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們該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這裏有四點要留意: 

(一)知心 

如果連自己的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無從著手了,你又從何修起呢?心是什麼都不清楚,說修心那豈不是謊話嗎?所以,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心。古人說「人貴自知。」連自己都不知道,侈言瞭解別人,豈非謊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沒,真心給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蓋,主要由於我們沒有認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錯誤原因如下: 

(一)心為形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為這個肉體服務,我們所有的念頭、動機,都是根據肉體產生,古人說這叫「軀殼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恆、不可貴、死了不多久就發臭的臭皮囊,但是我們卻一生都在為它服務,做了它的奴隸。絕大多數人,以大部分時間來侍奉這個肉體;給它吃、給它穿,它不美,想法子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為了這具肉體。心既然做了肉體的奴隸,原本的本心就會因為被忽視而漸漸地遺忘、迷失、沉沒在虛幻裏了。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循環與因果

反亦是正,正亦是反;

世間百態,有陰亦有陽;

有生亦有死;有錯亦有對;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是子女的『場根』

子女對父母孝順柔和,則根壯葉茂,否則根斷樹枯。

世上一切事物都有根源,否則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父母的精血造就了子女,是子女的根源。有人道:父母與子女各為單體,何根之有?此種觀點,正是受人的感官局限所致。猶如前面提到的唯視主義,承認可視的,否認不可視的。這種認識在於不懂茫茫宇宙是陰陽各半。

1994年,我為一個79歲的老物理學家看病,隨便談起學術問題,他認為有反物質的存在。他說:有正電,必有負電。那麼有物質,必有反物質。有時空,也必有反時空的存在。 我認為老專家的話是對的。我們前面講到了太極圖,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畫的宇宙規律圖,它告訴我們陰陽各半乃宇宙構成的基本形式。既然父母有形的精血構造了子女,兩者之間就必然有一種無形的相聯系。這種可稱為生物場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生莫忘父母恩,否則真的是罪孽深重!

媳婦說:「煮淡一點妳就嫌沒有味道,現在煮鹹一點妳卻說嚥不下,妳究竟要怎麼樣?」
母親一見兒子回來,二話不說便把飯菜往嘴裡送。她看老公試了一口,馬上吐出來。
兒子說:「我不是說過了嗎,媽有病不能吃太鹹!」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執著欲望帶來的痛苦

佛經稱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點就在一個「欲」字上,可以這麼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欲望中。欲是什麼?欲是生命內在的希求。有從生理上發出的,也有心理上發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這兩個方面。欲望非常複雜,其表現的形式千差萬別,在佛經中簡單的歸納為五種,稱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顏色。聲欲,耳朵希望聽到動聽悅耳的音聲。香欲,鼻子希望聞到香味。味欲,舌頭希望嘗到可口的美味。觸欲,身體希望接觸到舒適的環境。五欲在佛經中有時另有所指,(1)財欲,是對財富的希求。(2)色欲,是對男女性交的希求。(3)名欲,是對名譽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對飲食的希求。(5)睡欲,是對睡眠的希求財色名食睡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的追逐五欲境界中延續,通常人生所謂的幸福快樂,說穿了,那不過是欲望的滿足,當人們欲望滿足時,感到快樂,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沒有一定的東西,人類欲望雖然與物質條件有關係,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滿足並無標準,它往往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而水漲船高,古人生活條件簡單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滿足;而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人的欲望也隨之膨脹。今天的人,並不因為豐富的物質環境而感到滿足,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 

欲望的表現形式有三大特徵: 

一、是佔有:人生活在欲望中,總想佔有社會的一切。你看那些溫飽尚未解決的窮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滿足,於是就希望過上方便舒適的日子:洗衣服太麻煩,最好有個洗衣機,代替手洗;走路覺得累,乘公共汽車又不方便,還是買個轎車,或者摩托車;工作之餘,閑了無聊,搞個電視消遣多好;出外遊玩名勝風景,走過就算了,真不過癮,買架錄像機,要不照相機也行。要添置這些就得擁有大量的財富,為了賺錢就得拼命的工作。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缸空空勇拒捐款 小小年紀有愛心有志氣田曉琪

23公里 幫嬤送藥趕考 超馬女孩勇拒捐款

花蓮縣瑞穗國中一年級女生田曉琪,日前送阿嬤到玉里鎮就醫,因沒錢搭車,竟淋雨狂奔三小時、二十三公里趕到學校參加段考,被封為「超馬女孩」;新聞見報後許多善心人士寄錢到學校要幫助她,家境清寒的田曉琪昨說:「世上有比我更需要這筆錢的人。」退還所有捐款。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瑜為啥不快樂?~不錯的文章

其實人生知足才會快樂有些事情何需比較計較呢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

在三國裡面,周瑜算是能夠觀照全域的聰明人物了。可是不曉得為什麼,這種聰明一碰到諸葛亮就統統失效了。

諸葛亮到底比周瑜多出來了什麼?諸葛亮比周瑜多出來的,是人生一種更高層次的聰明。真正要形容,應該叫做智慧。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