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08 Sat 2014 22:52
  • 佈施

佈施

「佈施」裡面有三種,第一種是財佈施。《華嚴經》上講,我們拿錢去幫助別人,這是外財佈施;我們用體力、智慧無條件地為眾生服務,這叫內財佈施,內財佈施比外財佈施更可貴、更難得。
第二種是法佈施,法佈施是教人開智慧、教人得到生活的能力。真正的法佈施,是以身作則,如法修行,做一切眾生的榜樣。你修法佈施,這一生得聰明智慧;你過去世吝法,這一生得愚癡果報。
第三種是無畏佈施,別人有恐怖、有不安,你能夠保障他,叫他能夠遠離恐怖,得到身心安樂,這就叫無畏佈施。你修無畏佈施,這一生得健康長壽;你過去世少慈悲,殺害眾生,凌辱眾生,得的是短命、殘疾、身體不健康、多病的果報。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相而離相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每一天的作息之中,一定會跟身邊的人事物發生互動關係。有了互動,就免不了生出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得意的時候,沾沾自喜;失意的時候,就消沈頹喪,這是一般人的反應。可是,如果我們有智慧,可以洞燭這些喜怒哀樂的來源,不過是一種粗糙的、表面的心理反應,我們的情緒,就不容易被這些外在的現象所牽動。

  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當在處理生活上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時,只要自問已盡力排除個人的好惡偏見,並且也已經盡一切努力,做最適當的選擇,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至於選擇之後的成敗得失,不必耿耿於懷,這就是所謂的「隨相而離相」。

  我之所以特別強調「盡力排除個人的好惡偏見」,是因為一般人很容易以自己的立場、好惡,來對某件事下判斷;因此,不免在取捨、應對之間,引起許多煩惱。依自己的偏好和習性做判斷,往往是一股衝動,缺乏反觀自省的工夫,通常也顧不了是不是有後遺症,當然就後患無窮了。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恆的福德智慧

  雖然從佛法的智慧來看,世間的一切,包括妻子舍宅,都是暫時的擁有、虛幻的依靠;但是,作為凡夫,我們還是不得不有所追求、有所依託。暫時的依託,總比一無所託來得好,而且,世俗生活的平凡希望,可以刺激人們心甘情願努力向上,否則生活之中便失去了誘因和動力。

  這就好比一個即將沈溺的人,在茫茫大海上,遠遠望見一根浮草,在波光反照之下,彷彿是一艘船,奮力上前之後,才發現事實真相。即便如此,求生的希望激發你不斷地努力,還是有無限生機;如果一開始就放棄希望,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所以,對一般凡人而言,希望是一個美麗的幻影。人們努力追求,到手之後,才發現那只是夢幻泡影;有些人就此醒悟,有人還是繼續追求下面一個泡影。人的一生,就在追求、幻滅與醒悟之間,探尋宗教的意義。因此,佛法並不反對人們追求各種成就。只是,從古到今,人們不論是留下輝煌燦爛的創造發明,或是坎坷悽慘的遭遇,都只是一段人生的記錄,並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的差別。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煩惱如霧起雲生

  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自己所體驗到的世界,未必別人也有相同的體驗。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各執己見,誰也不肯退讓,那就永遠相持不下了。許多衝突、糾紛,就是這麼來的。我們必須明瞭,自我主觀的喜好,就是一種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執著,煩惱就跟著來了。仔細推想,這些煩惱都不是從環境而來,完全是自己招來惹來的。就像雲霧雨露都從地面生起,而雲層之上的藍天,不受地面氣候變化所干擾,恆常是湛藍的;我們的清淨智慧慈悲心,就跟藍天一樣,而我們對外在環境現象所產生的分別心、瞋恨心,就像地面生起的雲霧一樣,蒙蔽了我們本有的清淨智慧心。

  從一般人的常識來看,好像所有煩惱、不順利,都是別人造成的。就好像有一個人走在路上,好端端的就被人家開車撞傷了,真倒楣!是不是?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被撞倒了,身體已經受傷了,倘若還怨天尤人,惹了一堆煩惱來折磨自己,這下連心理都受傷了,那不是更倒楣了嗎?所以,佛法教我們斷除煩惱的方法,就是教我們不要受環境變化所影響。無緣無故被撞傷了,趕快去看醫生,還要趕快去報警。報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報復,是基於慈悲心;那個人犯了錯,應當受法律制裁,不能讓他逃走,免得他知錯不改,下次還去撞別人,而且他自己早晚也一定會受到傷害。如此處置,雖然身體受傷了,但是心中沒有仇恨怨懟,心理沒有受傷,煩惱不起,這個無妄之災就微不足道了。

  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為什麼我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要知道,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就有障礙,如同有大地山川,就有風雨雲霧。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於此。很多人跟我抱怨,說自己吃素念佛、熱心助人,家裡還是照樣發生不幸的事故,於是就認為吃素、念佛、做善事都沒有用。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會退轉;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佛法很容易,說來說去都是這些道理,只要老老實實去做就行了。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察自己的偏執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沒有冷氣睡不著。所以,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最後只好分道揚鑣。這是人生的悲劇,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再也不敢逞強,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那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無惡不作的人,他還做大官發大財?

『賴其前世,福德營護』,「營」有保護的意思,保衛的意思。上面所說的惡人能橫行一時,哪裡來的福報?是前世的福德做為護衛,他自己不知道。

『今世為惡,福德盡滅』,為惡,沒有為善,今世在享福,過去生中修福沒有享到福,這一生果報現前享福。這就是世間為什麼無惡不作的人,他還做大官,還發大財,原因在此地,不是沒有因果報應。這一生所造的惡,是這一生的事情,他享的是前世所造的福報,前世的餘福沒享完,他還繼續享,這是事實。

我們細心觀察,大富大貴人家,雖然富貴,他作惡,真的是貢高我慢,嫉妒障礙,前面所講的橫行霸道,仗勢欺人,一點也沒錯,為什麼沒報應?如果他這一生要積德,他們家裡福報至少要享好幾代,三代五代甚至於十代。由於他不學佛,他一生就享盡了,把他家裡十代的福報,在他半生當中享光了,明白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替他惋惜。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時刻念著冤親債主,把功德回向給他們,障礙才能減少

我們現在在學習過程當中,深深能夠體悟到,破我執難,但是我們如果能夠把對立這個概念放下,比破我執容易。所以先學,我自己的學法是如此,首先學不跟任何人對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這個很自在、很快樂。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不對立,平等心慢慢就現前,對一切人平等,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

首先下手處,怨親平等,最重要的,我們學佛的同學常講冤親債主。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不是這一生,過去生生世世你跟這些眾生結怨,這是真有不是假的。冤冤相報麻煩可大了,這是學佛最大的障礙,殺生你欠人家命債,借債你得要還錢,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事是大麻煩事。所以學佛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時時刻刻要念著無量劫來的冤親債主,我們把自己所修學的功德要回向給他們,希望怨結能化解,我們一同修行,一同往生淨土同成佛道,念念不忘,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障礙才能夠減少。

障礙要完全能夠化解,那是分別執著真的放下。只要一切不分別、不執著,冤親債主就能化解,你才真正能得到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如果你分別執著還有那麼一點點,你的冤親債主都還跟在你後面,所以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但是我們要有信心,那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是如來,所以佛稱贊我們是佛,佛說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我們每個人真正都是佛,只是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現在還在造作罪業的佛,沒有清醒過來的佛,這是佛說話的本意。我們明白,怎樣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對了。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舍利弗尊者本生因緣

《大智度論》有一則故事——

舍利弗尊者隨佛修行日久,是智慧第一的出家弟子,卻仍有餘習未盡,對於修行也有自己的執著。某一次佛陀看到還是沙彌的羅侯羅氣色不佳,問他為何如此消瘦、憔悴?羅侯羅回答,是因為吃得不好。當時負責安排、教導沙彌生活的是舍利弗尊者,也算是羅睺羅的老師;佛陀覺得尊者沒有照顧好沙彌的飲食,於是說:「舍利弗食不淨食。」舍利弗尊者輾轉聽到這句話,就把當天所吃的食物吐出來,並且發誓不再受供。

波斯匿王、須達多長者等人欽慕舍利弗「智慧第一」,總是歡喜供養;得知尊者不再受供,便前來請求佛陀勸說。佛陀說:「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並講述尊者的本生因緣——

文章標籤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