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7個關於情緒管理的真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7個關於情緒管理的真相

真正成熟的人並不是沒有情緒,也不是不把情緒展露給他人。相反,他們允許自己有情緒,懂得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並知道如何用恰當的、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使周圍人可以接受。

對情緒的7大常見誤解

誤解一:情緒有好壞之分。
事實一: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是,我們會根據主觀體驗,把諸如高興、激動、幸福、平和、釋然、放鬆、自信等情緒看成是好情緒、正面情緒和積極情緒,而把諸如憤怒、悲傷、心痛、內疚、失落、羞恥、焦慮等情緒看成是壞情緒、負面情緒和消極情緒。

實際上,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當我們用「好」與「壞」這樣具有評價性質的詞語去形容情緒時,就已經加入了自己的主觀評斷。當我們消極地看待自己的情緒,並因為有了某種情緒而自我指責時,這不但不會解決當下的問題,反而會導致更多情緒產生。

假設我們把情緒比作天氣,如果把雨天和雪天看成是「壞天氣」的話,每當下雨和下雪時,我們心裡自然會產生抵觸和厭煩心理。相反,如果以客觀的、好奇的心態去觀賞雨和雪的話,我們反而可以體會到一種別樣的心境。

誤解二:有情緒意味著一個人幼稚、不成熟。
事實二:有情緒意味著我們是正常的人類;沒有情緒的是機器人。

很多人都覺得成熟的人就是不把情緒展露在外、只把情緒留給自己的人,好像向他人展露情緒就代表著這個人幼稚、脆弱、不堅強、意志薄弱等。實際上,情緒的存在,以及是否向他人展露情緒,和一個人是否成熟、堅強和有意志沒有任何直接關聯。

人類是感情動物,所以有情緒是很正常的。有了情緒就需要表達,這也是再自然不過的。這就好比只要是人,就需要吃飯和喝水。滿足這些生理需求,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並不會因為自己剛吃了早點,中午就又餓了,便覺得自己是一個「虛弱、不夠健壯」的人。因此,也無須因為自己有情緒和情感需求而去怪罪和指責自己。

真正成熟的人並不是沒有情緒,也不是不把情緒展露給他人。相反,他們允許自己有情緒,懂得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並知道如何用恰當的、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使周圍人可以接受。

因此,問題的關鍵點並不在於是否應該表達情緒,而在於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否恰當和健康。

誤解三:我的情緒是由他人左右的。
事實三:他人並不對我們的情緒負責;我們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在日常生活裡,你是否說過或聽到過「你怎麼總是惹我生氣」、「他是故意說這些話讓我傷心的」、「我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等類似的話?很多時候,我們要麼覺得他人應該對我們的情緒負責,要麼覺得我們應該對他人的情緒負責。然而,事實是我們無須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他人也不必為我們的情緒負責。唯一應該對自己情緒負責的,只有情緒的主人。

在講認知金三角的時候,我們瞭解過了認知和情緒之間的關係。仔細分析的話,不難發現一點:真正導致情緒產生的其實並不是他人的所作所為,而是情緒主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及應對事情的方法──也就是認知和行為。

他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情緒,但對情緒的掌控權永遠都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當我們的視角和應對方式發生改變時,情緒自然就變了。所以,雖然我們無法掌控他人,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視角和應對方法,從而化解自己的情緒。

誤解四: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
事實四:無論我們是否對其有意識,任何情緒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理由。

大家平常是否會對自己說類似的話:「我因為這點兒小事就過意不去,真是不應該」、「她是我的好朋友,我竟然心裡還會暗暗嫉妒她,我是不是心理有問題?」、「不就是一個面試嘛,我怎麼緊張成這樣?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類似這樣的話都代表著我們對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不接納的,覺得自己不該有這樣的情緒,並因為這些情緒的存在而去指責自己。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要麼會忽略或無視自己的情緒,要麼會有意逃避或壓抑自己的情緒。

情緒最大的特點就是吃軟不吃硬。你越和它抵抗作對,它反而會越來越強大;你越去正視接納它,它反而很快就會消散。因此,與其質疑情緒的存在,並和它對著幹,不如去理性地正視它,並找尋它產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意義。

任何情緒都不會平白無故地發生。我們暫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有某種情緒,不代表這種情緒不應該存在。

只有明白了情緒存在的原因,並認同了它背後的意義時,我們才能學會如何去接納它的存在。

情緒聚焦療法的創始人格林伯格博士曾經說過,試圖去掌控或改變我們的情緒有時會事倍功半;相反,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去覺察我們的情緒,並和它們和諧共存在一起。說白了,與其嘗試改變自己的情緒,更為有效和健康的方式是去改變我們與自己情緒之間的關係。

誤解五:只要我不去感受情緒,它就會慢慢自動消失,我的心情就會慢慢好起來。
事實五:被逃避的情緒永遠不會自動消散,它只會在日後某一天你毫無防備時突然爆發出來。

當一個人不想面對一件事時,最為常見的處理方法就是無視它。當一個人由於情緒太痛苦而不想面對它時,也很容易會有意無意地無視和逃避這種情緒的存在。這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情感逃避,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自我防禦機制。

然而,有趣的一點是,當你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一件事的時候,你的大腦其實已經在想它了。比如,假設我說:「接下來的10秒鐘裡,你隨便想什麼都可以,但就是不要去想米老鼠在你頭頂上跳舞的樣子。」那麼,你腦袋裡現在想的是什麼?不用說也知道,肯定是米老鼠在你頭頂上跳舞的樣子。

這就是逃避的結果:我們越逃避一樣東西,反而越容易被它掌控和影響。情感逃避更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時會間歇性地情緒崩潰,這往往都是之前情感逃避的結果。

誤解六:如果我允許自己感受情緒,我害怕自己會太過痛苦,或是瘋掉。
事實六:當我們允許自己感受情緒的時候,情緒的能量才能得到釋放,並最終消散。

很多有臨床焦慮障礙的來訪者經常和我說,他們擔心如果允許自己去體驗焦慮,那麼自己會因為焦慮症發作而瘋掉。於是,很多人都會有意躲避一些可能導致焦慮的場所和事情,因為他們覺得只有這樣做,自己才能不焦慮。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樣的逃避行為不但使他們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而且使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害怕。

當我們不允許自己感受情緒的時候,情緒就會一直困在身體裡,導致身體產生健康問題。同時,情緒的存在意味著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我們不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就無法滿足情感需求,內心的痛苦就會隨著時間的推進慢慢加深。

雖然有些情緒體驗起來很難受,但它並不會對我們造成人身危險。當我們允許自己感受情緒的時候,我們才能有機會去練習情緒管理能力,對情緒的容忍度才能慢慢提高。當我們直面情緒,並學會滿足情緒背後的情感需求時,它的能量才能得到釋放,並最終消散。

誤解七:控制和管理情緒的意思就是不要有情緒。
事實七:情緒管理的目的不是不要有情緒,而是在有情緒的時候允許自己感受它,然後重新回到平衡狀態,而不是深陷在一種情緒狀態中無法自拔。

每當我問來訪者他們做心理諮詢的目標是什麼時,很多人都會說他們希望自己「不再焦慮,不再鬱悶,要永遠快樂」。然而,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永遠快樂的人。悲傷、抑鬱、焦慮、憤怒等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體驗。期望自己不要有這些情緒,就好比是期望自己不再飢餓、不再口渴和不再有上廁所的衝動一樣,是不現實的。

更為現實和理性的看待情緒的角度,是允許自己體驗豐富的情緒,同時可以有能力掌控這些情緒,而不是被這些情緒所掌控。這才是情緒管理的意義。

舉個例子,一個人明明在工作上頻頻受挫,卻還非要強求自己在情緒上完全不受影響,這是不現實的。當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時,感到心情差是正常的。所謂的情緒管理,是當自己心情差的時候,意識到它,允許自己心情差(即給情緒存在的空間,而不是壓抑情緒,或因為情緒的存在而責備自己),然後選擇去做一些健康的事讓心情漸漸好起來。

當我們這麼做時,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之間彈性轉換──也就是情感大腦和理智大腦的通力合作──而不是卡在某種情緒狀態中無法跳脫出來。

我和很多來訪者之間的會面都圍繞著他們的情緒展開。當我一一澄清他們對情緒的誤解後,他們便有機會去重新認識和定義自己與情緒之間的關係。很多人之前都對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消極情緒──持抵觸、排斥和逃避的態度,但聊完這個話題後,他們都開始嘗試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情緒。改變,就在這個過程中悄然發生了。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432&page=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學佛堂  的頭像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勤學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