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向日葵

日本科學家江本勝的研究,他是認為水透過振動的過程,可以使它內在的本質,也就是粒子,產生波動,因而造成不同的圖像。水不只是一個宇宙大自然的面貌,它也是能感覺的。我們如何能知道水能感覺呢?把水放在電視前面、放在CD旁邊,拿著寫著愛、感謝的中文、英文、德文字放在水杯旁一個小時,水能在低溫時結晶出美麗的圖案;相反的,將寫著討厭、抱怨、吵架的字句放在水杯旁,水結晶竟然奇醜無比。背後的原理是,波動、振動、與共鳴。意思是說,一個開心的情緒,是建立在傳達與接收兩個人的互動狀態中,不一定要說出口,當心有所感,這個波動的頻率自動會傳送出去,對方一定能接受到這個情緒。所以,不用開口,卻能知道對方是喜歡自己、還是討厭自己。這和我們說的第六感有相通之處嗎?或者和我們說的感知相近嗎?很有意思的是,若這道理可成立的話,微觀世界和具象世界之間是存在著緊密的連結,內心所感和外在環境之間也存在著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內心喜歡他,生活中相處的對方也會感受到我喜歡他;當我不喜歡某個環境,那個環境也會展現出我不喜歡的樣子讓我看到;因為起著關鍵變化的不是環境或對方,而是自己的心。至少當我發現這則水結晶的圖片時,覺得生命真是奧秘。世界之大,取決於心眼之大。而我們體內有70%都是水呢水分佔人體重量的60%-70%,地球表面積有70%被水覆蓋,這些水接收到我們人類給予他們的善念還是惡念的訊息呢?
人的身體和地球生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和尚與小和尚結伴下山去鎮上購買寺院一周必需的糧食。

去鎮上的路有兩條:一條是遠路,需繞過一座大山,趟過一條小溪,來回近一天的路程。

一條是近路,只需沿山路下得山來,再過一條大河即可,不過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獨木橋,未知哪天會橋斷人翻。

大和尚和小和尚自然走的是近路。他們輕鬆下得山來,正準備過橋,突然細心的大和尚發現獨木橋的前端有一絲斷裂的痕跡。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得人身聞佛法,你的目的何在?---淨空法師

我們這一生,佛說得很多,得人身聞佛法,你的目的何在?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不論宗派、不論法門,佛領導我們、帶我們走的路就是一條,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離苦得樂。哪裡苦?三途苦、六道苦、十法界苦,離苦是離十法界,那真的是離苦得樂。

脫離六道輪迴,這是方便法,不是究竟,脫離六道輪迴,就是告訴你,你永遠不會墮三惡道。你在六道裡面,雖然能夠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到了還是要墮三途。所以佛講三界統苦。脫離六道,這是小果阿羅漢,不是大的果報,小果,就是告訴你說你不墮三途,你不再造貪瞋癡。貪瞋癡慢疑斷掉了,不是伏斷,是真斷。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我們修什麼?就修這個。你還要爭名、還要爭利,這是跟佛教誨一百八十度的違背;佛叫你把它擺脫掉,擺脫掉你成就了。你還天天在爭,你爭這些東西就是增長貪瞋癡慢疑在其中,你對世出世法都懷疑,所以你才搞貪瞋癡慢,分別執著嚴重的在增長、在提升,這就錯了。你不是佛的眷屬,你是魔的眷屬,修得再好,積功累德做多少善事、善行,你是阿修羅的眷屬,你是羅剎的眷屬。簡單的來說,佛是以清淨心為宗旨;羅剎就以好勝、好強、競爭,以這個為宗旨。我們要學佛,就要把這些不善的習氣統統淘汰掉。

在今天的社會,你這樣的做法,一般人看到,你這個人沒出息,阿Q精神。我就是這個例子,初學佛的時候處處都讓,總是吃虧,出家之後也是如此。所以我的朋友、同學、認識我的人,出家之後包括悟字輩的這些同修,他們怎麼批評我?淨空法師只會講經,除了講經之外他一無所能。一生都受別人擺佈,都被別人控制,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我是這麼一個人,他們批評得一文不值。到這麼多年來,慢慢的對我有了點信心,看出因果報應上的一樁事情,那就是什麼?吃虧有福。你們處處佔便宜,我處處吃虧,吃虧的人後福無窮,這些人他們看到了。難得,現在對我另眼相看,證明古人講的「吃虧是福」。你不肯吃虧,福報從哪來?有些人這福報是前生修的,我前生沒修福,我的福報是這一生修的,學佛之後修的,沒學佛之前不知道!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jpg

 

阿隬陀佛為大轉輪持火之子,名為不思議勝功德,他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因修持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20]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阿彌陀佛在成佛前的一個世間,是妙喜國的國王——世饒王。在他當國王時非常喜歡聽佛講經說法,他的悟性也很強,佛講的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後他決定潛心悟道,並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比丘。他認為人在世間,苦海無邊,於是他決定要幫助芸芸眾生脫離苦海。他感到眾生的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來自內心世界的苦是因為眾生的貪慾惡欲所致,來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穢土」。再說還有輪迴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該多好呀,在那個世界裡人們的心裡沒有任何貪慾、惡念,眾生的心靈就像泉水一樣純潔。這樣每個人的內心就會沒有痛苦。痛苦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內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既我們的生存環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環境上沒有四季、寒暑、陰晴的變化,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心地清淨平等,也沒有輪迴的世界,眾生永遠生活在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裡該多好呀。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量大福大

我們常講量大福大,量大能包容,雖是凡夫,不計較,這個人有福。中國諺語所說的「量大福大」,完全是凡人,他不是聖賢,量大福大,你有多大的福就看你多大的量。如果量跟福不相應,那不是真福,那個福裡有苦。你看居於很高的位子,擁有很多的財富,你去問他,生活快不快樂?不快樂,他很痛苦,真正講快樂,比不上一個普通老百姓;他有憂患,患得患失,他問題多,比我們一般人苦,不快樂。

我接觸過很多人,有地位、有身分、有財富,不樂。那是什麼原因?量不大。如果量大的話就不會,量大的時候真享福,量大的時候,小財、小地位都享大福,這是功夫。

所以人享福,幸福,一生幸福,與貧賤富貴好像沒有關係。孔夫子有福報,快樂,你看《論語》頭一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就是快樂,天天快樂,沒有憂慮。學生當中,最喜歡的學生顏回,顏回是貧窮不堪,《論語》裡記載簞食瓢飲,就是吃飯的時候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個簍,編個竹簍當飯碗盛飯,喝水連茶杯都沒有,葫蘆瓢。這樣清苦的生活,別人沒有法子過,他快樂得不得了,從來沒有看到顏回有憂慮、有苦惱的表現,沒看到過。他樂的是什麼?物質生活非常清苦,精神生活飽滿,他樂的是道。所以凡夫度量大、信力堅固,行,能聽大法,他能夠聽得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惡~是向上天貸款
行善~是向上天存款
享受~是向上天領款

淨空法師法語:生老病死的相,每天擺在你面前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會信仰佛教或出家,大都受了打擊、刺激,有了刺激人才會覺悟來修道。每個人出家都有其因緣,但不要以為受刺激出家不好,反而因受刺激來修道,道心會更堅固。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都要有志氣,人有了打擊才會提出志氣來修道、做事。

假如修道人不談佛理而談俗事,這不是出家人的本份,以家庭俗事拿來出家用,俗氣未斷,怎能談到修道?

如果情執未斷,嘴裏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是如至誠懇切,萬緣放下,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如果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