修禪定到達甚深的中觀境界之時。」般若波羅密多是圓悟中觀境界時所證之無上妙智慧。此妙智慧可使眾生成就佛果。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皆空」亦可寫成「歸空」,「蘊是聚積加上障礙之義」,無始以來由於無明使真如起夢幻般的妄想而妄生六道諸塵相(詳情請參考楞嚴經),眾生執取這些塵相為實有,這是聚積之義。由於聚積而形成眾生的五蘊身,使如來藏(見楞嚴經)原有自在無礙的見聞覺知功能,因無明而不能完全顯現,這是障礙之義。

由於無明妄想,真如的「見性」功能被遮蔽,真心與色塵混濁不清,由此產生眼識,進一步對六道之一的色塵起妄執,長期如此,就成為眾生五蘊身的「色蘊」。色蘊使我們的眼根失去天眼的能力而成為只有肉眼的功能,這是「障礙」之義。色蘊使我們妄以為我們的身體及所見到的森羅萬象是實有,這是「聚積」之義。同理,無明使真如被遮去聽、嗅、嚐、觸的原始覺受功能而生五蘊身的「受蘊」,它使我們妄認聲、香、味、觸諸塵相為實有,使我們失去天耳、天鼻、天舌等神通而只有目前肉耳等受局限的功能。

真如起無明妄想,妄生第六識,進而成為五蘊身的「想蘊」。想蘊使意根失去本有的功能(例如沒有法眼),這是「障礙」。想蘊使我們妄執各種名相符號(即第六識心所)與我們的心理現象是實有,這是「聚積」之義。真如因為伴生無明而起妄動之念,以至妄生第七識,進而成為五蘊身之行蘊。第七識之妄動不停使第六識不得清淨,以至障礙我們「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及漏盡明)的成就。

「行蘊」也使我們妄以為實有「自我」及「時間」等現象,也使我們妄認世間各種變遷現象為實有。「識蘊」是真如起無明妄想以至妄生第八識,由此妄執第八識業種以為實有並記錄不忘。這種把「憶持」當成實有就是「聚積」之義。由這種對識種子記憶不忘就導致眾生有輪迴生死的妄相,識蘊使我們失去宿命通,也障礙他心通的成就,這些就是「障礙」之義。

照見五蘊歸空是把心念返向「內觀」(一般人的心是向外,隨外塵而動),逐漸忘失五蘊身的覺知,而進入八識身的覺知,由第六識逐漸向內進入第七識及第八識,到達第八識的最末端,再往內則是一般稱為黑牢關、黑漆筒或黑洞者,最後回歸到自性,此處是十方圓明(是照而寂)。

再進一步內觀則入寂而常照的境界,此即真如(又稱為法身)。當修行者進入十方圓明之境界,此境界亦稱為「自性」,這是眾生未有無明時的狀態,而悟到眾生是由自性伴生無明所致,此種自覺叫「開悟」。當修行者入真如境界時,則現出諸法的體性,此叫「現性」。這種內觀的方式叫五蘊歸空。

修行者開悟之後就知道世間各種無常現象的體性是空,有此深刻的體悟則可解脫煩惱,因為一般人執著於世間的各種事情,例如生老病死、人事升遷、名利地位及財富等,而把這些虛妄事物當成「實有」體性,一旦發生變化,則痛苦與煩惱就由此發生,若能體悟這些現象皆無體性,則自然可以解脫其所引生之煩惱,故說照見五蘊歸空可渡一切苦厄。苦厄是痛苦與災厄。


藥師山  紫虛居士
http://city.udn.com/50655/32565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