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啟發 (2596)
- Aug 19 Wed 2015 18:43
我們都必修的功課
- Aug 12 Wed 2015 22:02
全球成功人士告訴你成功修成的要領
全球成功人士告訴你成功修成的要領
紐約時報暢銷書《推銷自己》(Promote Yourself)作者丹˙蕭爾柏近十年來曾訪問超過1,200位各領域的成功人士,舉凡企業總裁、作家、政治家,甚至太空人都曾與他接觸過。汲取與這些人對話的經驗,蕭爾柏整理出了這些成功人士的14個共同特點:
1.知道去留的時機:成功人士知道該離職、創業、或是收山的確切時機。他們有準確的直覺,並不怕在壓力下做出重大選擇。
2.永遠做得比份內工作還多:完成份內工作後,成功人士會再進一步要求具挑戰性的工作,甚至會自願擔下燙手山芋。
- Aug 08 Sat 2015 17:11
空
- Jul 31 Fri 2015 18:34
別說別人可憐,其實自己更可憐!
別說別人可憐,其實自己更可憐!
別說別人可憐,其實你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這個人真可憐!"我們經常聽到這樣類似的話。說這句話的人,懷有人類所特有的憐憫之情。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理解上的差異,覺得別人可憐,而被說者並不覺得自己可憐。
有人到寺院,看到僧人遠避紅塵,四大皆空,心如止水,只求來世。遊客不禁可憐道:"沒有酒喝,沒有肉吃,沒有愛好,沒有家室……"僧人也可憐道:"追名逐利,諸多煩人事,遭苦受難,爭鬥何時止……"到底誰更可憐?
- Jul 31 Fri 2015 18:33
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折磨。
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折磨。
苦才是人生,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折磨。
對生活的標准定得太高,不論是手機、穿戴、住處、車子,都喜歡追求心目中的“最好”。如此一來,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達到了目的,內心都不會感到滿足。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快樂建立在洋房轎車、功名利祿上,每天為此而忙碌地奔波,可到頭來,快樂的人又有幾個呢?
- Jul 31 Fri 2015 18:32
冤親債主不斷被超拔之後,會發生什麼情況?
冤親債主不斷被超拔之後,會發生什麼情況?
在每個人的身體裡,住著很多冤親債主(各種討債鬼)——當務之際就是:知道討報應期,斷惡向善,深信因果,停止殺生、吃肉、淫邪、不孝、驕慢、吸煙喝酒等無明惡事,再做懺悔、多做陰德還大陰債、後給其出路即多行超度法事、念佛、念經咒迴向。
因為我們的身體裡面,除了有自己的神識,還潛伏著很多我們的冤怨親債主神識。比如,我們殺生,那些被殺的動物的神識,就鑽進我們的身體裡,當我們運氣好、不破戒的時候,他們只能忍待,一但我們的比如運氣很差,又破戒、體衰弱即討報應期的時候,這些冤親債主就開始報復,我們就可能生各種病、出各種不順心的事、家庭不和睦、事業不順利等;冤親債主會干擾我們的思維,讓我們言不由衷,做惡夢、脾氣不好、記憶力差,開車時注意力不集中,不由自主的出車禍!病鬼讓你生病,一般是醫院不好治的病,討錢鬼讓你破財,一般是被盜、小火災等,障礙鬼讓你不順,一般是事事難成,討血債讓你有血光災,一般是車禍、橫災,討命債讓你喪命,一般是大火災、大事故。只有分清類別,對症施治,才能從緣起上消除。
我們身上的冤親債主,不但有今生的,也有多生多世的,甚至無始劫以來的,數量以億萬記,除了已經現前的冤親債主,還有不斷來臨的冤親債主。特別是殺生業、養殖場、殺生飯店為最,所以要持續不斷地還債,消業,超度,念佛迴向,否則,財怎麼來的怎麼走。唯如此才能平安、順利、發財。如果繼續殺生、吃肉、繼續和眾生作對、違背良心做事做人,就是又在製造新的冤親債主。無疑是雪上加霜,災上加災,即禍不單行,智者一旦有災,火速預測、解災消災,大化小,小化無,我們如果不明白這些深層次的原因,遇到問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怨天尤人在所難免,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Jul 19 Sun 2015 18:56
一碗白米飯—感動千萬人的故事!看過的再看一遍。
一碗白米飯—感動千萬人的故事!看過的再看一遍。
二十年前某日黃昏,有一名看似大學生的男孩徘徊在臺北街頭的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吃飯的客人大致都離開了,他才面帶羞澀地走進店裡。
「請給我一碗白飯,謝謝!」男孩低著頭說。
- Jul 17 Fri 2015 01:12
學好這些,你會發現自己變化很大!
學好這些,你會發現自己變化很大!
1.沒有親眼所見,就不用急著用你的嘴巴來證明。
2.對不知道的事,直接說“不知道”才是最輕鬆的。
3.如果別人朝你扔石頭,就不要扔回去了,留著做你建高樓的基石。
- Jul 15 Wed 2015 22:17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缘之人。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缘之人。
弟子問佛: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
佛說:我雖有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 Jul 12 Sun 2015 17:51
有人傷害你,是來渡你的!
有人傷害你,是來渡你的!
如果你現在心中有股不平之氣,以下這篇看完,你會發現,讓你不滿的那個人,其實是來渡你的,我們就來看看,渡完的你,將會有多麼不同。
1.人家侮辱你,你要當作是來幫你培養福報;人家傷害你,你要當作是他來成就你。你受盡委屈,記得!你是有福報的人,不要抗拒。
一個人傷害別人兩種情形:
- Jul 12 Sun 2015 00:45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
- Jul 11 Sat 2015 21:33
做人,贏在格局,輸在計較。
做人,贏在格局,輸在計較。
做人智商高不高沒關係,情商高不高也問題不大,但做人的格局一定要大,說白了,你可以不聰明,也可以不懂交際,但一定要大氣。
如果一點點挫折就讓你爬不起來,如果一兩句壞話、就讓你不能釋懷,如果動不動就討厭人,憎恨人,那格局就太小了。
- Jul 05 Sun 2015 16:41
無益之言少開口,不干己事莫當頭。
無益之言少開口,不干己事莫當頭。
別在意別人的作為、話語,當你總是看到別人的過失,你要反省那是你自己內心過失的顯現,那是因為你過去生的業,此生顯現的果報。
當別人談論是非時,你只需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就算人家不開心、講你的不是,你的身口意都不需要回應,我們只要保持好自己的愛心。
而且要保持耐心,到死都不要忘失耐心與愛,若你到死都記得愛的真諦,那就無須擔心太多。
- Jun 27 Sat 2015 16:40
佛魔是在自己一念,正念是佛,邪念是魔。
佛魔是在自己一念,正念是佛,邪念是魔。
佛在大乘教裡頭常常告訴我們,外面的境界沒有佛也沒有魔,佛魔都沒有;是佛是魔,是你心裡頭變現的。
夢中見了你這個境界,你是用真誠、恭敬心對它,它就是佛;你要是以邪思邪念念它,它就是魔。外頭境界,這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你看大乘教裡講了多少,我們也都常常提到,佛講“境隨心轉”。我們的心是佛心,沒有一樣不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的心要是魔心,魔心是貪瞋癡慢、自私自利、七情五欲,佛菩薩都是魔。
你們為什麼去拜佛、去燒香?聽說佛門裡頭,佈施供養,回報的很多,一本萬利。我到佛門去拜佛、去燒香,是想求發財,我對你今天供養一塊,明天有一萬塊回來,我是這個去拜佛的,佛菩薩都是魔。佛法給我們講的清楚、講的明白,佛魔是在自己一念,正念是佛,邪念是魔;覺悟是佛,迷惑是魔;清淨心是佛,染汙心是魔;真誠心是佛,虛偽心是魔。你明白這個道理,佛與魔不要到外面去找。
- Jun 27 Sat 2015 16:39
當你屢屢受挫的時候要如何?
- Jun 21 Sun 2015 01:07
因果關係與人的命運
因果關係與人的命運
想吃自己種的清甜西瓜,絕對不會笨到拿苦瓜的種子來種,因為苦瓜的種子只會長出苦瓜,不會生出西瓜,這叫做:『種甚麼瓜種就得甚麼瓜果;即所謂的種甚麼因得甚麼果。』,這就是『因果關係,因緣果報』。就好像你要去台北,你不會去坐往台南的車子;你要去極樂天堂,你不會傻傻的盡往苦海地獄去鑽,這個道理很簡單。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間真正的公平是「因果」,無論是達官顯要或販夫走卒,無一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獲得寬貸或殊遇。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才是人間最公平的仲裁者。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定律法則,任何思想行為,必然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此,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尤其現在是末劫世代,現世報會更快兌現,只是愚痴者無知無明,卻已在自作自受。因果的道理,通於三世,橫遍十方,不管我們相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絕對存在,它像空氣一樣,充滿整個宇宙,無時無處不在公平地執行著人間善惡的賞罰,決定所有事物的成壞。
《涅槃經》中鄭重指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因此,一個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業報,不能不畏因果。能夠正確認識因果,才能趨正避邪,逢凶化吉,才有好的果報。在佛教中,「因果觀」與人生的關係最為密切,我們對「因果」應該有如下的正確認識:
- Jun 16 Tue 2015 11:08
受苦比享福還重要
受苦比享福還重要
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
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們修道人為什麼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為要了苦的緣故。苦了了,便是樂。福,有應享的福和不應享的福。應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來的代價,能夠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坐好汽車,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後,就消福了,而在福報的銀行就沒有存款了。
不應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僥倖得來的福。好像強盜,搶人家的錢,自己享受,這是不講道理的享受,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福報銀行的戶頭就透支了。應享的福,享完之後,就報銷了福,何況不應享的福,硬要勉強享受?這不但消福,而且還要虧本。因為這種關係,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我們做人,要明白這種道理。在困難的環境中,歡喜接受逆境,這樣便無怨恨,也沒有不滿現實的心在作祟。