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習相遠」到底說的什麼?
大家都聽過《三字經》有說過這麼一句「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是從孔子《論語》上「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來的。哲學家研究了半天,從唯物的哲學去找,從唯心的哲學去找,從宗教上去找,想找出來人性和宇宙萬有本性是什麼東西,究竟在哪裡?在我們中國,原來儒道不分家時的原始文化,不考慮這個,因為心物是一元的,「物」也是它變出來的,「心」也用不著在枝節上找。
那麼「性」在哪裡?「性相近也」,這個本性就在這裡,非常近,近到在眼睛前面,因為太近就看不見了。「習相遠也」,你拿後天的習性、習氣來找自己的本性,越找越遠。本性是本來清凈安詳的,可是人忘記了清凈安詳的本來,偏要向外去找。人的習氣發展越久,距離就越遠了。孔子這兩句話,實際只有四個字,其他都是陪襯的,因為古文要朗誦,念出來必須要拉長聲,實際上「性近習遠」四個字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