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啟發 (25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快樂的內分泌

快樂的內分泌: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之樂產生的腦啡有限、但念佛產生的腦啡卻能像無盡的湧泉般源源不絕~

因為大腦具有產生GABAγ-Amino butyric acidγ氨基丁酸)的回饋機制,用來抑制由五欲享樂所產生的腦內啡的分泌,以約制個體避免因縱欲而傷身。例如:飲食過度會造成肥胖、慢性病,放縱性慾也會增加活性氧而容易老化甚至縮短生命。

而當大腦前額葉(高級腦)真誠地在從事正面(慈心、善行、正念、真理等)思維時,它所分泌的腦內啡卻不會產生GABA的抑制作用,反而會源源不斷地分泌出來,這也是人間的聖賢達到高層次自我實現境界者,之所以經常充滿著無限喜悅、快樂、幸福、安詳的祕密所在,這似乎也驗證了宗教上所謂的「至福」或「極樂」等最高境界的存在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6句震撼世界的禪語 很能啟發智慧

1.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煩惱是你自己的內心反應,你放不下當然煩惱。
3.
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沒有逆境你無法真正成長成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氣伏而正氣伸,妄心殺而真心現

凡是自以為崇高得「了不起」的人,其傲心充斥於心靈之上,總感到自己是智者、是英明、是偉大,就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引起這樣的高傲,對人都是那般的驕傲不遜,那即使他有很大的勇氣,也只是假的、無用的、無價值的,絕不是真勇的顯露。一切的一切,無非是客氣。客氣是不好的,如能以一本真的元氣,來降服此一附在元氣裡可卑的客氣,就可以伸張正氣了。故我們應以真如的元氣來抵制邪惡的客氣。身體是一個小宇宙,一個小天地,能支配光明正大的心,就是正氣,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浩氣長存,百邪自然避去,這是真理。

又說到我們心中存在的憎惡、愛好、憐惜等等的情欲、執著、判斷人間是非善惡的意識,通通都是妄心作祟,當然也就顯不出真心來,故此吾人若把虛妄心去掉、滅掉;始能顯現出潛在而真實不虛的本心來。這真實的本心,我們可以名之為真摯純明的道心。

總而言之,人被客氣所驅,被妄心所動,在無明的暗道徘徊,在執著的偏徑傍徨,於是失去了大勇的心。我們要絕對把它消殺降服,自然而然便能伸張浩然的正氣,顯現真實的道心,以達於菩提的境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健在時,不往遠處遊學、不在遠地擔任官職;假使不得已要遠遊時,所辦的事情要正當,所到的地方也要有固定的處所並讓父母知道以免牽掛。」
  「父母在」,父母健在時,我們的身體不能自由。父母疼愛子女是天性,常常掛念著子女。久不見子女,一見面就感覺子女消瘦了!周文王「視民如傷」,人民已經安居樂業、生活無虞了,但是文王一見到,就認為他們受到傷害,念念不忘著人民,希望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文王的心就是父母的心啊!
  「不遠遊」,「遊」包括遊學、遊宦,離開自己的故鄉,到遠處尋找師友、研習學問;或是到遠地擔任官職,謀求生計、施展抱負。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待人處世有兩種方法一是把人壓倒自己佔先,還有一種是與人為善互讓互諒;前者是競爭的行為,後者是謙讓的行為。這兩種態度完全不同。中國學者辜鴻銘認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質上面,談不上什麼文明,他們是憑著相互競爭的思想而發展進步。我們再看看東方,以中國而論,是在物產特別豐富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文化發展即以互相忍讓的精神而發。

今天的世間許多人都以為別人的頭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餓就不能忍耐。以這種作風,獨行其是的個人主義,排斥他人什麼都不行而以為自己什麼都行。這種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張,不能互助互讓的行為,人類的和平哪有保障?為了社會共同生活,就應當有不落人後的覺悟。例如研究學問或改良社會,必須站得穩、立得定,大踏步向前邁進,但我們若於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爭奪,而不能互相協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說到:「處世讓一步為高。」渡世讓一步,就表現氣節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說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誰持有這三樣就如同持有三寶。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心,是處世待人的根本思想。儉是儉約,亦即是節儉省用的意思,對物不要用之過度,八分就夠了,這便是「恭儉持己」了。現在的人不論什麼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暢行其志,從這裡就生出了煩惱。因此在世間。人若自滿的話就會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間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現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當作已做完十分,那就發生了兩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說的儉,豈不是渡世三寶?再說到不敢為天下先,這意思是說「讓」與「儉」兩字,對人要讓,持己要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讓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讓一步是高明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有福氣的人看 作者: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多少少了一些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
有人看似好命、能幹多財,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到中年十六悟!
人到中年,一個「悟」字,濃縮了人生的千言萬語明白了高處不勝寒,無力挽狂瀾的世事滄桑與無奈,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笑看世事繁華,淡定人生心態,不求不可取,不求不可得,隨遇而安,諸事順其自然,學會感恩,無憾我心的做人,做事,不再奢望浮華之夢,不再渴望美酒……

一、生命與生活

中年以後,過一天,少一天;過一天,樂一天;過一天,賺一天。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變相貌由修心開始 
美貌也是一種福報。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財富來自施捨,尊貴來自謙恭一樣,美麗的容顏來自柔和善良的性情。人到中年以後,就顯現出現世性格影響所致的面相了。

寬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麗。性格格外粗暴的人,總是一臉的凶相;許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婦女,往往一臉的刻薄相, 這就是所謂的薄命相、剋夫相

實際上面相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長期的心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影,這些相貌也在預示著其未來的命運。相術也就是一種經驗積累,相由心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那麼幼年與少年、青年時期相貌的成因是什麼?相貌特徵與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臉型身材與稟受的先天之氣有關,漂亮程度是前一生帶來的習氣所致。人的前半生是活在前世的影響之下,下半生卻是活在前半生的影響之下。所以說,人到中年以後,要對自己的臉負責任。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3662_2488214305253_1849587642_1513849_1592300091_n.jpg
墮落容易回頭難

人要墮落到畜生道容易,要想在畜生道再回來作人,可就難了!原因在哪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畜生道的業因雖然很複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愚癡。諸位想想,欠人財物不想還,這個心就是很愚癡;再要咒人死,這是愚癡到極處。所以墮落到畜生道,畜生的愚癡要跟人比,要超過很多倍。愈是低級的動物,愚癡愈嚴重。

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給孤獨園修房子,佛跟幾個弟子們在一起,看到地上一窩螞蟻,佛看了之後就笑一笑。弟子們在旁邊看到佛笑這一窩螞蟻,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為什麼要笑牠們?佛就告訴大家,這一窩螞蟻七尊佛出世都過去了,牠還沒有離螞蟻身。我們就不說多吧!一尊佛是三個阿僧祇劫,七尊佛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牠還沒有離螞蟻身,不是說牠壽命長,螞蟻死了來生還作螞蟻。這個道理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什麼原因?過分的執著,牠執著那個身就是自己,所以永遠換不了第二個身體;執著那個窩是牠的老家,永遠不離開牠這個處所,死了以後投胎,還投在螞蟻裡頭,這真是愚癡到了極處。所以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我們要能體會、要知道佛的苦口婆心,三惡道易入而難出,這是事實真相,很容易墮三惡道。三惡道的業因是貪瞋癡,所以佛教我們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目的在哪裡?不墮惡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對國家樹立大功,並且是天下萬民崇敬的英雄人物們,若是誇耀自己的功勳,當這念頭一起,他的功勞就完全從人們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說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將的功勳。能時時有這個念頭,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內心持有一個「矜」字,使聲名受到惡劣的影響。

再說到天與人都憎恨,宇宙間不容的大惡人,如果能心底發出最真誠的懺悔,改過自新,洗心革面,那麼一正其心,惡念便消,所有罪過也就免除淨盡了。

佛經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意思是要我們自內心改造、淨化、建設才有辦法。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容處家族之變,剴切規朋友之失

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緣之親,當著親人們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變故,自己當然感覺有切身之痛,但在這時候應當注意的是態度要從容,心情要冷靜,考慮怎樣處理的方法,絕不可感情激烈衝動,或是悲哀傷病得過度了。如果任著感情用事,不能抑制自己,反而於事有損。

其次是對於交往朋友,看見他有過失就要懇切的忠告,務必使他不致重蹈錯誤的覆轍,這才是有信譽的益友,反之,平時和朋友在一起喧嘩漫遊,不但見著朋友有錯誤不加以勸告改正,反而幫著朋友一同作惡,那就有失交友之道了。

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遊之失,宜剴切,不宜優遊。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通常在飢餓的時候,食物吃起來可口甘甜。若是大吃大喝,美味濃淡就一點都分別不出來了。同樣的,房事以後筋疲力盡,那時絕對不會再想男女性欲之事,因為暫時的快樂已經滿足了。

上面固然指的是食欲與色欲二種,其實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可過貪,過分貪圖享樂。所得往往適得其反,所謂「樂極生悲」,這道理一點也不暇。因此,人們通常在做某件事後產生後悔的念頭。我們要做到「八風搬不動」的境界,進而修學菩薩道,必先正其心去其癡。「正心」不是易事,必先打破愚癡與迷妄的執著。唯有這樣才能鞏固天然的本性,本性是善良心,善良的心能端正沈著,那一舉一動也就不會不正了。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癡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惡魔是可怕的,但實際上心魔才真可怕。

魔有兩種,此處不是指外來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須降伏自己的心魔,群來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俗語說:「除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心中的魔,障礙了我們的修道,使我們見不到真,摸不到善,觸不到美。使我們失卻了光明,見到的是黑暗,昏然一片,不能清醒。

凡夫臨事即迷,非事物迷人也,自己作祟。不能降伏內心;一旦除去內在可懼的「惡魔」,其餘外魔不論有多少,皆能退後,聽本心命令,就無害於自身了。故當初釋迦佛的得道,是袪除魔障證向涅槃的。我們要效法佛陀降魔的精神才能得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人人對於事情都想求得美滿的結果,於是人人都用盡十分的力量以求成功。若能夠不用盡全力,留下幾分的餘地,則造物的神也不會加害。

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圓滿無虧,那就為天地鬼神所忌憎,內憂或外患必定紛至遝來。

古人說:「滿即虧。」又說:「滿招損。」意思是指無論何事達到絕頂的時候,很快就會向下坡走,所以做事不能十全十美,不如預備幾分餘裕比較安全。這種聖賢教誡我們的名言,是不可不注意的。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欲無禍於昭昭,勿得罪於冥冥

人的內臟以「肝」最為重要,肝臟有一點毛病,視力便受影響,如再嚴重可能變成盲人。腎臟病了,耳朵漸漸失靈,最後會什麼都聽不到。這是何等的可怕!

可是,病源發於內,我們不知多半種因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等到發作起來,病情嚴重,救治也來不及了。為什麼我們早不留意,徹底防治,等到病重時才後悔莫及呢

要想做一個君子,一個循著真理正義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為原則。明哲保身,不能犯一絲的過錯,留下一點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見到的時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處,一切人們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犯,千萬不要以為人見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頭。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人類生存世間,要瞭解最美與最尊貴的人生意義,並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質享受。住的是高樓大廈,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果以為這種人生才是美滿的、尊貴的,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如果把眼光向遠處觀察一下,便能體會到古今歷史上的偉人,他們之所以為人景仰,是因為人格與學識的偉大,並不是因為地位和富貴的關係;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並不是外表形態之美。只是看一個人是否遵守人倫、道德,肯為大眾服務,犧牲個人的享受,而有益於人群。古人說:「世上最尊貴的莫過於道,最美善的莫過於德。」由此可知,一個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為人所尊重、景仰,還有人對他輕視、毀謗嗎?反過來說,個人不講道德。不修品行,趨炎附勢,諂媚奸佞,他雖然官高祿厚,衣食豪華,這還能叫做美善嗎?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被當世人咒罵,遺臭名於後世。所以說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萬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還不如一個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現在拿古人來做證明。古時有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叫做伯夷、叔齊。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歡喜,是喜歡他們的道德。桀、射、幽、厲,乃無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們的無德。所以,我們想在世間做個好人,必須要有道德。所謂:「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我們最憂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為聲勢不集於我身而懷憂憤。須知道充德備,每個人都欽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這樣看起來,是聲威與富貴重要呢?還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難明白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短為長,打造屬於自己的強者之路

有一個年輕人,因為家貧沒有讀多少書,他去了城裡,想找一份工作。可是他發現城裡沒人看得起他。就在他決定要離開那座城市時,他給當時很有名的銀行家羅斯寫了一封信,抱怨了命運對他的不公……信寄出去了,他一直在旅館裡等,幾天過去了,他用完了身上的最後一分錢,也將行李打好了包。

這時,房東說有他一封信,是銀行家羅斯寫來的。信中,羅斯並沒有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而是在信裡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在浩瀚的海洋裡生活著很多魚。魚鰾產生的浮力,使魚在靜止狀態時,自由控制身體處在某一水層。此外,魚鰾還能使腹腔產生足夠的空間,保護其內臟器官,避免水壓過大,內臟受損。因此,可以說魚鰾掌握著魚的生死存亡。可有一種魚卻是驚世駭俗的異類,它天生就沒有鰾!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變一生的五句話

第一句話是: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句話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如果說優秀是一種習慣,那麼懶惰也是一種習慣。人出生的時候,除了脾氣會因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東西基本都是後天形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

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我們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使我們的優秀行為習以為常,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讓我們習慣性地去創造性思考,習慣性地去認真做事情,習慣性地對別人友好,習慣性地欣賞大自然。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果才是最究竟的『算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命運不好,沒有錢,貧賤難熬,身體有病,婚姻不順,兒女不孝,人生的各種痛苦都匯集到他那裡去了,感到人生無望,很多人就去找算命先生看。問問他們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婚姻會不會離散,兒女能不能考上大學,病什麼時候能好等等。 有很多算的準的,會告訴你哪年哪月能發財,什麼時候能移民,孩子能考上大學或者考不上。聽到好消息後,並不能讓人更欣喜,聽到壞消息,人卻會真真切切感到不安,甚至恐懼茫然。然後就去求化解之道,化解不了,就一直生活在恐懼不安之中,這太不仁慈了。  

佛教一向反對算命,反對搞迷信神通,為什麼?因為這些會引起人的不正確知見,算命先生說的會讓人感到不安。佛菩薩無限慈悲,讓人身心安穩,歡喜快樂,怎麼會讓人不安。

關於命運,儒家的觀點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佛法的觀點認為一切都是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三世因果經》說: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道家的觀點也是因果報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的五個短章

波歇.尼爾森有篇作品──〈人生的五個短章〉,文雖短,卻極富深義,將人性說得透徹!

他這麼寫道:

一、我走上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掉了進去,我迷失了,我絕望了,這不是我的錯!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