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餘程不隔塵。休將迷悟自疏親。剎那念盡恆沙佛。便是蓮華國裡人。

  這首偈是中峰禪師無比真誠、懇切的勸導我們,也是在囑咐我們,這個機緣太難得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個機會,我們今天遇到了不可以錯過,錯過,對不起中峰禪師這樣懇切的勸導。

  『十萬餘程』,這是講《彌陀經》上說的,我們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那邊有世界叫做極樂世界。現在給你講,「十萬餘程」這麼遠的距離,『不隔塵』,「塵」是最小的,微塵,多遠?連微塵都沒有間隔到。這說明什麼?說明遠近不二,空間破了,沒有遠近。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一塵都不隔。我們講距離,隔了還有一里路,還有半里路,甚至隔了還有一公尺,還有一公分,這個「不隔塵」,一公分也不到。下面這一句話說得好。

  『休將迷悟自疏親』,關鍵在什麼地方?覺悟!轉迷為悟。前面禪師說得好,「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此方,「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十萬餘程不隔塵,你看前後相應,關鍵就是迷悟。迷了,十萬億佛國土;悟了,悟了就在眼前。佛有沒有妄語?沒有,迷了確確實實有空間,空間就有遠近,悟了的時候,空間沒有了。這是很難得,我們感謝現代的科學家,給我們說明空間在某一個條件之下等於零。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若無塵  瀟灑一生
走過紅塵,面對人生旅途的風風雨雨,總想讓自己沈靜,想平淡,想瀟灑,想超脫,想實實在在地把握自己,想留一份純情,坦坦蕩蕩地面對外界;想獨自靜靜地領略黃昏的溫柔,綠蔭的清幽,蛙鳴的悠揚……

然而世俗的喧囂,常常擾亂耳鼓;塵世的霓虹,令我眼花繚亂;月的圓缺,花的開榭,人的聚散,這些也會讓我黯然神傷……,想起曾經面對的點點滴滴,也讓人心語無言……。走過了半生的人生旅途,倍感生命的脆弱,幾番掙扎,幾多反省,終於走出了心的夢魘。

走出了那一方風風雨雨的天地,才驀然醒悟,人生苦短,生命的長短又何足惜,其實死不一定是終結,誰知道它是不是另一種新生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事門中,有求必應

民間信仰崇拜諸佛菩薩、諸天善神之目的,是為了消災延壽、袪病免難、功名富貴、家庭美滿等,形成宗教信仰的主要動機。若保佑如願,滿足所求,自然堅定信仰之心;若行之數年祈求無效,以為佛菩薩不靈,而灰心放棄學佛之願。要知了脫生死是世間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況其他。

「佛事」意指諸佛教化眾生之事、弘揚佛法之事,因而「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民間習俗以誦經拜懺、超度亡魂等法會謂之「佛事」,認為是寺廟服務大眾的主要項目。

唐代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中提到:「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祈求感應是基於「自性能生萬法」的根本原理,自性是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世出世間的所有一切法,必須從自性中去求,只要如理如法的求,依順心性而不違背,自能感應道交,有求必應。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心不明來點甚燈,意不公平誦甚經。
大鬥小秤吃甚素,不孝父母齋甚僧。
真藥難醫冤孽病,橫財不富命窮人。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無常」面對無常 

在不斷改變的水勢中要游得好就必須配合水勢,改變動作以借用水勢移動身體。這正好可以作為一個譬喻。不斷改變的水勢好比感情;要在「感情」中游得好,就必須以不斷改變的動作來移動身體就是以「無常」面對無常! 

何謂以「無常」面對無常?這並非談玄說妙,而是在說明一個面對「感情」的態度:以不斷的成長和自我調整來面對感情的無常變易。 

在進入討論之前,我們再強調一次:感情,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不是永久保留同一狀態、不起變化的「常態」;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關愛的自然產物,一種人與人互相接觸而自然發生的精神作用。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高度

舊雜譬喻經卷2:「昔有國王出遊,每見沙門輒下車為沙門作禮。

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車。」

王言:「我上、不下也。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為道人作禮,壽終已後當生天上,是故言上耳、不下也。」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怖攻擊與教育因果-----淨空法師

恐怖的攻擊。這個事情是大事情,如何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這是討論的主題。我給這些教授們分析,衝突從哪裡來的,他們都沒想到。衝突從自私自利來的,深的道理很難講得清楚,淺顯的事例很容易懂。譬如今天利益在面前,我們念頭起來,是自利還是利他?每個人都說自利,那衝突不就起來了嗎?我也要這個利,你也要,他也要,這怎麼辦?都說我們的利益,我們國家的利益,那別的國家不就衝突了嗎?

  所以我就問我對面,對面坐了個老教授,我看資格很老,跟院長坐在一起,美國人。我就向他請教,我說美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是不是統統教競爭?他說是的。我接著說,競爭再提升是什麼?他看著我,沒有回答。我接著說,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現在的戰爭是核武、生化,同歸於盡。我說這個概念是死路,怎麼可以這樣教法?

我說古老的中國跟印度,從小教小孩沒有教競爭,都教,小朋友教他忍讓,獎勵他能忍、能讓;到大一點,他就曉得謙讓;將來踏進社會,他懂得禮讓一路讓到底,這個世界哪裡會有鬥爭、會有衝突?不可能。這種想法、看法,他們從來沒聽說過。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何等自在!

一個年輕人去爬山,不小心從山頂滑下來,幸好抓住山腰的一棵大樹,讓他倖免於難。年輕人抓著樹藤,往上看峭壁懸崖,往下看則是萬丈深淵。心裡想:上也無路,下更難行,這要如何是好?眼看著天色愈加昏暗,恐懼像潮水一般,洶湧而來。年輕人全身發抖,喊叫著:「菩薩啊!這個時候也只有您能解救我,請您趕快現身,救救我這可憐人。」

不久,菩薩真的現身在山頂上,向年輕人說:「只要你願意相信我的話,我就有辦法救你。」

年輕人回答:「菩薩,只要你能救我的命,你說什麼我都相信。」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